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鼻塞持续正压通气(NCPAP)、常频机械通气(CMV)及高频振荡通气(HFOV)3种通气模式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新生儿呼吸窘迫合征(NRDS)患儿临床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5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深圳沙井医院收治的151例NRDS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通气模式,将151例NRDS患儿分为NCPAP组(n=55)、CMV组(n=48)、HFOV组(n=48),3组患儿除采用不同通气模式外,均给予维持内环境、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3组患儿在出生胎龄、分娩方式、出生体重、NRDS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学比较3组患儿血气分析变化、辅助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氧疗时间及气胸、呼吸相关性肺炎(VAP)、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的差异。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深圳沙井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结果13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2、12、24、72h血气分析的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分别整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2NCPAP组、CMV组和HFOV组间辅助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氧疗时间及气胸、VAP、BPD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CPAP组VAP、BPD发生率、辅助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氧疗时间,均显著低于CMV组与HFO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MV组气胸发生率与NCPAP组及HFOV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CPAP组与HFOV组气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CPAP治疗NRDS疗效肯定,并可有效降低并发发生率,减少辅助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氧疗时间,值得基层医院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连续气道正压通气 常频机械通气 高频通气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荷包缝合法在宫颈冷刀锥切术(CK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行CKC的291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缝合方式,将接受传统Sturmdorf缝合法缝合的13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接受改良荷包缝合法缝合的161例患者纳入改良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晚期出血量、术后活组织检查结果、术后宫颈塑性满意度、术后发热情况和术后3个月随访情况。两组患者的年龄、孕次、产次、绝经与否、CINⅡ和CINⅢ的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结果1改良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28.2±7.9)min,对照组为(40.5±9.4)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27,P〈0.05)。改良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3.7±1.3)d,对照组为(4.2±1.2)d,并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375,P〉0.05)。2改良组患者平均术中出血量为(38.6±24.3)mL;对照组为(67.0±18.6)mL,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78,P〈0.05)。改良组患者的平均术后晚期出血量为(13.5±6.2)mL,对照组为(16.3±5.7)mL,并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970,P〉0.05)。3术后活组织检查结果(病理升级、浸润癌检出率及切缘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宫颈塑形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83、8.432、7.587,P〈0.05)。5两组患者术后发热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3,P〉0.05)。6术后3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改良组患者术后宫颈管肉芽形成率及宫颈黏连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8、3.754,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细胞学�

  • 标签: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宫颈冷刀锥切术 缝合技术 妇女
  • 简介:目的探讨早产儿高胆红素血与肾损伤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3~9月,在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20例早产儿高胆红素血患儿(黄疸组)及15例无高胆红素血早产儿(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早产儿入院时血清总胆红素(TSB)浓度,将黄疸组进一步分为轻度黄疸亚组(n=9)和重度黄疸亚组(n=11)。采集受试者静脉血及尿液检测TSB浓度、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α1-微球蛋白(MG)及尿β2-MG含量。统计学比较黄疸组与对照组间TSB浓度、血清胱抑素C及上述3项尿微量蛋白含量差异,黄疸组不同类型肾损伤早产儿胎龄、出生体重、TSB浓度、日龄、病程及生后首次出现黄疸时间差异,以及黄疸组患儿各临床观察指标间相关性。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知情同意,并与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黄疸组与对照组患儿性别构成比、胎龄、出生体重及日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1轻度和重度黄疸亚组的尿mAlb[(13.3±7.8)mg/L、(15.1±11.9)mg/L],尿α1-MG[(21.2±12.9)mg/L、(15.6±11.5)mg/L]及尿β2-MG[(5.6±3.7)mg/L、(5.3±3.8)mg/L]含量均分别较对照组高[(6.8±2.3)mg/L、(8.0±2.5)mg/L、(1.3±1.0)mg/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轻度与重度黄疸亚组的上述3项尿微量蛋白指标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重度黄疸亚组及对照组之间血清胱抑素C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单纯肾小管损伤、混合型肾损伤及无肾损伤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和TSB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肾小管损伤患儿的日龄、病程和生后首次出现黄疸时间[(4.1±3.1)d、(1.3±0.8)d、(2.9±2.3

