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3 个结果
  • 简介:社区建设是近年来城市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笔谈所组织的一组文章,从社区建设的基  本问题、社区建设中的若干具体问题和西宁市的社区建设等方面,对社区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做了多角度的探讨。

  • 标签: 城市社区发展 条件
  • 简介:随着以微博为代表的Web2.0时代社交网络的兴起,互联网深刻地影响和改变整个世界。网络社会的崛起,催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社区——虚拟社区。以新浪微博为研究个案,试图分析虚拟社区的发展趋势。文章指出,从Web1.0时代到Web2.0时代,主流的虚拟社区的本质和形态也在发生变化,即从空间型虚拟社区发展到关系型虚拟社区。关系型虚拟社区是在人们通过基于信息通信技术所形成的虚拟关系网络进行互动和交流后所产生的虚拟社区。在社交网络的推动下,人类将生活在覆盖所有网民(netizens)的关系型虚拟社区之中。关系型虚拟社区日益嵌入人类的生活,人类在关系型虚拟社区中实现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的全面融合,形成"大社区,小世界"的格局。文章还探讨了关系型虚拟社区的特点,最后展望了互联网人类学的研究前景。

  • 标签: 社区 关系型虚拟社区 微博 网络人类学
  • 简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公约及其系列文件中,社区、群体及个人在认定和保护非遗的制度设计中有很高地位。尤其是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刊布的《伦理原则》更着重突出了社区的重要性。这些制度设计落实到中国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具体案例,可从中看出一些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在所考察的哈尼族案例中,口头传统类非遗清单编制和申报主体不合理,不利于口头传统的保护和存续。社区参与的缺失会导致清单编制的不清晰,而不当的社区参与也可能导致社区主义。学术上有关非遗保护中"社区"的考量,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遭遇主体的困境。

  • 标签: 哈尼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区 社区参与 社区主义
  • 简介:文章以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以问卷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作为基础,较为系统地介绍和展示了近15年以来拉萨市城关区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 标签: 拉萨 居民 家庭
  • 简介:1958年五一节刚过,铁道兵司令员兼国家农垦部部长王震就去看望"右派队"的成员。王震站在刚刚搭起的羊马架子前面的荒草甸子上,开头就说:"同志们,总理让我来看望大家。"接着,又重复说:"本来总理要来亲自看望大家的。

  • 标签: “右派” 王震 居民点 取名 五一节 司令员
  • 简介:本文报告3个分别位于桂北、桂中及桂南地区的与其他民族比较隔离的壮族居民组群的活体调查结果。并讨论了他们之间的及其周边其他民族的关系。至今仍生活在封闭地区的壮族群体其民族体征仍是鲜明的。分布于城镇的壮族群体与同一地区的汉族群体在体征上已非常接近。与壮语分化为若干方言相似,壮族各组群间在体征上也出现一定的差异。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得地理隔离屏障的作用日渐消失,不同人群的基因得以更为频繁地交流。作为这一变化的结果之一是各人群之一是备人群之间混血程度越来越严重,体质特征越来越接近。从这一意义上说,及时收集现今各民族的体质资料,建立比较完整的中国人体质数据库,也是一件抢救性工作。由于自秦汉以来历朝均鼓励壮汉之间互相通婚,使得壮汉之间混血的程度可能较为突出。不过,一般相信,在广西不同地区壮汉混血程度仍有轻重不同之别,在比较封闭的地区壮汉混血程度可能就比较轻。居住于城镇、交通发达地区的壮族居民体征已有调查研究报告(张振标、张建军,1983),但交通相对闭塞、壮汉混血相对较轻的地区的壮族居民体征尚未见报告。壮族是一个人口较多,分布地域较广的少数民族。对不同状况,特别是对混血程度较轻的壮族居民进行人类学研究很有必要。在广西?

  • 标签: 壮族居民 体质特征 广西壮族 组群 封闭地区 体质形态
  • 简介:  为数众多的内地群众偷渡外逃到香港,历来是广东的一个特殊问题.  由于国内采取了一系列"左"的错误政策,加上3年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10年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得不到应有的改善和提高,因此,广东曾连续发生群众偷渡外逃香港、澳门事件.据统计,从1954年至1978年,全省共发生偷渡外逃56.5万多人,逃出14.68万多人.为了遏制逃港风潮,广东全省在省委的统一领导下,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持续不断地进行反偷渡斗争,但效果有限.在一些人看来."逃港"似乎成了永远无法解开的死结.然而,自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7年香港回归后,情况却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内地居民"逃港"事件越来越少,而港人北上定居则悄然成为"潮流".……

  • 标签: 内地居民 北上定居 定居潮
  • 简介:西藏语言规划强调以藏语为主,藏汉语言并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的汉藏民族关系,使西藏居民对普通话使用的需求逐步增加。不过,西藏各学校间的汉语教学要求和条件的不同,造成不同区域学生、居民普通话水平有所不同。汉藏语言接触条件也使西藏城镇和农村普通话语言环境存在明显差别。

  • 标签: 西藏居民 普通话使用 影响因素
  • 简介:百年前,湖广总督张之洞修筑十里长堤——张公堤,环抱大汉口,但堤外,仍是一片荒湖。百年后,1994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和香港新世界集团合作,成立武汉新世界康居发展有限公司,取得了张公堤外4000亩土地的开发权,建造常青花园——武汉市规模最大的安居工程。1995年,我出任公司第二任董事长,开始着手常青花园规划建设。2000年退休后,我与家人一直住在这里,如今也快20年了。于常青花园。

