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罗圈腿又称"O"形腿,医学上称为膝内翻;外八字腿,又称"X"形腿,医学上谓之膝外翻,膝外翻也属于"罗圈腿"范畴.医学研究证明:罗圈腿的成因多为人体内维生素D缺乏造成钙、磷代谢紊乱、钙吸收障碍,从而引起骨质软化、骨骼改变、佝偻病等症状,进而导致下肢骨的弯曲.

  • 标签: 罗圈腿 形成原因 矫正 膝内翻 维生素D缺乏
  • 简介:报告4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均有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及下肢血管彩色B超检查的异常结果,符合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标准。

  • 标签: 下肢静脉 血栓形成
  • 简介:应用14项反映血管壁、凝血、抗凝血和纤溶功能的指标,对112例DVT患者和120例正常人进行检测;并对8只家兔做颈总静脉血栓形成模型。结果表明,Fg:Ag和rWFAg的测定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值(P<0.001);AT-Ⅲ:Ag、pc:Ag和pc:a明显低于正常值(P<0.001);PLG:Ag、PLG:a和PL:a也降低(P<0.01,<0.001和<0.05)。由此可见,DVT的发病机理与血流郁滞、血液成分改变和血管壁损伤密切相关。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流郁滞 凝血 抗凝 纤溶
  • 简介:1997年8月~2000年8月,我院外科共收治腹壁手术切口窦道形成的病人12例.均通过彻底清除窦道内坏死组织,感染线结和异物,搔刮窦道,除去不健康的肉芽组织或行窦道切除,再以3%双氧水加0.5%灭滴灵彻底冲洗创口,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例腹壁 切口窦道 形成治疗
  • 简介:研究证实我国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率已与发达国家接近。普通外科病人围手术期DVT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多。DVT不但增加了肺动脉栓塞(PE)死亡的危险,而且明显加重了病人的治疗负担。安全有效地抗凝溶栓治疗对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和缩短住院时间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治疗
  • 简介:人工晶体前膜形成是一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一旦前膜形成可能会出现永久的不良后果,所以应进行有效的预防。现将第321医院、哲里木盟医院计1050例1126眼人工晶体植入预防人工晶体前膜形成的观察分析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对象1050例,年龄8~90岁。其中男486例512眼,女564例614眼。术前光感961眼,指数~0.188眼,0.1~0.377眼。白内障类型:老年性白内障(老年障)655例713眼,

  • 标签: 前膜 因素预防 形成率
  • 简介:人工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始发于术中,肺栓塞和DVT有一定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对下肢大关节置换手术应采取预防措施;即便如此,择期关节置换手术的血栓栓塞并发症仍有很高的风险。早期DVT监测以及系统性抗凝预防DVT非常重要,一螳高危患者需要延长预防治疗。术后用超声常规监测DVT可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早期联合低分子肝素和机械方式可能比单一方法有效。但是,对一些抗凝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仍有争议,血肿形成的发生率和程度应该引起注意。DVT预防治疗的安全性和性价比仍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按循证医学的观点,要进行多中心的前瞻随机对照研究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 标签: 人工关节 血栓形成 治疗 关节成形术
  • 简介:干细胞具有在体内和体外分化的潜能,临床上可以应用干细胞移植修复组织器官损伤,尤其是治疗一些由细胞死亡或功能失调所致的疾病。干细胞移植在临床实践方面尚不成熟,仍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受者体内形成畸胎瘤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将对干细胞在移植过程中形成畸胎瘤的机制以及近年来的预防方法做一综述。

  • 标签: 干细胞移植 畸胎瘤 机制 预防
  • 简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是比较少见的一种外科疾病,临床上常因认识不够而误诊.病人确诊时常已有广泛肠坏死,若不及时施行手术治疗,则其死亡率可高达100%[1].因此,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尽早确诊是挽救病人的关键.现将我院1994年9月~2003年12月间收治的8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状况作一分析.

  • 标签: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梗死 病人 确诊 MVT 外科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高龄患者髋部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996年8月~2006年2月12例80岁以上高龄髋部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溶栓、抗凝为主的综合治疗,6例置入下腔静脉滤网防止肺栓塞。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18个月,平均9个月,深静脉血栓症状全部缓解,临床治愈4例,显效6例,有效2例,其它部位再发1例。结论高龄髋部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应进行个体化治疗,早期置入下腔静脉滤网后进行溶栓抗凝等综合治疗安全可靠、效果良好。

  • 标签: 老年人 80岁以上 髋部 并发症 深静脉血栓
  • 简介:背景:自从现代脊柱内固定技术应用于临床以来,鲜有详细的关于成人脊柱畸形采用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假关节形成的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成人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假关节形成的趋势、危险因素,并应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4评价表对结果进行评分。方法:对同一机构的232例手术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病例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患者平均年龄40.8岁,初次手术150例,翻修术8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长节段(4个或4个以上椎体)的固定融合,至少有2年以上的随访。临床结果的评估采用脊柱侧凸协会的问卷调查表。结果:40例患者有假关节形成。与假关节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术前患者胸腰椎后凸大于20。(p〈0.0001)、年龄超过55岁(p〈0.001)、融合S,节段(相比融合L5或更近端的节段,p=0.002)、融合多于12个节段(p=0.037)。问卷调查得出的有假关节形成患者的评分平均低于无假关节形成患者的评分(p=0.001)。结论:用长节段的现代脊柱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脊柱畸形后,假关节发生率为17%,且临床随访效果不满意。可信水平:预后性研究,Ⅱ级。详细的可信水平描述参见作者须知。

