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肠及肠系膜钝性损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肠和肠系膜损伤患者的CT资料。结果:65例中肠管破裂17例,表现为腹腔积液和积气;单纯肠系膜挫伤5例,表现为挫伤区域肠系膜脂肪模糊、水肿或血肿形成;肠和肠系膜并存损伤43例。10例合并肝、脾、肾等实质脏器中的1个或多个脏器损伤。结论:CT可作为肠及肠系膜钝性损伤的主要检查手段,腹腔积气和肠系膜血肿分别对肠管破裂和肠系膜挫伤的诊断具有较高特异性,而腹腔积液和肠管水肿对肠管损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 标签: 肠系膜 损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分析胰腺腺鳞癌的CT和临床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9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及动态增强CT资料,重点观察病灶部位、大小、边缘、强化方式、胰周及胰腺外改变等.结果:9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为58.7岁.3例位于胰头、6例位于胰体尾部.肿瘤大小2.0cmx2.0cm至10.0cmx6.6cm不等,平均为3.7cmx4.8cm.9例肿块均呈浸润性生长,5例侵及胰周组织.2例发生肝、脾转移.8例肿瘤瘤体内发生坏死囊变,仅1例为实性组织.9例肿瘤均未见出血、钙化.肿瘤实性成分在平扫期、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平均CT值分别为(30.7±4.7)Hu、(60.2±14.5)Hu和(71.2±21.4)Hu.在发生中心坏死的8例肿瘤中,瘤体均呈环形渐进性轻度强化.仅1例实性瘤体呈不均匀中度渐进性强化,未见中心坏死.位于胰头部的2例肿瘤引起胆、胰管轻度扩张,远端胰腺未见明显萎缩.结论:胰腺腺鳞癌常发生瘤体内坏死囊变,实性成分在CT中表现为环形渐进性轻度强化,对该病的诊断具有提示意义.

  • 标签: 胰腺肿瘤 计算机断层扫描 胰腺癌
  • 简介: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对宫颈癌的诊疗尤为重要,其不仅弥补了临床分期的不足,还能在后续治疗中起指导性作用。无创性影像学检查中,CT、MRI及超声已广泛应用。本文阐述这3种影像学方法从不同角度对肿瘤进行观察,总结每种方法的准确性与局限性,并对CT、MRI及超声联合应用于宫颈癌诊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超声 宫颈癌 进展
  • 简介:目的:采用MSCT评价完全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CRLRV)变异,以提高对该类左肾静脉解剖变异及其临床意义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60例受检者腹部CT动态增强扫描资料,于动脉期和静脉期观察左肾静脉的解剖结构,采用MPR、MIP和VR等重建技术,对12例CRLRV变异的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CRLRV变异12例,发生率1.25%(12/960),CT示左肾静脉主干走行于腹主动脉与脊柱之间,主要位于L2~3,椎体前缘水平,向右注入下腔静脉或左侧髂总静脉。其中2例出现血尿,1例合并胸腔异位肾。1例合并左侧性腺静脉曲张。结论:MSCT可准确评价CRLRV变异,对诊断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和减少左肾手术并发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肾静脉 解剖变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在良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临床确诊的14例良性胸腔积液(8例肺炎,5例肺结核,1例肺囊虫病)和15例恶性胸腔积液(5例肺腺癌,4例肺鳞癌,2例肺腺鳞癌,4例转移性)行宝石能谱CT平扫,分别测定并比较良恶性胸腔积液的混合能量图像CT值、能谱曲线斜率、40及100keV单能量图像CT值、水基值、脂基值、血基值和有效原子序数。结果:良恶性胸腔积液的混合能量图像CT值、能谱曲线斜率、水基值、脂基值、血基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良恶性胸腔积液的40及100keV单能量图像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有效原子序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宝石能谱CT低能量级别、高能量级别和有效原子序数对良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具有一定意义。

