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对输血安全的影响。方法在2016年9月至2017年10月,选取我院输血患者120例,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输血检验流程,观察组给予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观察患者医患纠纷发生率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医患纠纷发生率比对照组低,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输血患者输血检验流程进行质量控制,能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有效保证了患者输血安全,值得借鉴。

  • 标签: 输血 检验流程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所在实验室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快速CRP检测检测CRP的可比。方法为评估两种不同检测系统对CRP测定的一致,本文参照美国临床检验修正法规(CLIA,88)和EP9文件,对本科室快速CRP检测仪与日立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比对试验,方法学指标为离群点检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两种检测系统相关系数为0.9931。结论快速CRP检测仪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两种CRP检测系统之间具有可比

  • 标签: CRP 检测系统 可比性
  • 简介:摘要目的做好输血病历的管理工作,促进输血工作质量的提升,保证输血医疗的安全。方法自2015年开始,加强对于输血病历的检查工作力度,包括对于每日运行的病历与每月终末的病历进行检查,并将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制定相应的措施,有效利用PDCA进行持续的改进,将医师用血的合理情况纳入日常的绩效考核工作中。结果2015年输血科在输血工作中有了显著提升,在填写上更加具有完整;与2014年相比,2015年输血病历的合格率也有了显著的提升;2015年的红细胞与血浆用量较2014年有了明显的下降。结论通过对输血工作加强管理、利用PDCA进行持续的改进以及将用血的合理情况和病历质量与医师的绩效考核挂钩等措施,有效地增强了临床上的输血管理工作。

  • 标签: 输血管理 病历质量 质量检查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身输血现状,探讨自身输血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本市三级医院择期手术患者及医护人员进行自身输血知识问卷调查,同时对本市医疗机构自身输血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对于自身输血知识了解情况,择期手术患者知识知晓率为29.03%,支持自身输血率为24.19%。医护人员知识知晓率为77.50%、支持自身输血率为57.50%;2015年—2017年本市均有医院开展自体输血工作,开展自体输血方法不同。结论本市自身输血工作处于较低水平,因此需要借助相关干预措施以提高自身输血率,同时在自身输血过程中还需要做好相关护理干预工作,以保证自身输血安全进行。

  • 标签: 自身输血 择期手术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合理输血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从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普外科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并进行输血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平均分组,对照组患者严格按照标准输血(包括品种、数量、时间),研究组患者则存在多输血(包括品种、数量)、能不输的输安慰血、输注血浆补充蛋白,比较两组患者愈后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间数据差异比较,愈后90.0%和91.0%、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1.7%和8.3%,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患者合理输血是非常必要的,在保证患者愈后的同时,还能减低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节约经济成本。

  • 标签: 外科手术 围术期 合理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产科中的孕妇发生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以及对血型稀有的孕妇进行预存式自体输血后,分析其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5年6月到2018年1月期间内收治的50例孕妇,其血型都是稀有血型,均具有产后出血的可能,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在产前的三周之内,对她们进行一到两次的自体备血,每次备血200ml,采血过程中,保证产妇的营养供应,给予孕妇铁剂惠血佳,并对胎心进行监护操作,对采血之前、采血之后以及输血之后的孕妇的各项血液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在采血过程中,孕妇以及胎儿的生命指标均正常,产后,产妇和新生儿身体健康。结论孕妇通过预存式自体输血,可以获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以及应用。

  • 标签: 预存式自体输血 危险因素 临床效果 产科 孕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输血治疗对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实际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在2015年9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31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患者复苏24小时液体总量、治疗前和治疗后每小时尿量、复苏前和复苏后3天C反应蛋白水平(CRP)、血清降钙素原水平(PCT)进行记录和比较,并且对患者肺水肿发生情况以及28天内病死情况进行记录。结果治疗后患者每小时尿量明显更多,P<0.05;患者复苏3天时血CRP和PCT水平明显更低,P<0.05;共计3例患者发生肺水肿,没有患者28天内死亡。结论为感染性休克患者开展输血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感染性休克 液体复苏 输血 C-反应蛋白 血清降钙素原 尿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为后续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于2016年7月—2018年7在科室接受输血治疗的68例患者,根据具体输血情况分为观察组(37例)及对照组(31例),对照组常规输血治疗,观察组则采取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治疗,观察组滤除白细胞输血,比较不同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观察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水平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2.70%,对照组为29.03%,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输血治疗中采取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可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提高输血效果,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值得推荐使用。

