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为了对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DVT)进行有效预防,探究预防的效果及价值。方法 选取外科患者98例并遵患者意愿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案,实施常规护理的49例为对照组,实施预防护理的49例为观察组,观察效果。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的下肢血液流变学指标要优于对照组护理后指标(p<0.05);观察组患者下床时间、心理状态、配合度及知识掌握度等均比对照组指标理想(p<0.05);观察组下肢肿痛、DVT、切口感染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护士操作技能、护理态度及病房环境、手续办理等方面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预防护理能够减少诱发DVT的各项因素,同时加快患者术后恢复,改善下肢血液流变情况,增强其配合度、满意度,减轻其不良情绪,对DVT进行有效预防,值得推广。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外科术后 预防护理
  • 简介:摘要:妇产科手术是一类涵盖多种复杂疾病的手术,其患者群体主要包括孕产妇和妇科手术患者。随着妇产科手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手术患者的整体康复和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在这一背景下,下肢静脉形成(DVT)成为一个日益引起关切的并发症,因其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如肺栓塞。妇产科手术患者由于手术期间的生理变化、床位休息时间较长以及激素水平的波动等因素,其发生DVT的风险相对较高。因此,对于这一特定群体的DVT预防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妇产科 手术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肿瘤内科住院患者出现静脉栓塞症的危险因素,以及针对该情况采取的临床护理应急处理措施。  方法:从本院2020年4月到2021年5月收治的肿瘤内科患者中选取确诊静脉栓塞症患者31例,为研究组;非静脉栓塞症患者31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的各项指标和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并分析其出现静脉栓塞症的危险因素。 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在甲状腺功能减退、心功能病例数差异和BMI指数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静脉栓塞症的危险因素。  结论:甲状腺功能减退、心功能和BMI是肿瘤患者出现静脉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可使用Padua风险评分表进行评估,进而提供更优质的临床护理方案。

  • 标签: 肿瘤内科 静脉血栓栓塞症 危险因素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末梢血与静脉在血常规检验中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纳入2022年2月至2023年1月在我院行血常规检验的门诊患者展开研究,将所有的120例患者以单双法平均分成2组,其中对照组抽取末梢血行血常规检验,观察组抽取静脉行检验,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的结果。结果:两组的MCH检查结果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WBC检验结果低于对照组,RBC、PLT、 MCV 、HCT 、HGB检验结果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着统计学层面的意义(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查中使用静脉标本能取得比末梢血更加准确的结果,从而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更为可靠的实验室检验指标,以提高患者的预后。

  • 标签: 末梢血 静脉血 血常规检验 检测结果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和护理方法。方法:选入本院的对象为本院在2020年2月-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62例采取无痛胃镜麻醉前行静脉注射患者。上述患者均采取静脉留置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31例),实验组采取针对性护理(31例)。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明显,其中实验组较低(P<0.05)。结论:为患者采取规范的静脉留置针应用并结合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的产生,降低患者的痛苦。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护理方法 针对性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脑血栓患者采用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的结合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2年5月我院收治脑 血栓患者40例开展研究。以随机数表法分组并结合不同药物进行治疗。常规组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实验组结合应用辛伐他 汀。分析治疗效果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实验组疗效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NIHSS评分在治疗后明显低于常 规组,P<0.05。结论:脑血栓治疗方面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的结合用药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可以实现对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的改 善,值得推广。

  • 标签: 脑血栓 辛伐他汀 阿司匹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静脉输液中施行沟通护理技巧的效果及观察。方法:将收治于我科的116例静脉输液患儿,采用随机数字盲选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观察组给予沟通护理技巧措施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患儿护理效果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较对照组有明显提升(P<0.05)。结论:护理人员采用沟通护理技巧措施干预,不仅提高了患儿的护理效果,还增强了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提高了患儿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小儿静脉输液 沟通护理技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VVLE)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及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02名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并发症,将其分为联合组(n=12)和对照组(n=90)。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数据,分析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单一因素,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的危险因素。结果:联合组与对照组在性别、手术方式、麻醉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P>0.05);合并组VVLE的年龄和病程均高于对照组,合并糖尿病和长期使用激素药物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下肢静脉曲张 术后并发症 影响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了介入法在难置型外周中心静脉中的应用。首先,本文强调了难置型外周中心静脉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血管解剖的异常、瘢痕组织的存在以及其他解剖障碍,使中心静脉导管的插入过程更加具有挑战性。接着,本文详细介绍了介入法的应用步骤,包括患者评估、影像学引导、无菌操作和并发症管理。这些步骤关键地影响了中心静脉导管放置的成功率和患者安全性。最后,本文强调了术后密切监测的重要性,以确保导管的功能正常并维护患者的安全。通过精心执行这些步骤,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风险,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支持。

  • 标签: 介入法 难置型 外周中心静脉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PICC置管后对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作用。方法:将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80例PICC置管患者,抽签法分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不良情绪、满意度、机械性静脉炎率。结果:实验组不良情绪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机械性静脉炎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置管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效果确切。

