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9 个结果
  • 简介:第13届国际遗迹组构专题研讨会于2015年5月14日--21日在日本高知大学召开。从会议报告、展板和野外地质考察可以看出:(1)遗迹化石演化古生态学和复杂遗迹化石古生态学、埋藏学精细分析将是未来遗迹学研究热点;(2)遗迹化石正确分类命名及其形态功能和古环境分析依然是遗迹学基础和主要内容;(3)新遗迹学展示了巨大生命力,成为了将今论古重要钥匙;(4)三维动画模拟未来将推动遗迹学、生态学科学普及;(5)遗迹组构在油气勘探应用中已取得了重大成果。学科交叉和高新技术测试方法、跨越多学科思维路线将是遗迹学发展重要推动力。

  • 标签: 遗迹化石 遗迹组构 遗迹学
  • 简介:著名古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95岁高龄崔克信先生专著《中国西南区域古地理及其演化图集》,已于2004年5月由地震出版社出版。

  • 标签: 古地理学 演化 地球物理研究 中国西南 地质 地震
  • 简介:白云岩是指以白云石为主要组分碳酸盐岩,其中白云石矿物含量应超过50%。在白云岩中常含有方解石、石膏等化学沉淀矿物,也可含有黏土、陆源砂、粉砂。白云岩与石灰岩有相似的外貌,但白云岩与盐酸反应较石灰岩弱。

  • 标签: 白云岩化 白云石化 术语 碳酸盐岩 化学沉淀 石灰岩
  • 简介:地震事件沉积已经成为当今沉积地质学一个热点领域。文中通过回顾国内震积岩研究历史,总结了中国震积岩研究成果及其存在问题,重点讨论了地震引起软沉积物变形、地震事件沉积时序、地震事件沉积空间分布和地震事件沉积序列。按照地震对沉积物改造时间,将软沉积物变形划分为同生、准同生、后生变形3类,并对地震同生断裂、准同生期液化沙体沿地震裂缝侵入液化岩脉和后期断裂充填岩脉,地震形成微褶皱、液化卷曲变形层理和后期褶皱,地震震动变形和液化变形构造,枕状构造和枕状层之间区别分别进行了讨论。

  • 标签: 震积岩 软沉积物变形 地震事件沉积
  • 简介:随着全球化石能源消费不断增长,常规砂岩与碳酸盐岩大中型油气田勘探举步维艰,砂砾岩这种粗粒沉积特殊油气藏再次走进勘探家视野。近年来,中国砂砾岩储集层展现出巨大油气潜力,尤其是新疆准噶尔盆地玛湖大型砾岩油藏发现,亟待开展针对性研究。作者梳理了全球粗粒沉积研究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概念形成萌芽(1885—1947)、成因分析快速发展(1948—1987)以及理论形成工业应用(1988至今)3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均表现为科学家对粗粒沉积热点与瓶颈问题进行了聚焦分析与探讨,由实际现象或油气田发现引发出问题,开展成因探讨,形成理论后再指导实践科学发展过程。综合每个阶段研究主题以及代表性文章和事件,并结合作者长期研究过程中思考,提出了当前粗粒沉积所面临关键性热点问题与今后研究方向建议,主要包括:古地形特征与坡度、沉积成因机制、相带与微相划分、水槽模拟实验、砾岩成岩作用、测井解释瓶颈、地震处理与解释以及定量地质知识库建立需求

  • 标签: 粗粒沉积 发展历程 砾岩油藏 热点问题
  • 简介: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盐岩成因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盐沉积机理研究,主要有“深水成盐”和“浅水成盐”两种完全对立观点。“深水成盐”论者主要依据沉积学、古生物学和构造地质学等方面的论据,认为其盐是在一定水深条件下形成,分层卤水是成盐基本形式;“浅水成盐”论者主要依据沉积学论据,认为其盐是湖水持续蒸发浓缩结果。另一方面是盐岩物质来源研究,主要有海水侵入来源、地下深部热卤水来源和地表径流来源3种观点。海水侵入来源论者主要依据是古生物化石,而其他两种来源论者则主要依据地球化学分析和推测。分析了盐岩研究中存在6个主要问题:“深水成盐”论者卤水分层成盐模式对东濮凹陷还只是一种假说,“浅水成盐”论者论据不够全面,两种成盐论者对同一现象解释存在较大分歧,测试样品数量、分布及测试结果是否具有代表性值得考虑,海相化石尚需进一步厘定,海侵通道尚不明确。提出可利用双扩散对流数值模拟、地球化学及沉积学综合研究对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盐岩成因作进一步探讨。