  • 标签: 假关节形成 内固定术后 脊柱畸形 多节段 成人 脊柱内固定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解剖因素及Fogarty导管取栓术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20例严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Fogarty取栓导管分别取出血管的血栓时,用肝素盐水冲洗或注入尿激酶24ku冲洗溶解残留血栓碎屑。结果:均自髂股、股浅、股深静脉取栓成功。随访0.5~3年17例肢体完全或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率85%。结论: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与静脉行程长、易受压等解剖特点有关。Fogarty导管取出严重型静脉血栓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应用肝素冲洗或注入尿激酶可有效的清除残余血栓碎屑;松解受压血管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 标签: 严重髂股静脉血栓 解剖因素 治疗 并发症 临床资料
  • 简介: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静脉血栓(venousthrombosis,VT)性疾病的重视,妇科术后尤其是妇科肿瘤患者术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形成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目前对其发生、诊断、预防及治疗还没有统一认识.由于影像学诊断对DVT的诊断起着重要作用,现将近年来国内外对妇科术后DVT的发生和诊断情况综述如下.

  • 标签: 妇科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影像学诊断 术后 超声检查 静脉造影
  • 简介:目的探讨上肢轴向屈曲性旋转撕脱离断伤的形成以及侧胸和背部组织在功能挽救中的应用方式和疗效.方法2000年7月~2003年9月共收治6例上肢轴向屈曲性旋转撕脱离断伤患者,所有病例行一期再植或寄养再植.术后肩关节外展90°、肘关节屈曲100°位石膏或支具固定,6周后去除固定行功能锻炼.结果6例患者再植均顺利成活,随访3个月~2年,术后肩关节外展50°~90°,前屈50°~70°,后伸20°~30°,内收20°~40°;肘关节屈曲100°~140°,伸-20°~0°;重建术后3个月时屈肘肌力达Ⅳ~Ⅴ级.结论充分利用侧胸和背部组织特点进行分期、分层手术,解决创面覆盖和功能重建互相干扰的矛盾,是挽救严重轴向屈曲性旋转撕脱离断伤上肢,恢复其外形和功能的可靠方法.

  • 标签: 软组织损伤 断肢再植 外科皮瓣 上肢
  • 简介:1病例报告患者男,74岁。左下肢无诱因出现深部静脉血栓形成2个月,在某医院先后用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维脑路通、阿斯匹林治疗无效,左下肢肿胀进行性加重,于1998—07—22转入我院。体检:体温36.4C.脉搏70/min.血压24/12kPa(180/90mmHg).神清.呼吸平稳.表浅淋巴结未触及。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无杂音,

  • 标签: 形成溶栓 治愈例 溶栓治愈
  • 简介:四肢瘫痪患者1例,男性,23岁,因车祸致颈以下运动消失6h收入骨科,X片及CT提示C4椎体骨折,伤后13d在全麻下行C4椎体前路减压复位、置骨内固定术。术后第8天转入康复科,给予运动治疗、肢体气压治疗等。转入后第2天发热,体温37.5℃~38.5℃,血压降低,收缩压最低为90mmHg,疑有肺部感染,转入ICU,给予抗感染、抗真菌、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15d后病情平稳,又转入康复科,查体:体温38.4℃,血压90/56mmHg,心率70次/min,呼吸22次/min,双侧乳头平面以下痛觉减退,肋弓平面以下痛觉消失,双上肢肌张力低,双侧提肩胛肌肌力Ⅱ级,左侧肱二头肌肌力Ⅲ级,其余肌力0~Ⅰ级,双上肢腱反射对称(+)。

  • 标签: 四肢瘫痪 深静脉血栓 并发症 病例
  • 简介:目的观察左旋(L)精氨酸对糖尿病大鼠烧伤创面修复过程中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没烫伤对照(A)组、糖尿病烫伤(B)组、甘氨酸对照(C)组和L-精氨酸干预(D)组,每组各25只.B、C、D组大鼠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模型,C、D组分别管饲甘氨酸和L-精氨酸200mg·kg-1·d-1.8周后取各组大鼠(每组5只)背部皮肤组织测定糖含量.之后各组大鼠给予20%TBSA深Ⅱ度烫伤,于伤后3、7、14、21d测量创面面积,计算创面愈合率;采用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微血管密度(MVD);检测创面组织释放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含量.结果与B组相比,D组大鼠创面愈合率从伤后第7天起显著增加为[(44.10±3.50)%,P<0.05],创面MVD值在伤后各时相点均显著增加(P<0.05),创面组织中释放NO、VEGF和TGF-β1量增加,皮肤组织糖含量降低为(1.380±0.120)mg/g.结论L-精氨酸可通过增加NO、VEGF和TGF-β1的合成与释放,降低皮肤组织糖含量,增加糖尿病大鼠烧伤创面的血管形成,并促进创面愈合.

  • 标签: 左旋精氨酸 糖尿病 大鼠 烧伤 血管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