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利用GPS观测1999-2007年汶川震前3期地表变形数据和2008年汶川同震地表变形数据,结合地震位错理论,通过高斯变换和坐标旋转建立断层模型,运用遗传算法,反演了龙门山断裂带断层震前3期和同震滑动参数。结果表明龙门山断层震前3期平均走滑位移为-5.39mm,倾向位移为2.66mm,同震断层滑移相比较,发现震前断层滑移趋势同震断层滑移一致,均为逆冲兼右旋挤压运动。比较震前3期逆冲方向滑移量,发现逆冲滑移有加速现象。并根据震前和同震断层滑动量估算了汶川地震复发周期。

  • 标签: GPS 断层滑移 震前 同震 汶川地震
  • 简介:密集布设MEMS强震仪台网获取准实时强震观测数据,可以为震后灾情快速判断和平时地震学基础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阐述了利用3G/4G无线通信和L2TP(LayerTwoTunnelingProtocol,第二层通道协议)VPN(VirtualPrivateNetwork,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基于互联网组建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微机电系统)强震仪监测网络主要步骤和实现过程,实现了MEMS数据实时传输。提供了一种简单组网模式,为建立灵活、实用、覆盖面广,并具有一定安全性密集监测网络提供参考。

  • 标签: MEMS 监测网络 L2TP
  • 简介:黑龙江省萝北地区是东北现代地震活动最为活跃地区之一,中小地震密集成带分布,曾于1963年发生5.8级地震,但其发震构造一直不清楚。精定位后震中分布图像和震源机制解研究结果表明,现代地震总体呈NEE方向密集分布于黑龙江小兴安岭山前太平沟一带,地震类型以右旋走滑为主。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结果发现太平沟一带发育一条长约25km,走向约N70°E线性异常带。野外地表调查发现该线性异常表现为断续分布断裂陡坎、冲沟位错和滑坡。陡坎走向约N65°E—N75°E,倾向SE,高约1.0-2.5m;滑坡发育有典型弧形圈椅构造,规模大小不等,多与断裂陡坎伴生。综合现代地震活动图像、卫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调查结果,特别是结合2013年11月和2014年2月该地区2次小震活动及现代地震活动空间图像分布特征,研究认为太平沟断裂属于依兰-伊通断裂带分支断裂,晚第四纪期间曾经强烈活动,具备中强地震发震能力,可能是萝北1963年5.8级地震发震构造。

  • 标签: 依兰-伊通断裂带 太平沟断裂 萝北5.8级地震 发震构造
  • 简介:本文结合四川省域内地震活动、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条件3方面因素把四川省划分为东部盆地及盆缘地区、西部高山高原和川西南山地3个地震应急分区,分析各区域地震应急准备处置主要背景要素,总结并给出了四川各区域地震应急准备处置要点。依据各区域地震应急准备处置要点开展地震应急准备处置相关工作,可使其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增强四川地区应对地震灾害能力。

  • 标签: 四川省 地震应急分区 应急准备 处置要点
  • 简介:2015年1月9日,云南地区出现大幅度水位同步转折上升现象,而地下流体群体异常聚集区可能是未来强震孕育区,及时排除环境等干扰因素,对确定地震危险区很有帮助。本文选取澄江井和建水井水位观测数据,分析降雨量水位变化关系,认为滇南地区水位年变化雨季降雨量之间有较好线性关系。本文对澄江井和建水井2012--2014年水位异常信息进行提取,对其映震情况进行了总结,研究表明滇南地区降雨量对水位引起异常,主要表现在变化幅度和变化时间等方面。此次出现水位同步转折上升现象多为降雨干扰影响。