  • 标签: 高胆红素血症 胱蛋白酶抑制剂C 蛋白尿 Β2-微球蛋白 Α1-微球蛋白 急性肾损伤
  • 简介:目的分析足月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简称ABO溶血病)伴高胆红素血的临床表现、实验检查结果、治疗措施和近期预后特点,为合理管理本病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并经实验检查确诊为新生儿ABO溶血病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的331例足月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儿病历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检查结果、治疗措施及近期预后等。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与受试对象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本组331例新生儿ABO溶血病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的足月新生儿,其入院平均年龄为(53.5±36.2)h,48.0%(159/331)为男性患儿,45.0%(149/331)患儿胎次为1,剖宫产占59.2%(196/331),混合喂养占71.6%(237/331);发现黄疸时间平均为生后(29.7±19.4)h。入院时血清总胆红素(TSB)浓度平均为(233.1±90.0)μmol/L,9.4%(31/331)患儿TSB浓度〉342.0μmol/L,最高为614.7μmol/L;14.5%(48/331)患儿入院时伴贫血;A型血患儿占56.8%(188/331);抗体释放试验阳性率显著高于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率(95.5%vs29.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1.076,P=0.000)。本组患儿光疗时间平均为(80.1±20.9)h,8.8%(29/331)患儿接受换血治疗及输血治疗,19.0%(63/331)患儿输注白蛋白,26.0%(86/331)患儿输注静脉免疫球蛋白。0.9%(3/331)患儿临床诊断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平均住院时间为(4.7±1.8)d,1.8%(6/331)患儿在出院后4d内因黄疸原因再次入院。结论足月新生儿ABO溶血病伴高胆红素血,可能发生贫血及严重高胆红素血,甚至导致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抗体释放试验可作为常规实验检查以提高新生儿ABO溶血病诊断率。黄疸可能会持续�

  • 标签: ABO血型系统 血型不合 高胆红素血症 光疗法 换血疗法 全血 核黄疸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患儿生后早期血清总胆红素(TSB)水平变化特点。方法选择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于柳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出生的96例足月、广西籍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脐带血G-6-PD酶活性定量测定结果,将96例新生儿分为G-6-PD缺乏组(n=31)和G-6-PD正常组(n=65)。统计学比较两组新生儿生后3h内,生后第1、2、3天TSB含量,TSB上升速率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发生率差异;分析两组新生儿生后3h内TSB含量与生后第1、2、3天TSB含量及TSB上升速率间相关性。两组新生儿出生体重、胎龄、母亲年龄、自然分娩率、催产素使用率、开始排胎便时间及胎便排完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柳州市妇幼保健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知情同意,并与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1G-6-PD缺乏组新生儿性别构成比(男性74.2%、女性25.8%)与G-6-PD正常组性别构成比(男性52.3%、女性47.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8,P=0.041)。2G-6-PD缺乏组新生儿生后3h内及生后第1、2、3天TSB含量,TSB上升速率,以及高胆红素血发生率[(2.7±0.6)mg/dL,(6.6±1.7)mg/dL,(10.4±2.2)mg/dL,(12.3±2.3)mg/dL,(0.14±0.04)mg/(dL·h),45.2%]均显著高于G-6-PD正常组新生儿[(2.4±0.4)mg/dL,(5.8±1.4)mg/dL,(9.2±2.0)mg/dL,(11.0±2.6)mg/dL,(0.12±0.04)mg/(dL·h),10.8%],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9、2.540、2.648、2.274、2.659,P〈0.05;χ^2=14.527,P=0.000)。3G-6-PD缺乏组新生儿生后3h内TSB含量与生后第1、2、3天TSB含量及TSB上升速率间均分别存在正相关关系(r=0.393、0.619、0.596、0.549,P=0.029、0.000、0.001、0.001);G-6-PD正常组新生儿生后3h内TSB含量与生后第1、2、3天TSB含量及TSB上升速率间均分别存�

  • 标签: 葡糖磷酸脱氢酶缺乏 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 胆红素 婴儿 新生
  • 简介:目的探讨3-羟基-3-甲基戊二酸尿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生化特点及3-羟基-3-甲基戊二酰裂解酶(HMGCL)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方法收集2014年12月7日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1例3-羟基-3-甲基戊二酸尿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该患儿的入院查体及辅助检查结果、诊疗情况;对患儿及父母进行HMGCL基因检测,并于患儿出院后6个月,对其进行随访。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基因检测均获得受试对象及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结果患儿年龄为1岁1个月,男性。因"不明原因腹泻、呕吐,反复呕血,发热2d,昏迷3h"收入本院。入院查体及辅助检查结果示:白细胞计数升高、肝功能损害、电解质紊乱、低血糖、凝血功能异常、低蛋白、血氨水平高、代谢性酸中毒;头颅MRI检查结果示:双侧侧脑室旁及双侧额颞顶皮层下异常信号。确诊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酸尿。经限制蛋白质摄入,静脉滴注葡萄糖和左旋肉碱治疗后症状缓解。该患儿HMGCL基因c.509G〉T(鸟嘌呤〉胸腺嘧啶)发生点突变,c.348+1G〉C(鸟嘌呤〉胞嘧啶)发生剪切位点突变,导致外显子拼接错误,其中c.509G〉T是来自母亲的杂合突变,c.348+1G〉C是患儿新出现纯合突变,c.348+1G〉C剪切位点突变,导致第170位的半胱氨酸剪切突变为苯丙氨酸。出院后6个月后随访结果示:患儿年龄为1岁7个月,智力运动发育稍落后,但无明显倒退,无抽搐发作,全身情况良好,各项生化指标及尿3-羟基-3-甲基戊二酸水平降低。结论3-羟基-3-甲基戊二酸尿系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通过HMGCL基因检测及HMGCL基因分析不仅有助于诊断该病,对于指导家系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亦至关重要。

  • 标签: 3-羟基-3-甲基戊二酸尿症 3-羟基3-甲基戊二酰裂解酶基因 有机酸 代谢疾病 儿童
  • 简介: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老师”,在课程游戏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课程游戏环境创设的终极目标是与幼儿的发展相对应,让孩子在与环境相互发展中,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 标签: 幼儿园 环境 游戏 课程
  • 简介:目的探讨预警监控管理在具有医源性皮肤损伤高危人群和高危环节特征的新生儿中的皮肤损伤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患儿中,1157例具有医源性皮肤损伤高危人群及高危环节特征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2014年6~12月入院的557例患儿纳入对照组,对患儿采取医源性皮肤损伤普遍预防;将2015年1~6月入院的600例患儿纳入观察组,除进行医源性皮肤损伤普遍预防外,还采用本研究自行设计的《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高危人群监控表》及"医源性皮肤损伤记录单",对容易发生或已经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患儿进行重点预警监控和防治。分析两组不同出生体重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及主要类型发生率差异。两组患儿性别构成比、胎龄构成比及出生体重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并与患儿家属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1对照组超低出生体重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93.3%)分别较正常出生体重儿(25.9%)、低出生体重儿(29.6%)及极低出生体重儿(55.9%)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7.68、25.02、7.69,P=0.000、0.000、0.006)。2观察组超低出生体重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71.4%)分别较正常出生体重儿(19.6%)、低出生体重儿(15.2%)及极低出生体重儿(29.7%)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7.90、23.57、7.82,P=0.000、0.000、0.005)。3两组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主要类型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药物外渗伤、尿布皮炎、鼻塞式氧疗所致压伤及黏贴伤;观察组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21.2%)、药物外渗伤发生率(6.5%)及黏贴伤�

  • 标签: 高危人群 高危环节 医原性疾病 皮肤病损 婴儿 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