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7 个结果
  • 简介:收藏丝绸之路钱币的朋友都渴望能收集到罽国的钱币。但是,罽国钱币究竟是什么图样?真如《汉书·西域传》中所述“文为骑马、幕为人面”吗?为了解开这个谜,让我们首先了解一下罽国,然后再介绍罽国钱币。

  • 标签: 罽宾国 钱币 纹饰 西汉 艺术风格
  • 简介:景延起义史料的新发现李金鹏最近,在"扫清灭洋"起义首领景延就义遗址(威县西关外)附近,发现了一块记载景延起义有关史实的残碑,引起文学界的极大关注。该碑为青石质。残高1米,宽0.6米,厚0.3米,碑额为二龙戏珠浮雕,碑额篆文为"永垂不朽"四字;碑...

  • 标签: 扫清灭洋 起义 史料 段祺瑞 威县 新发现
  • 简介:震惊中外的成都金沙商周遗址于2001年2月8日在成都市西郊建筑工地施工中被发现,至今出土文物已接近3000余件。其中最令人称奇的除了众多的金器、玉器、铜器外,还有一批雕刻精美、制作细腻的石雕器物。这类作品的发现不仅展示出了金沙遗址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为我国古代社会史、雕塑艺术史提供了一批崭新而又重要的实物材料。下面就这批材料做一些具体的介绍,并谈一谈对这些材料的初步认识。

  • 标签: 成都市 金沙遗址 石雕器物 出土文物 考古工作 石雕种类
  • 简介:1964年1月,唐县寺城涧村出土了六朝以来石刻造像一批,计15件。这批石刻造像的特点是形体小,保存完好,一部造像的底座上刻有纪年铭款。1965年2月,在该处的不同坑位又出土了一批石刻造像,计12件,除了少量造像有铭款外,一般形体大,保存不佳。两批石刻造像计27件。原河北省文物工作队,根据这一发现线索,即派员对石像的出土地点,先后进行了两次调查。确认造像出土地点系一古代寺院遗址,造像是由于某种原因,在当时寺院附近做有意识的埋藏。

  • 标签: 石刻造像 县寺 出土地点 文物工作队 曲阳汉白玉石雕 博山炉
  • 简介:1999年5月,宁县新宁镇南坡村村民在其崖面修理窑洞时,发现一批石造像。这批石造像埋藏在崖背距地表1米深、径宽2米左右的一个窖穴中。县博物馆闻讯后,当即组织人员赶到现场,将所有出土文物编号并运回博物馆。

  • 标签: 出土文物 石造像 肃宁县 组织人员 博物馆
  • 简介:殷墟甲骨文中的兆序是对一个事件占卜次数的标示,这种标示在于展示并且记录了相关占卜的开始、执行与结束。在从早期到晚期不同组类的甲骨文中,兆序数目的大小与排列的方式各有不同。

  • 标签: 整理研究 排列 殷墟甲骨文 标示 占卜
  • 简介:古代印度头卢信仰的产生及其东传王惠民早在西魏大统年间,敦煌莫高窟第285窟的壁画上就出现了头卢化跋提长者姊的故事画;五代至元朝间的敦煌壁画上,有三幅作为十六罗汉之一头卢像;晚唐至宋初的敦煌遗书中,保存着的六件《请头卢疏》;中国佛教史料中也时常...

  • 标签: 古代印度 《经律异相》 十六罗汉 故事画 《大正藏》 敦煌遗书
  • 简介:古堡位于皮山县杜瓦山区,选址于一船形台地之上,台地两侧及前后端均为悬崖。古堡北墙筑于台地中部,东、西、南依相对高度100余米的悬崖天险不筑墙,南端只有一条登上台地的小道。北墙中部开口,左右各筑一哨屋,墙北26m处有一道护城壕。

  • 标签: 古堡 皮山县 文物考古 钱币
  • 简介:微痕是石器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细微使用痕迹,包括线状痕、光泽等,可以说明石器的加工对象和作用方式,为石器功能研究提供较为直观的证据。本文通过对自制石器加工不同对象的模拟实验结果的认识,再对陶寺遗址石器的微痕进行观察,进而判断石器的功能。

