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经多普勒超声在动脉狭窄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3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收缩期蜂流速Vs,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RI)与脉动指数(PI),并重点观察患者血管反应性情况。结果(1)3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多普勒超声诊断,其中26例动脉狭窄,轻度11例、中度10例、轻度5例,另有11例患者无动脉狭窄或闭塞;(2)动脉狭窄轻、中度患者血管反应性低于无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速度指标Vs、Vm、Vd与RI、PI与无动脉狭窄患者基本相近,不过动脉狭窄重度患者血管反应性、Vs、Vm、PI等与无动脉狭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多普勒超声为动脉狭窄的有效诊断手段,与MRA相关性较好,二者彼此取长补短,可增强动脉狭窄诊断准确率。

  • 标签: 颅内动脉狭窄 经颅多普勒超声 诊断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瘤采用磁共振常规成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动脉瘤患者后经手术证实40例,采用MRI、MRA检查诊断,对MRI、MRA的影像表现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进行比较。结果对MRI和MRA检查对小于5mm的小动脉瘤的检出率情况为,经手术或DSA确诊的小动脉瘤23个,MRI检查检出小动脉瘤13个,检出率为56.52%;MRA检查检出小动脉瘤17个,检出率为73.91%;MRI加MRA检查检查检出小动脉瘤22个,未检出的小动脉瘤1个,检出率为95.65%。结论动脉瘤MRI显示动脉瘤与其血流、血栓、钙化和含铁血黄素沉积有关。动脉瘤在MRA上显示为与载瘤动脉相连的囊状物,其大小约与动脉造影所显示相仿。两者结合诊断,检出率较高。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磁共振成像 MRI 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 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旋转DSA在诊断脑动脉瘤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用旋转DSA对80例动脉瘤的患者进行全脑的血管造影。结果80例的脑动脉瘤患者中常规DSA检查发现了50例,其中有26例显示动脉瘤所供血的动脉和周围血管关系不清楚,24例动脉瘤患者的瘤颈显示不清,而经过旋转DSA检查后,动脉瘤瘤颈、瘤体、供血血管和周围的血管关系均清晰显示。结论旋转DSA在脑动脉瘤的检查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旋转DSA 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对30例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进行精心护理。结果有效的护理干预及详细周密的术前准备有利于患者配合手术,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和精心的术后护理,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其早日康复。结论做好动脉瘤栓塞术病人术后护理是促进病人尽早康复的重要措施。

  • 标签: 动脉瘤 栓塞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动脉瘤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介入栓塞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在围手术期给予优质护理服务。结果所有患者经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治疗均顺利进行,62例患者中,2例患者麻醉复苏时间明显延长,经CT检查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增多,1例积极处理后康复,另1例患者发生脑疝,第3天死亡;1例患者出院后36天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发死亡;其余患者在随访期内未出现症状,临床痊愈。结论介入血管内栓塞的方法能有效治疗动脉瘤,创伤小,成功率高,围术期的精心护理,可以降低术中不良事件以及术后并发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后循环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及其重要性。方法对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62例后循环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患者进行病情观察,预防动脉瘤再次破裂。结果62例患者中,术后治愈24例,恢复良好31例,自动出院3例,死亡4例。结论加强对患者后循环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能达到预防神经系统及内科并发症的发生的作用,能及时发现病情,有利于减少死亡率和并病残率,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 标签: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现今脑血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恶性肿瘤、冠心病构成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其中动脉瘤破裂出血在脑血管意外中居第三位。而开颅夹闭动脉瘤蒂是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开颅手术切除是动脉瘤最根本的治疗方法,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是一种侵入性治疗,因有一定的创口,极易发生感染,此外术后有许多潜在的并发症如内出血、压增高、脑疝、脑缺血等,因此,动脉瘤术后依然有很大的风险,我们护理工作人员不能掉以轻心,需要从再出血护理、用药护理、麻醉的护理、饮食的护理、癫痫的护理以及生命体征的观察等方面细心谨慎得护理以尽量减少或避免病人术后因护理不当而引起的风险,最大程度的促进病人的康复,因此对脑动脉瘤患者的术后护理对其疾病的预后发展及其健康的恢复影响重大。

  • 标签: 护理干预 颅内动脉瘤 术后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对循证护理在动脉瘤栓塞介入治疗中得到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在我院2014-2015年收治的颅脑动脉瘤栓塞患者中随机抽取98例符合本次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本组患者分为采取临床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与实施循证护理的观察组,比较两组栓塞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栓塞治疗成功率为85.7%高于对照组69.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16.3%低于对照组28.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动脉瘤栓塞介入治疗中实施循证护理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栓塞治疗成功率,临床应用价值高。

