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9 个结果
  • 简介:生茂附语:《澳门一九九九》是为迎接澳门回归祖国而创作的,这首歌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祖国人民对澳门同胞亲切的关怀之情,同时也唱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和自豪澳门一九九九@李红林

  • 标签: 澳门同胞 回归祖国 华民族
  • 简介:澳门婚俗,原与珠江三角洲地区雷同。几经沧桑后,澳门婚俗起了变化。澳门不同阶层的人,婚俗亦有差异。本文着重谈的是现今澳门传统婚俗。"摘日":男女双方定下终身后,如俗举行婚礼,第一步是"摘日"。"摘日",即是双方确定婚礼的吉日良辰。一般做法是,情侣双双同访某位睇相先生,请他"解签"。他们俩把各自的出生年月日等情况告诉睇相先生,然后拿起他自制的签筒,摇出一枝签来。睇相先生根据签文并参考双方所述,解释订出他们婚礼的适宜日期。诚然,也有伴侣双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摘日的。

  • 标签: 澳门 传统婚俗 珠江三角洲地区 婚礼 新娘 出生年月
  • 简介:在中国近代史上,澳门和香港一样,一方面作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桥头堡”;另一方面成为许多革命志士的“庇护所”。叶挺将军一生中也曾几次避居澳门。南昌起义失败后,他曾在此隐蔽过一个多月,然后离澳赴穗,参与领导了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他再次返回澳门,隐蔽待命。半年后,他又从这里去了苏联和欧洲,从此开始了长期的流亡生涯。九一八事变后,深重的民族危亡和强烈的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促使叶挺决定结束流亡生活,回国参加抗日救亡事业。1932年秋,叶挺携夫人李秀文和次子叶正明,离开德国,回到澳门。从1932年秋至1937年春,叶挺大部分时间住在这里,有时也前往香港和祖国内地。这一时期,他的日常生活主要包括

  • 标签: 叶挺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福建人民政府 福建事变 国民党军队 中共党组织
  • 简介:李海鹰附语:首先,因为有了闻一多先生这首充满真挚、浓郁情感的诗,才有了我谱曲的基础。闻一多先生在70多年前写这首诗时,也许想不到澳门终于在本世纪末就要回归祖国了;其次,我很幸运,能在70多年后通过《澳门岁月》大型专题片与文化先人做了一次历史性的对话。今天,我特通过《新文化史料》双月刊,为澳门回归祖国再次表示祝贺七子之歌———澳门@闻一多

  • 标签: 七子之歌 闻一多 回归祖国 澳门 新文化 专题片
  • 简介:开  篇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鸦片战争以后,为虎视眈眈的葡萄牙强行占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据理力争,终于在20世纪的1999年12月20日使之回归祖国怀抱。这是值得中华各族儿女包括澳门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欢呼的大喜事,也是香港回归祖国两年之后和新中国50华诞之际,喜上加喜的特大喜事!为此,本刊先后都特辟专栏庆祝,现又庆祝澳门回归,除文稿、歌曲外并刊出有关的照片,以飨读者。澳门概况澳门,是由澳门半岛、凼仔岛、路环岛三部分组成的。它位于珠江口的西南,东经珠江口约40海里至香港,西、北与珠海市接壤。澳门的总面积约23-5平方公里,人口约45万,其中华人约占97%,土生葡人和葡人等约占3%

  • 标签: 澳门大学 葡萄牙 澳门经济 文化代表团 澳门问题 平等条约
  • 简介:<正>苦力贸易是19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向外掳掠劳动力的一种主要手段,是资本主义各国对近代中国侵略和奴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给近代中国人民,尤其是东南沿海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祸。当时的澳门,则是这种贸易的罪恶渊薮。澳门,自1557年被葡萄牙人以租借的形式窃据之后,几百年来,西方殖民者便利用

  • 标签: 西方殖民主义 葡萄牙殖民者 西方殖民者 资本主义 葡萄牙人 奴隶贸易
  • 简介:澳门开埠曾在前近代的东亚沿海城市中留下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本文在综合近20多年来有关澳门史的部分研究论著、档案文献基础上,将澳门置于同期东亚、东南亚通商港口演变中考察,侧重于探讨澳门自开埠到近代首批五口通商的290年间(1553-1842),从传统商埠到近代城市的转型对中国近代城市化启动的独特影响.

  • 标签: 澳门 开埠 近代城市 居留地
  • 简介:世上有许多都市都爱以其有特色的建筑物作为标志。例如北京的天安门,巴黎的艾菲尔铁塔,澳门的圣保禄大教堂残迹,澳门市民称为“大三巴”。考这名称的来源,“大”是庞大之意,“三”是“圣”的译音,“巴”是“保禄”的合并译音。类似这样的叫法还可以再举个例子。我国人很多都知在美国有一个城市叫旧金山,它又名三藩市,正规的译名是圣佛兰西斯科。在美国的华侨把“圣”译为“三”,“佛兰”合并译为“藩”。(以下省略了词尾的译音)

  • 标签: 澳门 大三巴牌坊 中国 名胜古迹 建筑特色 历史发展
  • 简介: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早年为宣传变法而创办了“一会三报”,即强学会、《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其时,康有为十分看中报纸的特殊功效,他在上光绪皇帝书中,多次提到“设报达聪”的建议。他以为欲变法,非开通民智不可,而欲开通民智,亦“非有报馆不可”。为此,他倾注极大精力开设报馆,倡言变法。在《万国公报》发行不久,康有为即称“报开两月,舆论渐明”、“识议为之一变”、“渐知新法之意”,言辞间不无得意之神色。然而好景不长,康有为京城之举很快便引起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强烈不满,而这股势力的总后台即权倾一时的慈禧太后。结局不言而喻,“一会三报”尚未形成气候,即遭清廷查封。在京城一片萧瑟的气氛中,

