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弹性髓内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3年12月共收治39例儿童股骨干骨折患儿,其中男26例,女13例,年龄5~12岁,平均(6.6±1.3)岁。骨折按照AO分型:A型12例,B型19例,C型8例。采用弹性髓内固定治疗,并进行随访。结果取得完整随访患儿36例,随访时间10~55个月,平均22个月。骨折处均获得骨性愈合。无继发感染、骨折畸形愈合、固定移位、松动等并发。术后皮肤激惹3例,延迟愈合1例,固定取出困难2例。疗效评价:优30例,良3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91.7%。结论运用弹性髓内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创伤小,术后愈合快,活动早,并发少,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弹性髓内针 股骨骨折 儿童
  • 简介:目的分析副舟骨源性平足发病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4年副舟骨源性平足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副舟骨源性平足的发病特点。结果66例82副舟骨源性平足患者,男24例,女42例,年龄15~90岁,平均(37.15±16.76)岁;单侧50例,双侧16例,其中64例为II型副舟骨,2例为I型副舟骨,由于副舟骨存在,胫后肌腱解剖异常而功能受损。根据平足分期,I期17例,II期26例,III期15例,IV期8例,柔韧性平足47例,僵硬性平足19例。结论副舟骨源性平足临床较为常见,为胫后肌腱功能障碍性平足,各个年龄段均可能出现,其中女性、II型副舟骨发病率高。副舟骨异常存在导致胫后功能失调为副舟骨源性平足原因。

  • 标签: 副舟骨 平足症 发病特点 回顾性分析
  • 简介:骨斑点是一种少见疾病,发病率为千万分之一左右[1],无性别差异,多是在相关疾病检查时偶然发现。国内对骨斑点病例报道主要是应用X射线检查进行影像学诊断。随着CT和MRI的广泛普及应用,笔者认为根据病情选择CT和MRI检查,藉此提高骨斑点的影像诊断水平。

  • 标签: 骨斑点症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剪去钩子的锁骨钩板固定治疗单纯锁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53例不伴胸锁关节脱位的单纯锁骨近端骨折应用剪去钩子的锁骨钩钢板固定手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平均随访14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愈合,无并发。术后半年时可进行一般的轻体力劳动及体育锻炼。术后一年时Rockwood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优为46例,良为4例,可3例。优良率为94.3%。结论修剪后的锁骨钩钢板固定治疗单纯锁骨近端骨折,手术操作简单,能够牢固维持术中恢复的解剖形状,利于患肢早期的功能锻炼,取得良好效果。

  • 标签: 锁骨近端骨折 内固定 锁骨钩板 功能恢复
  • 简介:目的:筛选ATP结合盒E1(ABCE1)基因的相关调节miRNA,为诊治肺癌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62.9岁。鳞癌11例,腺癌9例。应用生物信息学预测ABCE1基因上游的miRNA,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标本非小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从中筛选出目的miRNA。结果生物信息软件预测7个最有可能调节ABCE1基因的miRNA,分别为miR-29a/b/c、miR-135a/b、miR-203及miR-141;其中miR-29a/b/c、miR-135a、miR-203的表达在癌组织较癌旁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以miR-135a、miR-29c差异最为明显,与之对应ABCE1在相同的肺癌组织表达上调(P〈0.05);仅miR-135a与ABCE1在上述肺癌患者表达呈现负性相关(r=-0.665,P=0.001)。结论在非小细胞肺癌,很有可能是miR-135a负性调节ABCE1基因,两者结合可能成为诊治肺癌的新靶点。

  • 标签: ATP结合盒E1(ABCE1) 非小细胞肺癌 MIRNA miR-135a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开窗复位植骨结合锁定板固定治疗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4年1月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44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8例;年龄27~83岁,平均年龄53.3岁。按Schatzker分型,Ⅱ型34例,Ⅲ型10例。均为外伤后2周的新鲜骨折。应用开窗复位植骨结合锁定板固定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59~107min(平均手术时间80min);术中出血量55~185mL(平均出血量102mL)。术中透视结合术后复查X射线片可见骨折复位满意,塌陷的关节面可恢复原有高度。44例胫骨平台骨折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按纽约外科特种医院(HSS)评分标准,优良率91%。无严重创伤性关节炎发生,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开窗复位植骨结合锁定板固定治疗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操作简单,复位满意,固定可靠,软组织损伤小,在达到坚强固定的同时,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并发的发生。

  • 标签: 开窗复位 锁定接骨板 植骨 胫骨平台骨折
  • 简介:目的评价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术(Vacuumsealingdrainage,VSD)治疗脊柱固定手术术后术区浅层感染(Superficialzoneofspinalsiteinfection)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3年10月间,应用VSD治疗11例脊柱固定手术术后术区浅层感染的临床疗效。11例均未拆除固定物,术区清创后,VSD治疗1-3次,二期无张力缝合术口或临近肌瓣转移修复创面。结果11例术区浅层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术口二期愈合。结论对于脊柱固定手术术后术区浅层感染,经彻底清创,VSD治疗可取得良好的疗效,缩短治疗周期,减少感染向深层蔓延几率。

