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术(Phaco)治疗急性闭角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95例急性闭角青光眼患者(共97眼)实施了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视力〈0.1者8眼(8.2%),0.1~0.3者9眼(9.3%),0.3~0.5者30眼(30.9%),0.5以上者50眼(51.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有显著提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最后一次随访97眼的眼压均在12~18mmHg。术后前房深度在3.03~4.12(3.99±0.58)m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97只眼房角均有不同程度的加宽。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缓解的急性闭角青光眼,治疗时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 标签: 青光眼 闭角型/治疗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闭角青光眼治疗中,应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术的效果。方法在2016年3月到2018年3月之间开展本次研究,在对应时间段内选择127例闭角青光眼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对患者实施超声乳化白内障术治疗,治疗后观察其效果并分析其治疗的并发症情况,评价该方法应用价值。结果本组患者前房深度、眼压、视力均在治疗后显著改善,且和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存在轻微并发症,对症处理后均消失。结论将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应用于闭角青光眼治疗中,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治疗 闭角型青光眼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在临床闭角青光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12名接受的闭角青光眼合并不同程度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一周前房深度、视力、眼压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前房深度显著比治疗前高;眼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视力较治疗前得到了显著的提高(P<0.05);术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角膜水肿,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在闭角青光眼治疗中应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术能够有效降低眼压、提高患者视力,同时术后相关并发症低,是安全理想的治疗方案。

  • 标签: 闭角青光眼 超声乳化 白内障吸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闭角青光眼患者实施超乳白内障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取2015年2月到2017年2月间本院收治的220例闭角青光眼患者进行研究,按患者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小梁组(n=110,小梁切除术)和联合组(n=110,超乳白内障联合人工晶体植入),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联合组患者术后3个月眼压与小梁组相比明显较低,前房深度、最佳矫正视力与小梁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闭角青光眼患者实施超乳白内障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治疗的效果显著。

  • 标签: 闭角型青光眼 超乳白内障吸除 人工晶体植入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治疗老年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性青光眼白内障患者45例,依照手术前视力情况进行分组,给所有患者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研究各组患者视力变化情况和眼构成比,在此基础上定期追踪患者视力和眼压变化。结果视力超过0.2且低于0.4的眼睛术前术后的眼构成比无显著差异(P>0.05);其他视力范围的眼睛术后眼构成比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过一定时期追踪后,其视力和眼压明显优于术前(P<0.05)。结论引入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硬体植入到老年青光眼临床治疗中,有利于降低患者眼睛眼构成比,提高患者视力和眼压,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 人工晶体植入 老年青光眼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35眼闭角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作为对照组,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另选择35眼作为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术与人工晶体植入,比较两组患者的眼压。结果实验组术后3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闭角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建议联合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

  • 标签: 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 人工晶体植入 小梁切除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应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与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60例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均选自2017年,共72只患眼,应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的视力。结果术后7d,视力>0.6共有41眼(56.94%)、视力0.3~0.5共17眼(23.61%),比术前视力有了显著改善(P<0.05)。结论临床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建议联合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妥善处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术后视力,值得推广。

  • 标签: 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 超声乳化白内障切除术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与小梁切除术联合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1月30日-2017年9月7日期间我院收治的104例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进行以下分组对照组52例,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组52例,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与小梁切除术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视力与眼压分别为(0.24±0.07)、(26.5±3.4)mmHg;对照组患者的视力与眼压分别为(0.26±0.04)、(25.9±3.7)mmHg(P>0.05)。治疗7d、30d、90d后,两组患者的视力与眼压均显著优于治疗前,组间比较,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与小梁切除术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要显著优于前者单一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眼压高、视力下降等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白内障 青光眼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小梁切除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外科ICU机械通气患者的痰处理当中,不同深度密闭式痰对于患者所产生的不同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7年4月至2018年2月期间外科ICU病房内58例机械通气患者为相关对象,所有患者需要接受密闭式痰,将其随机均分成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深度痰,实验组患者则接受标准痰,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以及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主要指标对比后不存在任何差异(P>0.05),但是实验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远少于对照组,这一数据对比后差异明显(P<0.05)。结论针对外科ICU内接受机械通气与密闭式痰的患者而言,标准痰的实际应用效果较好,该方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外科 机械通气 ICU 密闭式吸痰 深度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降低住院患者误率品管圈护理总结。方法选取我院住院患者(112例),选取时间-2015年2月1日至2016年3月2日,将住院患者(112例)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56例实施常规护理)对照组,(56例实施品管圈护理)观察组。结果观察组住院患者的护理效果评分(90.15±1.24)分、护理模式评分(89.27±2.11)分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效果评分(81.27±1.16)分、护理模式评分(70.15±0.27)分(P<0.05),观察组住院患者的误率8.93%低于对照组误率17.86%(P<0.05)。结论通过对住院患者实施品管圈护理,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能降低患者误率,促进康复。

  • 标签: 降低 住院患者 误吸率 品管圈 护理总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鼻饲管理流程对老年患者预防误护理管理中误率及鼻饲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本次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7.4日至2017.7.4收治的老年患者,将100例患者计算机随机分为2组,50例/组。将实施常规鼻饲护理管理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将采用鼻饲管理流程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将两组老年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老年患者的误率、鼻饲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预防误护理管理中采用鼻饲管理流程能够促使误率、鼻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