  • 标签: 胸腔积液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鉴别
  • 简介: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特点,为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腺瘤12例、腺淋巴瘤23例,对患者年龄、肿瘤最大径、平扫及增强扫描CT值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腮腺基底细胞腺瘤12例均为单侧,女性好发,腺淋巴瘤一侧或双侧多发,男性好发;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发病年龄较腺淋巴瘤小(P〈0.05);基底细胞腺瘤与腺淋巴瘤的最大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平扫期CT值较低,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静脉期明显强化、CT值较高;腺淋巴瘤的平扫期CT值较高,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静脉期呈轻中度强化、CT值较低;两者平扫、增强扫描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和腺淋巴瘤的发病除具有性别、年龄差异外,CT平扫和增强扫描有明显的特征,可对两者的定性诊断提供参考。

  • 标签: 腮腺 基底细胞腺瘤 腺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分析纵隔局限型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的CT表现特征,探讨与纵隔其他病变的CT鉴别诊断要点,以提高其影像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临床诊断及病理证实的纵隔局限型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的CT表现,观察病变生长部位、形态、边缘、密度及其强化特点。结果:本组7例,肿块均位于纵隔内或大部分位于纵隔内,其中4例均位于前上纵隔血管前间隙、中线旁偏一侧生长,1例位于右心缘旁,2例位于主肺动脉窗;7例病变均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其中5例病变边缘清晰光整,2例边缘略呈浅分叶状改变;5例病变部分与邻近肺野相邻、瘤肺界面光整;7例病变均呈软组织密度肿块影,4例病变中央可见裂隙状低密度影,1例可见点状钙化影;7例增强扫描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CT值平均增加(70±13)HU,4例中央裂隙状低密度影强化不明显,2例病变边缘可见粗大迂曲血管影,2例可见强化包膜影。影像学表现为类似胸腺肿瘤4例,类似淋巴瘤或淋巴结转移2例,其他1例。结论:纵隔局限型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主要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伴显著持续强化,病变内少见钙化及无强化的裂隙状低密度影,具有一定特征性,可提高其影像诊断的准确率、减少误诊。

  • 标签: 巨淋巴结增生 纵隔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探讨虚拟CT三维成像技术在骨折金属内固定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因骨折行金属内固定术的患者42例(金属内固定42处),其中颈椎内固定4例,腰椎内固定5例,胫腓骨内固定20例,尺桡骨内固定13例。常规MSCT扫描后,行虚拟CT三维成像后处理。结果:虚拟CT三维成像金属伪影明显减轻,图像质量明显改善,除1例颈椎、1例腰椎、1例胫腓骨内固定有少许伪影外,其余均能清晰显示骨质,以及内固定位置、形态。结论:虚拟CT三维成像技术可明显减少骨折固定术后金属伪影,改善骨折金属内固定术后CT图像质量,并清晰显示其解剖关系。

  • 标签: 螺旋CT扫描 虚拟CT三维成像 骨折术后 内固定
  • 简介:目的:比较SWI、CT平扫在颅脑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颅脑外伤患者57例,很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分为轻度损伤组、中度损伤组、重度损伤组,比较3组SWI、MRI平扫和CT平扫检出的出血性病灶累及区域数和病灶数目.比较颅脑外伤存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不同病变部位SWI、MRI平扫和CT平扫检出的累及区域数和出血性病灶数目.结果:SWI检出的出血性病灶累及区域数和病灶数目均高于MRI平扫和CT平扫(均P〈0.05).在不同损伤程度的患者中,SWI检出的出血性病灶累及区域数和出血性病灶数目均高于MRI平扫和CT平扫(均P〈0.05).在DAI患者中,SWI检出出血性病灶累及区域数和病灶数目均高于MRI平扫和CT平扫(均P〈0.05);在额叶白质、颞叶白质、顶叶白质、枕叶白质、胼胝体中,SWI检出出血性病灶累及区域数均高于MRI平扫和CT平扫(均P〈0.05).在不同病变部位中,SWI检出累及出血性病灶数目均高于MRI平扫和CT平扫(均P〈0.05).结论:SWI能有效检出颅脑外伤中不同损伤程度和不同病变部位的出血性病灶累及区域数和病灶数目.

