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山西运城市位于黄河东岸,历史上曾设置河东郡,习称河东。这里是明代理学大师薛瑄的故乡,也是薛瑄创立的在明清学术史上极有声望的河东学派的大本营,因而明清时期文教兴盛,不仅各县遍设书院,而且府级书院就有河东书院、正学书院、弘运书院3所,规模宏大、财力雄厚、名师荟萃,驰名三晋。其中,河东书院创办最早,办学时间最长,名声最著,是河东地区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山西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 标签: 薛瑄 教育史 明代理学 山西运城 巡盐御史 办学时间
  • 简介:文笔书院清乾隆二十年(1755),灵川县知县王引楷再度捐资重修"义学",并改名为"文笔书院"。旧址在今灵川县三街凤凰圩南。学员一般为十五六岁男生。经费一部分来源于山场租,每年收租银25元。以学生自修为主,辅以教师指导。咸丰三年(1853),遭火焚毁。同治四年(1865),知县江正本与官绅捐资重建文笔书院,并改名"培英书院"。院宽6丈,深20丈,内外讲堂各1间,有前后廊房。经费来源于学田租谷和租银。光绪二十六年(1900)停办。后曾为三街镇爱华图书馆。

  • 标签: 书院 钩沉 广西 教师指导 灵川县 文笔
  • 简介: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教育家汤显祖在徐闻倡建的贵生书院对当地普及文化教育、培养人才产生了积极影响。书院现存有《院规条》碑、《五夫子宾兴条例芳名》碑、《贵生书院官田》碑等,为我们研究清代书院教育制度提供了详细资料。

  • 标签: 古碑 贵生书院 汤显祖 教育制度
  • 简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旧有书院进行了整理、重修和扩大,并先后开设了数处新书院,成为传统书院在天津的鼎盛时期。在晚清文化变迁的背景下,天津书院知识与学术取向也发生了变动,由张佩纶、李慈铭、叶昌炽等人先后主持的问津书院学海堂经古课,倡导经史实学,影响渐次及于天津各书院。与此同时,西学也逐渐被纳入书院考课,并出现了专门的西学书院——中西书院。晚清天津书院的发展和变革,是天津城市文化变迁的重要象征。

  • 标签: 书院 实学 西学 城市文化
  • 简介:晚清以降,钟山书院异动、变迁不断,进入了波折起伏的变革阶段。钟山书院一度在门东开辟新址,不久又回迁至城内原址,其各项制度的运作实态,如经费、考课、祭祀、藏书、刻书等,均有异于清中期之处。随着内外形势突变,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更加深化,钟山书院的学术流变也在不断推进。19世纪末20世纪初,书院改革进入高潮,钟山书院最终被改为江南高等学堂。晚清钟山书院的变革历程不仅说明了其影响力,还反映出传统书院转型的复杂与艰难程度。

  • 标签: 晚清 钟山书院 变革 书院史 个案
  • 简介:书院是我国古代读书、讲学之所,由来久矣。书院的兴起,既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也是一个重要的学术基地,更是士人相聚论道、结为学术派系的场所,对后世学术思想的传播和承传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和是闽北边陲山区小县,古时交通闭塞,地广人稀,"山谷阻险,民罕十连之聚"。然而,就是这个"僻居山陬"的"下邑",却素称"文献之地",自古就有"先贤过化之乡"称誉,其原因就在于宋代大儒朱熹之父朱松在任政和县尉时,先后创办了云根书院和星溪书院.开政和教育之先河,从而促成了政和人才的成长,科名连属成为佳话,各种书院在政和城乡相继创立。

  • 标签: 政和县 山区小县 下邑 《章程》 学庵 御制大诰
  • 简介:总编辑与系主任在学术研究上投入极大精力的同时,温儒敏的行政事务也多了起来。1996年,温儒敏开始担任北大中文系副主任,分管研究生工作期间,大刀阔斧开展改革。为了打破学术壁垒,充分发挥北大多学科的综合实力,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他主持创办了'孑民学术论坛',专门邀请校内外各个学科领域顶尖的学者讲学,让博士生开拓眼界。在他的极力推动下,北大中文系在全国率先实

  • 标签: 敬诚 温儒敏澹泊 澹泊敬
  • 简介:北京,圆明园附近一个小区,温儒敏教授的书房。书架上摆着一块小的牌匾,上书'澹泊诚'四个遒劲的大字。温老师说:'那是我多年前在承德避暑山庄买来的,一看就心生欢喜,不时观摩玩味,也当作自己治学的精神督导吧——做学术不能太功利,要淡泊一点,多些尊崇和敬畏。''澹泊诚',也许可以用来概括温儒敏的学术人生。

  • 标签: 敬诚 温儒敏澹泊 澹泊敬
  • 简介:建安元年,关于伏完观见其女伏皇后应当采用何种礼仪,许都“三公八座”在四种初拟意见之中廷议不决,大儒郑玄赞同第四种折中于君权与父权的意见,众人皆服,唯邴原独持异议,通过对《春秋》《孝经》的不同经解,认为应尊重父权的绝对性。本文随后梳理了北海邴原的经学特质及其具体驳议郑玄之方式与层次。但此次争议在汉末三国时代未能有定论。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关于褚裒如何观见其女褚太后,“皇后父礼”再次展开。朝廷分为郑玄派和邴原派,前后激烈争议数轮,从经学家之间相对纯粹的讨论,转向东晋门阀士族之间的往复博弈。最终“郑玄派”获得褚太后的首肯。总之,本文以中古史上两次“皇后父礼”为核心,力求在经学史和政治史的脉络中理解这两次争议。

  • 标签: 皇后敬父礼 伏皇后 褚太后 郑玄 邴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