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正骨手法治疗上肢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骨科接收128例上肢骨折患者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按照临床治疗办法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64例患者给予常规外科手术治疗,实验组64例患者给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病情均有一定程度的好转,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对照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数据差异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结论对于上肢骨折患者给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不开刀即可达到手术治疗效果,患者预后良好。

  • 标签: 中医正骨手法 上肢骨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我科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62例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效果;结果桡骨远端C型骨折复位后出现桡骨短缩>5mm(46例)者,优1例良17例,可27例,差1例,优良率39.1%;桡骨远端C型骨折复位后桡骨短缩<5mm(16例)者,优10例良4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87.5%。两者进行优良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手法复位后出现桡骨短缩>5mm时,应采取手术治疗,恢复维持桡骨长度。

  • 标签: 桡骨 骨折 手法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肱骨髁间骨折应用中医手法配合中药内服外用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98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参照组应用中医手法治疗。观察组应用中医手法联合中药内服外用治疗。结果在治疗有效率方面,观察组的97.96%比参照组77.55%高(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08%低于参照组18.37%(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AS、Mayo以及ROM的评分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肱骨髁间骨折应用中医手法联合中药内服外用的方法,效果理想,对机体产生的并发症较少,而且利于患处愈合,降低经济费用,缓解肿痛。

  • 标签: 中医手法 肱骨髁间骨折 中药内服外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椎病手法治疗后发热的成因。方法回顾性分析用牵旋手法对1583例颈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并观察治疗后的病情变化1。结果1583例经治患者中113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现象,1例较重,112例较轻。且113例患者均伴有较为明显的慢性扁桃体炎。结论伴有慢性严重扁桃体炎的颈椎病患者经手法后可出现临床发热症状。在临床工作中一定要鉴别颈椎病与颈椎病症的区别。

  • 标签: 发热 慢性咽喉部炎症急性发作 手法治疗 颈椎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以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2例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研究,分别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结果研究组疼痛缓解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尺偏角、掌倾角、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并发症发生概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以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 标签: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 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原则,分为观察、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牵引治疗,观察组予以中医正骨手法治疗,比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治疗有效率达96.66%,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正骨手法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等临床症状,可推广。

  • 标签: 正骨手法 腰椎盘突出症
  • 简介:摘要目标探究病理操作技术中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案。方法选取2016年01月~2017年02月这一时间段,强化对我院病理科工作人员,各项操作技术水平和规范性,展开质量管理,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在回顾分析2014年06月~2015年09月,病理科操作技术质量控制水平的基础上,对比在质量管理前后,操作技术变化情况。结果在经过一年的严格管理后,病理操作技术质量管理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管理后制片失败、制片错漏等现象发生率,同管理前相比,得到极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病理操作技术展开质量管理,可以降低制片错漏或失败等,其他问题的发生数量,提高病理技术水平,在临床上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 标签: 病理操作技术 常见问题 处理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中医骨伤手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治疗组患者采用中药内服和中医骨伤手法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中药内服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眩晕、头痛及恶心、呕吐等各项指标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眩晕、头痛及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眩晕症状。结论与单纯采用中药内服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相比,采用中医骨伤手法联合中药内服方法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是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靠、安全的途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中医骨伤手法 中药内服 椎动脉型颈椎病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观察针灸结合理筋手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针灸结合理筋手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结果5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经治疗后32例治愈、好转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结论针灸结合理筋手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针灸 理筋手法 肱骨外上髁炎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克雷式骨折是人体最为常见的骨折之一,手法复位配合其他中医疗法治疗克雷氏骨折疗效明显、患者接受度高、愈后反应良好。现就近五年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 标签: 克雷氏骨折 手法复位 小夹板固定 中医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中医骨伤手法结合独活寄生汤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腰椎间盘突出患者83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常规组41例和联合干预组42例。常规组采用舒血宁进行治疗,联合干预组采用中医骨伤手法结合独活寄生汤治疗。比较总有效率,副作用发生率,干预前后患者腰腿VAS评分、腰椎功能障碍指数、SF-36评分的差异。结果联合干预组较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高,副作用发生率低,腰腿VAS评分、腰椎功能障碍指数、SF-36评分显著,P<0.05。结论中医骨伤手法结合独活寄生汤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价值高,可有效减轻患者腰腿痛症状,改善腰椎功能和生活质量,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中医骨伤手法 独活寄生汤 腰椎间盘突出 治疗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四手操作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口腔修复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独立操作方法为患者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采取四手操作技术为患者进行治疗,观察两组进行口腔修复患者的修复时间、舒适评分及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满意度(65.00%)低于实验组(90.00%),且两组之间对比的修复时间及舒适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手操作技术对口腔修复效果有着较高的提升价值,值得大力推广和借鉴。

  • 标签: 口腔修复 四手操作技术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疗效。方法将2015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院就诊并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82例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组,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42例则采用针灸推拿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患者各项症状均改善,但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灸推拿治疗CSA效果显著,优于传统西药治疗,值得推广。