  • 标签: 磁敏感成像序列 颅脑外伤 CT平扫 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评价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standardizeduptakevalue,SUVmax)在肿瘤患者肋骨转移病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6年11月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核医学科行SPECT/CT融合显像并经随访明确诊断为肿瘤肋骨转移的21例患者共42个病灶,以及明确诊断为肋骨损伤性病变的12例患者22个病灶,病灶对侧的正常肋骨作为对照,测定SUVmax,采用t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转移组SUVmax平均值为24.05(SD=11.84),对照组为5.25(SD=1.63),损伤组为13.71(SD=5.61),三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肋骨病变(转移、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90,最佳诊断阈值为7.96,灵敏度为95%;肋骨病变中,肋骨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8,阈值为20.45时其灵敏度为57%,特异度为91%。结论:SPECT/CT融合显像中SUVmax值可作为肿瘤肋骨转移的辅助诊断依据。

  • 标签: 肿瘤转移 SPECT/CT 标准化摄取值
  • 简介:资料患者,女性,25岁,未婚。既往病史:3年前双卵巢成熟型畸胎瘤,行腹腔镜下双侧卵巢畸胎瘤剥除术治疗。2周前常规复查时发现左侧附件区混合型包块入院。妇科查体:左侧盆腔可触及胎头大小肿块,质硬,表面光滑,活动度可。血液学肿瘤标记: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antigen199,CA199)66.78U/mL,CA12514.48U/mL,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23.33ng/mL。超声检查:左侧附件区混合型包块,大小为10.6cm×10.5cm,囊性为主,回声不均匀,实性部分可见少量血流信号,考虑囊腺瘤可能性大。PET/CT检查:左侧附件区囊性低密度肿块影,密度不均,内见点状钙化影,边界光滑清楚,18F-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呈不均匀异常放射性浓聚,考虑卵巢恶性病变可能(图1)。

  • 标签: 18F-脱氧葡萄糖 卵巢成熟型畸胎瘤 恶性病变 PET CT误诊 双侧卵巢畸胎瘤
  • 简介:目的:探讨治疗前基线CT门静脉期图像的直方图分析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livermetastasis,CRLM)新辅助治疗后疗效的价值。方法:选取34例CRLM患者,共计132枚病灶,经FOLFOX(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奥沙利铂)、FOLFIRI(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伊立替康)或CapeOX(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或卡培他滨单用)方案化疗。所有患者均接受至少两次常规腹部平扫加增强三期CT扫描,于化疗前4周内行CT基线扫描,化疗开始后2~3个月内行第2次扫描以评估疗效。对患者门静脉期CT图像进行直方图分析,依据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EvaluationCriteriainSolidTumors,RECIST)(Version1.1)进行疗效评估,获得相应转移瘤的纹理参数,比较缓解与非缓解组患者治疗前基线CT直方图参数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法计算各参数预测缓解的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计值、阴性预计值、准确率及截断值。由两名放射科医师达成一致意见后勾画感兴趣区。结果:34例患者中,缓解组21例,非缓解组13例。缓解组的均值、方差、偏度和百分位数(10%、50%、90%、99%)低于非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峰度值和1%百分位数无显著差异(P=0.769、0.06)。90th百分位数在截断值为167时具有较高的准确率(81.82%),此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计值、阴性预计值及AUC分别为74.42%、95.65%、96.65%、66.97%和0.854。结论:CT门静脉期直方图分析对预测CRLM患者新辅助疗效具有潜在价值。

  • 标签: 纹理分析 直方图 结直肠癌肝转移
  • 简介:目的:探讨~(99m)Tc标记肼基烟酰胺奥曲肽类似物(~(99m)Tc-hydrazinonicotinyl-Tyr3-octreotide,~(99m)Tc-HYNICTOC)显像探测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neoplasm,NEN)的价值。方法:对122例行~(99m)Tc-HYNIC-TOC显像的结直肠NEN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原发灶位于阑尾26例、直肠90例、乙状结肠3例、横结肠2例、降结肠1例。静脉注射370~555MBq~(99m)Tc-HYNIC-TOC2h后,全身平面显像,随后行腹盆部SPECT/CT断层显像,对各个病灶进行图像分析,测量靶/非靶放射性计数比值(target/non-target,T/NT),病灶判断以临床治疗和随访结果为金标准。结果:~(99m)Tc-HYNICTOC对结直肠NEN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3.2%、97.4%和95.9%。病灶检出率为89.2%(199/223),阳性病灶T/NT平均值为14.3±9.7(1.3~37.9,n=199),G1与G3、G2与G3级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906,P=0.001;χ~2=19.775,P〈0.001)。此外,SPECT/CT断层配合全身平面显像可更加准确地发现病灶,对结直肠NEN患者术前评估及疗效评价均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结论:~(99m)Tc-HYNIC-TOC显像可准确、灵敏地探测结直肠NEN。