  • 标签: 降雨量 水位变化量 澄江井 建水井 滇南地区
  • 简介:在我国各地区承灾体特征差异性明显,且西南地区经历多次灾后重建,承灾体种类及其脆弱性呈多元化趋势情况下,传统通用数据标准已不再适用。此外,传统手工填写数据采集方式导致数据汇总耗时耗力,且无法保障数据准确性、一致性和时效性,严重影响了震害预测和灾后应急响应等工作开展。本文以城镇规划数据为基础,依托智能移动终端,构建数据采集动态更新一体化系统。系统通过对数据采集条目流程进行定制优化,使其适应西南地区县城情境,实现了数据标准化采集和实时录入。同时系统城镇规划数据有机结合,利用实时采集承灾体数据对城镇规划数据进行动态更新。其次引入智能化承灾体数据交叉自动检验模块,确保数据准确。四川省丹棱县应用示范表明,本系统显著改进了承灾体数据采集准确性、一致性更新速度,极大地减轻了工作人员工作负担,为灾情获取和评估打下坚实基础,有效提高了西南县市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能力。

  • 标签: 承灾体数据采集 采集规范 数据校验 动态更新
  • 简介:本文为满足不同用户对于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功能需求,在对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成果进行分析整理基础上,研究设计、开发并实现了由一系列通用功能模块组成模块化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系统。在设计阶段确定了各模块功能、所需数据及其相互关系,分割出一系列高内聚低耦合功能模块;在此基础上确定系统使用MEF插件式开发框架,以功能模块为单位进行软件开发,形成多个具有特定功能、互相独立工具包;使用WPF技术对该系统平台进行开发,通过整合各功能模块,最终形成多模块灵活组合调用、满足不同用户需求城镇地震灾害风险动态评估系统。

  • 标签: 地震灾害 风险评估 模块化系统 系统开发
  • 简介:随着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处于地震灾害高风险区域城镇数量也不断增加。在城镇防震减灾工作管理体系中,市县地震部门防震减灾工作是关键。然而,这些基层部门在推进防震减灾工作中面临着公共服务科技含量不高、工作手段缺乏、基础数据缺乏等难题。本文针对城镇地震防灾应急处置关键环节和薄弱部位,研究针对性强、操作简便城镇地震防灾应急处置一体化服务系统,为市县地震部门平时震害防御、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应急准备以及震时应急响应和震后应急处置提供重要依据、工具和手段,全面提高市县防震减灾能力。从而提高为城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保驾护航能力,为城镇化建设营造安全抗震环境。

  • 标签: 城镇 地震 防灾 应急处置
  • 简介:本文在研究政府、社会公众以及地方地震工作部门日常地震防灾震后应急处置过程中对地震相关业务信息需求基础上,通过系统架构、业务功能、业务流程等设计,完成了城镇地震防灾应急处置一体化综合查询系统设计研究。

  • 标签: 需求分析 系统设计 一体化综合查询系统
  • 简介:介绍野外地震台站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需求计算方法,为野外地震台站太阳能供电系统部件选型提供参考依据,并在青海地震台网野外地震台站太阳能供电系统建设中得到较好应用.

  • 标签: 野外地震台站 太阳能电池板 蓄电池
  • 简介:滑动速率是研究断裂运动学特征、地震活动性和区域应变分配重要参数和依据。前人关于甘孜.玉树断裂带滑动速率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其晚第四纪滑动速率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本文基于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实地考察,对甘孜.玉树断裂带西段(玉树断裂)上典型断错地貌点进行测量分析,得到玉树断裂晚第四纪走滑速率为6.6±0.1-7.4±1.2mm/a。通过前人对甘孜-玉树断裂带东段(甘孜断裂)滑动速率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发现甘孜.玉树断裂带东、西段滑动速率不一致,其原因是甘孜断裂左旋滑移在向西传递过程中,一部分应变被分配到了巴塘盆地南缘断裂上。巴塘盆地南缘断裂存在很好地解释了玉树断裂走滑速率比甘孜断裂偏低原因。但是,从区域变形来看,巴塘盆地南缘断裂分配滑动速率恰好说明了甘孜.玉树断裂带东、西段及鲜水河断裂带水平构造变形是协调一致