  • 标签: 康有为 《知新报》 《时务报》 澳门 梁启超 孙中山
  • 简介:中国有修志的传统。数以万计的地方志,成了后人研究该地方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俗等等不可缺的宝贵史料。毛泽东主席一到某地视察,常常在行前或到后阅读该地县志,以熟悉该地的情况。新时期到来后,地方修志蔚为风气。我们江苏在这方面的工作更是走在全国的前面。就我所见,1983年出版的《如东县志》便是县志中编写得比较出色的一部地方志。

  • 标签: 县志 修志 地方志 风气 史料 军事
  • 简介:对于1945年以前日本人在澳门的活动,国内外的研究尚属薄弱,仅以日本而言,战后对日占时期中国的研究因研究经费的充足而如日中天,出版了大量的论著,但有关1945年以前日本人在澳门活动的却寥寥无几,笔者至今未见一篇论述日本人在澳门的论文,更不要说是专著了。揆其原因,主要是史料的缺乏难寻及在史学界未形成一课题重点。早期日本人在澳门的活动据上海基督教新教长老会出版社《教务杂志》1887年第18卷所刊《澳门历史大事记》第218─219页所收一多少有些磨褪的关于倭寇在澳门活动的汉文石碑,原镌于澳门真塞纳多楼后墙上,时间为1913年7月1日。类似这样的明朝末年倭寇在澳门活动的史料较多。尔后,记载日本人在澳门

  • 标签: 澳门 近代日本人 特务机关 总领事馆 日本陆军 日本外务省
  • 简介: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之际,不能不令我联想起一些中国近代名人与澳门的历史情结。如民族英雄林则徐,他曾于1838—1839年,两次为禁烟大事巡察澳门的历史盛况和文化遗迹;又如伟大革命家孙中山,他曾于辛亥革命前的1893年在澳门与土生葡人费尔南德斯一起创办《镜海丛报》,并以“编辑”、“主笔”、“孙逸仙医生”等匿名,发表时论、抨击时局、答问读者,直至成立同盟会澳门支部、酝酿组织反清讨袁、发起辛亥革命的历史情景;当然,更不能不令我联想起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他的童年曾与澳门和母亲与他共编词曲的澳门民谣《顶硬上》等历史细节。下面,即以此为重点简录六段文字:〔一〕据澳门文化司署出版的1996年春季号中文版第26期

  • 标签: 冼星海 澳门文化 母亲 音乐教育 珠江口 劳动号子
  • 简介:澳门总督是葡萄牙国家机构在澳门的代表,也是澳门地区最高行政机构,他直接受命于葡萄牙国王或总统,在澳门执行萄萄牙政府所制定的政策。从1616年起,澳门便有了澳督之设。300多年中,澳门前后共经历了127届总督。据记载,第一任澳督名为马士加路,1623年到任。历届总督中除了曾三任澳门总督的巴波沙和第125任总督的马俊贤、126任总督文礼治为文官外,其余均由军人担任。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是第84任澳督基马良士,共连任12年。任期最短的分别是第81任澳督官也和第83任澳督贾多素,他们的任期都不满一年。复任次数最多是巴波沙,先后担任第107、111、114等三任澳督,而且是首位在任内病故的澳督。“末代总

  • 标签: 民国时期 澳门经济发展 总督 葡萄牙人 澳葡政府 中葡关系
  • 简介:自从葡萄牙殖民者于16世纪采用欺诈手段攫取了澳门以后,明清两朝政府就为澳门问题与葡萄牙政府展开了漫长的交涉。1910年10月,葡萄牙国内爆发了革命,帝制被推翻,成立了葡萄牙共和国。翌年10月,中国也爆发了辛亥革命,结束了满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本来,彼此的革命使中葡两国由专制政体变为民主制度,双方在处理澳门问题上应该有了较多的共同语言。可葡萄牙共和国虽政体变了,对澳门问题的观点却未改变,想继续占有澳门。1913年,葡萄牙公使向北京政府递交照会,请求划定澳门界址。次年中国外交部就此事同葡使进行谈判。由于葡人坚持1909年在香港谈判时所提出的扩张要求,双方未能达成协议。1919年,葡澳当局

  • 标签: 澳门问题 民国时期 收回澳门 葡萄牙 广东国民政府 省港罢工委员会
  • 简介:1996年在北京上映的《大辫子的诱惑》,就是“电影兄弟”蔡安安、蔡元元任制片人、编剧并导演拍摄的。这部洋溢着异域情调、充满美好情爱的故事片,受到海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不仅摘取了百花奖“最佳合拍片奖”的桂冠,而且荣获了葡萄牙电影节等国际大奖。这部由蔡安安任总经理、蔡元元任副总经理的蔡氏兄弟(澳门)影业公司摄制的影片,讲述了在澳门发生的葡萄牙贵族青年阿托欣多与中国平民姑娘阿玲之间浪漫而曲折的爱情故事。诱惑了阿托欣多的是阿玲的辫子,而那条乌黑油亮的大辫子所代表的是东方美。这种纯朴自然全无矫饰的东方美,使一度沉湎于色彩斑斓、人工造作的西方佳丽群中的阿托欣多为之倾倒,以至不畏扁担的伐挞而孜孜相求。然而,

  • 标签: 《大辫子的诱惑》 澳门土生葡人 东西方文化 国际电影节 葡萄牙 蔡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