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手足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发病最多。多发生于10岁以下婴幼儿,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皮疹、疱疹、溃疡为典型表现,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脊髓膜炎、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我区根据国家疫情网络直报对辖区手足病患者逐一进行流行学调查。现将2014—2016年1767例临床确诊病例按不同年份、季节、年龄、性别、职业、地区分布进行统计分析。

  • 标签: 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调查 预防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足病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及相应的护理对策,为治疗手足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通过对76例手足病患儿进行全面的临床观察以及采取一系列全面的护理措施(卫生预防护理、饮食、皮肤和口腔等方面的护理、消毒隔离护理、病情观察护理、发热护理、防止并发症方面的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等),分析小儿手足的临床表现特点,总结护理体会所得。结果本组出现手、足、口腔皮疹或疱疹70例,经对症治疗皮疹或疱疹均结痂消退,无感染发生;64例发热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出现惊厥抽搐1例,并发脑炎4例,经对症处理均好转;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1例。护理满意度为98%。结论手足病患儿发病年龄小,病情进展迅速,早期临床表现较隐匿,如能早期发现,及时干预精心护理,则预后良好。

  • 标签: 手足口病 儿童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足的临床治疗效果,为手足的临床治疗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0例手足病患者作为临床研究治疗对象,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加强临床干预,最终观察50名手足病患者的康复情况以及恢复后的生活质量水平。结果在我院收治的作为临床研究治疗对象的50名手足病患者中,47例患者顺利康复出院,症状得以顺利救治,另外3名患者出现死亡状况。结论密切加强患者的临床治疗干预,可使患者的治疗疗效显著,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优化了患者的身体素质,因此手足病患者要及早识别,并尽量做到提早入院,进行相关的护理治疗,可大大提高患者的治疗成功率,降低手足病患者的死亡率。

  • 标签: 手足口病 临床治疗 患者康复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对儿童手足伴发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2月-2017年12月,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20例儿童手足伴发热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电脑随机抽取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则采用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5.00%显著低于对照组16.67%,P<0.05。结论儿童手足伴发热症状治疗采用热毒宁注射液,患者症状缓解更加明显,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值得在治疗中推广。

  • 标签: 热毒宁注射液 儿童手足口病 发热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手足的观察与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小儿手足病患儿,共100例,按进入医院的编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进行普通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00%,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小儿手足护理的过程中,运用舒适护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取得较为理想的护理效果,患儿在临床上的各种症状也能够得到有效的减轻,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小儿手足口病 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手足的传染预防措施。方法结合我处的接诊资料,在我中心于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期间接诊的患有手足儿童当中随机抽取8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均满足手足诊断的基本标准,对以上患儿进行对照分析。结果80名患儿当中,1-4岁儿童的发病概率是73.75%(59/80),5-8岁儿童的发病概率是26.25(21/80),5-7月之间的发病概率是66.25%(53/80),其他月份的发病概率是33.75%(27/80)。结论小儿手足的感染性非常强烈,而且传播速度也相对比较快,从学校、家庭以及医院三方面共同进行预防和监督,就能够有效降低该病发生的概率。

  • 标签: 小儿手足口病 预防措施 分析
  • 简介:摘要手足是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于婴幼儿,主要经接触传播,夏秋季节在幼托机构常出现爆发流行,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发热、疱疹性咽峡炎和手掌、足底、臀周皮疹,少部分患者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肺水肿、肺出血、循环衰竭,甚至死亡。对于该病,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加深对手足的流行特征、临床表现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对本的诊治水平。

  • 标签: 小儿手足口病 临床护理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重症手足(HFMD)并发心肺衰竭患儿的临床现象和流行学特点,分析探讨重症手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市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患有手足158例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级不同分成普通组和心肺衰竭组。结果普通组139例,无死亡;心肺衰竭组19例,2例死亡。心肺衰竭组呕吐、意识障碍、外周循环障碍、呼吸节律紊乱、肺水肿发生率高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心肺衰竭组肠道病毒71型(EV71)阳性率在心力衰竭组为85.7%,高于普通组(61.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心肺衰竭组中,N末端脑钠素(NT水平)升高(BNP)100%,普通组为3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儿童HFMD出现呕吐、意识障碍、循环障碍、呼吸节律紊乱,以及EV71阳性和NT-proBNP水平升高,存在发生心肺衰竭的风险,需点监测病情变化。

