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房心律失常的动态心电图特点。方法:选择心衰患者42例,非心衰患者40例,分析24h动态心电图。结果:心衰组房性早搏、短阵房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心衰患者房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其存在与心衰患者预后也有密切关系。

  • 标签: 充血性心力衰竭 房性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对心律失常时兔心内膜MAP的变化,试图揭示其抗心肌缺血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方法:20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丹参组,在心肌缺血背景下致心律失常前后分别记录、检测各项观察指标,作前后对照和组间比较。结果:在心律失常前后,对照组平均心率均低于丹参组;与对照组比较,丹参组在心律失常前后,振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二组自身心律失常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最大上升速度,高于自身心律失常后(P〈0.05),丹参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丹参组在心律失常前APD90均低于自身心律失常后(P〈0.05),心律失常前,丹参组APD90略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心律失常后,对照组蛾高于丹参纽,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丹参能提高心内膜心肌耐受缺血的能力,起到了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效应,这可能是丹参对心肌缺血保护作用具有增强效应电生理基础。

  • 标签: 丹参 室性心律失常 心内膜 MAP
  • 简介: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房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以40例阵发性(含特发现)房颤患者为观察1组,40例频发房早伴或不伴短阵房心动过速患者为观察2组,以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量三组的同步12导联常规心电图上P波最大时间(Pmax)、P波离散度,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1组和观察2组Pmax、Pd明显大于对照组(P〈O.05),Pd三40ms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是预测房心律失常的有效指标.

  • 标签: P波离散度 房性心律失常 相关性分析
  • 简介:一、异位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异位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激动全部或部分起源于窦房结以外部位而产生的异位节律。主要包括:激动起源于心房﹑房室交界区和心室的期前收缩﹑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和逸搏与逸搏心律。(一)期前收缩期前收缩是指提前发生起源于窦房结以外的激动,又称期外收缩,也称过早搏动,简称早搏。根据异位激动的起源部位,可分为房﹑交界期前收缩,其中以期前收缩最为常见,房次之,交界比较少见。在学习各种期前收缩之前,应先了解一下期前收缩的心电图中一些概念。(1)联律间期指异位心搏(期前收缩)与其前面窦性心搏之间的时距(间期),亦称配对间期。(2)代偿间期指提前出现的异位心搏与其后出现的较正常心动周期为长的间期,也称为代偿间歇。代偿间期又分为完全的和不完全的。

  • 标签: 异位心律失常 心脏传导阻滞 心电图诊断 室性期前收缩 异位激动 代偿间歇
  • 简介:目的:研究氢溴酸高乌甲素(QingxiusuanGaowujiasuQG)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方法:采用静脉推注乌头碱(AconitiACO)诱发大鼠心律失常及结扎犬冠状动脉造成缺血性心律失常模型.结果:氢溴酸高乌甲素口服6.0mg/kg、3.0mg/kg、1.5mg/kg,静脉注射0.9nmg/kg、0.45mg/kg、0.3mg/kg能有效提高乌头碱诱发大鼠心律失常的阈值,口服6.0mg/kg、1.5mg/kg,静脉注射0.9mg/kg、0.3mg/kg,能显著改善犬心肌缺血性心律失常,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氢溴酸高乌甲素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 标签: 实验研究 氢溴酸高乌甲素 抗心律失常
  • 简介:<正>本文通过结扎12支家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实验心肌梗塞模型,使用接触电极引导心外膜单相动作电位和同步记录体表心电图,并以微机实时分析。结扎LAD后,缺血区很快出现MAP减小,Vmax降低,负相波出现,平台期后段抬高,但MAPD不同程度延长,非缺血区MAP则无改变。实验发现,MAP的改变早于ECG的改变;

  • 标签: 缺血区 心肌单相动作电位 急性心肌梗塞 冠状动脉前降支 同步记录 体表心电图
  • 简介:心电图检查是心肌梗塞主要诊断依据之一。在心肌梗塞诊断上具有特征改变,可以做为明确诊断的依据。一般情况下AMI(Acutemyocardialinfarctim)早期出现S—T段的抬高及T波的变化,继之出现梗塞Q波,以后心电图表现一定的演变规律。近年来发现非Q波AMI,约占AMI的20%左右。本文统计了近三年102例急性AMI患者,其中非Q波AM121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特殊表现形式 左室前壁 特征性改变 胸前导联 特殊改变
  • 简介:目的:探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s)在急性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1例急性梗死患者进行SEPs检查,根据其异常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即重度异常、轻中度异常和正常组。在入院及发病2个月时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分析SEPs利NIHSS的关系。结果:71例患者中,SEPs异常者46例(64.79%),其中轻中度异常者27例(38.03%),重度异常者19例(26.76%);3组患者SEPs异常程度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结论:SEPs检查可为急性梗死的早期诊断、病情程度判断、评估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体感诱发电位 临床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脑超声波治疗急性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以口服丁苯酞软胶囊3次/d,200mg/次,连用14d.另联合应用脑超声波SUT-800型,超声输出频率600khz,声强0.75-1.25w/cm2,治疗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10天一个疗程,间隔一周再进行第二个疗程,一个月后观察疗效。本治疗方法与单用丁苯酞及单用脑超声波治疗并与普通治疗进疗效对双观察。结果:丁苯酞联合脑超声波治疗急性梗死的治疗效果显著,较单用丁苯酞及单用脑超声波治疗并与普通治疗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丁苯酞联合脑超声波治疗急性梗死疗效显著。

