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认知结合抗抑郁药方案在抑郁症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本文开始时间为2017年1月,结束时间为2017年10月,研究对象的纳入范畴为在此期间就诊于我院的90例抑郁症患者,以分组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选择单纯抗抑郁药物方案,观察组选择认知与抗抑郁药联合方案,对比两种方案的临床效果。结果在患者临床有效率的对比分析中,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在HAMD量表的评分中,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选择认知与抗抑郁药联合治疗方案取得的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广泛开展。

  • 标签: 认知疗法 抗抑郁药 抑郁症
  • 简介:随着社会的进步,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心理学上,抑郁作为一种不良情绪,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它不仅有损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容易导致疾病。有研究指出,抑郁在健康人群中的发生率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有资料显示,抑郁症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很可能成为除心脏病外最大的一种疾病。令人担忧的是,

  • 标签: 心理健康 抑郁症 不良情绪 健康水平 生活质量 健康人群
  • 简介:阈下抑郁抑郁症的一种新亚型,正以较高的患病率和增长率悄然危及人类,它与抑郁症一样造成严重的致残、自杀及经济损失。下面就阈下抑郁的定义和分类,每一个类型的症状表现,与重症抑郁的区别以及它的病因、最后转归、临床上的预防与治疗作一综述,以期对大家认识这一新亚型有所帮助。

  • 标签: 阈下抑郁 重症抑郁 亚型 分类 新亚型 抑郁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抗抑郁药物治疗糖尿病伴抑郁障碍疗效。方法在2017年2月到2018年1月之间,在我院选取60例糖尿病伴抑郁障碍患者,根据患者是否进行抗抑郁药物治疗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未经抗抑郁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观察组患者的FBG、2hPBC、HbA1c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伴抑郁障碍患者采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可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

  • 标签: 糖尿病伴抑郁障碍 抗抑郁药物 疗效
  • 简介:摘要产后抑郁症是产褥期精神综合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为了预防产妇产后抑郁症的产生,首先要弄清楚产生抑郁症的原因,然后从根本上“对症下药”,消除产妇的心结。本文列出并分析了产妇产生抑郁症的原因,并给出了具体的干预措施。既在前人的基础上丰富了这方面的内容,而且措施上更为具体详尽,更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 标签: 产后 抑郁症 护理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探讨产妇产后抑郁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择于2014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700例产妇,产后4~6天采用SAS量表(焦虑评定量表)、SDS(Zung抑郁评定量表),SSR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以及采用调查问卷飞方式研究焦虑及抑郁的发生情况,对造成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利用χ2检验法分析产后抑郁症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并对产妇实施护理干预。结果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率为12.06%,文化程度、年龄、家庭支持度、分娩方式、社会支持度、孕期心理准备等对产后抑郁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社会支持度、分娩方式、心理准备、家庭支持度有显著影响。结论产后抑郁影响因素具有多元性,临床发病率较高,合理实施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预防产后抑郁的发生。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产后抑郁 影响因素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期心理干预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症状的疗效。方法60例恢复期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早期心理干预治疗;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基线及治疗第2周后、治疗第4周后,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量表进行抑郁评定,然后各组数据对比。结果治疗组在治疗第2周、治疗第4周同时期对抑郁症状的改善均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早期认知行为心理干预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

  • 标签: 脑卒中 心理干预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心理护理对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对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对其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DS、SAS评分情况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SDS、SAS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P<0.05),且经过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对比常规组患者有显著的提升(P<0.05)。结论在抑郁症患者的护理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荐价值。

  • 标签: 抑郁症 心理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抑郁症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对其临床症状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共收治的6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将其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护理组实施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况的改善情况。结果护理组患者症状自评量表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抑郁症患者不良情绪,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 标签: 抑郁症 护理措施 心理状况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产后抑郁症是女性精神障碍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对自身以及婴幼儿都有不利影响。应该引起我们全社会的关注,积极预防,防患于未然。

  • 标签: 产后抑郁症 临床表现 预防
  • 简介:目的探讨住院抑郁症病人自杀言行与病程,起病形式、症状及自杀方式。方法对住院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病程起病形式与症状有密切关系。结论起病急、症状重自杀的可能性大。

  • 标签: 抑郁症 自杀言行 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老年脑梗死后抑郁与老年功能性抑郁的临床特征。方法本研究以50例老年脑梗死抑郁患者作为研究组,50例老年功能性抑郁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分别对两组患者抑郁状况和认知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焦虑反应因子和激越性抑郁因子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躯体症状因子和迟滞性抑郁因子与研究组相比较高,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研究组患者在各个时间段内的抑郁认知水平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脑梗死后抑郁与老年功能性抑郁临床特征有较大的差异。

  • 标签: 老年脑梗死后抑郁 老年功能性抑郁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将整体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抑郁症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自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66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均分为参照组(n=33)与实验组(n=33),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患者予以整体护理管理,对经不同护理干预之后两组患者各项数据差异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焦虑评分(33.25±4.54)、抑郁评分(33.98±3.12)、总有效率96.96%对比参照组数据P<0.05且差异显著,统计学有意义。结论在抑郁症临床护理中应用整体护理管理模式效果显著,可以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改善日后生存质量。

  • 标签: 整体护理管理 抑郁症 抑郁状态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治疗联合抗抑郁药改善抑郁症认知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采取对照研究,观察组62例,采取心理治疗联合抗抑郁药治疗;对照组62例,单纯采取抗抑郁药治疗;以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北京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作为临床疗效观察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AMD、MMSE、MoC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55%、74.19%,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治疗联合抗抑郁药可协同提高抑郁症的疗效,对于缓解病情、改善认知功能均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抑郁症 心理治疗 抗抑郁药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共情护理干预措施对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生活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将我院收治的94例抑郁症患者分成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47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实施共情护理干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护理前、后抑郁评分、生活功能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抑郁评分实行对比,差异性不显著,P>0.05。护理后,观察组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观察组生活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接受共情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和生活功能,值得在抑郁症护理中应用。

  • 标签: 共情护理 抑郁症 生活功能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共情护理对住院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及综合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抑郁症患者5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7例,均给予抑郁症常规治疗,实施护理常规,观察组常规治疗与护理基础之上,实施共情护理。观察两组护理前后抑郁程度改善情况以及护理后的综合功能。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后HAMD量表总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明显的降低(P<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0.01);观察组护理后抑郁、个人卫生、社会能力以及社会兴趣的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住院抑郁症患者实施共情护理,有利于抑郁症状的改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综合功能,护理经验值得借鉴。

  • 标签: 抑郁症 共情护理 综合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期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老年科住院治疗的老年期抑郁症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分别于护理干预前及开始后第2、4、6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干预6周后,用HAMD减分率评定总体疗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干预第6周末,两组患者HAMD比较有差异(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地改善老年期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 标签: 心理护理干预 老年期抑郁症 改善抑郁情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运动疗法对抑郁症患者抑郁程度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4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个体化运动疗法。干预4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两组患者进行抑郁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抑郁程度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HAMD评分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体化运动疗法可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状态,提高临床疗效,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广泛运用。

  • 标签: 个体化运动疗法 抑郁症 抑郁程度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