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溺死,就是人们一般所说的淹死。它是指呼吸道内在进入大量液体的情况下,影响到呼吸道内气体的正常交换,造成体内缺氧,从而导致窒息死亡的现象。因为大部分溺死案例中的尸检无明显特征性,所以在法医尸检鉴定的工作中,对于溺死的鉴定一直是个难点。本文结合了国内外对溺死案例的研究,为溺死的法医鉴定提供了更系统准确的诊断指标。

  • 标签: 溺死 法医学鉴定 尸体 水中
  • 简介:摘要随着中国经济迅速的发展,涉外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进一步增加,这些涉外事件不仅使当事人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而且涉外案件牵涉外方、国际影响大。本文针对处理涉外案件相关心得与体会做具体探讨。

  • 标签: 涉外 法医学鉴定
  • 简介:【摘 要】随着医疗体系建设的规范严谨后,临床医疗操作的规范程度越来越高,输液反应致死的案例已经越来越少,在鉴定致死原因时对法医来说是一种挑战。输液过程中因药物、或者操作的不规范性等原因是热原质进入机体,会引起输液反应,但大多数都能及时的予以处置,不会出现严重后果。笔者经历一例因外伤在诊所输液,0.5h后发生输液反应,抢救无效后死亡案例。家属对死因提出异议,要求对死因进行检验鉴定。全面系统的法医病理检验、鉴定,能对正确判定外伤及诊疗行为对患者造成的损害后果,判定诊疗行为是否存在医疗过失,判定医疗过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正确地进行死因分析和证据的取舍认定起到关键的作用。失与损害

  • 标签: 输液 死亡 医疗纠纷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生物电阻抗技术测量尸体组织的电阻抗的死后变化,与死后经过时间的内在变化关系,试图寻找一种简便、准确可靠推断死后经过时间的新方法。方法用阻抗测量仪测量大鼠全身多处、牛骨骼肌、猪肝脏组织不同死后经过时间的电阻抗。结果大鼠躯体组织的电阻抗、牛骨骼肌和猪肝脏组织电阻抗随着死后经过时间的延长存在规律性变化。有望推断人体死后经过的时间。

  • 标签: 法医病理学 死后经过时间 生物电阻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DNA鉴定技术在现代法医物证检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应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犯罪现场遗留的生物物证所含的DNA与犯罪嫌疑人的DNA样本进行比对,鉴定DNA结构是否相同,从而对生物物证是否来自于犯罪嫌疑人作出评价。不过大多犯罪现场遗留的生物样本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法医提取的因素,比如腐败、变质、污染等。本文就现场DNA提取纯化技术方面来介绍当今法医的技术进展。

  • 标签: DNA 提取 硅珠 磁珠
  • 简介: 摘要:对于因交通事故或意外伤害等原因需要进行法医鉴定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案件,鉴定时应重点分析骨折性质(新鲜或陈旧),本次外伤与椎体骨折的因果关系及外伤参与度。对于有明确外伤史的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在民事案件的司法鉴定中,笔者认为应当视同创伤性椎体骨折进行相关鉴定,不必考虑其骨质疏松在椎体骨折中的参与度。但在刑事案件中进行损伤程度鉴定时,笔者认为应当根据受伤经过,致伤暴力的严重程度适当考虑其骨质疏松在椎体骨折后果中的参与度。但诊断明确的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无论是民事案件还是刑事案件,因与案件本身无因果关系,故均应不予进行伤残或损伤程度等相关鉴定。

  • 标签: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骨折性质 伤病关系 外伤参与度 法医鉴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伤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法医评定。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外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法医评定标准分为对照组(伤残)和观察组(非伤残),每组60例,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终结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开放性或闭合性损伤的治疗终结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治疗终结时间和治疗费用,可为司法鉴定和保险赔偿的实际操作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外伤性胫骨平台骨折 法医学评定 伤残等级终结时间
  • 简介:摘要死亡时间推断是法医鉴定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法医往往根据死后尸体变化发生的规律推断死亡时间,而晚期(腐败)尸体死亡时间推断在法医领域中是一个非常重要但迄今仍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采用较先进的技术与方法从不同角度对此问题的法医研究现状。如何将这些研究成果变成可供晚期死亡时间推断精确量化的标准与指标,还有待于今后国内外法医者进一步的努力研究。

  • 标签: 法医病理学 死亡时间 死亡时间推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的法医评定要点,提供合理的法医评定依据。方法对155例胫骨平台骨折者进行了现病史、既往史调查,并结合临床X线片、CT片、MRI片等影像学资料。结果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Bl8667-2002)标准对胫骨平台骨折后功能影响的规定,Ⅸ级伤残15人,Ⅹ级伤残120人,未构成伤残20人。“三期”评定时间长短差异较大,具有个体化特征。结论胫骨平台骨折作为交通事故中较常见的骨折,其骨折类型、伤者年龄、伤后治疗、功能锻炼,直接影响最后的伤残等级评定及误工期限、护理期限、营养期限的鉴定结论。

  • 标签: 法医临床学 胫骨平台骨折 伤残鉴定 误工期限 护理期限 营养期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早期心肌缺血死后诊断的法医应用进行研究和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早期心肌缺血导致的猝死案例、与心脏有关的死亡和无关的死亡案例各18例,对每例进行H-FABP、HHF35、CLU、Fn、C5b-9、HIF-1α和ADAMTS-1的IHC检测并将其阳性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CLU、Fn、C5b-9、HIF-1α和ADAMTS-1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两个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HC检测技术可为早期心肌缺血引发的猝死案件提供更加准确有效的法医检测依据。

