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微创手术治疗大静脉曲张并发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于2013年4月-2016年3月收治的30例大静脉曲张并发静脉性溃疡的患者,采用自足端静脉起逆行分段方式对大静脉进行结扎,小切口结扎溃疡周围静脉分支。结果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发现患者未出现静脉曲张复发的情况,且溃疡处切口结痂、愈合。结论改良微创手术治疗大静脉曲张并发溃疡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以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复发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改良微创手术 静脉曲张 静脉性溃疡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大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加分段剥脱术3年内复发率。方法分析总结36位病人42肢体行分段缝扎手术的大静脉曲张病人手术后3年静脉曲张的复发率。结果传统手术比分段缝扎手术有更低的3年复发率,相互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静脉曲张传统高位结扎加分段剥脱术仍然是治疗大静脉曲张有效的手术方式。

  • 标签: 静脉曲张 传统手术 分段缝扎术 复发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采用高位结扎剥脱法治疗大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7年3月在我院确诊为大静脉曲张的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0例患者,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手术疗法,给予观察组患者采用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疗效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1.43%)明显好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0.0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静脉曲张患者采用高位结扎剥脱治疗效果明显,加快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的治疗中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高位结扎剥脱术 大隐静脉曲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型的球菌肺炎的病理检查和临床状况的研究分析。方法选取我市三甲医院从2016年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18例新型球菌肺炎临床症状患者,将其根据临床状况、病情程度、性别年龄等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9例患者,治疗组采用多层螺旋CT的检查方法,对照则采用X胸片的方式进行诊断,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的精准性。结果治疗组相较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的检查相比于X胸片,对于临床疾病的直观性和精准度更应该多多应用,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新型隐球菌肺炎 临床表现 X线胸片 多层螺旋CT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为新生儿提供外周静脉与股静脉采血穿刺效果。方法将我院儿科于2016.2月-2016.11月间接收94例新生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划分为常规组47例与研究组47例,护士为常规组患儿提供股静脉穿刺采血,为研究组患儿提供外周静脉穿刺采血,评价两组患儿穿刺一次成功率情况、评估患者采血后标本溶栓率及皮肤紫绀发生率。结果常规组47例新生儿中,穿刺一次成功率为40例(85.11%),研究组47例新生儿中,穿刺一次成功率为45例(95.74%),研究组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高于常规组,(χ2=6.525,P=0.011)。常规组患儿采血后标本溶血发生率为12.77%,皮肤紫绀发生率为17.02%,研究组患儿采血后标本溶血发生率为4.26%,研究组患儿皮肤紫绀发生率为6.38%,研究组患儿采血后标本溶血、皮肤紫绀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经外周穿刺采血法操作简单、一次穿刺成功率较高,且采血后新生儿出现皮肤紫绀、标本溶血率较低。

  • 标签: 新生儿 外周静脉 股静脉 采血 穿刺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局部封闭联合克痤酮、罗红霉素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门诊就诊的痤疮患者68例,采用数字随机分配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实验组采用局部封闭联合克痤酮、罗红霉素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罗红霉素治疗,探究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65%,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痤疮患者采取局部封闭联合克痤酮、罗红霉素治疗能够有效加速皮损消退速度,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局部封闭 克痤隐酮 罗红霉素 痤疮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临床护理干预与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2月期间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患儿124例进行分组。普通护理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综合护理组采用综合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儿静脉炎发生率;家长对治疗环境、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护理操作技术的满意度评分。结果综合护理组患儿静脉炎发生率显著比普通护理组低,P<0.05;综合护理组家长对治疗环境、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护理操作技术的满意度评分显著比普通护理组高,P<0.05。结论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综合临床护理干预效果确切,可有效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提高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 静脉炎 临床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妇产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性静脉炎预防与护理。方法选取100例我院收治的妇产科手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编入常规组(n=50)和综合组(n=50)中,对常规组患者施加常规预防和护理措施,对综合组患者施加预防性护理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预防及护理情况,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综合组患者静脉膜损伤、并发症发生率、下肢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复发率均要低于常规组患者(P<0.05);综合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患者(P<0.05)结论综合预防和护理措施在应用在妇产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患者的护理中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疾病复发率。

  • 标签: 妇产科 下肢静脉血栓性静脉炎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接头对血液疾病患者PICC使用效果的影响,以延长PICC的留置时间。方法将148例PICC置管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观察组采用无针密闭正压接头,对照组采用普通肝素帽,观察2组患者PICC使用情况。观察比较2组患者PICC堵管率、回血率、针刺伤发生率等情况。结果使用无针密闭正压接头的观察组与使用肝素帽的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发生堵管率、回血率及针刺伤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病患者留置PICC时使用无针密闭正压接头能使导管达到最佳的留置时间且安全。

  • 标签: 血液疾病 中心静脉导管 正压接头 肝素帽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妇科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原因。方法收集2016年3月—2017年3月接受化疗并需要置入PICC的妇科肿瘤患者。观察患者并发症、拔管原因、导管头端位置、穿刺次数、置管部位、置管时间及拔管时间。结果920例患者成功接受PICC置管,其中随访中死亡25例,失访83例。104例患者因并发症而提前拔管,其PICC留置时间中位数为62d,并发症以静脉炎41.35%(43/104)和血栓形成25.96%(27/104)最常见。左上肢置管12.68%(53/418)与右上肢置管12.94%(51/394)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肘前窝静脉置管12.95%(72/556)与上臂静脉置管12.50%(32/256)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管头端位于非上腔静脉者28.57%(8/28)较位于上腔静脉者12.24%(96/784)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多次(≥2次)穿刺者30.19%(16/53)较1次穿刺成功者11.59%(88/759)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妇科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较常见。但PICC仍是一种较安全、经济、能家庭护理的静脉通路。