  • 标签: 误吸护理管理 鼻饲管理流程 误吸率 鼻饲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阴道助产中产钳与胎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7月-2017年7月50例阴道助产产妇分组。产钳助产组采用产钳助产的方式,胎助产组采用胎的助产方式。比较两组手术指征;产妇并发症发生率;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胎助产组手术指征和产钳助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主要有宫内窘迫、宫缩乏力、第二产程延长和胎头位置不正,P>0.05;产钳助产组上钳以及牵引操作均一次成功。胎助产组一次成功有20例,2例二次成功,3例三次成功,一次成功率差异显著,P>0.05。胎助产组产妇切口延长、阴道壁裂伤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产钳助产组,P<0.05,但两组切口感染无显著差异,P>0.05。胎助产组新生儿面部擦伤发生率低于产钳助产组,而新生儿窒息、头皮血肿发生率高于产钳助产组,P<0.05。结论在阴道助产中产钳与胎的临床各有优缺点,但建议在会阴保护良好和操作技术熟练的情况下首选产前助产,以减少新生儿并发症。若实施胎,需避免过长时间牵引和反复滑脱。

  • 标签: 阴道助产 产钳 胎吸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预防重症脑卒中患者误的集束化干预护理培训效果。方法选择ICU护理人员(40名),纳入时间2016年7月-2017年7月,同期选择重症脑卒中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ICU护理人员针对重症脑卒中患者的误高危因素进行集束化干预护理培训。分析护理人员培训前后的护理理论水平得分、患者误发生率。结果护理人员培训之后的护理理论水平得分比培训前得分更高,P<0.05,差异显著;护理人员培训之后患者的误发生率比培训之前更低,P<0.05,差异显著。结论对ICU护理人员针对重症脑卒中患者的误高危因素进行集束化干预护理培训,能够降低患者误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

  • 标签: 重症脑卒中 误吸 集束化干预 护理培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硬膜外麻醉联合全麻和单纯全麻用于外科上腹部手术时术中及术后情况,为上腹部手术选择更多的麻醉方法。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60例上腹部择期手术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硬膜外阻滞联合全麻组(A组,n=30)和单纯全麻组(B组,n=30)。记录患者诱导前、诱导插管后、手术开始时及拔管后HR、MAP、CVP;记录麻醉期间用药维持量、术毕拔管时间、术毕清醒时间、术后出现疼痛的时间及躁动次数;并观察术后呕吐、寒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术后镇痛情况。结果A组术中所需的丙泊酚、罗库溴铵、瑞芬太尼的剂量明显少于B组(P<0.05);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两组术后躁动、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出现疼痛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镇痛A组满意率高于B组(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联合全麻术中所需的静脉、吸入麻醉药量明显减少,拔管时间缩短,苏醒时躁动发生率显著减少,术中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好。

  • 标签: 硬膜外阻滞 全身麻醉 麻醉药剂量 血流动力学 术后苏醒时间 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预防急性脑卒中患者误的临床护理管理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的193例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8月的259例脑卒中患者作为实验组,分别使用常规护理和吞咽障碍筛查和摄食护理,对两组肺炎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吞咽障碍检出率是24.87%,实验组检出率是35.91%,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经胃管进食和经口进食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实验组是0%和3.45%,对照组是31.25%和31.25%,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接受摄食护理可以发挥预防误和吸入性肺炎的效果,临床中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 标签: 脑卒中 吞咽障碍 误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婴儿喘息性肺炎采取两种痰方法治疗的临床效果,以期提升临床治疗的水平。方法将2016年11月1日~2017年3月31日在我院儿科住院的6月龄以内的喘息性肺炎患儿60例纳为参研样本,按双盲法分组标准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前者行常规经口痰法,后者则采取气管痰法。经统计学分析并对比两种痰方法的效果。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患儿在痰后2h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及痰副作用发生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气管痰方法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痰方法。

  • 标签: 小婴儿 喘息性肺炎 经气管吸痰
  • 简介:【摘要】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痰流程在重度有机磷中毒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17年 1月至 2019年 1月,将我院 ICU48例重度有机磷中毒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痰流程,先吸气管插管内痰液,再口鼻腔内痰液;观察组采用改良式痰流程,先吸口鼻腔内痰液,再吸气管插管内痰液。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 ICU住院日、痰次数、痰时指端氧饱和度的变化及气道黏膜损伤的发生率。 结果  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 ICU监护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患者痰次数及痰时指端血氧饱和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患者气道粘膜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改良式痰流程可缩短 重度有机磷中毒 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缩短患者 ICU监护时间,减少患者痰次数,预防 气道粘膜损伤的发生 ,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 标签: 吸痰 有机磷中毒 机械通气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外伤性颅内血肿采用微创血肿碎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血肿碎术治疗,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NIHSS)、术后意识水平(GC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2.65%(16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3.67%(4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IHSS评分、GCS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血肿碎术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疗效显著,可以有效促进了患者神经功能康复,血肿清除率高,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外伤性 颅内血肿 微创手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七氟醚静复合麻醉和和全凭静脉麻醉方式在小儿手术中产生的效果,阐述临床应用的价值与意义。方法特地选取我院收治的小儿手术104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静组52例,全凭组52例,静组患者选择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采用静复合麻醉的方式,全凭组患者选择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采用全凭静脉麻醉的方式;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术后的疼痛程度。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先后就生命体征的变化分别比较,两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但是静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少于全凭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也明显低于全屏组,两组间进行比较,P<0.05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总体效果静组明显更佳。结论七氟醚静复合麻醉效果更为显著,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苏醒及拔管时间,减轻患者的疼痛,麻醉效果好且安全性高,有利于患者治疗预后效果的改善;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行。

  • 标签: 小儿手术 七氟醚 静吸复合麻醉 全凭静脉麻醉 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