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7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人中发病率最高的中高度恶性淋巴瘤,在组织形态、分子遗传学和免疫表型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异质性。基因和免疫分型对DLBCL的诊断分型和临床治疗,以及评估预后均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致力于寻找与DLBCL发生发展的机理及疾病预后相关的因素,包括基因表达和免疫组化标记。本文重点对DLBCL的分子遗传学和免疫学研究现状进行介绍。

  • 标签: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分子遗传学 免疫表型 组织病理学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诱导鼠胚胎间充质干细胞C3H10T1/2的成骨分化能力。方法培养C3H10T1/2,用20μg/mlBMP2对其诱导一定时间后,Westernblotting检测smad蛋白及信号通路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p38的水平变化,QRT-PCR检测成骨标志基因碱性磷酸酶(ALP)表达情况,茜素红染色,观察诱导晚期细胞矿化情况。结果经BMP2诱导后,C3H10T1/2细胞成骨终末期分化标志矿化情况(茜素红染色)显著增加,smad蛋白及p38磷酸化水平有所上升,成骨标志基因ALP表达水平有明显提高。结论BMP2具有诱导C3H10T1/2细胞成骨分化能力,对BMP、Smad通路有一定依赖性。

  • 标签: 骨形态发生蛋白 C3H10T1/2细胞 成骨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22全细胞性抗原致敏DC前后DC所分泌的IL-12、IL-2、IFN-γ、TNF-α的变化情况,进而揭示H22全细胞性抗原激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机制。方法从小鼠骨髓细胞中分离出DC及其前体,再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介素-4(IL-4)进行体外培养,在DC培养过程中加入小鼠肝癌细胞(H22细胞)全细胞性抗原以致敏DC,测定致敏前后DC细胞因子IL-12、IL-2、IFN-γ、TNF-α的分泌。结果DC致敏前上清液中IL-12、IL-2、IFN-γ、TNF-α的浓度分别为19.39±0.98pg/ml、11.19±1.18pg/ml、1.03±0.19pg/ml、2.02±0.33pg/ml;DC致敏后上清液中IL-12、IL-2、IFN-γ、TNF-α浓度分别为80.39±1.33pg/ml、95.27±6.52pg/ml、29.59±3.15pg/ml、75.12±7.07pg/ml;DC致敏前后,上清液中IL-12、IL-2、IFN-γ、TNF-α的浓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22细胞致敏DC后,DC分泌IL-12、IL-2、IFN-γ、TNF-α增加,增加的分泌因子可能与H22细胞致敏后的DC激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相关。

  • 标签: 树突状细胞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提高和在细胞受体及增殖调控的分子水平对肿瘤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人们开始了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大分子,来控制其基因表达和改变生物学行为,或通过强力阻止肿瘤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积极发挥抗肿瘤作用。近年来,在肝癌治疗中针对信号转导、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新型分子靶向药物,已经展现出值得期待的疗效。但是肿瘤细胞的信号传导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多途径、交叉对话的蛋白网络系统,本文就肝癌的分子靶向治疗的临床试验现状作一综述。

  • 标签: 肝癌 分子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H22小鼠肝癌细胞(H22细胞)全细胞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前后表面抗原CD11c、CD80、CD86、CD40、MHCⅡ的变化,探讨H22全细胞抗原致敏DC的机制。方法以粘附贴壁法由小鼠骨髓细胞获得单核细胞,加入GM-CSF和IL-4诱导单核细胞5天成未成熟DC,用冻融法制备的H22细胞细胞抗原继续培养2天以致敏。测定未致敏DC和致敏后DC的纯度(即CD11c的阳性细胞率),以及其中CD80、CD86、CD40、MHCⅡ表达率。结果致敏DC表面抗原CD80、CD86、CD40和MHCⅡ的表达率分别为(57.55±7.32)%、(54.49±14.20)%、(46.79±8.25)%和(53.94±13.94)%,未致敏DC表面抗原CD80、CD86、CD40和MHCⅡ的表达率分别为(20.01±5.22)%、(24.56±9.08)%、(18.06±5.13)%和(30.24±8.39)%。DC致敏后其表面抗原CD80、CD86、CD40、MHCⅡ表达率均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贴壁法可培养出较高纯度的DC。反复冻融法制备的H22细胞全抗原可成功致敏DC,且致敏后DC表面抗原CD80、CD86、CD40、MHCⅡ的表达率均明显升高。DC摄取H22抗原后细胞表面MHC-抗原肽复合物表达增多,并引发共刺激分子表达改变是DC致敏的可能机制。

  • 标签: H22细胞 全细胞抗原 致敏 树突状细胞 表型分析
  • 简介:摘要据现阶段临床疗效发现,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应用靶向治疗后提高了治愈率、有效延长了生存期。乳腺癌最重要的治疗靶点主要有细胞信号转导途径、DNA修复途径和抗肿瘤血管生成三个方面。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在辅助或姑息治疗中使用抗Her-2抗体或Her-2激酶抑制剂后可使疗效明显提高。PARP(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抑制剂可通过强力抑制DNA双链修复过程从而杀伤肿瘤细胞,而且使用抗VEGF抑制剂也可以降低肿瘤诱导新生血管的生成并延长生存期。本文将通过关注主要的乳腺癌分子靶点,阐述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

  • 标签: 乳腺癌 靶向治疗 预测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简便实用、成本低、纯度高并且成熟稳定的,体外培养人皮肤鳞状细胞癌癌细胞及建立原代细胞系的方法,为皮肤癌的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对20份皮肤鳞癌患者的新鲜手术标本,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和胶原酶消化悬液培养法进行体外培养。通过直接观察、细胞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细胞形态学特征及鉴定所得到的癌细胞情况。结果3份标本两种方法均培养出皮肤癌细胞,后者培养的细胞生长速度快。结论应用组织块和胶原酶消化法培养食管癌细胞,方法可行,适合推广应用。