  • 标签: 甘孜-玉树断裂 鲜水河断裂 走滑速率 滑动分解
  • 简介:地震应急是减轻地震灾害重要途径之一。地震应急工作具有时间紧迫、事关重大特点。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Ms7.0级地震发生后,为快速、准确地提供地震引发滑坡灾害分布,本研究基于震后第一天获取到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高分二号卫星影像、北京二号卫星影像),通过人工目视解译方法初步建立了四川九寨沟地震滑坡编目。结果表明,该地震至少触发了622处同震滑坡,分布在沿使用影像边界框定面积为3919km2区域内。本研究还利用这个地震滑坡编目,统计了九寨沟地震滑坡数量和滑坡点密度(LND)地形(坡度、坡向)、地震(地震烈度、震中距)等因素关系。结果表明九寨沟地震滑坡多发生在坡度为20°-50°区域内,滑坡易发性随着坡度增加而增加。受地震波传播方向影响,E、SE向是地震滑坡较易发生坡向。滑坡易发程度和地震烈度呈正相关,即随着烈度增大,滑坡易发性增大。滑坡易发性还随着震中距增加而降低,这是由于地震波能量随震中距增加而衰减导致

  • 标签: 四川九寨沟地震 地震应急 同震滑坡分布
  • 简介:介绍了全国地震系统微博、微信开通情况,研究探讨了山西省地震局微信、微博运行及推广现状,并对基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详细阐述了山西省地震局微博、微信平台在推广应用中采取运行机制和有效措施,并就微博、微信在地震信息服务、防震减灾宣传中重要作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详细论述。

  • 标签: 微信 微博 地震信息服务
  • 简介:本文采用基于波形互相关算法双差定位方法对三峡水库地震进行精定位和地震活动性分析。首先使用双谱互相关方法分析了三峡库区加密台网于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观测到地震波形数据,并对波形互相关分析结果进行了评价。基于结合获得波形互相关数据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地震事件进行精定位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双谱法验证波形互相关数据定位精度要高于其他数据结果,其东西向震源位置平均误差为3.2m、南北向为3.9m、垂直向为6.2m。重定位震中结果显示巴东神龙溪两岸微震分布明显呈现出3条近东西向线性条带状,地表小规模断裂和碳酸盐岩地层走向一致,揭示了库水主要沿着溶洞或者地下暗河渗透进而诱发地震活动,较强地震可能是微小地震贯穿活动面的结果。

  • 标签: 双谱验证 波形互相关 双差定位 三峡水库
  • 简介:合理选择本构模型是土动力学问题数值模拟中一项重要工作。利用PLAXIS2D软件土工实验模拟功能分别对4种常用岩土本构模型——线弹性模型、摩尔库伦模型、土体硬化模型和小应变土体硬化模型在往复荷载下理论滞回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选择不同本构模型对自由场地震反应分析结果影响以及不同本构模型中各参数变化对场地动力计算结果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为土动力学问题数值模拟中如何选择本构模型和合理判断数值分析结果提供了参考依据。

  • 标签: 岩土本构模型 土工试验模拟 动力分析 参数敏感性分析
  • 简介:震源动力学中破裂产生地震动在层状介质中传播模拟,是地震学以及地震工程学研究前沿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建立精确三维模型,选取具备灵活网格、高精度高效率计算性能谱元法,利用有效抑制伪震荡时间域离散方法——加权速度Newmark方法以及多次透射人工边界条件,进行了SCEC/USGS基准项目中TPV5模型地震破裂过程模拟,得到基于层状介质模型和均匀介质模型(后者采用相同破裂模型)埋深2km震源参数结果。将二者进行对比,并具体分析破裂面位错、地震矩、破裂传播时间、上升时间和地表位移,发现层状介质对破裂过程传播影响较为明显:①层状介质存在整体增加了破裂面上位错,在层状介质模型下计算得到地震矩约是均匀介质模型结果1-3倍,因此认为层状介质增强了地震破裂过程中能量释放;②层状介质存在使得破裂传播至地表速度减慢,并缩短了地表各点上升时间,增强了地表地震动响应;③层状介质对于地表位移有着明显增加作用,同时协同破裂面上初始应力异常区域对位移峰值中心改变有显著影响。④介质分异面附近地震动强烈。对结果进行整理后发现,在具有地下层状介质地区要充分考虑层状介质产生场地效应,否则可能会低估该地区地震危险性。