  • 标签: 输血治疗 输血技术 滤除白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使用胃蛋白酶水平联合胃泌素水平进行慢性萎缩胃炎的临床检测效果。方法将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20例进行胃镜检查的病患,根据活检组织病理学结果,将其分为无显著炎症的对照组病患,和有慢性萎缩胃炎的观察组病患,对两组病患的G-17水平、PGⅡ、PGR进行检测,并比较不同萎缩部位的慢性萎缩胃炎病患的G-17水平、PGR、PGⅠ。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病患的G-17水平、PGR、PGⅠ均显著较低;萎缩胃窦炎病患的PGR、PGⅠ水平显著高于萎缩胃体炎以及全胃多灶萎缩病患;萎缩胃体炎病患的G-17水平显著高于全胃多灶萎缩以及萎缩胃窦炎病患,且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萎缩胃炎病患使用胃蛋白酶水平联合胃泌素水平的临床检测效果较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临床检测 胃蛋白酶 胃泌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交叉配血方法及输血后溶血状况。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这一时间段接收并实施输血治疗的82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将所有的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的叉配血方法分为两个组别,甲组采用凝聚胺法,乙组采用微柱凝胶法,比较组间交叉配血灵敏度、准确度,及输血后患者溶血状况发生率。结果乙组交叉配血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明显高于甲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且乙组溶血性反应发生率为2.44%,明显低于甲组的14.63%P<0.05。结论在临床交叉配血中采用微柱凝胶法,不仅灵敏高,而且较为精准,可以有效降低溶血反应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临床交叉配血方法 输血 溶血状况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院输血科医院感染管理危险因素及应对措施。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12月期间本院输血科出现的93例医院感染事件作为研究资料,93例医院感染事件涉及血样共93份。根据感染事件相关资料,分析导致感染的原因,并就其相关危险因素,统计各类因素占比情况。结果93例输血科感染事件中,自身防护不足占比最高(41.94%),显著高于功能区域划分不合理(21.51%)、环境清洁和消毒不当(25.81%)、医疗废弃物处理不规范(10.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科感染管理危险因素较多,应采取针对防控措施。

  • 标签: 医院输血科 感染管理 危险因素 应对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规则抗体筛选对于临床输血安全的价值。方法选取辖区内医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进行输血的患者1800例做不规则抗体筛查,筛查结果显示阳性者再进一步分析抗体特异性,并对抗体特异性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800份血清样本中,149例患者被筛查出不规则血型抗体,阳性率8.28%,其中抗-D抗体103例,抗-E抗体22例、抗-A1抗体10例,抗-M抗体14例。结论对输血患者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可以尽可能地避免临床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确保了输血过程的顺利进行并提高了输血安全

  • 标签: 不规则抗体 溶血性输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提升输血实验室日常管理水平,提高分析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为高质量、高水平的实验室建设奠定基础。方法通过评分来统计分析5S管理实施后输血科的清洁卫生、物品摆放、废物清除、标本检测和科室形象5个方面的改善情况。结果5S管理实施使输血科在清洁卫生、物品摆放、废物清除、标本检测和科室形象这5个方面均有明显改善。结论5S管理有助于输血实验室流程的优化。

