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患者,女性,67岁,以“绝经17年,发现盆腔包块5年”为主诉入院。妇科检查:外阴经产式,阴道畅,宫颈光滑,无肥大,发现宫体平位,增大如孕50d,活动良好,双侧附件区未触及明显肿块。B超:盆腔内可见一6cm×6cm,实性强回声光团,形态尚规则,提示盆腔内实性占位。临床诊断:子宫平滑肌瘤。行子宫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子宫大小10cm×7cm×6cm,前壁明显隆起,表面光滑,灰红色,切面前壁肌层可见一球形肿瘤,包膜完整,大小5cm×5cm×4cm,于宫壁肌层分界清,黄色,质软。

  • 标签: 子宫脂肪瘤 子宫平滑肌瘤 术后病理检查 实性占位 子宫切除术 盆腔包块
  • 简介:目的:提高结肠脂肪瘤的术前诊断率和疗效。方法:结合有关文献,对1971-2002年我院收治的10例结肠脂肪瘤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0例患者,术前确诊率为60%。9例行结肠节段切除或半侧结肠切除术,1例行电子结肠镜电灼切除肿瘤,疗效满意,均痊愈出院,治愈率为100%。结论:钡剂灌肠、电子结肠镜、腹部CTK、MRI等均为结肠脂肪瘤诊断的重要手段,其中CT对确诊的意义较大。对于有症状者应行手术治疗,主要行结肠节段切除术或电子结肠镜电灼切除术。

  • 标签: 结肠脂肪瘤 术前诊断 手术治疗
  • 简介:1病例报告患者,女,28岁。于15岁发觉面部消瘦,逐渐加重。半年后面颊部皮肤松驰,继之前胸及背部皮肤松驰。查体:外貌衰老,面容消瘦,苍黄,颊部凹陷。胸背部皮肤松驰,腰部有一宽7cm皮下脂肪消失带,该带下臀部异常肥大,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局灶定位体征。眼底未见异常。肝肾功能正常,血糖,基础代谢正常,心率正常,胆固醇0.104mmol/L.β脂蛋白1.08g/L,甘油三酯0.22mmol/L。心电图,肌电图均正常。

  • 标签: 脂肪营养不良 进行性 皮肤松驰 神经系统检查 肾功能正常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探讨年轻女性脂肪抽吸术的特点。方法对28例21~30岁的女性进行肿胀法负压吸脂,并进行心理调查。结果经6个月~1年的随访,所有患者自我感觉及客观评价均满意,达到了理想的体形重塑目的,再现了女性身材的曲线美。结论心理健康的年轻女性吸脂效果术后可获得理想的女性人体曲线。

  • 标签: 吸脂术 脂肪堆积 体形雕塑
  • 简介:透明质,又称玻尿酸(HyaluronicAcid,简称HA),是一种大分子粘多糖,广泛存在于生物体的结缔组织中。HA作为聚阴离子电解质,分子上所带的大量负电荷,可调节周围正负离子的浓度,抑制多种酶的活性。

  • 标签: 透明质酸 制备方法 HA 理化性质 组织提取法
  • 简介:目的:研究海藻铝抗溃疡作用,为海藻铝的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组胺所致的豚鼠溃疡模型;大白鼠幽门结扎溃疡模型及利血平所致大白鼠溃疡模型对海藻铝及海藻铝和甲氰咪呱(2∶1)合剂的抗溃疡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并通过体外胃酶活性的抑制实验,研究了海藻铝抗胃酶活性的作用。结果:海藻铝对上述溃疡均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并具有抑制胃酶活性的作用,与H2受体拮抗剂甲氰咪呱合用抗溃疡活性更高。结论:实验结果表明,海藻铝具有抗溃疡活性。

  • 标签: 海藻酸铝 胃酶活性 溃疡
  • 简介:目的了解某厂脂肪肝的发病情况及探讨脂肪肝发病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某市疾控中心2002年对某电厂职工进行健康检查的资料,用SPSSForWindows11.0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厂脂肪肝的患病率为9.9%;男性脂肪肝的患病率高于女性(P<0.05),不同年龄、工种脂肪肝的患病率之间差剐有显著性(P<0.01);有高血压的人其脂肪肝的患病率高于血压正常者(P<0.01)。脂肪肝患者的血脂水平高于正常人(P<0.01)。结论不同性别、年龄、工种、血压和血脂水平等因素与脂肪肝的发病有一定的关联性。

  • 标签: 脂肪肝 患病率 血脂水平 结果分析 超声诊断 不同性别
  • 简介:简介了自体颗粒脂肪移植的基础理论和移植后的转归。重点介绍了提高自体颗粒脂肪移植存活率所必须考虑和改进的因素,如供区因素、受区因素、取脂方法、药物因素、营养因素、处理因素等。随着研究的深入,移植存活率逐渐提高,自体颗粒脂肪移植必将在整形美容外科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自体颗粒脂肪移植 存活率 影响因素
  • 简介:这2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3岁和51岁,均为肥胖体型,分别因发现右腹内侧包块5年和3年而就诊。均考虑为脂肪瘤而予以手术。术中均证实为股疝,所谓脂肪瘤实际是疝囊外的脂肪组织。给予作疝修补术。这2

