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艾滋病在筛查HIV抗体中实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60例我中心自愿咨询检测艾滋病高危感染风险患者,进行艾滋病筛查,病例选择时间是2022年1-12月,在筛查HIV抗体中分别实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胶体层析法,对比组间数据,包括HIV抗体阳性、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结果:胶体层析法的阳性检出率为83.33%,酶联免疫法阳性检出率为86.67%,两种检测方式检测所得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应用于HIV抗体检测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均显著高于胶体层析法(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艾滋病在筛查HIV抗体中实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临床诊断价值较高,可以准确诊断患者病情,有利于患者获得对症治疗。

  • 标签: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筛查HIV抗体 艾滋病 临床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实施双重血浆吸附与血浆置换联合治疗法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数为42例(2021.01-2022.10),随机分配为对照组(血浆置换)和观察组(双重血浆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各21例。结果:血清总胆红素指标、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活动度、治疗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疾病治疗中实施双重血浆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措施,疾病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 双重血浆吸附 血浆置换 肝功能 炎症因子水平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同部位接种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的异常反应情况进行分析。方法:研究对象选择接种百白破疫苗的儿童,均于2021.08-2023.09期间,在我院接种,共计84例,通过随机抽样法分组,各42例。常规组、研究组儿童接种部位分别选择臀部和上臂三角肌,研究肌内注射的效果,主要比较两组儿童的疑似接种异常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一般反应、异常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为儿童接种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时,选择上臂外侧三角肌进行肌内注射,可以减少儿童接种疑似异常反应发生,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 接种部位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胶体金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结果。方法:实验对象为梅毒检验患者,人数为70例,实验时间为2021年1月-2022年12月,平均分组,根据检验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胶体金法检测,观察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进行检验,对比两组的准确性。结果:通过指标检验对比结果显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更加理想(P

  • 标签: 胶体金法检测 梅毒 检验效果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献血者血液筛查中核酸检测联合酶联免疫吸附法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23年1月-2023年10月期间进行无偿献血者标本45756例,选择酶联免疫吸附法予以检测,对于血清学合格标本者实施核酸检测。结果:45756例献血者进行酶免检测后有305例出现双试剂不合格,比例为0.667%,去除双试剂不合格45171例通过核酸混样后拆分检测后可知33例患者出现HBV-DNA阳性,比例为0.073%,检测出HIV-RNA一例,以及未检测HCV-RNA阳性。结论:献血者血液筛查中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会出现漏检,进行核酸检测能够将输血传播等风险降低,将血液质量以及输血安全性提升。

  • 标签: 核酸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法 献血者 血液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中实施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的准确率。方法:此次研究工作为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我院所纳入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者,收治数量为78例,全部患者均予以胶体金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总结2种检测结果,针对胶体金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结果准确性病原体检出、阳性检出情况实施对照。结果:(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者确诊结果阳性48例,构成比61.54%;阴性30例,构成比38.46%。胶体金法结果阳性53例,构成比67.75%;阴性25例,构成比32.05%。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结果阳性50例,构成比64.10%;阴性28例,构成比35.90%。(2)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者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95.83%、86.67%、92.31%)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高于胶体金法(81.25%、53.33%、70.51%),期间校验值显示为P值<0.05,结果充分证实组间差异存在。结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中开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效果确切。

  • 标签: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准确性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Supra HFR血滤吸附与血液透析滤过对照改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透析中心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肾衰终末期(ESRD)患者40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0例。对照组和治疗组均常规每周三次血液透析治疗,均两次普通透析采用费森尤斯F6HPS透析器,对照组一次血液透析滤过采用费森尤斯FX100透析器,每次4h 规律透析;治疗组一次Supra HFR治疗,使用意大利贝而克FormulaTM型透析机型,贝而克Supra1 7型双腔透析器+Suprasorb超滤液灌流器,每次4h 规律透析。分别观察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血液微炎症指标超敏CRP、IL-6、白蛋白、前白蛋白,大分子毒素β2-微球蛋白,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iPTH)等,观察Supra HFR对上述指标的影响,并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健康调查简表(SF-36)进行生活质量分析。结果:经过统计学分析P<0.05,表明血滤吸附Supra HFR是一种有显著优势的治疗方法,它将对流、吸附、弥散技术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清除尿毒症毒素。其对尿毒症的多种并发症,包括肾性贫血、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营养不良、心血管功能障碍等症状改善明显,优化了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疾控工作中,乙肝病毒DNA检测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的应用效果以及选择意义,为乙肝病毒的监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4月期间纳入我院接诊并确诊为乙型肝炎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集所有患者的早晨空腹静脉血,并分为HBVDNA组(50例,接受乙肝病毒DNA检测)以及ELISA组(50例,接受酶联免疫吸附法),对两组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以及比较。结果:采用乙肝病毒DNA检测法较酶联免疫吸附法更具有明显优势。结论:通过对这两种方法的分析,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则需根据患者的发病原因及程度而定。对于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应采用乙肝病毒DNA检测法及早确诊,不仅为患者病情的观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同时在控制传染源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乙肝病毒DNA检测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疾控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DNA免疫吸附法(IA)联合西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肾炎患者肾功能与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抽取2021年11月-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SLE肾炎患者66例,根据双盲法分组,各33例。对照组应用西药治疗,研究组联合应用西药和DNA IA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肾功能相关指标比较,研究组更优(P<0.05);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研究组更低(P<0.05)。结论 DNA IA联合西药治疗SLE肾炎,可改善患者的肾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 DNA免疫吸附法 西药 肾功能 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应用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针本院内乙肝患者共计选取100例,针对患者均实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检测,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对于不同血清HBsAg浓度的检测敏感性及HBsAb、HBcAb、HBsAg、HBeAg、HBeAb阳性率。结果:不同浓度血清HBsAg的检测敏感性对比,化学发光免疫分析高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0.05),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中HBsAb、HBcAb、HBsAg、HBeAg、HBeAb阳性率均高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0.05)。结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应用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验中可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