  • 标签: 5S管理 输血科 效果 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进行相关分析与临床安全输血疗效的研究。方法调阅我院2016年1月1日—2017年5月31日期间门急诊及住院患者抗体筛查结果分析研究,对抗体筛查阳性需输血的患者进行“盲配”,分析其输注安全及输注疗效。结果在抗体筛查中阳性18例(0.12%),其中抗体最多的是MNS系统中抗-M抗体5例(27.78),其次是Rh系统中抗-E抗体4例(22.22%);血液输注5例患者均有疗效,血红蛋白以及血细胞比容均提高,患者情况可,无输血不良反应。结论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查提高输血的安全,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疗效,为患者的精准输血治疗起到了重大地作用。

  • 标签: 不规则抗体 安全输血 输血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于临床输血检验工作整体流程与质量的有效控制方法。方法观察在现行的管理流程下在2009年至2018年期间进行血型鉴定以及交叉配血的差错率。同时,随机选取在此期间进行相关治疗的5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采用质量管理的2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常规管理的另外2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在临床输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率进行对比。结果在观察期内,两组患者的血型鉴定以及交叉配血工作中出现在差错率为0;在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上,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的意义。结论在临床上,加强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临床治疗 输血检验 控制方法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观察无创动脉硬化与临床病理相符。方法选择120例拟行动静脉内瘘术的尿毒症患者进行术前无创动脉硬化检测,按照检测结果分为正常、轻度硬化、中度硬化、重度硬化四组,同时手术中取桡动脉病理活检,将病理活检结果分为正常、轻度硬化、中度硬化、重度硬化四组,将无创动脉硬化检测结果与病理结果相对照,了解两者的相关。结果无创动脉硬化检测与病理检查结果高度相关,其符合率达到86%,且对中、重度动脉硬化检测结果符合率达到96.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普遍存在动脉硬化,应用无创检测可对动脉进行硬化程度的准确评估。

  • 标签: 无创性动脉硬化检测 尿毒症 符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细化临床信息管理系统在输血科的应用价值。方法建立高效、便捷、精细化的临床信息管理模式,并且可持续性地完善输血科临床信息管理系统。结果简化了繁琐的业务流程,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使输血科工作更加规范合理,输血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结论精细化临床信息管理系统对于提升输血科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输血 精细化 信息管理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白带常规检测联合唾液酸酶在细菌阴道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门诊收治的300例细菌阴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确诊的300例细菌阴道炎患者中,白带常规检测法检出率47%,联合唾液酸酶检测时,检出率为75%。结论白带常规检测在用于细菌阴道炎检测时,具有着一定的优势,但联合唾液酸酶检测时,检测效果明显提高,故而更加适宜临床应用。

  • 标签: 白带常规 细菌性阴道炎 唾液酸酶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血细胞涂片复检在血常规检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检验科行血常规检测的1816份标本为实验对象,将采集的血液标本应用Sysmex-1000i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对于检测结果出现异常提示的标本进行血涂片复检,并分析其结果。结果1816份标本进行血常规检测出现异常提示362例,血涂片复检率19.93%,且发现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的真阳性率74.31%,假阴性率10.50%,假阳性率25.69%。结论在临床上,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存在局限性,其对异常结果只能起到初筛的作用,无法准确判断血细胞结构、形态异常。因此,对于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异常者应必须予以血涂片复检,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避免漏诊。

  • 标签: 血涂片 复检 血常规 血细胞分析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两院区不同检测系统间血常规参数是否具有可比,为检验结果互认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86份新鲜血标本,分别在医院本部(即参考系统)和板仓分院(即试验系统)的血细胞分析仪上检测,比较两系统间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压积(HCT)和血小板计数(PLT)结果的差异及相关,以行业标准(WS/T406--2012《临床血液学检验常规项目分析质量要求》)中的允许总误差(TEa)的1/2为标准,判断检验结果的可比。结果两检测系统间WBC、RBC、HCT及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5项参数在两检测系统间均具有较高的相关(r>0.975),在医学决定水平处各参数具有较好的可比,仅HCT在15%时,两系统的系统误差超过临床可接受标准。结论两院区不同检测系统血常规结果具有可比和互认,但仍应加强检测系统间各项目,尤其是较低水平的HCT的比对及临床可接受评价。

  • 标签: 血细胞分析仪 血常规 相关性 互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