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是指由于小肠供血中断而引起的急腹症,如未及时治疗将迅速进展为肠坏死,从而危及生命。AMI常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病,而随着增强CT的普及,诊出率越来越高。不同类型的AMI有各自的特点,鉴别各类型AMI有利于治疗的选择。早期血运重建对AMI的预后至关重要,血管腔内治疗及开放手术治疗应个体化选择。

  • 标签: 急性肠系膜缺血 发病率 治疗 预后
  • 简介:本文报道2016年6月手术切除肠系膜巨大脂肪瘤1例,39岁男性,体检发现腹腔内占位,肿瘤几乎占满腹腔。入院后完善检查,考虑腹腔内巨大脂肪瘤可能性大,不排除高分化脂肪肉瘤。术中见肿瘤来源于肠系膜,包膜完整,瘤体几乎占满整个腹腔,术中将肿瘤完整切除,术后恢复良好,随访3个月无复发。肠系膜脂肪瘤是一种十分罕见的实体肿瘤,通过该病例报道使外科医生加深对这种"沉默的肿瘤"的认识。

  • 标签: 肠系膜脂肪瘤 血管压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0 T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扩散加权成像定量评估兔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的价值。材料与方法以66只新西兰兔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假手术组,每组33只,每组分为11个时间节点,每时间节点3只。实验组开腹结扎前肠系膜动脉主干建立AMI模型,假手术组仅开腹、不结扎。使用3.0 T MR行IVIM检查,扫描结束后进行病理标本采集及制作。对影像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IVIM参数值(f值、D值、D*值)。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实验组与假手术组之间各参数值的差异进行比较。将影像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当肠系膜缺血2 h左右时,实验组f值和D值低于假手术组(D值约<1.0×10-3 mm2/s,f值约<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值实验组及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果显示此时缺血仅累及肠壁黏膜层。当肠系膜缺血达到4.5 h左右时,f值及D值进一步降低(D值约<1.0×10-3 mm2/s,0<f值<0.1),D*值降低,各参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时病理结果显示肌层受累。当肠缺血时间达到5.5 h时,f值近似于0,D值升高(约>1.0×10-3 mm2/s),D*值较前大致相同,D值及D*值在实验组与假手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时缺血肠壁结构破坏严重甚至累及肠壁全层。结论IVIM定量参数中f值及D值能够反映微循环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与病理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有助于AMI的早期定量评估与动态监测,为临床评价AMI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急性肠系膜缺血 磁共振成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新西兰兔 早期诊断
  • 简介:目的分析肠系膜囊肿完全摘除及较大囊肿不能完全摘除时,行连同相邻肠管切除或部分囊肿切除,内膜石碳酸烧灼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11例肠系膜囊肿,其中10例手术的方法。结果8例行单纯囊肿摘除术,2例较大囊肿与相邻血管、肠管粘连,单纯摘除困难,其中1例连同相邻的肠管一并切除,1例行部分囊肿切除,内膜石碳酸烧灼。术后均顺利恢复,效果满意。结论较大肠系膜囊肿与相邻脏器粘连,不能单纯摘除时。尽可能采取连同相邻脏器切除,或部分囊肿切除,内膜以石碳酸烧灼。避免采用囊肿腹壁造袋外引流,腹腔内开窗或囊肿与肠道内引流术式。

  • 标签: 肠系膜囊肿 病因 分型 临床特点 鉴别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14年来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肠系膜肿瘤28例.术前确诊为肠系膜肿瘤占14.3%,腹部肿块部位不明57.1%,误诊28.6%,肿瘤大小与良、恶性无关;钡剂灌肠、B超、CT是诊断的重要方法.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