  • 标签: 酶联免疫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乙型肝炎病毒 血清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氮化硅陶瓷牙科修复材料作为一种新型高性能陶瓷牙科修复材料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其优点包括高硬度、高强度、高温度稳定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本文综述氮化硅陶瓷牙科修复材料的制备及应用领域,着重介绍了其在全瓷牙修复、全口修复、种植修复、颜色修复、外科修复和辅助设备制作等方面的应用。同时,还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 标签: 氮化硅陶瓷 牙科修复材料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充填材料对牙颈部楔状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诊的72例牙颈部楔状缺损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所用充填材料分为树脂组(予以流动树脂填充)42例和玻璃组(予以玻璃离子填充修复)30例,对比两组的修复情况。结果:①树脂组的牙龈评分和菌斑指数均较玻璃组更低,且树脂组的牙本质敏感程度评分相对更高,P<0.05;②术后6个月,树脂组的微渗漏情况优于玻璃组,P<0.05。结论:流动树脂充填修复牙颈部楔状缺损的整体效果优于玻璃离子填充修复,能改善牙龈状态、降低微渗漏风险。

  • 标签: 不同充填材料 牙颈部楔状缺损 修复效果
  • 简介:目的:制备万古霉素(VA)纳米颗粒涂层薄膜材料并检测其抗菌性。方法:利用多孔微米玻璃(SPG)膜乳化法制备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纳米载体,将其与万古霉素(VA)相结合。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物理表征。结果:通过SPG膜乳化制备完成的PNIPAAm纳米载体,具备有良好的稳定性及较为统一的孔径,在电镜及粒径下的分析中,其未载药前直径约1.4μm,而在载入万古霉素(Vancomycin,VA)之后,其直径变为约358nm。结论:我们制备的PNIPAAm-VA纳米载体,可作为抗感染载体,用于治疗软组织组织及骨的感染。

  • 标签: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 万古霉素 感染
  • 简介:【摘要】由创伤、感染、畸形或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牙槽骨骨量不足、口腔骨缺损修复一直是口腔医学领域关注的焦点,目前对于口腔骨缺损再生主要的治疗方案是自体骨移植,但这种技术是一种以“缺损修复缺损”的模式,因此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而胶原复合材料为骨缺损修复提供了一些新的治疗策略。胶原复合材料的特殊性刃为口腔骨细胞的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提供了巨大的结构优势支撑,从而促进了缺损的骨组织再生。本文重点综述了胶原复合材料在口腔骨缺损中的应用进展。

  • 标签: 胶原复合材料 口腔骨缺损
  • 简介:摘要:口腔修复领域的新材料应用对口腔医生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口腔修复治疗带来了机遇。本文围绕口腔医生在新材料应用中的角色,以及新材料在口腔修复中的效果评估展开讨论。首先,分析了口腔修复中新材料应用的现状与挑战,包括材料的选择和应用技巧。其次,探讨了口腔修复中新材料的效果评估方法与实践,强调了长期追踪和随访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提升口腔修复效果的策略与展望,包括医生的持续学习与研究,以及参与培训和研讨活动。通过不断改进和学习,口腔医生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提高口腔修复的质量,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口腔治疗服务。

  • 标签: 口腔修复 新材料 效果评估 口腔医生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口腔领面部修复材料在口腔科临床中的研发和应用,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及其对患者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招募了100名口腔领面部修复治疗的患者,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名。我们记录了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其他相关一般资料。观察组接受新型口腔领面部修复材料的治疗,对照组接受传统修复材料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采用严格的临床评估和相关的生物学检测方法进行数据收集。结果:观察组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0.2岁(标准差3.6岁),其中男性占比为60%。对照组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9.8岁(标准差4.1岁),其中男性占比为54%。在治疗结束后的随访中,观察组的治疗成功率为92%,而对照组的治疗成功率为84%。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口腔科临床 口腔领面部修复材料 研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