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股神经复合坐骨神经阻滞与蛛网膜下隙阻滞用于踝部手术患者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踝部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5例,分别行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患侧股神经复合坐骨神经阻滞(A组)和蛛网膜下隙阻滞(B组)。观察两组阻滞平面及临床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脉搏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结果麻醉后5min,A组感觉阻滞范围为患肢L1-L3,B组感觉阻滞范围为T10以下。两组神经阻滞效果均为Ⅰ级,麻醉成功率均为100.0%,术后48h随访无神经损伤并发症。观察期间两组患者的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麻醉后30min内SBP、DBP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麻醉后10、20、30min时的SBP分别为(128.67±8.33)、(121.03士8.17)、(129.96±7.91)mmHg(1mmHg=0.133kPa),DBP分别为(71.21±5.75)、(70。03±4.11)、(82.85±4.22)mmHg,显著低于麻醉前[SBP、DBP分别为(148.15±7.71)、(85.03±5.96)mmHg](P〈0.01),与A组同期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股神经复合坐骨神经阻滞可用于患者踝部手术的麻醉,可达到蛛网膜下隙阻滞相同的效果,且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比蛛网膜下隙阻滞更轻的优势。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股神经 坐骨神经 蛛网膜下腔
  • 简介:目的研究神经浸润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行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石蜡切片行S-100蛋白染色,观察神经浸润发生情况,分析神经浸润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16例胃癌患者有41例(35.3%,41/116)发生神经浸润,神经浸润的发生与浸润深度、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性别、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TNM分期无关(P>0.05).105例患者完成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9个月,发生神经浸润患者中位生存期及5年生存率均明显少于未发生神经浸润患者[23.6个月比43.8个月、30.6%(11/36)比53.6%(3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提示神经浸润与患者预后相关(P<0.05).结论发生神经浸润胃癌患者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侵袭能力,可作为判定胃癌患者预后的一个独立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胃肿瘤 预后 神经浸润
  • 简介:目的讨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41例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及影像学检查资料、治疗方法和病理结果。结果241例患者中,嗜铬细胞瘤223例(92.5%,223/241),副神经节瘤18例(7.5%,18/241)。家族性嗜铬细胞瘤20例。有高血压症状193例,有头痛、心悸、多汗三联征130例,24h尿香草扁桃酸(VMA)升高170例。241例患者中病理回报恶性倾向30例,恶性8例,行后腹腔镜手术治疗175例。随访1~7年,术前有高血压症状者中24例血压较术前明显下降,但仍稍偏高,口服降压药物可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其余患者血压恢复正常;8例恶性嗜铬细胞瘤者中复发2例,死亡1例。结论嗜铬细胞瘤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是非常必要的。术前药物扩容准备可以降低术中并发症的风险,后腹腔镜手术切除嗜铬细胞瘤已成为当前主要的和首选的治疗方式。

  • 标签: 嗜铬细胞瘤 副神经节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红外热像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符合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诊断的患者46例和正常人20例,运用红外热像仪采集其面部皮肤的红外热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例正常人面部红外热像两侧呈对称性均匀分布,为淡红色或浅绿色,两侧皮肤温度无明显差异。35例(76.09%)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红外热像表现为患侧面部皮温与对侧相比明显降低,呈蓝色或深蓝色热图,温差为(-1.53±0.28)℃。11例(23.91%)患者的红外热像表现为患侧面部皮温升高,呈红色或深红色热图,与对侧皮肤的温差为(2.18±0.32)℃。结论红外热像能敏感地反映原发性三又神经痛患者面部的温度变化,对其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 标签: 红外热像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神经卡压
  • 简介:目的探讨低剂量对比剂在标准体重患者256层螺旋CT行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60例标准体重(体质指数18.5—24.0kg/m^2)患者应用256层螺旋CT行肺动脉CTA检查,按照对比剂使用剂量分为常规剂量组(70mL)和低剂量组(30mL),每组30例,根据原始图像和重组图像测定血管内对比剂浓度,测定图像噪声,并评估图像质量。结果肺动脉在所有病例中均显示良好,两组肺动脉平均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56层螺旋CT行肺动脉CTA时使用低剂量对比剂可以满足诊断及临床需要。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造影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