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腹膜后肿瘤有其独特的临床特点,其外科手术也有自身特点。我院手术治疗腹膜后肿瘤35例,疗效尚可,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2年4月—2011年4月我院收治腹膜后肿瘤患者35例,其中男12例,女23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45岁。体检发现腹部包块12例,腰部疼痛13例,腹部不适10例。有高血压病史10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腹部CT检查,3例合并右侧肾盂积水,11例合并结肠及小肠侵犯。

  • 标签: 腹膜后肿瘤 临床分析 腹部CT检查 平均年龄 高血压病史 临床特点
  • 简介:目的:探讨腹股沟难复性疝的手术时机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3年12月,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难复性腹股沟疝患者35例的临床资料,分析疝环大小、疝囊内容物与手术时机的关系。结果35例患者中,10例行急诊手术,其中股疝8例,腹股沟疝2例,术中发现疝囊内容物为大网膜,疝环直径均<1.0cm。25例行择期手术,术中证实疝囊内容物均为大网膜,大网膜与疝囊有粘连,疝环直径1.5-3.0cm。术后均无切口感染、肠梗阻等并发症,随访3个月至3年,均无复发。结论腹股沟难复性疝疝囊内容物大网膜多见,病情严重程度与疝环大小密切相关,疝环大小在手术时机上起决定性作用。

  • 标签: 腹股沟 疝修补术 难复性疝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IgA肾病患者临床表现与病理分级间的关系,为临床诊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00例经肾活检病理确诊为原发性IgA肾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例IgA肾病患者中男女比例为,发病平均年龄为岁。病理分级越高,血尿素氮值越大,肾小球滤过率值随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收缩压、舒张压、24h尿蛋白定量在不同病理分级间无显著差异。临床表现以无症状尿检异常型最常见。临床表现及免疫病理类型与病理分级间均无显著差异。结论IgA肾病好发于青壮年,临床表现多样化,病理分级越高,提示预后不良,早期行肾活检并行病理分级分析对IgA肾病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IgA肾病 肾活检 病理分级 临床
  • 简介:微小病变型肾病(minimalchangenephrosis,MCN)既往称为类脂性肾病(lipoidnephrosis),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病理类型,多数微小病变型肾病患者对激素治疗敏感,尿蛋白可在治疗后转阴,故又称为激素敏感性肾病综合征,但也有少数患者在激素减量过程中或停药后反复复发,成为临床难治性肾病综合征,这类患者往往需要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1]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有环磷酰胺、霉酚酸酯等。

  • 标签: 来氟米特 激素 微小病变型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联合使用卡马西平、依拉奉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收集本院2011.05--2013.10脑挫裂伤(保守及手术病例)及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病例共113例,随机分三组,第一组使用卡马西平,39例;第二组使用依那奉,35例;第三组联合使用卡马西平+依那奉,39例;三组患者治疗前谷丙转氨酶(ALT)均处于正常,三组治疗组使用3-10天后,三组患者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谷丙转氨酶(ALT)升高(>40U/L);结果第三组治疗后出现谷丙转氨酶升高明显,且较其他二组明显升高,第三组更易出现ALT升高。根据患者的谷丙转氨酶升高结果第一组有2例,第二组有1例,第三组有8例,分别根据统计学结果,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卡马西平联合使用依拉奉较分别单一使用更易造成肝损害引起谷丙转氨酶升高。

  • 标签: 卡马西平 依达拉奉 肝功能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0-0134-02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对脑出血患者采用依拉奉联合七叶皂苷钠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3年7月接收治疗的7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35例治疗组和35例对照组,治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依拉奉联合七叶皂苷钠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病死率。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依拉奉联合七叶皂苷钠治疗脑出血患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病死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标签: 脑出血 依达拉奉 七叶皂苷钠 疗效中图分类号R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4)01-0047-01
  • 简介:目的:观察无持续剂量和有持续剂量两种不同方法的咪唑仑患者自控镇静(PCS)在冠状动脉支架术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拟行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3组:持续剂量+单次剂量(Bolus)组(A组,n=20)、无持续剂量的Bolus组(B组,n=20)和无镇静对照组(C组,n=20)。A组和B组在实施局麻前分别使用咪唑仑进行两种不同方法的自控镇静:A组PCS设置为持续剂量0.1mg/(kg·h),Bolus为0.25mg,锁定时间为3min;B组PCS设置为无持续剂量,Bolus为0.5mg,锁定时间为3min,两组均无负荷剂量。C组在常规局麻无镇静状态下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术。术中持续检测ECG、HR、BP、SpO2、患者镇静程度评分及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并于术前、术中和术后3h分别采取静脉血测定血浆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ACTH水平变化。术后随访患者镇静满意程度和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情况。结果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心功能、冠脉病变、术前血浆儿茶酚胺、皮质醇、ACTH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中A组和B组MAP、HR均较C组显著下降(P<0.01),A组和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A组SpO2较C组显著下降(P<0.01),B组较C组轻度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术中血浆儿茶酚胺、皮质醇和ACTH水平均明显低于C组(P<0.01),A组和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h3组间无显著差异。A组(3.9±0.9)和B组(2.5±0.5)镇静评分明显优于C组(1.2±0.42)(均P<0.05);BIS值A组(71.5±10.5)和B组(75.4±10.9)显著低于C组(92.5±3.7)(均P<0.05),A组较B组镇静评分高、BIS值低(均P<0.05),并出现2例镇静过度。结论采用无持续剂量的咪唑仑进行自控镇静可较好地控制镇静程度,有效降低应激反应,安全�

  • 标签: 患者自控镇静 冠状动脉支架术 咪达唑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