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7 个结果
  • 简介:总结类风湿关节炎直视下膝关节滑膜切除术长期效果的益处和不足。对88例患者106例膝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滑膜切除术后15年的随访资料进行总结和统计分析。对于HSS总分的数据经过正态检验和方差齐检验后,采取单因素的方差分析+SNK-q检验,在手术后10年,膝关节会发生显著的功能减退,膝关节功能减退的严重程度与时间有比较明显的联系,而到了15年几乎所有的病例都会发生严重程度不一的膝关节功能减退的症状。直视下膝关节滑膜切除术对于早中期的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滑膜炎的患者,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并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膝关节的良好功能,而且复发率相当低。但膝关节退变是膝关节切开滑膜切除术长期治疗后的最终结局。

  • 标签: 类风湿性关节炎 膝关节 消膜炎 滑膜切除术 骨破坏
  • 简介:对大动脉覆膜支架系统进行生物学安全评价。按照国家标准GB/T16175-1996、GB/T16886-1997的有关规定,对大动脉覆膜支架系统进行生物学安全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大动脉覆膜支架系统各项生物学指标均合格。大动脉覆膜支架系统各项生物学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GB/T14233.2-1993、GB/T16175-1996、GB/T16886-1997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

  • 标签: 医疗器械 大动脉覆膜支架系统 生物学安全性评价 国家标准 生物相容性
  • 简介:目的评价MRI引导下聚焦超声(MRgFUS)治疗子宫肌瘤的安全、可操作及近期疗效。方法21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年龄36~47岁,平均年龄42岁;体质量指数(BMI)20.45~27.34,平均BMI23.57。对其进行MRgFUS治疗,在治疗后即刻行子宫肌瘤增强MRI扫描,测量每例肌瘤的无灌注体积(NPV),评价治疗完整。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随访,统计患者症状改善及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每次随访均进行子宫肌瘤症状-生活质量问卷(UFS-QOL)调查,分析症状严重度评分(SSS),评价患者症状改善程度。结果对21例患者的23个子宫肌瘤进行了MRgFUS治疗,手术成功率100%,平均每例耗时230min,平均每例肌瘤当天治疗后NPV百分比62.86%(25%~99%),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1例患者均接受了6个月的随访。术后6个月平均SSS降低70.63%,由术前的28.87±9.69(9.38~40.63)降至8.48±7.1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gFUS治疗子宫肌瘤安全高,真正无创,近期疗效确切,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评价

  • 标签: 磁共振引导 聚焦超声 子宫肌瘤
  • 简介:钨元素在预灌封注射器包装组件的加工工艺中引入,随着医用透明质酸钠凝胶的使用直接进入人体。为了实现产品中钨的准确定量,建立了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医用透明质酸钠凝胶中钨元素的含量的方法。此方法准确简便,检出限为0.0006mg/kg,定量限为0.002mg/kg;回收率为95.2%~104.5%。使用该方法对12家市售产品进行测定,钨的含量在0.03~4.56ug/g之间。通过毒理学分析计算,得到每日摄入的钨元素的量应小于75mg/d。此类产品可满足人体的安全评价要求,但可继续通过工艺革新等措施减少人体钨的摄入量。

  • 标签: 医用透明质酸钠凝胶 预灌封注射器 钨含量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安全性评价
  • 简介:评价新型医用钛合金Ti-6Al-4V基体/羟基磷灰石涂层复合材料的生物安全。通过遗传毒性试验、细胞毒性试验、骨植入实验和迟发型超敏试验,对Ti-6Al-4V基体/HA涂层复合材料进行安全研究。该复合物试样在Ames实验中无诱变性,对体外CHL细胞不诱发染色体畸变,不引起体外V79细胞的基因突变,无体外细胞毒性。该检品在骨植入试验中,对局部组织无刺激。最大剂量试验法迟发型超敏试验显示,该检品无致敏。该复合材料有良好的生物安全

