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动态心电图(DCG或AECG)自1960年起开始应用于临床,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检测手段。自70年代末,我国从国外引进动态心电图仪并应用于临床,近十余年来,动态心电图检测技术发展很快,普及率极高,已在县级医院推广应用。随着动态心电图仪国产化的进展,它必将在我国临床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动态心电图作为静态心电图的一个重要发展和补充,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动态 心电图 问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冠心病心律失常临床诊断中,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接诊的冠心病患者54例,安排患者同时接受常规心电图检测和动态心电图检测,在动态心电图测定过程中选取某时段行常规心电图检测,观察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检出率、检出结果以及心律失常表现。结果常规心电图阳性检出率为51.85%;动态心电图阳性检出率为62.96%;两种心电图阳性检出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在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二、三联律、短阵室上速、房性早搏成对的临床诊断中,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室性早搏早发、房性早搏早发、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诊断中,两种心电图阳性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搏为(91934±1634)次/min;000~600时段为各种传导阻滞出现的高峰阶段;600~1200为室上性、室性以及房颤束支阻滞出现的高峰阶段。结论在冠心病心律失常临床诊断中,相较于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具有更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冠心病心律失常 常规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查与常规心电图检查在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方面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2例,全部进行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阳性率及在心律失常方面的检出结果。结果经过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在心率失常方面,两种方法在房性、室性早搏早发和房室传导阻滞等方面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在室性、房性的早搏二/三联、早搏成对及矩阵室上速等方面的检出率差异显著(P<0.05),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检出效果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诊断结果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 冠心病 心率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究动态心电图在无痛性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00例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接受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对照组接受常规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不同检测方法对无痛性心肌缺血诊断。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心肌缺血检出率明显较高,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心肌缺血未检出率明显较低,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提示ST段压低次数共发生378次,四个时间段发生心肌缺血的百分比分别为50.52%、11.11%、19.31%、19.05%,600~1200时间段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作为一种无创伤检查手段,其较常规的心电图检查提高了无痛性心肌缺血的检出率。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无痛性心肌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临床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中的价值。方法对自2014年3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来我院检查的80例冠心病患者行动态心电图及常规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两种检查方法的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检出率。结果动态心电图的心肌缺血阳性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的短阵室上速、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房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室性/房性期前收缩成对等心率失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检出率较高,并可对隐匿型、心绞痛型、心率失常型冠心病进行诊断,可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早期诊治。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 冠心病 心肌缺血 心律失常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10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72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性心电图检查形式,观察组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形式,对动态心电图诊断意义进行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室性早搏二、三联律,室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的检出率都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结果有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中有重要的作用,其本身具有重复性好,检查结果准确的特点,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冠心病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ST段下移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58例患者,对其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结果经过数据统计发现,58例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共发生缺血性ST段下移384次,其中无症状缺血发作315次,有症状缺血发作69次。SMI持续时间(14.24±3.16)min/次,有症状心肌缺血持续时间(30.62±8.97)min/次,心肌缺血平均持续时间(17.65±5.42)min,ST段压低平均值为(1.65±0.35)mm。ST段下移发生于6时~12时245次,12时~18时80次,18时~24时32次,24时~6时27次。结论动态心电图对SMI的临床诊断、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具有检出率高、无创、价格低廉等优势。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ST段下移 冠心病 无症状心肌缺血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对比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本组收集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间接诊的冠心病患者60例进行临床研究,通过随机数字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常规心电图进行检查诊断,研究组30例患者则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诊断。观察和对比两组的心律失常诊断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53.33%)明显高于对照组(26.6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中明显更具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冠心病 心律失常 常规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典抗精神药物和非经典抗精神药物对心肌损害的动态心电图变化。方法对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精神疾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药物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经典抗精神药物治疗,实验组采用非经典抗精神药物治疗,分析不同抗精神药物对心肌损害的动态心电图表现。结果实验组患者入组时有12例发生率窦速,发生率为(1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心电图其他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2例室上性早搏,占1.38%;2例室性早搏,占1.38%;12例ST-T改变,占8.28%;30例窦速,占20.69%,15例窦缓,占10.34%;3例传导阻滞,占2.07%;1例Q-T间期延长,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神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阿立哌唑等对心血管系统不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经典抗精神药物 非经典抗精神药物 心肌损害 动态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500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分成中年组和老年组,采用美林12联动心电图记录仪进行24h连续监测,记录患者不同时段的缺血时间、心肌缺血的变化、心率变异和心律失常状况。结果心电图监测显示患者发生心肌缺血的时间范围大部分在凌晨0点到上午8点。老年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年组。结论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心发生率也逐渐增加,24h动态心电监测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提高了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检出率,可及时有效地对患者的病情做出诊断,尽早干预,有效控制或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中老年患者 心血管疾病 24h动态心电图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间歇性束支阻滞心电图特点。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ECG/DCG检出的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右束支阻滞病例48例,并对其进行分类、观察。结果非频率依赖性间歇性束支传导阻滞共20例,其中左束支6例,右束支14例;3位相束支阻滞有26例,其中左束支7例,右束支19例;4位相束支传导阻滞2例,其中左束支1例,右束支1例。结论间歇性束支传导阻滞中以快频率依赖型多见,其次为非频率依赖性,慢频率依赖性少见。非频率依赖性间歇性BBB及3位相BBB均多见于右束支。

