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聚乳酸(polylacticacid,PLA)为热塑性脂肪族聚酯,是一种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可吸收性,又因其具有无毒副作用、无刺激性、可塑性好、便于加工等特点,现被公认为新世纪最有前途的生物医用材料。现对聚乳酸及其复合物的在医学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管切开对细菌形成生物能力的影响,指导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对策改进。方法采集65例行气管切开的重症病房病人术后3天和术后10天气道分泌物拭子进行细菌培养。采用改良Moskowitz生物分析法,标准化稀释细菌悬浮液、生物培养、结晶紫染色、干燥和乙醇溶解吸附结晶紫后,用酶标仪读取595nm光密度(OD595),测量生物的形成量。以自身对照,比较两次气道分泌物中细菌形成生物的能力。结果气管切开后气道细菌形成生物的能力增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601,P<0.05)。结论气管切开可诱导细菌获得更强的生物形成能力,并且随着气管切开的时间延长而增强。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对策改进非常重要。

  • 标签: 气管切开 生物膜 细菌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营养条件对大肠埃希菌生物形成的影响。方法收集3株大肠埃希菌(25922),均对其实施血平板培养。在分别在复温30min、1h以及6h的营养条件下对其生长情况,尤其是生物形成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在复温30min后,大肠埃希菌菌落有所生长,在复温1h后的菌落数量最多,在复温6h后菌落数量有所下降。并且在使用瑞氏吉姆萨染色法检查后显示,在复温1h后的生物厚度明显高于复温30min以及复温6h,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在复温1h的营养条件下,更有利于大肠埃希菌生物形成。

  • 标签: 不同营养条件 大肠埃希菌 生物膜形成 影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切除术与鞘翻转术治疗应用在睾丸鞘积液的临床价值以及效果。方法本次笔者通过不同切除方式对我院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66例睾丸鞘积液患者予以平均分组,为参照组(n=33例)与实验组(n=33例),将实行鞘翻转手术患者作为参照组,将实行切除术患者作为实验组,分析对比两组睾丸鞘积液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睾丸鞘积液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术后肿胀对比参照组呈现P<0.05的差异,统计学意义存在。但是两组在术后体温方面无显著差异,统计学意义不存在(P>0.05)。结论将切除术与鞘翻转术治疗应用在睾丸鞘积液中均可获得一定优势,但是切除术更值得借鉴应用。

  • 标签: 睾丸鞘膜积液 鞘膜翻转术 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硬下血肿CT影像诊断表现。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硬下血肿24例的CT辅助检查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血肿部位均位于额颞顶部脑皮质表现,右侧16例,左侧6例,双侧2例。形态新月形22例,梭形2例。密度CT值为34~41HU。脑沟消失20例,侧脑室受压、变形22例,中线普通向健侧移位18例,局限性移位4例,灰白质交界线内移22例。结论CT扫描是诊断急性硬下血肿首选的辅助检查。表现为脑表面的新月形高密度影,可见合并的脑挫裂伤点片状出血灶,脑水肿明显,同侧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向对侧移位。

  • 标签: 硬膜下血肿 CT诊断 影像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子宫绒毛癌患者,观察临床研究有效方法完成诊断以及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子宫绒毛癌患者10例。针对所有患者临床选择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方法实施疾病诊断,临床选择有效方法进行治疗,对临床诊治疗效进行观察。结果所有子宫绒毛癌患者完成诊断后发现,子宫绒毛癌表现出显著的二维图像特征,患者的子宫动脉表现出的RI相对较高,此外表现出病灶区域血流丰富的特点。完成治疗后,表现为完全缓解的患者2例,表现为部分缓解的患者6例,表现为死亡的患者2例。10例患者均表现出程度有所不同的骨髓移植反应、伪性肠炎反应、药物性肝损反应以及美尼尔综合征反应等系列药物反应。针对存活8例患者实施为期3年至5年的随访,均健在。结论针对子宫绒毛癌患者,临床选择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方法进行诊断,能够获得显著的效果,临床治疗后,患者生存率获得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子宫绒毛膜癌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硬下血肿局麻下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5年6月慢性硬下血肿局麻下手术患者115例,并对出院患者进行随访,总结疗效及并发症。结果除2例患者死亡外,余113例患者获得较满意治疗效果,并随访3个月,与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2.17%。结论对于慢性硬下血肿局麻下手术患者,单孔置管引流冲洗术或经颅穿刺微创引流术疗效均可,应根据病情,综合考虑,合理选择术式。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单孔钻颅置管引流冲洗术 经颅穿刺微创引流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等密度硬下血肿的CT表现,提高对等密度硬下血肿的CT诊断。方法对临床确诊病例进行CT资料回顾分析。结果12例等密度硬下血肿者,分布在额顶部者最多,共有7个,其中,额顶部者2个,额颞部、颞部各一个,大多呈新月形,CT值约40HU。结论CT诊断等密度硬下血肿方便、快捷,准确、是诊断等密度硬下血肿的首选检查,可及时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