  • 标签: 早期心肌缺血 EMI 死后诊断 法医学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从法医的角度对外伤性眼眶内侧壁骨折进行深入的分析,以确定损伤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成因。 方法:采用综合性法医检查方法,包括详细的病史收集、影像学诊断(如CT扫描等),以及必要时的组织病理学分析。此外,还结合了损伤机制的理论分析和现场调查结果。 结果:通过对比分析损伤特征和相关证据,发现眼眶内侧壁骨折的特定模式与外力作用的方向和强度有关。影像学检查显示了骨折的具体位置和范围,并提供了关于损伤程度等重要信息。 结论:综合法医分析结果表明,外伤性眼眶内侧壁骨折的特征与特定类型的外力作用相符,可以为判断损伤成因和法律责任提供关键证据。此外,本文还强调了法医在处理此类案件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区分意外伤害与故意伤害方面。

  • 标签: 外伤性眼眶内侧壁骨折 法医学分析 影像学诊断 损伤机制 法律责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交通事故致颅脑损伤后继发外伤性癫痫的特点、高危因素及法医鉴定要点。方法通过复习4例颅脑损伤后出现癫痫发作的伤者的病史和既往史调查,结合脑电图、CT、MRI等影像学资料综合分析。结果儿童颅脑损伤后临床表现重,易发生癫痫且影响因素多。结论外伤性癫痫的法医鉴定只有注意过去史的调查、详实的临床资料研究、完备的辅助检查以及充分的鉴别诊断,才能做到准确无误。

  • 标签: 外伤性癫痫 法医学鉴定 交通事故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弥漫性轴索损伤法医鉴定中CT、MRI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7年6月~2019年1月具有MRI与CT影像资料的疑似弥漫性轴索损伤者48例的基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经开展不同检查后疾病的检查情况,并对法医鉴定结果和疾病检出数量间的关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经CT检查发现,有DAI病灶41例;经MRI检查结果显示均呈阳性。MRI检查非出血性、出血性DAI病灶检出情况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CT检查,对DAI病灶行MRI检查的检出率更高,能在法医鉴定中数据支持。

  • 标签: MRI CT 弥漫性轴索损伤
  • 简介:眼球损伤是造成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法医鉴定工作中较常见,常形成眼部挫伤,引起视力的暂时下降,大多经治疗能够恢复。当受害人原有一定的视力障碍时,再次受到外力的损伤时视力进一步下降,进行法医鉴定时常可引起当事人的异议,而提出重新鉴定,影响案件办理的正常进行。笔者在日常的检案工作中遇到一例上述情况,鉴定结论出来后,引起当事人的异议,后经历多次鉴定,使办案人员无所侍从,给案件的办理带来了困难。

  • 标签: 法医学鉴定 眼部损伤 共存 疾病 视力下降 眼球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对可疑外伤性鼓膜穿孔的法医研究。方法收集从2008年01月到2014年01月法医门诊收治的86例可疑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对鼓膜穿孔的部位、大小、形态特征及转归过程的观察,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观察,伤后穿孔发现在1~3d内发现的最多52例(60.46%),分布在紧张部的最多78例(90.70%),形态不规则状的最多36例(41.86%)。结论外伤性鼓膜穿孔自行修复的能力非常强,应第一时间进行鉴定。

  • 标签: 可疑外伤 鼓膜穿孔 法医学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摩托车事故人员的损伤特点,为摩托车交通事故的处理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事故鉴证科近期内的337例摩托车事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事故人员的损伤特征、死亡原因。结果经过分析显示,导致人员死亡的主要因素是颅脑损伤,且多数为现场死亡;伤亡两组在损伤发生率方面比较,除四肢损伤外,其余各项死亡组均高于伤残组(P<0.05);伤亡两组人员的颅骨、胸骨、四肢骨骼骨折发生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摩托车驾驶员与摩托车乘坐人员在盆骨骨折及锁骨骨折方面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其他部位骨折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颅脑损伤是摩托车事故中导致人员死亡的主要因素,且事故人员多为现场死亡,在摩托车事故损伤中,其损伤部位多为头部及四肢,摩托车驾驶员发生骨折的机率要高于乘坐人员。

  • 标签: 摩托车 事故 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交通事故致颅脑损伤后继发外伤性癫痫的特点、高危因素及法医鉴定要点。方法通过复习4例颅脑损伤后出现癫痫发作的伤者的病史和既往史调查,结合脑电图、CT、MRI等影像学资料综合分析。结果儿童颅脑损伤后临床表现重,易发生癫痫且影响因素多。结论外伤性癫痫的法医鉴定只有注意过去史的调查、详实的临床资料研究、完备的辅助检查以及充分的鉴别诊断,才能做到准确无误。

  • 标签: 外伤性癫痫 法医学鉴定 交通事故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对被鉴定对象的死亡原因进行标准的法医解剖鉴定,明确被鉴定对象的实际死亡原因,对被鉴定对象死亡是否由于医疗执行问题造成给出更具说服力的结论。方法 本次的调查检验主要通过实际解剖的形式进行,所有的被调查对象均接受了标准的法医解剖检查。结果 根据对所有被检查对象的解剖结果分析,本次实验当中涉及的27名对象,其死亡的原因均为本身的AIP发作,给予其治疗的医疗机构不存在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规范的情况。结论 通过本次的调查实验能够获知,在所有疾病当中AIP属于能够引发极速死亡的类型,其发作时间极短,并且前期的征兆并不明显。因此一旦患病者所患疾病为这一病种,则需要医疗机构进行充分解释,以降低患病者家属的怀疑。

  • 标签: AIP病种 死亡鉴定 解剖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