  • 标签: 手足口病 心肺衰竭 临床现象
  • 简介:摘要目的蓝芩口服液治疗手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手足普通病例患儿15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78例常规治疗,治疗组7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蓝芩口服液,每日二次,年龄10-36月,每次0.5-1支,年龄37-60月,每次1支,疗程3-7d,判断5d内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89.74%明显优于对照组69.23%,治疗组重症发生率7.7%远低于对照组重症发生率17.9%(P﹤0.05)。结论蓝芩口服液治疗手足有明显疗效,降低重症的发生。

  • 标签: 蓝芩口服液 手足口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小儿手足发病影响因素,为小儿手足的预防提供一些依据。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小儿手足病患者135例,将其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并将其设定为实验组,同时选取同期的健康儿童135例进行对照,将其设定为对照组。通过调查问卷收集资料,对比分析两组儿童近期生活中的差异,分析小儿手足发病的影响因素,并以此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以降低小儿手足的发病率。结果实验组患儿的家族史、饭前和便后不洗手、接触手足病患者、近期到过人口比较密集地区、皮疹病史、流动人口、年龄在3岁以内以及非母乳喂养等方面的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卫生习惯、与感染患者接触、流动人口、到过人口比较密集地区、皮疹病史和母乳喂养等因素是小儿手足发病的影响因素。结论小儿手足的影响因素较多,预防应从多个角度共同实施,尽量减少儿童到人口密集场所的几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对儿童的管理,减少与被感染患者的接触,以降低手足的发病率。

  • 标签: 手足口病 影响因素 预防
  • 简介:摘要重症病例中病死率较高,存活的患儿留有神经统后遗症的比例比较高,重症手足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1。但具体的发病机制存在诸多争议,交感神经亢进理论细胞因子释放和免疫反应异常等学说,进一步阐释了重症手足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

  • 标签: 手足口病 重症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甲泼尼松龙联合治疗重症手足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1月-2017年3月100例重症手足病患儿分组。其中对照组甲泼尼松龙+干扰素治疗,观察组丙种球蛋白、甲泼尼松龙联合治疗。比较两组重症手足转归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肢体抖动消失时间、心肌酶谱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干预前后患儿进食评分。结果观察组重症手足转归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肢体抖动消失时间、心肌酶谱正常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进食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进食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甲泼尼松龙联合治疗重症手足临床疗效确切,可改善症状和进食情况,缩短住院时间,无明显副作用,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丙种球蛋白 甲泼尼松龙 重症手足口病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小儿手足病患者开展免疫球蛋白检验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检验的价值所在。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02月~2017年01月收治的52例小儿手足病患者作为实验观察组;同时间段选择健康儿童52例作为实验对照组;对两组手足病患儿于临床开展免疫球蛋白检验工作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检验工作,最终对两组患儿检验结果加以对比。结果同对照组手足病患儿免疫球蛋白检验结果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检验结果对比,观察组手足病患儿改善程度尤为显著(P<0.05)。结论临床对手足病患儿在开展诊断工作期间,合理开展免疫球蛋白检验工作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检验工作,对于患儿的病情可以加以充分判断,从而为手足病患儿疾病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小儿手足口病 免疫球蛋白 超敏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手足2期患儿采用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对比情况,以对最佳的用药剂量进行确定。方法选择重症手足2期患儿80例,均为我院儿科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随机分组,就甲基强的松龙注射液1-2mg/kg·d静滴(小剂量组,n=40)与甲基强的松龙注射液10-15mg/kg·d静滴(大剂量组,n=4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小剂量组选取的重症手足2期患儿临床总有效率经统计为95%,大剂量组为92.5%,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小剂量组发热消退时间明显早于大剂量组,具统计学差异(P<0.05);小剂量组神经系统受累消退时间、在院治疗时间略早或短于大剂量组,但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重症手足2期患儿,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应用,在总有效率、住院时间、神经受累消退时间方面,差异均不明显,但采用小剂量药物治疗,可明显缩短患儿发热时间,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 小儿重症手足口病2期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个性化护理以及健康教育同时应用于小儿手足感染防控护理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手足病患儿,平均划分为对照组60例,研究组60例,前者行常规治疗,后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个性化护理配合健康教育,对比两组应用效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7%,大大高于对照组的76.7%(P<0.05);研究组治愈时间和皮疹消退时间分别为5.68±2.39天和3.13±0.89天,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1.24±2.68天和5.68±0.98天(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以及健康教育联用能够在小儿手足感染防控护理中发挥良好应用效果。