  • 标签: 丁苯酞 脑超声波治疗 急性脑梗死
  • 简介: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对50例不同心功能级别的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收缩功能进行检测,并与40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结果:DCM全组及各组EF、FS均明显下降,其中心功能Ⅲ、Ⅳ级组相差非常显著;心功能Ⅱ级组SV、CO、CI略增高;Ⅲ级组SV下降,CO、CI正常;Ⅳ级组SV、CO、CI均下降明显,相差显著。提示:DCM心功能Ⅱ、Ⅲ级时心肌收缩力下降,但心脏代偿功能好,心排量正常;Ⅳ级时心肌纤维收缩无力,心排严重不足,处于失代偿状态。

  • 标签: 扩张型心肌病 左室收缩功能 超声心动图
  • 简介:患儿男,七岁.因头昏,鼻塞来我院儿科就诊,无胸闷,心悸.查体T37℃,心率110次/分,律不齐,闻及早搏.无病理杂音.两肺无异常.3导联同步心电图连续记录示心动过速.所显示的连续两次窦性搏动间期为0.48-0.60s,约合频率为100-125次/分.各导联还可见宽大畸形的QRSb波,连发2个,3个及多个.其R-R间距为0.46-0.60s.部分窦性P波后可见介于窦性与之间的QRS波,为融合波.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动过速不齐,并行心动过速.临床诊断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住院给予利多卡因,异搏定等抗心律失常,营养心肌,效果不明显.故嘱其做射频消融治疗.但考虑患儿年龄小且无任何不适,让其择期手术,并定期复诊.

  • 标签: 小儿 室性并行性心动过速 心脏病 异位心律
  • 简介:患者男性57岁,食道癌手术后10个月。95年4月7日因发作心悸、胸闷、黑朦、抽搐收治入院。入院时ECG示:房颤伴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临床诊断:感染心内膜炎,阿斯综合证。入院后即安装临时起搏器。V3R(附图)为次日心电图描记,P—P基本规则,频率75次/分心室起搏心律频率79次/分与窦性P波频率75次/分接近。但由于存在Ⅰ°房室传导阻滞,其P—R间期长达0.32秒,

  • 标签: 起搏心律 文氏现象 干扰性 左束支阻滞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室性融合波
  • 简介:本文从3560例动态心电图(DECG)资料中检出53例心动过速(VT)进行了分析,根据VT发作特点,终止方式和频率将VT进行了分类,并重点讨论了VT与提前指数和易损指数的关系。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室性心动过速
  • 简介:目的:观察扩张心肌病患者伴有高血压与不伴高血压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对我院1989年至2006年155例诊断扩张心肌病的住院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扩张心肌病伴高血压的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后血压高于140/90mm者占30%。(2)伴高血压的扩张心肌病组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室间隔厚度(IV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心肌重量(LVMW)等各指标高于无高血压组。(3)治疗后伴有高血压组心功能改善更明显。结论:(1)利用血压水平作为排除高血压所引起的心脏损害的标准有一定的局限性。(2)少部分伴高血压的扩张心肌病可能由于高血压病史不详而属于高血压引起的心脏损害的范畴。

  • 标签: 扩张性心肌病 高血压 心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EPs)在急性梗死患者早期诊断、评估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1例发病2小时~7天的急性梗死患者进行MRI/DWI和SEPs检查,并分析其变化。结果:71例患者中,70例出现了DWI高信号改变(证实为责任病灶),其阳性率明显高于常规MPI(P〈0.01);46例出现SEPs异常,主要表现为N20、P25缺失,(N13-N20)IPL延长,并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及预后相关。结论:DWI结合SEPs检查,能够准确早期诊断脑梗死,并早期评估预后。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体感诱发电位 弥散加权成像 临床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interval,Tpe)与心律失常发作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动态心电图检查中的128例患者是否出现速分为两组:速组60例,无速组68例。对检查过程中记录的同步12导心电图各导联的T波峰-末间期进行手工测量,并计算心率校正的T波峰-末间期(Tpe/√RR)。分别对研究对象各导联Tpe间期、Tpe/√RR以及12导联平均Tpe间期、Tpe/√RR进行两组之间比较的统计分析。结果:①除V1导联外其余各导联的Tpe间期及Tpe/√RR在速组较无速组显著延长(P〈0.05)。②12导联平均的Tpe间期及Tpe/√RR在速组较无速组亦显著延长(P〈0.05)。③在速组较无速组Tpe/√RR延长的显著要高于Tpe间期。结论:速发作前比无速发作的Tpe间期延长具有统计学意义,Tpe间期有望成为预测心律失常事件的临床指标。

  • 标签: 室性心动过速 T波峰-末间期 动态心电图 临床指标 诊断
  • 简介: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是第三代吡酮酸类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的特点。急性毒性:小鼠和大鼠口服LD50大于5000mg/kg。小鼠静注和肌注给药的LD50分别为223.88mg/kg和大于1000mg/kg。亚急性毒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环丙沙星3个剂量组(100、250和500mg/kg/天)和溶剂对照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每天口服一次,共给药2月结果表明环丙沙星各组的给药初期摄水量均高于对照组,雄鼠250和500mg/kg组体重增长

  • 标签: 亚急性毒性 肌注给药 大鼠 溶剂对照组 抗菌药物 酮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