  • 标签: 循证护理 颅脑动脉瘤 栓塞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术后综合护理对动脉瘤栓塞治疗的影响进行探讨分析;方法本次研究中选取了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进行动脉瘤治疗的38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选用随机数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栓塞治疗完成后对其进行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动脉瘤治疗有效率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记录1。结果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出现几率发现,对照组出现并发症几率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动脉瘤栓塞治疗过程中应用综合护理方式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术后护理 颅内动脉瘤 栓塞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瘤的复发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动脉瘤患者428例,其中A组132例患者发病3天即给予介入栓塞治疗,B组126例4~14天接受治疗,而C组72例患者发病14~30天后接受治疗。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后复发率。同时,根据患者动脉瘤瘤颈、大小和栓塞程度探讨其与动脉瘤复发的相关性。结果A、C组患者治疗后动脉瘤复发率明显高于B组,宽颈复发率高于非宽颈患者,大型动脉瘤复发率高于中小动脉瘤患者,治疗次全栓塞复发率明显低于完全栓塞患者,分别经卡方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瘤的复发率与患者治疗时机、动脉瘤颈、动脉瘤大小和栓塞程度密切相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评价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手术期的护理对策及效果。方法以我院36例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在行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接受全程护理模式。结果36例患者经术前、术中、术后全程护理后,均未发生脑组织缺血、痉挛、血肿等严重并发症,随访后效果理想。结论对于动脉瘤患者而言,给予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护理借鉴。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围手术期 护理对策 介入栓塞术
  • 简介:摘要动脉瘤破裂在临床医学当中是引起患者自身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因素,其主要特征为致死率高。临床手术操作术式一般采用神经外科开颅术式以及介入神经放射栓塞治疗术式,而对于患者采用传统的开颅术式往往使患者疼痛感多、手术死亡率高以及产生创口较大,所以目前通常采用介入治疗术式,其在临床手术中具有创口小、恢复速度快以及减少患者住院时间等优势。本文主要对介入治疗时对于患者产生的并发症进行护理措施进行探讨,希望能为动脉瘤破裂并发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案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颅内动脉瘤破裂 临床治疗手术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显微手术治疗动脉瘤破裂的方法及临床预后。方法选择我院在2013年8月—2018年2月期间所收治的85例动脉瘤破裂病患,所有患者和其家属均知晓且签订同意书,所有患者均行显微手术治疗。结果85例患者均动脉瘤均成功封闭,术后3个月经过GOS预后评分,有43例患者为5分,30例患者为4分,10例患者为3分,2例患者为2分。结论采取显微手术治疗动脉瘤破裂,可减少再出血、病死率以及致残率的发生,对于患者尽快康复有着重要作用。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显微手术 破裂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动脉瘤栓塞术后并发症应用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到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动脉瘤栓塞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给予试验组早期护理干预。比较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比较患者的满意度。结果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试验组更低,数据对比P<0.05。患者的满意度比较试验组更高,数据对比P<0.05。结论动脉瘤栓塞术后并发症应用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较好,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标签: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并发症 早期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动脉瘤(IA)属于一种临床常见且会对病患身体健康造成极大损害的脑血管疾病,其最大的威胁为破裂出血,致死及致残率均较高。现已发现,在IA的形成及破裂活动中,有炎性反应参与其中,并在IA中存在着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文章主要是对动脉瘤(IA)的生成破裂中,炎性反应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进而为后期该领域的研究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助力。

  • 标签: 炎性反应 颅内动脉瘤 生成及破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动脉瘤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78例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为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两组患者均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将其分为两组,分组方式为随机分组,每组各39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开展围术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76.88±10.32)分和(60.29±10.85)分,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69%,对照组患者为28.21%,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动脉瘤患者时,给予患者围术期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 颅内动脉瘤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预防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50例拟行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两组均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给予常规术后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4d为一个疗程。对比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NIHSS评分明显呈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患者平均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预防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降低其发生率。

  • 标签: 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心理医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球囊辅助技术栓塞治疗宽颈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06年1月-2016年1月本科收治的116例动脉瘤中18例宽颈破裂动脉瘤(动脉瘤颈宽>4mm,称为绝对宽颈;动脉瘤的颈体比≥1/2,称为相对性宽颈。)患者,采用球囊辅助技术结合电解脱弹簧圈(GDC)进行栓塞治疗。术后随访半年~1年。其中16个动脉瘤发生在颈内动脉,2个动脉瘤发生在椎基底动脉。球囊辅助技术采用双导管技术,先将微导管送入动脉后,将不可脱球囊置于瘤颈,充盈以覆盖瘤颈,再行GDC填塞动脉瘤。结果18例宽颈动脉瘤均应用球囊辅助保护下对动脉瘤进行了成功栓塞。球囊辅助栓塞完全17个,无死亡,轻度神经功能障碍1例。1例术后弹簧圈脱落,未造成大的梗塞,后采用手术夹闭治愈。11例患者经临床随访行脑血管DSA复查,无动脉瘤复发。平均随访6-12个月。结论球囊辅助技术是处理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采用球囊保护技术栓塞动脉瘤的效果优于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的效果,并且球囊保护技术复杂程度较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宽颈动脉瘤 弹簧圈 栓塞 球囊辅助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舱治疗对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将80例动脉瘤术后患者分为HBO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HBO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HBO治疗,分别于术后3、7、14d统计两组患者伴有“症状性脑血管痉挛”例数,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术后3d伴有“症状性脑血管痉挛”例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14dHBO观察组表现有“症状性脑血管痉挛”例数均较对照组少,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瘤术后早期应用HBO治疗效果较好,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HBO治疗能够尽快改善或解除脑血管痉挛状态。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痉挛 高压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