  • 标签: 羟基磷灰石 钛合金 遗传毒性 骨植入 免疫毒性
  • 简介:目的评价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小儿疱疹咽峡炎的疗效及安全,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7月疱疹咽峡炎患儿127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60例;年龄1.0~6.2岁,平均年龄3.37岁。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2例,治疗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雾化每次200kIU/kg,每天2次,疗程3~5d。结果治疗组2、4d体温、疱疹、流涎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8%,显著高于对照组(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退时间、流涎消失时间和疱疹消失时间与开始治疗的时间呈正相关(P〈0.05);与血常规单核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P〈0.05)。所有患儿干扰素治疗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2b雾化吸入治疗小儿疱疹咽峡炎疗效肯定,临床症状消失快,使用方便,安全好,早期应用效果更佳。

  • 标签: 疱疹性咽峡炎 雾化吸入 重组人干扰素Α-2B 儿童
  • 简介:目的 评价不同类型外科植入物的生物相容。方法 将近几年检测外科植入物,依据GB/T16886.6-1997标准,从炎症、纤维囊壁形成、周边组织反应及材料降解四个方面进行组织学观察评价比较。结果 镍-钛合金类、胶原止血海绵材料组织反应较轻,有些植入点还优于对照材料;而羟基磷灰石类材料组织反应呈中度,甚至有的植入点呈重度。结论 依据GB/T16886.6-1997标准,评价得分被检材料生物相容是良好的。通过本文综合分析比较,以期对外科植入物材料的选择及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外科植入物 组织学 评价
  • 简介:据SamoG2012年1月9日(EurHeartJ,2012Jan9.)报道,与老一代的药物洗脱支架(DES)和裸金属支架(BMS)相比,新一代DE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再狭窄、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死亡风险明显较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SamoG博士及其同事在未经选择的大规模真实世界人群中对不同类型的新型DES的性能进行了长达2年的评价。该观察队列研究的人群是2006年11月-2010年10月植入冠状动脉支架的所有瑞典患者,

  • 标签: 药物洗脱支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安全性 支架内血栓形成 冠状动脉支架 裸金属支架
  • 简介:医用透明质酸锌凝胶可为受损的皮肤提供物理保护,并为伤口愈合提供一个最佳环境.我们根据GB/T16886《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对其进行临床前生物安全研究.结果表明:医用透明质酸锌凝胶未产生皮肤刺激反应和迟发型超敏反应,有一定的细胞毒性,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

  • 标签: 医用透明质酸锌凝胶 细胞毒性 皮肤刺激 迟发型超敏反应 生物安全性
  • 简介:研究壳聚糖水凝胶材料与星形胶质细胞的体外生物相容,初步探讨壳聚糖水凝胶作为神经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利用氯化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和羟乙基纤维素制备壳聚糖水凝胶,MTT法评价其细胞毒性;体外培养鉴定新生Wistar大鼠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壳聚糖水凝胶与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共培养,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在材料上的生长;MTT法检测接种后1、35、、7d的细胞增殖度。体外成功制备壳聚糖水凝胶,该材料无细胞毒性;体外分离、培养得到状态良好的星形胶质细胞;体外星形胶质细胞在材料上培养呈星形,生长良好,有分支状突起形成;MTT结果表明,材料-细胞共培养组中的细胞增殖度明显高于单纯细胞组(P〈0.001)。壳聚糖水凝胶与星形胶质细胞在体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有望作为神经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 标签: 壳聚糖水凝胶 星形胶质细胞 生物相容性 体外
  • 简介:据CareyBW[CellStemCell,2011,9(6):588-598]报道,美国麻省理工研究人员发现,调整用于将成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的转录因子水平,将极大地影响由此形成的iPSC的质量