  • 标签: 个性化护理 健康教育 小儿手足口病 感染防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足的临床特征,早期发现重症患者。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0日我院儿科收住院的40例手足临床资料。结果40例患儿男女比为2.461(男29例,女11例))。95.6%为4岁以下儿童,1-3岁占39例,;发病高峰为5-7月份;40例中37例有典型临床表现,均有口腔粘膜溃疡性疱疹及四肢末端水泡样皮疹,另有发热84.88%,合并支气管炎42.11%,扁桃体炎6.24%,肝损害2.11%,40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结论手足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病例病情较轻,预后良好,但有少数重症病例进展迅速,死亡率高,并脑膜炎、脑干脑炎、脊髓灰质炎等神经系统损害及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心肌炎等死亡,需及时识别重症患者,早期治疗,减少病死率。

  • 标签: 手足口病 临床特点 儿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小儿手足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5年的1月~2016年的6月我院所收治的87例小儿手足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甲泼尼龙治疗,观察组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体温消退、神经系统恢复及痊愈所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儿手足合并神经系统损害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施治效果颇为显著,可帮助患儿增强机体免疫力,迅速控制症状发展,提高其康复效率。

  • 标签: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甲泼尼龙小儿手足口病神经系统损害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手足病患儿应用“干扰素+炎琥宁”治疗的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方法对2016年3月—2017年4月60例手足病患儿分组。对照组采用干扰素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干扰素+炎琥宁治疗。就两组患儿抽搐、流涕、发热、口腔疱疹消失时间和手足转归率、CRP、IgG、LDH进行比较。结果联合治疗组手足转归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CRP、IgG、LDH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联合治疗组CRP、LDH明显低于对照组,Ig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组患儿抽搐、流涕、发热、口腔疱疹消失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足病患儿应用“干扰素+炎琥宁”治疗的效果确切,可缩短病程,加速症状消退,改善临床指标,值得推广。

  • 标签: 手足口病 干扰素 炎琥宁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手足病患者血清IL-6和CRP水平变化情况加以观察分析,探讨其中意义。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年间收治的手足病患儿200例,分为普通型135例,重型42例和危重型23例,通过放射免疫分析法对其入院1、3、7天的IL-6进行检测,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其CRP进行检测,记录三组在不同时间段的血清IL-6和CRP水平情况。结果三种类型患儿的血清IL-6和CRP水平在入院1、3、7天不同时间对比皆有明显差异,其中,入院3天血清IL-6和CRP水平比入院1天有所下降,入院7天血清IL-6和CRP水平比入院1天、3天皆有所下降,三种类型在不同时间两两相比P值<0.05。结论在手足病患儿的病情发展中,对其血清IL-6和CRP水平的动态监测有助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手足口病 血清IL-6 CRP水平 水平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清儿茶酚胺对手足病重症病例的早期预警作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本院儿科2013年9月-2015年12月收住院的165例0~5岁诊断为手足儿童为试验组,50例0~5岁健康儿童为对照组。试验组分为普通1组(n=58)、普通2组(n=56)、重症2期组(n=49)、重症3期组(n=37)、重症4期组(n=21),普通2组在治疗过程中转为重症,25例转为2期,22例转为3期,9例转为4期。测定研究对象血清儿茶酚胺浓度、葡萄糖(GLU)浓度。结果普通1组血清儿茶酚胺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2组显著高于普通1组和重症2期组(P<0.001),重症3期组显著高于重症2期组(P<0.001),重症4期组显著高于重症3期组(P<0.001),重症2期组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浓度显著高于普通1组(P<0.001),肾上腺素(E)浓度与普通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1组、对照组的儿茶酚胺浓度与GLU浓度不相关,普通2组儿茶酚胺浓度与GLU浓度呈显著正相关,重症2期组E浓度与GLU浓度不相关,NE、DA浓度与GLU浓度显著正相关,重症3期组、重症4期组的儿茶酚胺浓度与GLU浓度显著正相关。结论手足儿童血清儿茶酚胺浓度与病情有密切的关系,NE、DA浓度变化较E早,在潜在重症病例或重症病例与血清GLU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病情越重浓度越高,可作为重症病例的早期预警指标。

  • 标签: 血清 儿茶酚胺 手足口病 重症 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