  • 标签: 动态破裂 谱元法 层状介质 场地效应
  • 简介:从20世纪90年代起,研究人员就开始探索活动断层探察数据制作、存储管理。迄今为止,已经获得了大量活动断层探察数据,建成了一套系统数据组织体系,为减轻地震灾害相关研究提供了数据和技术支撑。近年来,随着活动断层数据库信息扩充,初期设计部分属性信息编码已不适用。为了形成适应当前工作属性信息编码体系,本文以活动断层数据库建设体系为基础,对数据库属性值代码进行信息分类和编码优化。文章将数据库属性值代码分为字符型单一含义值、数值型单一含义值及复合含义值,分别进行编码规则设计,最终优化了数据库属性信息编码体系,提高了从建库到数据应用数据录入、检测、制图自动化、数据分析等环节效率。

  • 标签: 活动断层 数据库 信息分类 信息编码 探察数据 优化
  • 简介: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强震仪、力平衡加速度计、烈度计、MEMS加速度仪等强震动观测仪器发展历史现状,概述了强震动记录中典型异常波形产生原因和力平衡加速度计仪器响应误差及校正,建议了解决强震仪器缺陷措施,分析了强震仪在强震动观测发展中面临机遇和挑战。研究结果如下:①进行强震动记录异常波形研究是有针对性改进现有强震仪存在问题很好途径;②早期数字强震仪(力平衡加速度计频带范围0至30Hz)获取强震动记录应进行仪器校正;③应跟踪强震动观测新方法和相关领域新技术,发展MEMS加速度仪和光纤加速度仪等新型仪器。

  • 标签: 强震仪 力平衡加速度计 烈度计 MEMS加速度仪 强震动记录异常波形 仪器响应误差
  • 简介:震后如何快速获取灾区震情信息、准确评估地震灾情,是震后应急救援关键问题。本研究从县市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需求出发,开发了准实时地震灾情综合评估系统,基于MEMS强震台网强震观测数据、县域承灾体基础数据和手机终端获取震后地震现场实时灾情信息,综合采用承灾体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和灾情动态修正算法,实现了县市地震灾区灾情准实时评估,为灾区地震应急指挥、救援和辅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准实时 地震灾情采集 MEMS强震仪 动态修正 综合评估
  • 简介:利用机载激光雷达扫描(LightDetectionandRanging,LiDAR)技术所得点云进行震后倒塌建筑物提取时,树木倒塌建筑物点云特征十分相似,较难区分。为了快速准确获取震后房屋建筑物受损情况,本文提出使用回波次数比特征指标,结合前人所提出点云回波强度、归一化强度、最邻近点高差、法向量夹角、X向坡角和Y向坡角等特征均值和标准差,利用肝最近邻分类法实现单体地物区分方法。对2010年海地7.0地震震后机载LiDAR数据进行了地面点去除,分别选取了未倒塌建筑物、倒塌建筑物和树木各50个训练样本和各20个测试样本,计算了各因子分布及其均值和标准差,在分析基础上最终选取了可分性较强8个分类特征,利用群最近邻分类法对测试样本进行了分类,结果显示分类正确率可达85%以上。研究表明选取多个有效LiDAR点云分类特征可以较好地区分震后未倒塌建筑物、倒塌建筑物和树木,提高震后建筑物震害程度判定准确性,为应急救援及时提供较为准确灾情信息支持。

  • 标签: 机载LiDAR点云 K-最近邻分类法 倒塌建筑物 地震应急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