  • 标签: 皮肤鳞状上皮癌细胞 细胞培养 细胞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节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病理学特点。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07年至2011年我院存档的GNBn患者18例,就其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GNBnA型12例,B型6例。A型生存时间平均为(60±5.2)个月,B型(20±6.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均死亡,A组存活2例。结论虽对GNBn进行分型可助于评价预后,但不能作为唯一标准。临床需结合分子病理学诊断技术,提高预后评价的准确性及治疗的针对性,以改善患儿生存质量。

  • 标签: 结节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 病理学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脐血干细胞定向培养细胞免疫的意义。方法收集30例早产儿,留脐带血标记后进行分离、诱导、分化、扩增培养,培养前后监测早产儿脐血的CD3,CD4,CD8,CD4/CD8水平。结果培养前CD3(60.32±5.67)%,CD4(24.88±5.02)%,CD8(18.43±4.07)%,CD4/CD8(1.25±0.25)%。培养后分别为(70.32±5.71)%,(58.88±5.21)%,(26.43±4.08)%,(2.01±0.25)%。t检验,P均<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早产儿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脐血干细胞可定向培养细胞免疫体系,为干细胞移植作好准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通过对逆转录(RT)-聚合酶链反应(PCR)以及巢式PCR进行比较,最后确定哪一种方法的监测灵敏度更高。方法在肠道病毒的VP1-VP3区内设计EV71以及肠道病毒柯萨奇A16(CAV16)的引物,进而通过RT-PCR以及巢式PCR的监测方法对这些病毒的基因进行监测。结果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对两种病毒的检测分别是EV71为79例(38.9%),CAV16为48例(23.6%);巢式PCR监测方法是EV71为145例(71.5%),CAV16为59例(29.1%)。结论巢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血栓通、克林澳联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病例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7d、14d,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7.4%、90.3%,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见效快,应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 标签: 低分子肝素 进展型脑梗死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随着分子生物学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分子影像学技术已成为医学影像学以及相关临床和基础研究的一个新趋势。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和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从核酸—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疾病的发病机理、疾病早期的生物学特征,为疾病发生的早期检测、预警、诊断和疗效评估提供新的方法与手段。它的研究成果将为肿瘤和其他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诊断、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估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新方法和新手段。

  • 标签: 分子影像学 分子生物学 人类基因
  • 简介:摘要免疫细胞化学新技术的介入有利于细胞学诊断依据的增加,免疫细胞化学在细胞学上的应用目前还不普及,由于制片的原因,致使多数病例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失败或对判读无助,因此需要高质量的制片来支持。细胞学标本行电镜检查是一个好方法,也因此解决了关键性的证据问题。可以通过更多的新技术、新方法,多方位和多视角地解决诊断问题是今后液基细胞学的课题和方向胸腔积液细胞病理学检查是临床病理学检查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帮助临床查找病因、了解病情进展的重要方法。目前,胸腔积液良、恶性的诊断仅依靠细胞形态学诊断,由于受到标本性状、制片水平、阅片经验的限制,尤其是反应性间皮细胞呈现非典型性时与腺癌细胞在形态上存在交叉,鉴别时会很困难。我院应用液基细胞学检查与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为诊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 标签: 免疫细胞化学新技术 液基细胞病理学检查 提高细胞学癌症分型中的准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KNF-100型尿液干化学法分析仪检测尿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产生假阴性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取清晨中段晨尿标本,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进行检测,对564例患者全为阴性的标本用尿沉渣显微镜法进行确认。结果564例经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测为全阴性的标本,经尿沉渣显微镜法确认后,红细胞镜检阳性数为28例,假阴性率约为5.0%,白细胞镜检阳性数为67例,假阴性率约为11.9%。结论使用尿液干化学法分析仪检测为全阴性的结果时,为了避免造成漏诊和误诊,实验室应制定相应的镜检标准,选择性进行显微镜复查确认,这样有利于临床对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观察。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难治性贫血(MDS-RA)与巨幼细胞贫血(MA)骨髓细胞形态,总结其临床诊断经验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难治性贫血的患者,设为A组,巨幼细胞贫血患者,设为B组,均对两组进行血象、外周血涂片检查,并给予骨髓穿刺涂片镜下检查,观察两组血象、外周血检查结果和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结果血象检查可见,A组中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皆明显比B组要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中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明显比B组要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外周血涂片检查结果比较有一定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显示,A组骨髓有核细胞的增生显著活跃有12例,活跃有9例,低下有1例;B组骨髓有核细胞的增生显著活跃有15例,活跃有13例。结论对MDS-RA和MA的诊断,应充分结合两者的血象、外周血检查结果和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进行鉴别诊断,尽可能减少误漏诊,提高确诊率,及早对症治疗,对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预后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难治性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 骨髓形态学特征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血常规红细胞改变特点及对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对手足口病患儿87例进行血常规检查,观察各血细胞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7例手足口病样本的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HGB)、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均显著降低。同时统计血清铁水平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细胞参数表现为小细胞形态的低色素性贫血,与缺铁无相关性。证实手足口病对红细胞形态、变性功能、免疫功能产生严重损害,这与病情恶化互为因果。故关注红细胞参数对预警手足口病的严重程度具有临床意义,而保护红细胞的治疗对手足口病患儿有积极作用。

  • 标签: 手足口病 血常规 红细胞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的最常见类型,约占肺癌总数的80%,五年生存率仅为15%。因此,研究肺癌的意义十分重大。本文总结近年国内外学者对本病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做到科学、合理、系统的治疗。如何选择一个正确有效的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是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关键。科学、合理、系统的治疗措施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肺癌 非小细胞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