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5例小儿维生素D中毒病例。方法立即停用维生素D制剂,终止补钙,限制进食高钙食物。用11液给予静脉输液,每日60ml/1kg体重,同时给予呋塞米1mg/kg/次,静脉推注,配合输液,连用一周。口服强的松2mg/1kg/日,连用2周。结果5例经以上治疗2周后,测血钙全部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结论维生素D中毒的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过量的维生素D引起持续高钙血症,继而发生钙盐沉积于各器官组织而影响其功能,出现相关的症状及体征。

  • 标签: 小儿 维生素D 中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本地区新生儿维生素D(VitD)代谢的特点。方法选择2009年9~12月儿童医院住院新生儿108例为检测对象,分早产儿组及足月儿组,检测血清甲状旁腺素(PTH)、25羟胆骨化醇(25(OH)D3)及血清钙,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血清25羟胆骨化醇(25(OH)D3)浓度无差异(p>0.05);但早产儿血清甲状旁腺素(PTH)及血清Ca2+明显低于足月儿(p<0.05,p<0.01)。结论早产儿较足月儿更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展期远端胃癌淋巴结3站转移率,以规范化指导D2、D2+根治术中淋巴结清扫的正确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2003年1月~2011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进展期远端胃癌患者62例,分析其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D2、D2+根治术手术关联。结果存有第Ⅰ站淋巴结转移例数49例,占79.03%;第Ⅱ站淋巴结转移例数17例,占27.42%。肿瘤的胃壁浸润深度pT、区域淋巴结转移站数及pN个数和Borrmann分型成为重要的预后指标,中pT、pN最为重要;全组病人3年总生存率为56.45%(35/62),死亡27例,其中pT4、pT3、pN3、pN2、BorrmannⅢ、Ⅳ型病人占绝对大多数。结论进展期远端胃癌外科治疗以D2淋巴结清扫范围较合理,随着pT、pN分期偏晚,区域淋巴结转移站数和个数依次增加,其预后一定出现渐差的趋势。其次须权衡利弊,谨慎把握D2+PAND。

  • 标签: 远端胃癌 D2 PAND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过去几十年,人们已逐渐认识到维生素D(VD)具有调控钙、磷代谢等作用,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VD是一种有广泛生物效应的内分泌激素,不仅与人体骨骼发育有关,而且还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发生有关。

  • 标签: 膳食生物效应营养素摄入量维生素婴幼儿
  • 简介:摘要有证据显示,维生素D缺乏促成大量常见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增加,作用机制不同于经典的作用于体内骨钙平衡。通过维生素D受体,维生素D可以产生一系列有利的生物作用,保持人类身体健康。我们假设有些作用在妊娠期间是至关重要的。该文章的中心是叙述关于维生素D在妊娠期的经典的和非经典的作用。它提及妊娠期缺乏维生素D与子痫前期、抗胰岛素性及妊娠期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增加有潜在的联系。

  • 标签: 妊娠期 维生素D 损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热时间才能使灭菌器B-D测试结果合格。方法分别预热5分钟、10分钟、15分钟和空转一个B-D程序的时间,得出不同的结果。结果从测试中可以看出预热时间为空转一个B-D程序的时间再做B-D测试,合格率为最高。结论重视B-D测试前的预热时间,才是保证B-D测试合格的重要一步。

  • 标签: 预热 B-D测试 空转一个B-D程序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疑似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检测(1-3)-β-D-葡聚糖和血培养,并对二者在侵袭性真菌感染诊疗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采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监测系统和BD—BACTEC9120全自动血培养系统,对我院临床各科疑似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进行(1-3)-β-D-葡聚糖和血培养检测,对应用抗真菌药物有效的病例进行研究,分析两种检查在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诊疗中的作用。结果共收集到临床疑似侵袭性真菌感染且应用抗真菌药物有效的病例162例,其中(1-3)-β-D-葡聚糖阳性97例、血培养22例,阳性率分别为59.9%、13.6%。结论(1-3)-β-D-葡聚糖检测在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中阳性率高于血培养,且阳性出现时间比血培养早,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 标签: 侵袭性真菌感染 (1-3)-&beta -D-葡聚糖 血培养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对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42例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逐渐增高(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的客观指标。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急性脑梗死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患者往往容易忽略而错过及时治疗的时期,使得急性脑梗死导致死亡的可能性增加。本文分析了D-二聚体对急性脑梗死诊断的意义,以及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实际应用,并详细阐述了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处理方法以及结果分析。

  • 标签: 急性脑梗死D-二聚体检测方法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D-二聚体与3P试验的灵敏度。方法对789例有关血管内凝血的患者,进行D-二聚体与3P试验,得出阴阳性者和阴阳性率,比较它们的灵敏度。结果D-二聚体阳性者(>500ng/ml)566例,阴性者(<500ng/ml)223例;3P阳性者37例,阴性者742例。D-二聚体的阴阳性率分别为28.3%、71.7%,3P的阴阳性率分别为94.0%、6.0%。结论3P的阳性率远远低于D-二聚体,3P的灵敏度比D-二聚体差很多,对于临床诊断DIC、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等患者,D-二聚体比3P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 标签: D-二聚体 3P 灵敏度
  • 简介:摘要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医疗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地进步,医疗设备也在不断得到更新,以我院为例,我科引进日本岛津shimadzu平板数字化X线多功能透视摄影系统,可以通过显示器的直接观察,透视下点片直接成像,使投照部位的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但由于固定线管球无法满足特殊部位的投照需要,在使用过程中给工作带来不便,增加投照难度,特将“认为在本机上较难实现的”跟骨、髌骨轴位和颞颌关节张闭口位的检查,进行一些投照技术方面的革新,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影像依据。

  • 标签: 日本岛津 轴位 颞颌关节张闭口 透视点片 投照技术 X线 固定管球 放射检查
  • 简介:摘要本文分析了D-二聚体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诊断的意义,以及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诊断中的实际应用,并详细阐述了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处理方法以及结果分析。

  • 标签: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D-二聚体检测方法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果王素对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150-250g),30只,SPF级,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以及果王素干预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采用常规饲养;模型组采用5%D-半乳糖(D-gas)皮下注射,持续42天;果王素干预组在皮下注射D-半乳糖的同时,采用200mg/kg剂量的果王素灌胃。morris水迷宫观察大鼠行为学的变化。结果行为学观察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水迷宫中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果王素干预组与模型组相比水迷宫中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模型组距离百分比明显短于其他两组(P<0.01)。结论果王素具有明显改善衰老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功能。

  • 标签: 果王素 空间学习和记忆 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