  • 标签: 东濮凹陷 古近系 沙河街组 盐岩成因
  • 简介:在分析断陷湖盆陡坡带不同构造部位可容空间变化规律及其沉积响应特征基础上,探讨了断陷湖盆陡坡带参照井选取可容空间机理,并阐明了参照井选择原则;根据参照井处沉积相迁移特征及体系域叠置样式,建立了在参照井背景下,Ⅰ型与Ⅱ型陆相层序划分及其层序界面判识标准,以及低水位体系域(LST)、水进体系域(TST)、高水位体系域(HST)及水退体系域(RST)识别模式。以泌阳断陷双河-赵凹地区老第三系核三上段为例,采用泌207井为参照井,开展了断陷湖盆陡坡带陆相层序地层学尝试性研究,并编制了该层段陆相层序地层时框架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选取参照井办法,可以有效地解决断陷湖盆陡坡带陆相层序地层分析中“沉积滨线坡折”问题

  • 标签: 断陷湖盆 陡坡带 层序地层学 老第三纪 沉积滨线坡折 参照井
  • 简介:根据历史文献以及巨野、梁山、戴庙钻孔剖面的分析与研究及对东平湖底沉积调查,确定了大野泽、梁山泊、安山湖、东平湖沉积记录,提出东平湖由大野泽、梁山泊、安山湖演化而来.通过对东平湖演化与黄河决口和改道关系分析与对比,指出历史时期东平湖演化历程与黄河关系密切,经历了黄河决口注入和改道流经湖区,河水注入、湖面扩大,河徙水退、湖面萎缩.黄河第一次大改道期间注入和一次改道流经大野泽.黄河第二次大改道期间两次注入、其中一次改道流经大野泽,水面北侵形成梁山泊.黄河第三次大改道期间三次决口注入,两次改道流经梁山泊,湖面进一步扩大成"八百里梁山泊",之后黄河仅数次决入,水源短缺,湖面萎缩.黄河第四次大改道期间未流入梁山泊,湖面进一步缩小.黄河第五次大改道期间曾两次注入梁山泊,湖面又扩大成为一片泽国,而后断绝黄河水源,被分成安山湖北五湖,梁山泊岁久填淤,变湖为陆.黄河第六次大改道期间黄河水源断绝,北五湖水面北移,逐渐萎缩消失,仅安山湖经历一次黄河决入,并淤塞而成东平湖,黄河水断绝时湖底干涸,黄河大汛期曾倒灌入湖.

  • 标签: 东平湖 黄河水 水源 沉积记录 倒灌 干涸
  • 简介:摘要在高倍(〉50000×)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显微镜(AFM)或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下,那些在岩石和矿物中所见到纳米级别的物体常常吸引了地质学家们注意。这些物体大小在25~300nm之间,多呈球状、棒状或卵圆状;对这些物体成因,存在不同看法而导致了剧烈争论。因为这些物体与真菌中球菌和杆菌总体相似,而且它们总是以链状或束状形式产出,所以被解释为细菌“侏儒形式”或“超微细菌”,或者是它们化石对等物即“超微化石”。对于超微细菌存在,来自于地质学角度反对聚焦在这个级别的特征物可能存在多重成因,如微矿物包裹体或结晶学边缘效应;从生物学角度看,对于独立生命所必需所有构成来讲,直径小于140nm球状体实在是太小了。因此,产生于世纪之交这场争论,迄今还在持续着。尽管这场争论还没有一个肯定结论,但是,它却成为研究灰岩成因重要驱动力。

  • 标签: 超微细菌 超微化石 争论 细菌成核作用 碳酸盐沉积学
  • 简介:河北坝上地区位于东亚季风气候边缘区,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丰宁黄土剖面为研究该区域长时间尺度环境演化提供了理想材料。通过丰宁黄土剖面地球化学元素和磁化率分析,结合光释光测年结果,恢复了该地区230kaBP以来环境演化历史;通过野外观察,识别出了S_1古土壤之下发育风化淋滤黄土层,探讨了S_1古土壤发育时期风化淋滤特征及其所揭示气候变化问题。结果表明:(1)230kaBP以来磁化率记录可与深海氧同位素3—8阶段进行细节上对比,表明丰宁黄土堆积区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积极响应;(2)S_1古土壤发育时期,由于受到强降水影响,土壤中元素受到强烈淋溶从而向下迁移到L_2黄土中,造成L_2上部地球化学记录与磁化率差异;(3)从S_1古土壤顶部到钙结核层之间土壤属于酸性淋溶土,可能相当于现今中国北亚热带黄棕壤,其剖面由土壤层、风化淋滤黄土层和CaCO_3淀积层构成;(4)S_1古土壤发育时期温度和降水量与现今江苏泗洪和六合地区相当,表明当时研究区为亚热带气候。