  • 标签: 陶寺遗址 微痕 线状痕 光泽 石器功能
  • 简介: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印花绢',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因存在残缺、污染、糟朽等严重病害,急需进行保护修复。本工作在参照修复方案中相关专业仪器检测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查阅文献,寻找线索,研究推断出了绢形制。采用支撑法,选用风格相近的现代面料作为背衬,表面应用绉丝纱加固技术,对绢实施了保护修复,并对关键环节的技术要点作了总结归纳。修复后的绢形制明确,纹理清晰,光泽协调,整体牢固度提高,观展效果增强,达到了理想的保护修复效果,对今后同类文物的保护修复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印花绢袋 形制推断 绉丝纱加固 修复研究
  • 简介:<正>1983年至1984年,在成都市方池街四川省总工会基建工地上,发掘清理出一批重要文物,据初步研究认为,这里很可能是一处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春秋时期之间的古文化遗址。在遗址早期地层的上面,发现一个青石雕刻的人像,高约0.5米,双腿弯曲作跪状,双手交叉于身后,作捆缚状。同时还发现有大量的陶器、骨器,石器、人骨、兽骨、卜骨等。四川大学历史系徐中舒教授认为:这个石人,是新石器晚期到殷商时期的文物,这些尖底陶杯也是同时代的。四川省文管会沈仲常先生在《略谈成都的文物考古》中认为:新繁水观音文化墓藏

  • 标签: 四川省 新石器时代晚期 古文化遗址 相关问题 石雕刻 春秋时期
  • 简介:甘肃省庄浪县出土的高领足鬲程晓钟Li-tripodswithhighneckandbag-likefeet,storedupinZhuanglangCountyMuseum,GansuProvince,werenotearlierthanthela...

  • 标签: 庄浪县 甘肃省博物馆 齐家文化 寺洼文化 文物考古工作 纹装饰
  • 简介:  1986年9月,通辽市科尔沁区运输公司修路队在通(通辽)霍(霍林郭勒市)公路施工中,偶然发现一处古墓群,当时未引起工人重视,遭到破坏.事后我馆得到消息,很快赶赴现场,进行了实地调查.……

  • 标签: 吐鲜卑 扎鲁特旗额 额吐
  • 简介:沁千佛洞.位于新疆焉耆县境内,距县城西南约30公里。在数公里的环形浅山中,分布着自晋代到唐宋等各个时期的佛窟十余座。锡沁千佛洞分为纵券式顶单室和前后二室的支提式石窟两种。20世纪初,石窟佛像、壁画等文物曾被大肆盗掘,如今仅在2、3、5、7窟还有少量壁画残存。

  • 标签: 千佛洞 20世纪 焉耆县 石窟 壁画
  • 简介:东周时期,铜铸币开始广泛流通。铸钱工艺脱胎于青铜器范铸技术,因此早期的铸钱一般都在青铜器铸造作坊进行。在中国古代存在着石范铸造、铜范铸造和泥范铸造三大铸钱工艺传统。石范铸钱工艺的出现和主要使用阶段在东周至秦汉时期,尤其是西汉早期石范铸钱非常流行,此后该工艺几近消失。本文立足于考古材料,尽可能全面搜集已出土的东周至秦汉时期不同钱币种类的石范资料,在此基础上考察石范材质选择、刻制工具、制范技术;根据背范材料、石范使用痕迹,探讨石范的合范浇铸技术,力图对石范铸钱工艺进行系统研究。在石范铸钱工艺研究基础上,又对中国古代石范铸造传统、西汉早期石范铸造工艺兴盛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对石范铸钱工艺在中国古代范铸技术史上的地位做出客观评价。

  • 标签: 东周秦汉 石范 铸钱工艺
  • 简介:笔者藏有一张“崞县春季赛马引换券”。崞县(今原平市)位于山西太原北约100公里处,自古人杰地灵。这枚票券设计精美,构图新颖,分明属于参观券,却设计成纸币型,十分别致。

  • 标签: 赛马 原平市 设计 引换券
  • 简介:迄今中国境内至少发现有13件塞伊玛—图尔诺式倒钩铜矛,依据骹与叶结构的不同可分为A、B两型,与典型塞伊玛—图尔诺文化同类矛在形制特征上是有着一定的差别的。推测年代上属于齐家文化晚期及龙山文化末期阶段,绝对年代大概在公元前1800年~1600年之间。塞伊玛—图尔诺倒钩铜矛经天山北麓三大河流通道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新疆,向东传播,经河西走廊中转,以齐家文化为中介,逐渐作为文化因素的代表器物继续向东影响,北达晋陕高原包括鄂尔多斯地区,东南经关中以至中原腹地及丹江流域。中国境内发现的此类铜矛显然已不具有武器的功用,很可能属于仪礼用品。中原地区史前文化及社会对于传入的欧亚草原青铜文化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创造性的发明了铸造"青铜容器"的技术,并把这类青铜容器加入了"礼制"的内涵,成就了辉煌的夏商周三代青铜礼乐文明。

  • 标签: 塞伊玛—图尔宾诺 青铜矛 文化传播
  • 简介:1911年5月,腐败的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的政策,收回已经准许商办的铁路干线,将川汉、粤汉铁路修筑权出卖给帝国主义,但已募集的修路股银概不退还。全国掀起了群众性的保路运动。四川反响尤为强烈,保路运动规模最大,于6月17日在成都成立了保路同志会,数十万人参加。

  • 标签: 别具一格 四川 铜币 铁路干线 保路运动 帝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