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分析在颞叶癫痫(TLE)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院2009~2011年间收治42例行1H-MRS检查的TLE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另选取25例同期收治的健康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复合物(Cho),并计算NAA/Cr、NAA/Cho以及NAA/(Cr+Cho)值。结果癫痫组患者NAA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及Cho较对照组有所升高,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组患者的NAA/Cr、NAA/Cho以及NAA/(Cr+Cho)值较对照组均有所降低,组间差异可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MRS分析对颞叶癫痫定性、定位、定侧诊断和手术治疗预后的评估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且作为一种无创性操作,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磁共振波谱 颞叶癫痫 诊断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磁共振波谱成像(MRS)与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血清PSA异常40例男性患者行前列腺MRS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再分析MRS联合不同水平PSA(低危组4ng/ml

  • 标签: 磁共振波谱成像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核磁共振检查中的护理效果,以此提高小儿疾病的诊断率。方法选取我院从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间收治的167例行核磁共振检查的患者,对以上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具体包括药物护理、心理护理、个性化护理等,观察护理效果。结果在对这167例患儿采取整体护理措施之后,这些患儿都顺利进行核磁共振检查,获得得图像清晰无伪影,病灶也显示得比较清楚,获得得图像为医生的下一步诊断提供了合理的依据。结论在对小儿患者采取整体护理措施之后,患儿比较容易配合医院的临床检查,这样就可以提高影像的质量,进一步提升了疾病的诊断率。

  • 标签: 小儿患者 核磁共振 药物护理 护理效果 图像质量
  • 简介:既往临床评价周围神经病变主要依靠病史、临床检查和神经肌电图。随着MR硬件和新的成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磁共振神经成像(MRN)在评价外周神经疾病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MRN能很好地显示外周神经的解剖结构和病理特征,可用于诊断神经压迫症、炎症、创伤、康复和系统性神经疾病,并为临床管理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提供参考信息。本文对MRN在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临床应用及未来提高成像、诊断功能的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 标签: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1.5T磁共振对臂丛神经损伤的患者进行薄层扫描,探讨MR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7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进行术前MR检查,将手术所见、手术记录与影像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及总结。结果本组17例患者中节前损伤患者11例,节后损伤患者6例,分别对患者进行了锁骨上、下臂丛神经探查术,其中节前损伤患者探查的34条神经根中有28条神经根受损,MR检出26条,节后损伤患者探查的23条神经束中有19条神经束受损,MR显示存在损伤的有16条,准确度分别为94.1%、86.9%。臂丛神经节前损伤征象椎管内神经根消失(或僵直、迂曲、不连续)、假性脊膜膨出、脊髓变形、移位、脊髓损伤等。节后损伤征象正常表现型、神经变性水肿型、神经瘢痕纤维化型、神经断裂型、神经根性撕脱型和混合型。结论MRI能对臂丛损伤比较全面的显示并能对节前、节后损伤做出准确诊断,可以作为臂丛神经损伤的首选检

  • 标签: 磁共振 臂丛神经损伤
  • 简介:臂丛神经组成较为复杂,分为根、干、股、束、支;解剖结构复杂,准确判定损伤及部位,一般影像学榆查比较困难;磁共振成像(MRI)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具有多参数、多发位、高分辨等成像特点,通过三维成像后处理,可从不同角度观察臂丛神经损伤情况,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患者预后情况。