  • 标签: 细胞质量 转录因子 诱导性 编程 配比 多能干细胞
  • 简介:目的探索一种治疗症状陈旧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治疗方法。方法2012年11月~2015年6月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陈旧老年骨折疏松椎体骨折骨不连病人66例,72个椎体。结果术中、术后无脊髓及神经根损伤情况发生。发生椎间隙渗漏3个椎体(考虑患椎有终板损伤),椎弓根渗漏1个椎体,无感染、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本组患者脊柱后凸畸形无明显改善,术前、术后患椎椎体高度恢复不明显,16个椎体有10%~20%左右高度恢复,术前、术后患椎椎体高度恢复不明显,16个椎体有10%~20%左右高度恢复,术前、术后椎体的后凸角度变化不大,6个椎体后凸角度有10°左右的减少。所有患者术后腰背疼痛明显缓解,腰背肌力量明显增大,有7例患者仍感有腰背痛,但服用止痛药有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法,由术前的(8.8±1.8)分下降为术后的(2.5±0.81)分(P〈0.01),采用剔除性功能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由术前的(41.6±27.1)分下降为术后的(16.8±6.2)分(P〈0.05);经6~36个月随访(平均17.2个月)无一例疼痛术后复发,椎体高度经X线片检查术后无改变,患椎内骨水泥弥散良好。结论PVP术可以很好地缓解症状陈旧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的疼痛,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陈旧性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 简介:本工作根据卫生部制定的《生物材料和制品的生物学评价标准》(简称《标准),按照标准程序通过溶血试验、对凝血系统影响试验、热原试验、肌肉刺激试验以及细胞毒性试验,系统地研究了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与生物活性骨水泥复合材料的生物学毒性,并参照《标准》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与生物活性骨水泥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

  • 标签: RHBMP-2 生物活性骨水泥复合材料 生物相容性
  • 简介:目的评价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人工肝血浆置换疗法效果与安全。方法113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其中男性95例,女性18例;年龄19-75岁,平均年龄41.3岁。进行血浆置换共235例次,每次置换同型血浆3000ml,比较治疗前、后肝功能和脂代谢等生物化学指标及电解质状况。随机抽取30份置换用血浆同时作相应检测。观察治疗中出现的并发症并加以治疗。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明显降低(P〈0.01),胆碱酯酶、胆固醇增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血糖、血氨显著增高(P〈0.01),钙离子和总钙浓度明显降低(P〈0.01)。与正常参考值比较,置换用血浆中糖、氨含量明显增高,钾、钠、氯浓度偏低或降低,钙离子和总钙浓度极低。治疗过程中,患者全身不适、肌肉抽搐19例次(8.1%),穿刺部位淤斑和出血42例次(17.9%),恶心、呕吐5例次(2.1%),过敏反应48例次(20.4%),一过低血压6例次(2.6%),分别经补充钙剂或凝血因子、给予甲氧氯普胺或地塞米松、调整进出体内血液流速等加以防治。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疗法可改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和脂代谢等状态,妥善预防与处理治疗中并发症是确保该疗法安全所必需的。

  • 标签: 人工肝 血浆置换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并发症
  • 简介:研究不同浸提介质对一次使用球囊扩张导管体外细胞毒性评价的影响。采用不同的浸提介质制备了一次使用球囊扩张导管浸提液,以MTT法评价浸提液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活性与增殖的影响,计算相对增殖率(RGR)。一次使用球囊扩张导管不同浸提液之间的OD值存在差异,四种浸提液的RGR值均〉80%,细胞毒性均为1级。选择含血清的MEM是评价介入类医疗器械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的理想浸提介质。