  • 标签: 等密度 硬膜下血肿 计算机体层摄影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将可吸收缝合线体外降解应用于妇产科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8月期间,在我院妇产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依据不同的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可吸收缝合线进行伤口缝合,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缝合线进行伤口缝合,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率、切口感染率、切口裂开率、切口硬结率及住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切口愈合率95.0%、切口感染率5.0%、切口裂开率0%、切口硬结率0%均要优于对照组患者的切口愈合率62.5%、切口感染率12.5%、切口裂开率7.5%、切口硬结率5.0%(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吸收缝合线应用于妇产科临床中的效果理想,不仅能够预防切口感染,提高愈合速度,而且价格经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可吸收缝合线 降解 妇产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老年慢性硬下血肿(CSDH)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9例CSD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全部治愈,术前神经系统受损症状明显缓解。结论对老年慢性硬下血肿及时行CT检查明确诊断,尽早钻孔引流血肿,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 标签: 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 回顾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儿童特发性性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忻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儿童特发性性肾病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全部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肾活检病理检查,分析总结其临床病例特征。结果20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血尿蛋白尿5例、肾病综合征13例(其中肾炎型7例、单纯型6例)、伴高血压1例、复发性肉眼血尿1例。肾脏病理检查结果(1)电镜有3例患者出现毛细血管腔内微血栓,所有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GBM增厚。(2)免疫荧光主要为GBM上皮下沉积IgG、C3等,少数伴有IgA、C1q、Fg、IgM沉积,且与IgG、C3相比沉积强度较弱。(3)光镜病理分期Ⅰ期6例、Ⅱ期14例。5例伴肾小管萎缩、7例伴肾小球球性硬化、1例伴细胞纤维性新月体形成、1例伴节段性硬化。结论儿童特发性性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肾炎型NS,且多发于学龄期男性,电镜显示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GBM增厚,免疫荧光显示以BGM上皮下沉积IgG、C3为主,病理分期以Ⅰ、Ⅱ期为主。

  • 标签: 儿童 特发性膜性肾病 临床病理特征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硬下血肿快速自然消散现象及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016年救治急性硬下血肿中22例血肿快速消散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急性硬下血肿患者,根据病情变化,3~24小时内动态CT复查。如CT复查硬下血肿量减少,患者GCS评分无进行性下降,可保守治疗。经保守治疗22例急性硬下血肿中,发现21例患者48~72小时内硬下血肿均自行消,其中1例转化为脑内血肿经手术治疗;22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 标签: 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自然消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小儿鞘积液患者应用小切口门诊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选取我院在2012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50例小儿鞘积液患者(所有患者都自愿接受调查并服从相关准则),对患者行门诊小切口手术治疗,观察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治愈率,并将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收治的50例小儿鞘积液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在12min~22min,无一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无死亡病例,治愈率达100%。结论对小儿鞘积液患者应用小切口门诊手术治疗不仅手术费用低、并发症机率低、无需住院,而且安全性高、无复发率,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鞘膜积液 小儿 门诊手术 小切口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茯苓多糖是茯苓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有着重要的医疗与保健作用。为了更好开发和利用茯苓,本文结合近10年文献对茯苓多糖及其衍生物生物活性进行阐述,增强对其认知。

  • 标签: 茯苓多糖 衍生物 药理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临床对高颈段脊髓室管瘤的认识。方法报道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累及高颈段脊髓的室管瘤1例,观察其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点及其治疗方式和预后。结果该病例颈椎MRI平扫显示第1至5颈椎椎体水平脊髓内见条带状低T1WI、T2WI周围高信号、中间低信号,增强扫描提示颈2~4段脊髓肿块环状强化,计算机测量全部病变范围15.1×7.7×52.4mm,全麻下行脊髓内病变切除术,术中病理诊断为胶质瘤室管瘤(WHO分级Ⅱ级)。结论该病例是室管瘤,手术宜选取有明显强化囊变的肿瘤全部切除。

  • 标签: 脊髓室管膜瘤 磁共振成像 囊性变神经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处理应用于脊柱后路手术并发硬脊破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6例脊柱后路手术并发硬脊破裂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标准对症处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处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引流管拔除时间相较于对照组有所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拔管前14h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满意率为100.0%,对照组的满意率为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柱后路手术合并硬脊破裂患者实施综合处理措施可促进创口愈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率,适合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脊柱后路手术 硬脊膜破裂 临床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髓脊膨出患儿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的129例脊髓脊膨出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结果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5.31%(61/6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52/65)(P<0.05)。结论脊髓脊膨出患儿围手术期采取综合护理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 标签: 脊髓脊膜膨出 围手术期 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