  • 标签: 负压封闭引流 脊柱 术后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改良腘窝小切口与传统切口空心钉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点骨折的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35例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点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观察组)患者应用改良腘窝小切口空心钉固定治疗,17例(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腘窝后"S"型切口空心钉固定治疗。随访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55±18)分钟,出血量为(50±20)mL,对照组手术时间为(75±20)分钟,出血量为(100±50)mL,有统计学意义(P〈0.05)。35例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4.4%,对照组优良率为82.3%,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腘窝小切口空心钉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点骨折具有操作简单,疗效显著等特点,与传统切口对比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等优点,值得临床上广泛开展。

  • 标签: 小切口 空心钉 后交叉韧带 附着点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运用保留植物结合负压封闭引流(Vacuumsealingdrainage,VSD)技术治疗四肢骨折术后早期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2013年6月收治的12例四肢骨折术后早期感染患者病例资料,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2-58岁,平均42.5岁。胫骨平台骨折6例,股骨干骨折3例,胫骨干骨折3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均于固定术后5-14天(平均10天)发生感染。表皮葡萄球菌感染7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3例,大肠埃希氏菌感染2例。术中保留植物,彻底清创后应用VSD技术分层封闭创面,5-7天更换VSD敷料的同时行创缘部分减张缝合处理,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新鲜后完全关闭创口。结果应用VSD技术治疗7-15天后,所有患者均创面洁净及肉芽组织生长新鲜,细菌培养均为阴性,此期间更换VSD敷料1-3次(平均2次)。末次手术均采用直接缝合方式完全关闭创面。所有患者术后获12-28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骨折均于末次手术后20-32周(平均25周)获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创面均愈合良好,局部感染无复发,采用Enneking下肢功能评分为22-29分,平均26分。结论运用保留植物结合VSD技术治疗四肢骨折术后早期感染,骨折维持稳定的同时能有效地控制感染,有利于创面早期愈合,为肢体功能恢复创造条件。

  • 标签: 骨折 四肢 感染 引流术 封闭敷料
  • 简介:目的探讨全身振动训练(WBVT)对膝骨关节炎(KOA)患者疼痛、下肢肌力、肌肉状态及功能表现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治疗的KOA患者40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50~65岁,平均年龄57.35岁。以1∶1比例按随机数字进入WBVT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男女例数相同,WBVT组采用传统治疗+多频振动仪干预,对照组仅采用传统治疗。疼痛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下肢肌力采用徒手肌力评定法(MRC分级法),肌肉状态采用Myoton-3设备检测,膝关节功能状态采用WOMAC评定。干预时间为1个月。结果组间基线一致。干预1个月后,WBVT组肌力和肌肉状态有提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MMT)=6.07,t(Freq)=3.43,t(Stiff)=2.79,t(Decr)=8.97,P〈0.05];VAS和WOMAC数值两组均有下降趋势,WBVT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VAS)=3.19,t(WOMAC)=2.26,P〈0.05]。结论WBVT可以减轻KOA患者疼痛,提高股四头肌肌力,改善肌肉状态和膝关节功能,是一种可推荐的治疗方式。

  • 标签: 全身振动训练 膝骨关节炎 疼痛 肌力 肌肉状态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穿刺细胞学及液基薄层细胞学对甲状腺疾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44例;年龄33~64岁,平均年龄47.6岁。对甲状腺结节患者行细穿刺活组织检查,观察细胞病理学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结果78例患者均获取足够的标本,其中73例(93.6%)细胞学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一致,即20例(25.6%)为恶性肿瘤,44例(56.4%)为良性肿瘤,9例(11.5%)为非肿瘤性病变。甲状腺细穿刺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为90.9%,特异度为98.1%。阳性预测值为96.3%。结论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穿刺细胞学检查及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有诊断性的临床应用价值,与组织病理学检查总体诊断符合率较好。该方法为是否采取手术治疗及术式的选择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前确诊手段。

  • 标签: 超声引导 甲状腺结节 细针穿刺细胞学 液基薄层细胞学 组织病理学
  • 简介:美国加州纳米系统研究院、加州大学大卫·格芬医学院和霍华德·休斯医学院,采用分子工程技术,研制出细胞最大粒子穹隆体结构模型。利用这种结构,可研制出一种灵活的、靶向纳米胶囊作为药物治疗的运输载体。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杂志上。

  • 标签: 纳米胶囊 细胞内 载体 运输 穹隆 体模型
  • 简介:目的比较三种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疗效及适应证范围。方法从2009年2月~2012年2月腰椎间盘突出(LumbarDiscHerniation,LDH)病人301例,采用三种方法治疗,经皮椎间盘切吸术(APLD)组(A组)97例,椎间盘镜术(MED)组(B组)103例,经皮穿刺三氧消融术(O3)组(C组)101例,比较三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病例获随访,经皮椎间盘切吸术97例,优78例,良15例,差4例,优良率95.8%;椎间盘镜术103例,优86例,良12例,差5例,优良率95.1%;经皮穿刺三氧消融术101例,优86例,良10例,差5例,优良率95.0%;三组疗效于治疗后优良率无明显差异(>0.05)。结论APLD、MED和O3都是治疗LDH的较好方法,但是通过本组病例比较笔者还是认为应严格把握各自微创适应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椎间盘摘除术 椎间盘镜 三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