  • 标签: 浸提介质 介入类医疗器械 生物学评价 体外细胞毒性
  • 简介: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证明纳米羟基磷灰石作为抗生素载药体的生物安全。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通过葡萄球菌接种,经4周时间演变成为慢性股骨骨髓炎模型,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实验组病灶植入万古霉素纳米羟基磷灰石;对照组植入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分别于术后24小时、1周、2周和4周测量静脉血尿素氮及转氨酶浓度,同时取病灶局部病理检查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动物术后各时间点血尿素氮及转氨酶浓度对比均有P〉0.05,两组数据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动物生物相容观察,无炎症反应、异物反应。同时可见断端界面软骨内骨化形式成骨活跃。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作为抗生素载药体有着可靠的生物安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纳米羟基磷灰石 载药体 慢性骨髓炎 安全性
  • 简介:目的对西门子BN-(TM)Ⅱ全自动蛋白分析仪(简称BN-(TM)Ⅱ)与西门子BNP特定蛋白分析仪(简称BNP)测定尿液中的α1-微球蛋白(α1-MG)结果进行一致评价。方法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制定的GP29-A2文件要求分割试验样本,对室间质评不能提供能力验证的检测项目α1-MG分别在BN-(TM)Ⅱ和BNP上进行双份重复测定。选取当日新鲜尿液样本(测定前离心取上清液)40份进行测定,分析浓度尽可能分布于检测项目的整个检测范围内,计算各自检测结果的均值、均值的差值及允许差异值(D)。结果BNP上α1-MG检测结果均落在BN-(TM)Ⅱ允许D范围内。两种检测仪器对α1-MG检测结果一致可以接受。结论BN-(TM)Ⅱ与BNP两检测仪器对于尿液中α1-MG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临床检测过程中可选用任何一种仪器进行α1-MG的检测。

  • 标签: 替代评估 一致性评价 Α1-微球蛋白 偏差评估
  • 简介:目的研究一种含5%(质量分数)纳米单质银颗粒的-磷酸三钙复合支架(β-TCP-Ag)的细胞毒性及在家兔体内的抗菌和促成骨性能,从而为临床治疗骨髓炎合并大面积骨缺损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体外:以100%-磷酸三钙支架(β-TCP)作为对照组,在体外用CellCountingKit-8(CCK-8)试剂检测支架浸提液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的细胞毒性;体内:选取新西兰大白兔28只,以β-TCP为对照,一期在4周内建立兔股骨骨髓炎模型,再二期植入支架后分别饲养4周和12周,然后取支架植入区域骨组织,用平板涂布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的相对个数;用显微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观察支架植入区域骨组织长入情况。结果CCK-8检测显示各组间细胞相对活性未见明显差异,表明β-TCP-Ag在体外未见有明显细胞毒性;细菌平板涂布法显示植入β-TCP-Ag组材料周围骨组织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数远小于β-TCP组;Micro-CT分析表明β-TCP-Ag组骨缺损区域骨量明显高于β-TCP组。结论含5%纳米银颗粒的-磷酸三钙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和抗菌能力,在体内杀灭细菌后有利于骨缺损的愈合,是一种良好的抗菌和骨缺损植入物材料。在改进骨感染合并骨缺损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潜能。

  • 标签: 纳米银颗粒 β-磷酸三钙支架 骨髓炎 抗菌性 成骨活性
  • 简介:目的分析副舟骨源平足症发病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6~2014年副舟骨源平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副舟骨源平足症的发病特点。结果66例82足副舟骨源平足患者,男24例,女42例,年龄15~90岁,平均(37.15±16.76)岁;单侧50例,双侧16例,其中64例为II型副舟骨,2例为I型副舟骨,由于副舟骨存在,胫后肌腱解剖异常而功能受损。根据平足症分期,I期17例,II期26例,III期15例,IV期8例,柔韧性平足47例,僵硬性平足19例。结论副舟骨源平足症临床较为常见,为胫后肌腱功能障碍平足症,各个年龄段均可能出现,其中女性、II型副舟骨发病率高。副舟骨异常存在导致胫后功能失调为副舟骨源平足原因。

  • 标签: 副舟骨 平足症 发病特点 回顾性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粉碎Pilon骨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38例粉碎Pilon骨折,依据分型,分别用外固定支架及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6~13个月,根据Olerud评定标准,优20例,良14例,差4例,优良率89.47%(34/38)。结论无论是外固定支架或内固定治疗,均可使骨折端良好复位,固定可靠,均可早期下床功能锻炼。

  • 标签: 粉碎性Pilon骨折 外固定架 骨折固定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