  • 标签: 臂丛神经损伤 磁共振成像诊断 应用 成人 解剖结构 成像特点
  • 简介:早期股骨头坏死是临床常见髋关节疾病,其发病原因与长期酗酒、滥用激素及创伤有关,但其发病机制至今仍不甚清楚。该病的主要诊断依据为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磁共振成像(MRI)等。X线检查价值有限,对早期病变识别困难,CT和MRI成像效果好,最常应用于早期股骨头坏死诊断。通过对我院50例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病例CT、MRI影像学资料整理分析,探讨2种影像学改变对疾病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 磁共振成像诊断 CT 早期股骨头坏死 MRI影像学 髋关节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正常人海马3TMR双反转恢复成像(doubleinversionrecovery,DIR)测量的稳定性及可重复性.[方法]采用3TMR对20例健康志愿者行斜冠状位海马DIR扫描,由两位放射学医师测量海马头部、体部、尾部及尾状核的信号强度,分别计算并比较观察者之内、观察者之间的海马相对信号强度(relativesignalintensity,RSI)有无差异.[结果]正常人两侧间海马RSI无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海马平均RSI为(1.204±0.041).同一观察者两次测量的海马RSI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内相关系数为81.9%;两名观察者测量的海马RSI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内相关系数为84.6%.Bland-Ahman分析显示海马RSI测量在观察者之内、观察者之间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及可重复性.[结论]海马DIR的RSI测量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以被用于定量评价海马病变的影像学改变.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双反转恢复 海马
  • 简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属于骨科常见多发病之一,普通诊断X线片难以对其进行有效诊断.致使病情恶化,临床发现后多已进入中晚期,对临床治疗与患者康复影响极大。本组研究通过选取自2009年7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分别选用磁共振成像(MRI)与CT进行临床诊断,比较分析2种诊断检查方法的效率。回顾相关资料,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临床诊断 磁共振成像 CT 临床治疗 常见多发病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阅片者解读三维高分辨力增强磁共振血管减影(3DCEHRMRSI)图像的一致性。方法对35例脑转移瘤患者分别行单倍和双倍钆布醇对比剂(1.0M,15m1)3DCEHRMRI,以双倍图像减去单倍图像,得到3DCEHRMRSI。比较阅片者A、B和C(拥有不同年限读片经验)对转移病灶数目和解读时间的差异,评价其一致性。结果对于3DCEHRMRSI,阅片者A、B和C的准确率分别为96.86%(185/191)、91.62%(175/191)和98.95%(189/191),每例的平均解读时间分别为(46.00±6.34)s、(33.80±6.78)S和(32.70±5.76)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阅片者间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883±0.891)。结论不同阅片者解读3DHRCEMRSI具有较好的准确率和一致性。

  • 标签: 脑肿瘤 肿瘤转移 减影技术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分析TSH-三维导融共振技术治疗甲状腺结节临床效果。方法收集100名甲状腺结节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患者,采用的TSH-三维导融共振技术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传统的手术疗法治疗。通过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治疗方案治疗后,治疗组50例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8.7%,对照组50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5.2%。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种方法有着明显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结论TSH-三维导融共振技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无创伤、无痛苦、抗复发、无任何的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TSH-三维导融共振技术 甲状腺结节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心跳呼吸骤停的救治经验,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住院病例中30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0例心跳骤停患者中,13例患者心跳恢复,11例心跳及呼吸均恢复,8例心肺复苏成功,6例身体完全康复,3例患者处于恢复状态中,2例因为原发病死亡。结论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和及时正确地实施CRP、快速进行气管插管和电除颤以及患者原发病具有密切的关系。

  • 标签: 心肺脑 复苏 心脏跳动骤停 分析
  • 简介:在过去的四十年中,随着x射线球管、探测器技术、CT系统设计、图像重建算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CT图像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在最近十年里,随着从扫描环节到图像重建环节整个影像链的构建发生革命性的变化,CT得到了迅猛的发展,CT的扫描速度和诊断能力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进,大大拓展了CT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现代高端CT在继承传统CT成像技术的同时,还不断创新推出CT先进的成像技术

  • 标签: CT系统 征文通知 图像重建算法 CT成像技术 光子 CT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20世纪初,X射线的发现在医学领域引起了诊断技术的革命,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CT、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使现代临床医学面目一新,这两项成果分别获得了1979年、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 标签: 超声 医学诊断 改革 发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CTA后处理技术,在临床上,对诊断的意义。方法本次实验采用的是回顾性分析。分析在我院治疗的66例疑似患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使用CTA后处理技术,结合分析患者是否患有颅内动脉瘤以及严重情况等。观察总结该技术对患有颅内动脉瘤疾病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分析总结着66例患者的结果,可以发现这66名患者中共有37例患有动脉瘤,均经DSA检查抑或是手术证实。总结发现,CTA后处理技术的联合应用对该疾病都有重要的诊断意义。结论CTA后处理技术对诊断有重要意义。该项技术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且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CTA 后处理技术 诊断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