  • 标签: 99mTc标记肼基烟酰胺奥曲肽类似物显像 神经内分泌肿瘤 结直肠
  • 简介:目的:探讨治疗量^(131)I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pr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CT融合显像在评价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thyroidcarcinoma,DTC)远处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将153例确诊为肺转移和(或)骨转移的DTC患者(均无其他恶性肿瘤病史)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57例、女性96例,平均年龄(45.5±18.26)岁。所有DTC患者于口服治疗量^(131)I[平均(147.97±45.35)mCi]后的80-96h完成^(131)I全身平面显像和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并单独对SPECT、CT和SPECT/CT融合图像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127例受检者经SPECT/CT显像显示为单纯肺转移(双肺转移109例、单纯右肺转移9例、单纯左肺转移9例)。其中80例SPECT图像表现为病灶摄碘或部分摄碘,另47例SPECT图像未见病灶明显摄碘。15例患者SPECT/CT中胸部CT图像未见肺内有转移性病变征象,但SPECT图像见异常~(131)I浓聚灶。所有153例患者中,26例SPECT/CT显像发现骨转移性病变,病灶部位最长见为脊柱(14例),然后依次为肋骨(6例)、四肢骨(6例)、胸骨(5例)、骨盆骨(5例)和锁骨(2例)。所有病例均表现为病灶部位^(131)I异常浓聚,但3例CT图像为阴性。结论:^(131)ISPECT/CT有助于诊断和评价DTC患者肺、骨等远处转移,可为DTC患者的疗效评价和治疗方案制订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 分化型甲状腺癌 碘放射性核素 融合显像
  • 简介:目的:探讨三维自适应迭代剂量降低(adaptiveiterativedosereduction3D,AIDR3D)迭代重建技术结合低对比剂用量在肝脏病灶扫描中的应用。方法:前瞻性地将60例肝脏占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常规组)采用滤过反投影(filteredbackprojection,FBP)重建+常规对比剂用量(1.5mL/kg),B组(双低剂量组)采用AIDR3D重建+低对比剂用量(1.0mL/kg)。对两组图像主观噪声、总体质量及是否达到诊断要求,按1~5分(1分最差,5分最优)予以评分。定量计算两组图像的有效辐射剂量、图像噪声、信噪比(signal-to-noiseratio,SNR)、对比度噪声比(contrast-tonoiseratio,CNR)。计量资料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独立样本t检验及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test)。结果:B组有效剂量较A组降低约32.1%;主观评估中,B组图像质量评分与A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客观评估中,B组图像噪声低于A组,CNR与SNR高于A组(P〈0.05)。结论:低对比剂剂量结合AIDR3D重建技术,在降低CT辐射剂量及减少造影剂用量的条件下,仍可得到符合诊断标准的图像。

  • 标签: 对比剂 计算机断层扫描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碘基图在鉴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非钙化斑块成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行冠状动脉能谱模式扫描的4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宝石能谱成像软件上获得各组的能谱曲线图、碘基图像和水基图像,计算斑块标准化碘浓度,即标准化碘浓度=斑块碘含量/主动脉碘含量,并采用方差分析.结果:45例共检出非钙化斑块73处,其中脂质成分21处,纤维成分40处,血栓样组织12处.不同类型非钙化斑块的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名医师对图像评价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0.672).结论:CT能谱成像通过对碘含量进行测定,对不同性质的斑块成分鉴别有较大的意义,可早期提示脂质成分等不稳定斑块,为明确斑块性质提供量化依据.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性 诊断 鉴别
  • 简介:目的:探讨双源CT对腮腺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33例,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腮腺腺淋巴瘤17例共22个病灶,腮腺多形性腺瘤16例共17个病灶,均完成双源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合病理,对其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腮腺腺淋巴瘤与腮腺多形性腺瘤在发病部位、生长轴线、肿瘤内低密度或囊变坏死、平扫及增强扫描CT值、肿瘤内或周边血管影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肿瘤形态、大小、左右叶分布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源CT除能显示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的数目、部位、形态及周围结构情况,尤其对肿瘤内低密度组织成分或囊变坏死、增强血管影等显示有较好优势,对两者具有较好的鉴别能力。