  • 标签: 花园 香港新世界集团 社区 市人民政府 武汉市 湖广总督
  • 简介:我国回族史志编撰始于20世纪80年代,云南启动较早,成果较突出,迄今已出版省(自治区)、州(市)、县(市)、乡(镇)、村各级史志20余部,结束了云南回族有史无书的历史,开创了回族民间编撰史志的新时期。新著《呈贡城内回族简史》是全国第一部城市回族史,也是全国第一部回族微型社区史,给回族史志的编撰提供了新思路和有益启示。

  • 标签: 史志 呈贡 伊斯兰文化 民族村寨 国家级贫困县 文化生活
  • 简介:自我认同为“客家”的客家人分布广泛,包括中国(含香港与台湾)和海外。与那些新近移民的客家人不太一样,荃湾的客家村庄位于香港新界西南区,村民自认为是当地的土著居民。有时候村民会使用“本土人”这个词,意为自己是当地的开创者。与此形成对比的词“本地人”具有同样的含义,但后者常用来指新界讲广东话的早期居民。与本地人一样,客家人也被香港政府界定为土著居民,享有特别的权利。

  • 标签: 土著居民 香港政府 客家人 村庄 自我认同 西南区
  • 简介:文章以青海省两市六县婚姻登记档案为例,通过1994-2015年间城镇居民民族通婚的登记结婚与离婚数据,尝试分析青海省世居城镇居民的“互嵌”情况,并附以田野调查数据加以验证,研究当地居民的民族通婚情况与意愿,以期对当前青海省主要世居民族城镇居民的族际关系质量和族际社会整合程度作一判断。

  • 标签: 民族通婚 青海 民族互嵌
  • 简介: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血缘关系,宗族因而成为我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础,宗族的祠堂是宗族自治的中心,族长在这里祭拜祖宗亡灵,排解宗族内部纠纷等事宜。但是清代台湾移民社会时期的宗族,远不及华南祖籍那样强盛,较少由单姓组成的血缘性宗族村落,“宗教之亲少,洽比之侣多”,大多是杂姓居住的地缘性村落。因此人群和祖籍就成为初期移民结合的基础,也成为地缘性组织的依据。它一方面给予移民在新环境中共有的认同,另一方面,共同的方言和习俗为新社会提供了生活内容。

  • 标签: 传统文化 移民时期 社区管理 台湾省 中国 庙宇
  • 简介:再就业工作继实现“两个确保”和开展“再就业援助行动”之后,今年又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社区就业开发工作。旨在通过就地开发就业岗位,救助那些在国有企业下岗失业后仍未再就业的弱势群体,特别是那些文化偏低、年龄偏大,身体偏弱,技能偏窄的“4050”特困群体。

  • 标签: 特困群体 社区就业 再就业工作 就业岗位 领导机构 规范管理
  • 简介:岜沙苗族社区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境内,属丙妹镇管辖,东距县城8公里。全村辖3个自然村、16个村民组,土地面积18平方公里。这里世居着古老的与月亮山麓相依相存的苗族同胞,在这大山深处,他们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男子狩猎,妇女耕织。由于历史与自然条件等因素,岜沙苗族长期与外界鲜于交往。

  • 标签: 岜沙苗族社区 中国 贵州 人口环境 风俗人情 文化教育
  • 简介: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系统中的一个关键词,“社区”指的是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某一个或某一系列非遗项目的施行和传承,并认同该(系列)非遗项目是其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的人。社区的规模可大可小,具有非固定性和非均质性的特点,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被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来理解和界定。社区以及构成社区的群体和个人是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的主体,不仅应当最大限度地参与从非遗项目认定、清单编制、保护措施的规划和实施到非遗项目申请进入各类名录的整个过程,而且应当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成为所有保护措施和计划的中心,成为非遗项目列入名录之后的受益方。

  • 标签: 社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主体
  • 简介:本文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吉利藏族移民社区工程项目为个案,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这一典型藏族移民村近十八年来的社区变迁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并尝试性地提出了民族社区社会工作实务的两个主要模式:经济发展模型和心理慰藉模型。

  • 标签: 移民社区 社区社会工作 实务模型
  • 简介:本文运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1993—2012年西藏旅游总收入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以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影响进行了计量,结果表明,旅游业发展促进了农牧民收入的增长,西藏每增加1万元的旅游收入,就会给每个农牧民带来0.003944元的纯收入,贡献程度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但是旅游业发展并没有促进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原因在于旅游业的发展没有发挥出很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城镇人口中以依赖财政工资的公职人员为主。未来应确立旅游业的主导产业地位,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带动其他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

  • 标签: 西藏 旅游业 居民收入
  • 简介:作者应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西宁市这样一个重要生态地区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结果显示:西宁市作为国家卫生城市,市民总体环境意识水平较高,环境科学知识的认知广度较大,但深度不够,获得环境知识的主动性不够;环境问题归因的自我指向比较明显,但认为解决环境问题的责任主体是政府;实际采取的环境行为以能降低生活支出或有益自身健康的行为为主,但环境行为的普及率不高,有较强的"外部性";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 标签: 环境意识 环境行为 西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