  • 标签: 例摘要 疝误诊 脂肪瘤例
  • 简介:大量研究显示瘦素在脂肪肝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瘦素抵抗可通过上调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的表达引起肝脏脂肪化的发生;同时高瘦素血症也可引起胰岛素抵抗.改变肝细胞内胰岛素的信号转导途径使肝细胞内脂肪增加。另外,瘦素通过放大选择性炎性介质反应使肝脏脂肪化。

  • 标签: 瘦素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瘦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
  • 简介:目的探讨CT对颅内脂肪瘤的诊断价值.资料和方法对15例CT诊断的颅内脂肪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结果15例颅内脂肪瘤CT表现为位于颅内中线部位或其附近的均匀脂肪密度影,可有钙化.结论CT是诊断颅内脂肪瘤较为可靠的方法.

  • 标签: 颅内脂肪瘤 计算机断层
  • 简介:目的观察乙酰肝素酶在脂肪肝中的表达,以探讨其在脂肪肝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酒精灌胃造脂肪肝的模型,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乙酰肝素酶。结果在脂肪肝中,乙酰肝素酶的表达明显增强,且与甘油三酯的水平高低有关。结论氧化应激、缺氧诱导乙酰肝素酶的表达,且乙酰肝素酶参与脂肪肝的形成。

  • 标签: 乙酰肝素酶 脂肪肝 基因表达 甘油三酯 氧化应激
  • 简介:1997年Asahara等发现人出生后循环外周血中存在能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根据其与胚胎发育中血管母细胞的延续关系,将其命名为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EPC)。EPC是一类能循环、增殖并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但尚未呈现成熟血管内皮细胞表型也未形成血管的前体细胞。

  • 标签: 内皮祖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脂肪组织 研究进展 组织来源 组织工程
  • 简介:1998~2002年,对人我院疗养的35岁以上1195名飞行人员大体检中经B超检查确诊脂肪肝53例,占被检人数的4.44%。现就其发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便为患脂肪肝的飞行人员提供预防、保健和治疗的依据。

  • 标签: 飞行员 脂肪肝 B超检查 饮食习惯 健康教育
  • 简介: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于胃腺体数量减少,引起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不足所造成的.胃酸分泌不足会降低人体对食物中叶酸的吸收率.叶酸是一种维生素类物质,人体在生成红、白细胞的过程中,需要叶酸参与,故缺乏叶酸可引起贫血和白细胞减少.所以,萎缩性胃炎患者常常会并发贫血.

  • 标签: 萎缩性胃炎 酸制剂 中药 中医 医院
  • 简介:本研究观察12例健康供者在使用10μg/(kg·day)rhG-CSF动员前后白细胞总数变化.应用外周血涂片瑞氏染色对白细胞进行形态学分类,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动员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细胞、B细胞、NK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的变化.结果发现,动员前1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位数为6.25(4.7-7.8)×109/L,其中淋巴细胞中位数为2.07(1.63-3.1)×109/L,单核细胞中位数为0.163(0.078-0.414)×109/L;动员第5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位数为37.47(24-72.57)×109/L,其中淋巴细胞中位数为3.22(1.46-5.31)×109/L,单核细胞中位数为1.2(0.706-3.627)×109/L.供者外周血白细胞的增加为动员前的6.26±2.14倍(P<0.01),其中淋巴细胞的增加为动员前的1.45±0.76倍(P<0.05),单核细胞数增加为动员前的7.48±4.41倍(P<0.01).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动员前CD3+T淋巴细胞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46.96%[(32.36-57.45)%],动员后为40.94%[(25.31-48.9)%];动员前CD4+/CD8+淋巴细胞比例为1.27±0.46,动员后为1.36±0.51;动员前CD4+CD8+T淋巴细胞占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0.41%[(0.16-1.51)%],动员后为0.49%[(0.09-2.0)%];动员前CD16+CD56+NK细胞占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13.98%[(4.08-25.08)%],动员后为16.65%[(12.06-33.05)%];动员前CD3+CD16+CD56+NK-T细胞占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2.75%[(0.37-6.38)%],动员后为3.13%[(0.46-5.95)%];动员前CD20+B淋巴细胞占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9.28%[(5.97-16.33)%],动员后为9.94%[(7.36-20.41)%];动员前CD14+单核细胞占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12.48%[(3.54-19.35)%],动员后为29.52%[(16.51-36.76)%].动员后CD14+单核细胞在PBMNC中的比例比动员前增加2.87±1.51倍(P<0.05);动员前后T淋巴细胞、NK细胞、NK-T细胞、B淋巴细胞在PBMNC中的比例以及动员前后CD4+/CD8+淋巴细胞比均无显著变化(P>0.10).结论:rhG-CSF动员引起的单核细胞增加可能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移植的相关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标签: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动员 免疫细胞 外周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