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行心耳封堵治疗心房颤动的围手术期进行系统护理的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5月—2016年12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行心耳封堵术17例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包括完善术前准备和检查,术中密切配合手术医生及麻醉医师,术后加强呼吸道的管理、管道的维以及并发症的观察等。结果1例因心耳形态表浅不宜行封堵,另16位顺利手术的患者均恢复良好出院。结论通过心耳封堵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确保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房颤 左心耳封堵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房颤患者心耳Watchman封堵术前的评估,术中引导房间隔穿刺及释放封堵器,术后评价封堵效果。方法2016年4月—2018年8月对我院拟行心耳封堵术的患者术前用经食道超声多角度测量心耳最大直径及深度,评估有无血栓;术中引导房间隔穿刺及封堵器的释放;术后即刻评价封堵效果,术后45天左右随访监测封堵器位置、有无残余分流及血栓等。结果21例拟行封堵术的患者,除1例多次复查有心耳血栓不适合封堵外,其余20例均封堵成功,其中3例术后有少许残余分流。结论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心耳封堵围术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左心耳封堵术 心房颤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行介入下封堵术与直视下外科修补术对室舒张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68例房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4例,观察组给予房间隔缺损介入下封堵术治疗,对照组行直视下外科修补术,术后对比其室舒张功能的远期效果。结果68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无并发症。复查心脏彩超,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室舒张末期内径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存在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介入下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对患者的室舒张功能远期影响力较为显著,可在临床上应用。

  • 标签: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外科修补术 左室舒张功能 远期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经导管介入封堵与经胸小切口微创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ASD)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等数据库,全面收集在ASD患者的治疗中两种治疗方式的对照研究,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后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收集19篇符合纳入标准的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导管介入封堵组手术时间WMD=-18.50,95%CI(-30.82,-6.19),P=0.003和住院时间WMD=-2.24,95%CI(-2.81,-1.67),P<0.00001更短,手术并发症更低RR=0.33,95%CI(0.22,0.49),P<0.00001;两种治疗方法均能获得较高的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RR=0.99,95%CI(0.97,1.02),P=0.61。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治疗ASD。但导管介入封堵手术并发症少,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创伤小,有着更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房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 微创封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VSD)的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165例经导管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的患者中并发症共发生19例,对此作回顾性分析,将19例并发症患者分为术中、术后1月内(撤出输送系统后)、术后1月后(出院后随访2.5年)。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98.79%(163/165),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51%(19/165)。术中发生并发症7.27%(12/165),包括心律失常3.63%(6/165),释放封堵器后残余分流3.63%(6/165)。术后1月内并发症7.27%(12/165),术后残余分流3.63%(6/165),其中术后发生溶血2.42%(4/165);术后1-3天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8%(3/165);股动静脉瘘1.2%(2/165);肾动脉瘘0.6%(1/165)。术后1月后并发症1.2%(2/165),残余分流0.6%(1/165);感染性心内膜炎0.6%(1/165)。我院自开展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以来,未发生主动脉瓣返流、封堵器脱落、心脏压塞、三尖瓣损伤、二尖瓣损伤、医源性VSD。结论经导管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发生并发症后应引起高度重视,定期严格地随访是十分必要的。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术 手术中并发症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房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小儿房间隔缺损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实施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结果100例患儿均一次封堵成功,术后1d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现象。尿常规检查无血尿、无溶血现象。随访1~12个月,无封堵器移位发生,术后患儿肺动脉压正常,右房不同程度缩小,患儿房不同程度增大。心电图复查,无一例异位心律失常者。T波降低有10例患儿,无血管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儿房间隔缺损实施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避免手术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Amplatzer封堵器 介入治疗 小儿房间隔缺损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室肥厚伴心衰竭患者的心脏彩超诊断价值。方法随机将临床确诊高血压室肥厚伴心衰竭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心功能正常者(4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心脏彩超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LAD、LVDd、E/Ea[(49.98±10.20)、(77.56±11.01)mm、15.02±2.23]均较对照组[(38.25±7.07)、(44.08±3.77)mm、7.52±1.44]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LVEF值(56.14±3.52)%则对照组(68.01±3.88)%明显降低(P<0.05);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升高,患者LAD、LVDd、E、Ea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经心脏彩超可对高血压室肥厚伴心衰竭进行准确的诊断,具有可行性,值得关注。

  • 标签: 高血压左室肥厚 左心衰竭 心脏彩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2月氧氟沙星临床应用状况,指导临床用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安全应用氧氟沙星的病例进行统计、归纳、分析、总结。结果氧氟沙星的安全应用与患者年龄、用药、途径、有无过敏史、是否联合用药等诸多因素有关。结论使用氧氟沙星时应根据患者药代谢动力学特点合理用药,以提高氧氟沙星的用药安全。