  • 标签: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接骨续筋汤配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住院部收入的62例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进行分组,根据采取的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对照组在观察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接骨续筋汤,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不同的治疗后,观察组的优良率达80.64%,对照组的优良率达90.32%,两组的有效率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骨续筋汤配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能有效改善手腕关节的活动度,更好的促进骨折的愈合。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接骨续筋汤 手法复位 小夹板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瑞芬太尼復合丙泊酚在骨折及关节脱位手法复位中的麻醉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50例行手法复位的骨折及关节脱位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数字随机方式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丙泊酚麻醉,实验组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进行麻醉处理。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麻醉起效用时为(1.4±1.0)min,手术用时为(10.4±3.8)min,苏醒用时为(3.5±1.5)min,离院用时为(20.3±4.2)d;实验组患者的麻醉起效用时为(1.3±0.6)min,手术用时为(4.1±2.7)min,苏醒用时为(1.2±1.1)min,离院用时为(13.1±2.6)d;两组患者麻醉起效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手术用时、苏醒用时以及离院用时方面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两组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均低于麻醉前,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麻醉前的血氧饱和度(SpO2)为(99.2±0.6)%,麻醉后为(92.3±1.1)%,实验组患者麻醉前的SpO2为(99.4±0.4)%,麻醉后为(92.5±0.7)%,麻醉后两组患者的SpO2均显著低于麻醉前(P<0.05)。对照组患者中发生明显体动17例(68.0%);实验组患者中发生明显体动1例(4.0%);实验组患者体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骨折及关节脱位手法复位中应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具有比较显著的麻醉效果,而且安全可靠,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瑞芬太尼 丙泊酚 骨折 关节脱位 手法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瑞芬太尼復合丙泊酚在骨折及关节脱位手法复位中的麻醉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50例行手法复位的骨折及关节脱位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数字随机方式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丙泊酚麻醉,实验组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进行麻醉处理。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麻醉起效用时为(1.4±1.0)min,手术用时为(10.4±3.8)min,苏醒用时为(3.5±1.5)min,离院用时为(20.3±4.2)d;实验组患者的麻醉起效用时为(1.3±0.6)min,手术用时为(4.1±2.7)min,苏醒用时为(1.2±1.1)min,离院用时为(13.1±2.6)d;两组患者麻醉起效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手术用时、苏醒用时以及离院用时方面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两组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均低于麻醉前,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麻醉前的血氧饱和度(SpO2)为(99.2±0.6)%,麻醉后为(92.3±1.1)%,实验组患者麻醉前的SpO2为(99.4±0.4)%,麻醉后为(92.5±0.7)%,麻醉后两组患者的SpO2均显著低于麻醉前(P<0.05)。对照组患者中发生明显体动17例(68.0%);实验组患者中发生明显体动1例(4.0%);实验组患者体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骨折及关节脱位手法复位中应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具有比较显著的麻醉效果,而且安全可靠,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瑞芬太尼 丙泊酚 骨折 关节脱位 手法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早期手法复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6~2017.6期间本院耳鼻喉科收治的34例主观性BPPV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34例同期诊断为典型BPPV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并将两组临床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者耐受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7.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35%(X2=11.715、P=0.001),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65%(X2=6.673、P=0.010),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在患者耐受情况上,研究组患者耐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8.609、P=0.003),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典型性BPPV患者与主观性BPPV患者病理生理基础相同,早期手法复位治疗对主观性BPPV患者治疗效果更为理想,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升患者耐受性,具备临床意义与运用价值。

  • 标签: 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早期 手法复位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手术室实习护生的专科操作动手能力,提高护理带教质量。方法对2016年手术室139名实习护生分组抽查、现场查看、带教老师意见反馈等方法检查实习护生动手能力,找出存在问题。结果2017年实习护生专科操作动手能力良好以上仅占43.9%,在2017年实施整改措施后,良好以上占54.5%以上,实习护生动手能力有了明显改善,。结论带教老师只要肯用心带教,就可以让带教水平越来越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瑞芬太尼復合丙泊酚在骨折及关节脱位手法复位中的麻醉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50例行手法复位的骨折及关节脱位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数字随机方式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丙泊酚麻醉,实验组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进行麻醉处理。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麻醉起效用时为(1.4±1.0)min,手术用时为(10.4±3.8)min,苏醒用时为(3.5±1.5)min,离院用时为(20.3±4.2)d;实验组患者的麻醉起效用时为(1.3±0.6)min,手术用时为(4.1±2.7)min,苏醒用时为(1.2±1.1)min,离院用时为(13.1±2.6)d;两组患者麻醉起效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手术用时、苏醒用时以及离院用时方面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两组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均低于麻醉前,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麻醉前的血氧饱和度(SpO2)为(99.2±0.6)%,麻醉后为(92.3±1.1)%,实验组患者麻醉前的SpO2为(99.4±0.4)%,麻醉后为(92.5±0.7)%,麻醉后两组患者的SpO2均显著低于麻醉前(P<0.05)。对照组患者中发生明显体动17例(68.0%);实验组患者中发生明显体动1例(4.0%);实验组患者体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骨折及关节脱位手法复位中应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具有比较显著的麻醉效果,而且安全可靠,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瑞芬太尼 丙泊酚 骨折 关节脱位 手法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手法配合中药外敷热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60例患者的临床疗效,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客观资料。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骨伤科收治的120例KOA患者,随机分配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60例,对照组给予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手法配合中药外敷热奄治疗,疗程结束后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3%vs85%),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X2=17.043,P<0.05)。结论中医手法配合中药外敷热奄治疗KOA疗效优于常规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中医手法 中药外敷热奄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