  • 标签: 黄土 古地壤 磁化率 元素地球化学 古气候 河北坝上
  • 简介:古流分析是沉积学分析一种通用手段。所谓古流,是指通过地史时期沉积岩中保存沉积标志恢复古流向。广义地说,古流包括介质(水或大气)流动方向或沉积物(如重力流)运动方向,由于大气运动反映风向是多变古风向,所以实用古流分析多指古水流方向以及重力流沉积物运动方向。值得注意是,古水流方向分析包括单向水流(河流)、双向水流(潮流)和波浪传递方向,它们具有不同地质意义。

  • 标签: 古水流方向 沉积标志 运动方向 大气运动 流动方向 传递方向
  • 简介:桂南-粤西云开地块,位于特提斯构造带和环太平洋构造带交汇处.其变质基底仅出露于两广边境云开大山地区,但古生代海相沉积盖层分布广泛,甚至跨越北部湾.地块北缘古生代深水沉积带,也延展到越南东北沿海地区.云开地块范围,可能西起红河三角洲,东达珠江三角洲.晚古生代时,它可能为地处南纬低纬度海域碳酸盐台地.古南中国海于中晚二叠世开始张开,使云开地块北移,与大明山地体碰撞,形成云开北缘造山带.中晚三叠世,古南中国海进一步扩张和桂西-越北古特提斯向南消减,又形成晚二叠世造山带以北印支期岩浆弧和磨拉石,也是东古特提斯闭合过程重要部分.新生代早期南中国海张开前,古南中国海北侧南沙地块可能和云开地块相接,总面积可能超过50万km2,在东南亚地质演化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志留纪 云开地块 华南 越南 古特提斯 古地理
  • 简介:光合作用起源是一个非常古老事件,对这个事件证据,包括基本生物学过程开启和发展之类问题,如地球早期光合作用生物属性以及光合作用生物如何获取光合作用装置,可能已经消失在时间长河之中;因此,光合作用起源就成为一个引人入胜重大科学命题。尽管如此,地质学、生物地球化学、比较生物化学和分子进化分析,为光合作用起源及其复杂进化历史,提供一些新认识和新线索,主要涉及到以下3个方面:(1)光合作用生命起源;(2)光合作用装置起源;(3)光合作用催化剂起源。追索科学家们对这一重大科学命题持续研究与艰苦努力,以及所取得一些重要而且富有智慧认识,将为今后深入研究提供一些重要思考途径和研究线索。同时,追逐光合作用起源研究进展,对于深入了解早期地球复杂圈层耦合过程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作用过程主要包括:(1)从不生氧光合作用到生氧光合作用转变;(2)大气圈与生物圈之间复杂相互作用和协同进化;(3)生氧光合作用起源与进化所造成、从一个缺氧大气圈到今天含氧大气圈复杂演变过程;(4)大气圈和水圈渐进氧化作用对地球表面环境以及生命起源和发育所造成一个长时间影响;(5)早期地球表层古地理面貌成型。更为重要是,对光合作用起源地质学尤其是沉积学思考所得出一些重要认识,尽管不是结论,但是拓宽了沉积学研究范畴,开阔了沉积学家研究视眼,同时也成为一个多学科协同作战范例。

  • 标签: 光合作用起源 地球圈层耦合 早期地球 研究进展
  • 简介:近年来国内外对砂脉研究非常重视,尤其是近期国外含油气盆地大型砂脉(砂注入体,sandinjectite)发现更加刺激了人们研究热情。笔者主要从5个方面简要阐述了砂脉研究现状与进展:(1)砂脉几何学特征;(2)砂脉物质成分;(3)砂脉成因;(4)砂脉分类;(5)砂脉地质意义。尽管中国不少学者已经做了一些相关工作,但与砂脉复杂性和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和关注度相比,尚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有必要基于中国丰富且复杂砂脉资源,精细解剖典型实例,阐明砂脉三维几何特征,并探讨其与地震关系和成因动力机制,为丰富和完善沉积学基础理论提供素材。

  • 标签: 几何学特征 物质成分 砂脉成因 砂脉分类 地质意义
  • 简介:大同-阳原盆地形成演变研究表明,本区最早出现是将军庙盆地,依次是大同盆地、阳原盆地,直到第三纪末至早更新世初才出现统一大同-阳原古湖。大同-阳原古湖历时二百余万年,至晚更新世末消亡。新生代以来,大同-阳原盆地火山活动频繁,新构造运动活跃,现在仍是地震灾害危险区之一。