  • 标签: 间歇性束支阻滞 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方法价值。方法对2014年6月—2015年3月急性心肌梗死23例的心电图诊断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提示前间壁AMI13例,广泛前壁AMI2例,下壁AMI8例。结论ST段抬高联越多,ST段抬高总和越大,患者危险性越高。心电图对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有较大的价值,准确性较高,且简便易行。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电图诊断 图形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电图正常的急性心肌梗塞,予以具体分析,避免类似患者的漏诊及误诊。方法分析3例心电图完全正常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冠脉造影结果。结果3例心电图正常的患者均确诊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结论心电图正常的患者也有发生急性心肌梗塞的情况发生,因具体分析,避免漏诊。

  • 标签: 心电图正常 急性心肌梗塞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改变。方法收集2005年7月至2011年6月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1例心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心电图的变化。结果1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图改变,心律失常共10例(90.9%),包括2例窦性心动过速(18%),室性早搏4例(36%),室性心动过速2例(18%),房室传导阻滞2例(18%)。结论病毒性心肌炎的心电图改变以各种心律失常最常见,心电图改变是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一个重要条件。

  • 标签: 病毒性心肌炎 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妊娠早、中、晚期女性心电图的变化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100例妊娠早、中期孕妇作为对照组,再选择同期100例妊娠晚期孕妇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孕妇的心电图改变,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观察组心电图异常占总数的68.00%,对照组心电图异常占33.00%,且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妊娠晚期孕妇出现心电图异常情况比妊娠早、中期多,与妊娠期的生理变化有关,但产后多数会恢复正常,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 标签: 妊娠 心电图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经源性心律失常异常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择从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神经源性心律失常患者4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频发室性早搏5例,室上速1例,结性逸搏1例,房颤2例,室速1例,频发房性早搏1例,肥厚11例,不齐7例,过缓8例,过速10例,ST低平13例,T双目4例,S-T下移16例,Q-Tc延长2例,T倒置15例。经对症治疗,31例好转(31/40,77.5%),9例死亡,(9/40,22.5)。1例结性逸搏患者经抗胆碱药物治疗24h后心律正常,其他10例异位性心律失常患者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48h后心律正常。结论心电图异常是神经源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可作为重要的临床诊疗指标。

  • 标签: 神经源性心律失常 异常心电图特征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心电图特点,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0月接诊的79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全体患者入院后,均检查心电图,分析总结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心电图特征。结果检测出心电图异常者64例,占比81.0%;心电图表现主要包括窦性心动过速、ST-T改变以及期前收缩等。结论酒精中毒的发生会对心肌组织造成严重损害,临床可通过心电图对患者病情作出准确诊断,并给予相应的对症干预。

  • 标签: 急性酒精中毒 心电图 心肌损害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心电图在急性肺栓塞患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间接诊的4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入院和出院时的心电图检查结果。结果本组40例患者入院时的心电图异常率(97.5%)明显高于出院时的心电图异常率(32.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电图在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临床诊断时应联合其他辅助检查手段,以提高该疾病的早期诊断率。

  • 标签: 急性肺栓塞 心电图 诊断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发展远程心电图(RemoteECG)诊断是医疗改革后基层医院发展趋势。方法选择与本院远程心电科合作共30家基层医院所传输数据,包括常规心电图(routineECG)、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968例ECG以及6105例HOLTER共9073例中(包括合并诊断)正常831例;发生心律失常中,房性早搏7204例、室性早搏4821例;房性心动过速1232例;室性心动过速286例;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362例;右束支传导阻滞174例;左束支传导阻滞191例;房性逸搏82例;室性逸搏112例;室性逸搏心律60例;交界性逸搏与交界性逸搏心律92例;窦性停搏67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51例;预激综合征381例;Brugada综合症13例;心肌梗塞193例,心脏起搏器图谱15例;ST-T改变6481例。结论RECG异常心电检出率高,临床应用价值大,适合广西医疗改革发展趋势。

  • 标签: 远程心电图 广西农村 应用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中心电图监测的临床价值与意义进行探究。方法分析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变化,主要对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不同ST段回落程度、冠状动脉血流以及心肌灌注的程度进行观察。结果选取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介入治疗术前,存在室性心律失常者101例;介入术后出现室性加速性心率失常者85例,出现心室颤动行非同步电复律者44例,窦性心动过缓或者是窦性停搏者35例,原房室传导阻滞消失者5例。在介入治疗后,ST段回落>50%者为100例,ST段部分回落≤50%者为17例,ST段无变化者3例。结论梗死相关血管再灌注血流在恢复正常时可能会出现心律失常,这类心律失常通过严密监测是可以得到及时处理和治疗的,因此介入治疗时的心电图监测十分重要,其是保证介入治疗效果好坏的关键之所在。

  • 标签: 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心电图监测 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