  • 标签: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妇科化疗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治疗裂性牙髓炎中应用两种根管治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于2015年02月到2017年0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裂性牙髓炎患者,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58例对照组与62例实验组。对照组予以传统分次根管治疗,实验组予以一次性根管治疗。对比两组随访3个月治疗效果、术后5d内疼痛等级。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远低于实验组,P<0.05。对照组疼痛程度以及疼痛发生率远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应用一次性根管手术对裂性牙髓炎的治疗效果非常理想,减轻术后患牙疼痛,在临床医学领域中值得广泛推广与应用。

  • 标签: 一次性根管治疗 分次根管治疗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解老年低钾血症患者应用浅静脉留置针泵高浓度氯化钾引起静脉炎的原因。方法?收集我科3个月内老年低钾血症患者应用浅静脉留置针泵氯化钾15例。结果?所收集的15例老年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局部静脉炎症状。结论?老年患者应用浅静脉留置针泵氯化钾需全面考虑会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并采取防范措施,以预防静脉的发生、增加老年患者的痛苦。

  • 标签: 老年患者 浅静脉留置针 泵氯化钾 静脉炎
  • 简介:摘要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包括颅内静脉静脉窦血栓形成,发病率较动脉性卒中明显低,但因病因复杂,解剖变异大,引流丰富,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有相当难度。随着磁共振等影像技术的进步,血管造影,如MRV和DSA的增多,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的诊断增加。现就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如下。

  • 标签: 颅内 静脉窦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护理的临床效果,并为患者护理提出一些借鉴和指导。方法随机在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来我院治疗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50例,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实施手术后,对患者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患者采取心理疏导、对症护理可以有效地解除或缓和疼痛。观察患者临床护理效果,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住院天数、治疗情况和满意度等数据。结果经过对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采取术后有效的护理措施,患者的身体状态和各项身体功能都得到了比较好的改善,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症状缓解时间、住院天数等方面都较短。结论开展有效及时的术后护理能够很好地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明显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还能够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下肢静脉曲张术 术后护理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医源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护理对策。静脉炎是由于选择穿刺部位不当,因下肢及远端静脉血液回流缓慢,血液滞留;反复多次穿刺静脉损伤血管管壁和内膜,静脉壁受损后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凝块,导致血栓性静脉炎;反复、快速,大量输入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导致血液流动及血浆渗透压改变引起静脉炎。因感染、穿刺点消毒不严格,操作护理不当引起的静脉炎等原因。根据原因提出相关护理措施,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

  • 标签: 静脉炎 护理 原因 预防
  • 简介:摘要由于急诊病人病情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往往急诊病人静脉输液发生皮下淤血的几率高于门诊和病房其他科室。本文针对于急诊静脉输液引起皮下淤血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当发生皮下淤血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对病人的伤害,并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皮下淤血的发生,保证护理安全。

  • 标签: 急诊静脉输液 皮下淤血 原因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预防乳腺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导管颈内静脉移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乳腺科收治的8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应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进行药物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0例住院期间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40例住院期间接受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住院期间并发症、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观察组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乳腺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导管应用期间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 标签: 预见性护理干预 乳腺癌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颈内静脉移位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精索静脉曲张不良患者精液质量、精液生殖激素通过精索静脉高位结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3至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精索静脉曲张不育患者作为本文观察对象72例,并进行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36例,给予常规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36例,给予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所有患者经治疗后的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精子存活率、精子密度、A+B级活动力精子相比于观察组治疗后的精子存活率、精子密度、A+B级活动力精子较差,且P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选用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不育患者,能够将自身的精子质量有效提升,改善精液生殖激素,临床上值得加大力度进行推广、宣传。

  • 标签: 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 精索静脉曲张不育 精液质量 精液生殖激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回顾分析门腔静脉分流的少见类型影像表现,为我们日常工作中少见类型的门腔静脉分流的诊断提高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5年9月间23例通过临床证实的门静脉-左肾静脉分流病人的临床资料情况、影像特点,再综合文献讨论。结果①男性,16例,平均年龄41.23岁,.女性,7例,平均年龄43.74岁。②临床资料患者均有乙肝、肝硬化病史。③影像学特点肝硬化显著,但是常见的侧支循环不明显,通过仔细观察可见脾静脉经过粗大侧枝回流至肾静脉,最终达下腔静脉。④关于肝硬化侧枝的报道大部分为常见消化道相关静脉侧枝开放。结论①脾-左肾静脉分流绝大部分为肝硬化门脉高压并发症,且为少发类型侧枝开放。②绝大多数肝硬化患者为经典的消化道静脉侧枝开放,本篇列举的少见类型侧枝开放患者的消化道侧枝开放情况不一,但是临床上有一部分患者因为脾左深静脉侧枝开放从而缓解了消化道症状。③影像学检查需要行增强或血管造影检查,仔细观察可见脾肾韧带内侧枝开放情况。④关于肝硬化侧枝开放的讨论大部分是消化道侧枝开放。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