  • 标签: 优质护理 PICC置管 机械性静脉炎 预防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静脉采血的医务人员的手套佩戴时间与手消毒情况及手卫生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2年5月静脉采血的265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分析手卫生规范认识及手消毒剂的掌握情况、手套不同佩戴时间段的破损情况及部位、不同取液量的速干手消毒剂干燥时间及达标情况。结果:手卫生用具掌握人数达96.98%,手消毒部位的掌握人数最多为243例;手套使用15min破损率达1.89%,使用90min破损率为28.30%;1ml取液量干燥时间与2ml和3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ml取液量且手掌面积<108cm2消毒符合率高于手掌面积≥108cm2(P<0.05);静脉采血中选择戴手套人数达66.42%,全部采血完成选择洗手的执行率为96.60%,不同患者间采血不洗手的执行率为94.72%。 结论:静脉采血的手套佩戴时间越长破损越严重,且静脉采血护理人员对手消毒、手卫生的掌握情况较弱,应增强护理人员培训及规范操作。

  • 标签: 静脉采血 手套佩戴时间 手消毒 手卫生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集束化管理应用于中心静脉导管重症患者治疗中的实际效果。方法 从2022年1月-2022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的重症患者纳入研究,共计218例,通过计算机系统随机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纳入109例。对照组依托常规管理进行治疗,观察组依托集束化管理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与管理满意度。结果 经统计,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3%低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7.4%,两组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管理满意度96.3%、对照组管理满意度77.1%,组间满意度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集束化管理的实施有助于提高重症患者在中心静脉导管治疗中的安全性,可减少不良事件产生,确保患者安全的同时,促进导管留置时间延长,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一项值得推广的管理方案。

  • 标签: 集束化管理 中心静脉导管 重症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分析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动静脉内瘘术后血透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5月-2022年5月动脉内瘘术后血透护理患者90例,平均分为优质组及传统组。优质组使用优质护理服务的方式进行护理,传统组则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护理。保持护理时间一样根据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满意评价进行对比。结果:优质组的护理效果明显高于传统组,护理后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过程的评价更高,对服务更为满意。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动静脉内瘘术 血透护理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床旁B超定位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50例新生儿做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体外测量技术进行盲穿,在置管成功后采用B超定位、X片及时佐证,在导管留置过程中及时采用B超监测定位,发现异常时及时采用X线定位佐证其是否异位。结果:床旁B超定位能有效监测PICC导管尖端的位置是否正确,能及时发现导管是否异位,本次纳入标准的450例新生儿,置于上腔静脉的121例患儿中,置管时和后期使用过程中的B超定位成功率均≥90%,置于下腔静脉的326例患儿,B超定位成功率均为100%。结论:应用B超进行导管尖端定位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PICC置管时可以准确的协助导管尖端定位,在后期使用过程中能及早发现有无异位,床旁B超联合X线定位更增加尖端定位的准确性,利于减少置管并发症,也为导管后期使用及维护起到关键作用。

  • 标签: 新生儿PICC置管 B超定位 X线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静脉留置针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研究时限2021年6月到2022年11月,研究患儿共60,结合就诊号进行分组,每组小儿30,对照组用基础护理,研究组用综合护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小儿置管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满意度和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更高,P<0.05。结论:小儿静脉留置针应用护理干预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穿刺成功率和家长满意度。

  • 标签: 小儿护理 静脉留置针 临床应用效果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行动静脉内瘘穿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取血管穿刺图干预对其穿刺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动静脉内瘘穿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0例,随机按1:1比例分为对照组(n=40)、研究组(n=40)。对照组采取绳梯穿刺干预,研究组采取血管穿刺图干预。评价及对比两组的穿刺效果、并发症率。结果: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中度及以上疼痛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行动静脉内瘘穿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取血管穿刺图干预,可保证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的同时,还可减轻穿刺疼痛感,降低并发症风险。

  • 标签: 动静脉内瘘穿刺 维持性血液透析 血管穿刺图 绳梯穿刺
  •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血液透析中,区域穿刺法与绳梯式穿刺法对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 基于对照实验形式下,纳入40例血液透析患者(收治时间:2022年5月-2022年9月)为观察对象;按时组间均衡匹配法分为人数相等的2组,1组为传统组(n=20,行区域穿刺法),1组为研究组(n=20,行绳梯式穿刺法);观察、比较2组穿刺结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对比传统组,研究组在穿刺后渗血、疼痛、皮下血肿三项指标方面显著更优,在穿刺5个月后血管瘤、内瘘闭塞、血栓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显著较低(P

  • 标签: 血液透析 区域穿刺法 绳梯式穿刺法 动静脉内瘘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半导体激光消融在下肢静脉曲张中使用引起穿刺部位灼伤后溃疡并感染的护理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我科一例肢静脉曲张半导体激光消融穿刺部位灼伤后溃疡并感染进行处理。结果 经过护理人员58天不间断换药,灼伤部位基本愈合。结论 半导体激光消融穿刺部位灼伤应该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要积极对患者的灼伤部位进行干预,与患者、患者家属、医生充分沟通后作个性化的处理,以满足患者治疗需要,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半导体激光消融 灼伤 溃疡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个性化心理干预在小儿静脉输液护理中的效果及一次穿刺成功率分析。方法:2023年1月-2023年10月,本院儿科抽取84例小儿静脉输液患儿参与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与研究组42例。常规护理赋予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加用个性化心理护理。观察指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Wong-Baker笑脸量表评分、输液依从性评分。结果:研究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的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研究组Wong-Baker笑脸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输液依从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性化心理干预在小儿静脉输液护理中的实施可提高患儿穿刺疼痛耐受度与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促使积极配合输液治疗,护理成效十分显著。

  • 标签: 静脉输液 常规护理 个性化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