  • 标签: 大同-阳原盆地 新构造运动 火山活动 地震灾害
  • 简介:微生物席是一个特别的微生物群落,构成了地球上形成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生态系,这已经成为共识。但是,由于微生物席生物构成复杂性、发育环境和产物多样性,对微生物席属性还存在不同答案。不同答案意味着不同研究领域,因为对一个基本问题,即“究竟什么是微生物席”,要获取一个单一答案几乎是不可能。微生物席定义多重性答案,最终就成为地球生物学框架下一个年轻沉积学分支——“微生物席沉积学”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最为重要是,要穿越成岩作用“过滤器”,去了解地质历史时期微生物席建造物生长机理和发育过程,还存在若干困难,这些困难表现在几个重要现象之中,如:(1)寒武纪叠层石中底栖鲕粒;(2)中元古界灰岩层面上特别的MISS(微生物诱发沉积构造);(3)中元古界叠层石白云岩序列中凝块石。因此,基于微生物席属性和特征所蕴含微生物席多样化定义,介绍微生物席沉积学理论体系,对于深入理解这一年轻分支学科现状和进一步发展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 标签: 特征和属性 微生物席 微生物席沉积学
  • 简介:自从Kalkowsky在1908年构筑了叠层石术语之后,叠层石一直是地质学家采用不同方法研究和思考主题,而且一直被当作证明地球早期生命历史代表物而得到深入调查。叠层石确实为地球早期生命历史提供了间接而且复杂证据,所以,现代叠层石确实代表着明显生物信号而成为研究焦点。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确实表明了蓝细菌生物席建造了叠层石,而且进一步表明了微生物席转化成叠层石不是一个直接作用过程。那些反映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典型实例包括:(1)南极Untersee地区湖泊相锥状泥质叠层石;(2)新西兰North群岛被称为煎锅湖热水湖泊中以及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热泉中硅质叠层石;(3)巴哈马台地、澳大利亚鲨鱼湾以及巴西东南部海湾碳酸盐沉积物构成叠层石。由于蓝细菌微生物席是否代表了古代叠层石形态学前体总是存在争议,而且在生命图像中叠层石一直是一个迷惑关键片段,因此,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将成为认识古代叠层石形成关键和窗口。立足于前人研究成果,追踪和总结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以及它们所代表沉积作用和微生物新陈代谢活动丰富而复杂信息,将不但丰富微生物沉积学研究内容,还将拓宽沉积相分析基本内容,对深入了解叠层石复杂沉积学特征和生物学属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标签: 蓝细菌生物席 多样化构成 现代叠层石 研究进展
  • 简介:混合沉积物是指陆源碎屑与碳酸盐(包括异化粒)在沉积上混合.混合沉积可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是指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组份混合(在同一岩层内),而广义混合则包括了狭义和陆源碎屑与碳酸盐层构成交替互层或夹层混合.混合沉积很早就引起了人们注意,尽管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研究与应用已很成熟,但对混积岩研究多被忽视了.对狭义混合沉积物有必要起一成因名称--混积岩.当人们接触到混合沉积时,除了分析研究它们组分和结构特征外,还必须去思考,它们为什么能经常频繁地交互出观,或是直接混合在一起?倒底是:①陆源碎屑跑到碳酸盐沉积背景里?②碳酸盐跑到陆源碎屑沉积背景里?③二者分别从各自源地跑到第三种沉积背景里?还是④二者本来就在同一沉积背景里?接下来就要思考是什么动力条件使它(们)能从这个沉积背景(环境)"跑”到另一个沉积背景(环境)里去?是水?是风?是自身?还是别的什么力量?那么,又是怎样水动力或风动力条件呢?是正常条件,还是突发事件?很明显,要分析研究混合沉积和混积岩,这些问题就不得不细细加以考虑,深入进行研究.

  • 标签: 混合沉积 混积岩 陆源碎屑 碳酸盐
  • 简介:简述了喜马拉雅运动三大变形幕运动学特征并分析了在楚雄地区反映。在剥去喜马拉雅运动改造、把攀西地堑系和滇中海槽复原到建造时位置后(楚雄盆地视作相对原地),以“盆”“山”耦合思路重塑了古特提斯分支洋盆演化及这些盆地发育。川滇交界区尽管发生燕山运动,印支期建立起来“盆”“山”耦合关系直至喜马拉雅运动才脱耦。分析了脱耦各种表现及第四纪内继承新构造运动对盆地保存和油气成藏不利因素。

  • 标签: 喜马拉雅运动 古地理重建 川滇交界区 构造复位 油气保存 盆地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