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米沙坦对代谢综合征(MS)合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内脏脂肪沉积的影响。方法选择合并MS的EH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试验组给予米沙坦40mg,1次/d治疗;对照组给予缬沙坦80mg,1次/d治疗,直至24周动态血压监测平均血压〈140/90mmHg(1mmHg:0.133kPa),采用多层螺旋CT影像学检查受试者皮下脂肪面积(SFA)和内脏脂肪面积(VFA),同时检测体质量指数(BMI)、血压、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前血压、BMI、血糖、HbA1c、血脂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VFA较治疗前显著降低[(127.8±16.6)cm2比(150.5±15.4)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VF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SFA均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HOMA—IR较治疗前显著降低(1.9±0.3比4.2±0.9),血清脂联素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增加[(5.77±0.71)mg/L比(3.16±0.7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缬沙坦比较,米沙坦可显著减少MS合并EH患者内脏脂肪沉积,改善胰岛素抵抗。

  • 标签: 代谢综合征X 高血压 脂肪组织 替米沙坦 缬沙坦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6例,按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治疗组在常规标准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罗非班治疗,冠状动脉内注射罗非班10μg/kg,继之以0.15μg/(kg·min)静脉泵入24~48h,对照组采用常规标准治疗.比较两组术后60min心电图ST段回落率,冠状动脉血流TIMI分级,术后4周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死亡)及出血发生情况.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治疗组术后60minST段完全回落45例(93.8%,45/48),对照组为35例(72.9%,35/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血管TIMI血流≥3级的发生率治疗组为95.8%(46/48),对照组为75.0%(36/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中应用罗非班安全有效.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电描记术 冠状动脉循环 介入治疗 替罗非班
  • 简介:目的观察利多因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血浆S100β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择期行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ASA分级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利多因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利多因组麻醉诱导后单次静脉注射2%利多因1.5mg/kg,随后以2mg/(kg·h)的速度持续输注至术毕;对照组按照相同的剂量和速度给予0.9%氯化钠.分别在术前、术毕和术后1d抽取颈静脉球血液检测血浆S100β蛋白水平.结果利多因组术前、术毕、术后1d血浆S100β蛋白分别为(21.03±11.67)、(32.63±10.14)、(34.16±17.59)ng/L,对照组分别为(23.04±13.32)、(44.98±16.63)、(39.85±21.99)ng/L.两组术前和术后1d血浆S100β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毕血浆S100β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术中给予利多因能降低术毕时血浆S100β蛋白水平.

  • 标签: 麻醉 幕上肿瘤 利多卡因 S100蛋白质类
  • 简介:目的探讨减低剂量及标准剂量硼佐米联合阿霉素、地塞米松治疗不同类型多发性骨髓瘤(MM)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52例初诊、复发及难治MM患者给予硼佐米1.3mg/m2(标准剂量组,26例)或1.0~1.1mg/m2(减低剂量组,26例),第1,4,8,11天快速静脉注射,阿霉素10mg/m2,第1~4天静脉注射,地塞米松40mg/d,第1~4天静脉滴注,治疗1~6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标准剂量组治疗总反应率为80.8%(21/26),与减低剂量组的88.5%(23/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9);两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3.1%(6/26)比15.4%(4/26),P=0.281;11.5%(3/26)比7.7%(2/26),P=0.620];标准剂量组与减低剂量组比较,由硼佐米诱导的Ⅲ~Ⅳ级周围神经病[15.4%(4/26)比3.8%(1/26),P=0.038)]、带状疱疹[26.9%(7/26)比7.7%(2/26),P=0.029]、乏力[38.5%(10/26)比15.4%(4/26),P=0.045]及腹胀发生率[19.2%(5/26)比3.8%(1/26),P=0.028]前者均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减低剂量联合疗法治疗初诊和复发、难治MM患者的疗效反应与标准剂量类似,但患者对减低剂量联合方案具有更好的耐受性.

  • 标签: 给药系统 多发性骨髓瘤 硼替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