  • 标签: 腮腺肿瘤 腺淋巴瘤 腺瘤 多形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鉴别
  • 简介:目的: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低心率患者128层CT胸痛三联成像中减少辐射剂量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128层CT胸痛三联成像患者90例,心率〈65次/min、心率变异〈5次/min。随机分为A、B2组:A组行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B组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比较2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结果:2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8,P=0.38);B组平均辐射剂量及曝光时间均低于A组(t=16.16,P〈0.001;Z=-8.26,P〈0.001)。结论:对于心率〈65次/min且心律相对平稳患者,128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胸痛三联成像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仍能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 标签: 心电门控技术 胸痛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 简介:目的:探讨^18F-FDGPET/CT在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pleuralmesothelioma,MPM)与胸膜转移性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关键表现及其在临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7年来因原因不明胸痛、胸膜增厚、胸腔积液行^18FFDGPET/CT检查,后经病理证实的MPM和胸膜转移性腺癌患者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胸腔积液程度、胸膜FDG积聚形态、SUVmax及全身伴随征象,并判定MPM的TNM分期。结果:MPM组多为无或少量胸腔积液。胸膜FDG积聚形态类型比较发现,MPM组纵隔胸膜FDG积聚者明显多于胸膜转移性腺癌组(70%vs20%,P〈0.01),而两组间结节型、肿块型、不规则环形,以及叶间胸膜、横膈胸膜FDG积聚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胸膜SUVmax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全身伴随征象中,发生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者MPM组明显少于胸膜转移性腺癌组(25%vs80%,P〈0.05),而心包、胸壁和肋骨侵犯,同侧胸廓体积缩小在MPM组中明显增多(50%vs20%,P〈0.05;75%vs25%,P〈0.01)。MPM组临床TNM分期中,Ⅰ-Ⅱ期为60%,Ⅲ-Ⅳ期为40%。结论:^18F-FDGPET/CT发现纵隔胸膜FDG积聚是MPM与胸膜转移性腺癌鉴别诊断的关键表现,同时在MPM临床TNM分期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 标签: 恶性间皮瘤 转移性腺癌 胸膜 PET/CT 脱氧葡萄糖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与CT识别甲状腺乳头状癌与乳头状微癌中钙化发生率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同时比较超声与CT诊断乳头状癌和乳头状微癌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678例甲状腺癌患者的术前超声、CT及术后病理,其中2258例为乳头状癌、1420例为乳头状微癌。入组标准为病理证实为乳头状癌或乳头状微癌,且超声、CT或病理任一项检查提示有钙化存在,分析比较超声与CT检出钙化的情况。结果:超声对钙化的检出率为91.0%,CT为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与乳头状微癌钙化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2%vs.90.6%,P=0.491),而CT对乳头状癌与乳头状微癌钙化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3%vs.47.3%,P〈0.0005)。超声诊断乳头状癌与乳头状微癌的准确率显著高于CT(95.7%vs.38.1%,P〈0.0005)。超声诊断乳头状癌与乳头状微癌的准确率相当(95.9%vs.95.4%,P=0.404),但CT诊断乳头状癌的准确率显著高于乳头状微癌(45%vs.27%,P〈0.0005)。结论:超声对乳头状癌与乳头状微癌钙化的检出率相当,而CT对乳头状微癌钙化的检出率低于乳头状癌。同时,超声诊断乳头状癌与乳头状微癌的准确率相当,而CT诊断乳头状微癌的准确率低于乳头状癌。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乳头状微癌 钙化 超声 计算机断层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