  • 标签: 左氧氟沙星 安全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室肥厚伴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心脏彩超检查的诊断表现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例高血压室肥厚伴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观察组,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体检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心脏彩超各项检查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室LVDd指标、LAD指标、舒张早期E峰值、Ea值变化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LVEF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心脏彩超对高血压室肥厚伴随心力衰竭进行检查,诊断准确率高,具有良好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高血压左室肥厚 左心力衰竭 心脏彩超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胸微创食道超声引导下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抽取48例经胸微创食道超声引导下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将他们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4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24例,采用综合护理,观察患者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满意度要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对患有室间隔缺损的患者在接受经胸微创食道超声引导下行封堵治疗过程中,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防止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护理 经胸微创食道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后心电图变化,研究其对心脏传导系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5月112例膜周部VSD行介入封堵术的患者资料,连续观察心电图变化。结果患者术前心电图均窦性心律,术后共出现房室传导阻滞34例,发生率30.4%。经治疗,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9例,4例恢复正常,5例出院时未恢复正常;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7例,2例恢复正常,3例转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仍有2例出院时未恢复;束支传导阻滞4例,2例恢复2例未恢复。I度房室传导阻滞7例,经治疗6例恢复窦性心律,1例出院时未恢复;Ⅱ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全部转窦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2例恢复窦律,1例转为I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反复发作阿斯综合征,于第6天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1个月未能恢复改永久起搏器。结论房室传导阻滞是膜周部VSD封堵术的常见并发症,多在术后早期发生,也应警惕迟发性传导阻滞的发生,经治疗多能恢复,不可逆的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应及时安装心脏起搏器。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封堵术 心电描记术 房室传导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介入封堵术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时的效果和反应,实际病例来证明介入封堵术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时的优势。方法在手术前对3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实行介入封堵术前进行身体检查、心理教育、手术中检测还有和医生之间的密切配合,手术后为能使患者尽快康复,应及时观察穿刺口、下肢循环情况、尿量情况。结果本组32例患儿封堵术后除3例出现一过性I~II房室传导阻滞,3例出现一过性体温升高外,余均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无需在胸背部切口,仅在腹股沟部留下一个毫不起眼的针眼(3毫米左右)。由于创伤小,痛苦小,不留疤痕;治疗时无需实施全身体外循环及深低温麻醉,避免体外循环和麻醉意外的发生;不需要输血,从而避免输血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住院1-3天即可出院。综上所述,介入封堵术在治疗新天型心脏病上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封堵术治疗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高血压室肥厚伴心力衰竭心脏彩超的多项参数进行评价,将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伴随心力衰竭的心脏功能状态进行分析。方法对2015-2016年来医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室肥厚伴心力衰竭患者,选取了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心脏彩超相关指标的观察和测量,得到心功能的分级结果。结果两个组别间,主要心脏彩超的相关指标是不同的。在心脏彩超和心功能分级相关性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通过调研结果表明,采用心脏彩超对高血压室肥厚伴随心理衰竭严重程度进行诊断的可行性较高,适合在临床上作为患者心功能状态的评价方法来进行推广。

  • 标签: 高血压 左心力衰竭 心脏彩超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心脏超声应用于高血压室肥厚伴心衰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高血压室肥厚伴心衰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的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并比较两组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的LVEDD为(52.6±8.93)mm、LVDs(51.3±7.08)mm、A峰值为(80.2±8.7)均高于对照组(43.6±3.19)mm、(31.9±4.77)mm、(71.6±6.9),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LVEF(70.2±9.58)、E峰值(86.3±5.1)、E/A比值(1.5±0.5)均高于观察组(52.6±8.74)、(70.1±5.5)、(0.8±0.2),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脏超声应用于高血压室肥厚伴心衰,能够直观呈现出心室结构、心脏搏动、血流等情况,正确评估患者的心肌功能,为诊断、治疗提供有利的依据。

  • 标签: 心脏超声 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衰 检查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先天性心脏病经胸微创封堵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8例先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及分析并总结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围手术期护理要点包括术前护理;患者术后护理、术后康复指导等。结果1例房间隔缺损封堵后1周,出现封堵器移位,需要体外循环下取出封堵器并行房缺补片修补。其余患者全部成功治愈,随访半年未见残余分流,心电图无明显异常。结论对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经胸微创封堵,必须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并细心进行围术期护理才能确保封堵成功,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微创 经胸封堵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ASD患者封堵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右心室容量及收缩功能。方法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对30例单纯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测量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右室射血分数(RVEF),对比上述参数分析右心室收缩功能。结果封堵后不同时期患者右室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逐渐降低,射血分数逐渐升高。结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封堵后右心室收缩功能得到改善。

  • 标签: 房间隔缺损 右室功能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