  • 标签: 肠系膜肿瘤
  • 简介:摘要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间的吻合血管,对维持结肠术后吻合口和残留结肠的血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吻合血管的研究正面临命名混乱、数据变异大、研究方法多样和信息记录不完整四大困境。边缘动脉的存在已被广泛证实,对血供代偿的意义也得到相关研究者的充分认可;反观Riolan弓,随着历史发展,其内涵不断改变,已无法准确指代特定结构。建议摒弃Riolan弓等引起较多争议的名称,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并详细记录吻合动脉的细节,以提高不同研究结果间的可比性。研究吻合血管的意义在于帮助发现潜在的血管性疾病、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对术区内血管进行恰当的处理,为外科精细化操作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 标签: 肠系膜上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 吻合血管 边缘动脉 Riolan弓 侧支通路 高位结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肠系膜缺血性疾病具有发病率低,诊治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高的特点。因此,对于血管外科或普通外科医生来说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欧洲血管外科协会(ESVS)和美国血管外科协会(SVS)分别于2017年和2020年发布了关于肠系膜缺血疾病和慢性肠系膜缺血疾病的指南。本文将两个协会指南及最新研究数据结合笔者临床经验,对急慢性肠系膜缺血疾病的诊治作一综合论述。

  • 标签: 肠系膜缺血 腔内治疗 开放手术 诊断
  • 作者: 王娟 高庆坤 王云帆 张卫光 顾晋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医学影像科,北京 100144 北京大学医学部结直肠肿瘤与炎症性疾病精准诊治中心,北京 100191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结直肠肿瘤诊疗中心,北京 100144,北京大学医学部结直肠肿瘤与炎症性疾病精准诊治中心,北京 100191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结直肠肿瘤诊疗中心,北京 1001
  • 简介:摘要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是直肠癌根治术的"金标准"。近年来,随着影像及腹腔镜外科器械设备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直肠系膜及周围结构的认识逐步加深,术前分期更加准确,TME手术平面更加精准,明显降低了患者术后的局部复发率,改善了远期生存。同时,自主神经系统得到比较完好的保留,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患者的排尿和性功能,改善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正确认识直肠系膜及盆腔的解剖结构,是成功施行TME手术治疗的前提。因此,本文结合既往文献,对直肠系膜的基本概念及解剖结构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从影像、外科及病理多学科角度,对临床相关重要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

  • 标签: 直肠系膜 全直肠系膜切除 磁共振成像 病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囊肿部分切除术治疗肠系膜囊肿的经验。方法3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行囊肿剜出术,2例行囊肿部分切除术。结果3例均痊愈,平均住院一周,未发生感染、肠梗阻等并发症。随访2-4年,无复发。结论肠系膜囊肿的治疗方案有多种,不一定强求完整切除囊肿,应根据术中具体情况决定手术方案,以手术创伤小、不复发为最佳方案。

  • 标签: 肠系膜囊肿 手术 囊肿剜出 囊肿部分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缺血症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急性肠系膜缺血症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结论对症治疗是治疗急性肠系膜缺血症的关键。

  • 标签: 急性肠系膜缺血症 治疗
  • 简介:美克尔憩室是常见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其并发症主要有肠出血、肠套叠、肠扭转、憩室炎或憩室穿孔,美克尔憩室发生并发症的机率为25%-40%。肠系膜裂孔疝临床并不少见,而美克尔憩室疝入肠系膜裂孔疝并发肠梗阻极少见。因术前诊断困难容易导致误诊或漏诊。现报道本院收治的1例肠系膜裂孔疝误诊为美克尔憩室并肠梗阻病例。

  • 标签: 肠系膜裂孔疝 误诊 美克尔憩室 先天性消化道畸形 并发肠梗阻 憩室穿孔
  • 简介:目的探讨肠系膜囊肿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2年7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例肠系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该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并分析其预后。结果肠系膜囊肿术前诊断主要依赖彩色多普勒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5例患者囊肿均位于小肠系膜,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肠系膜囊肿。患者住院时间为8~12d,术后随访时间为4~52个月,无囊肿复发及恶变发生。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检查对肠系膜囊肿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确诊最终取决于病理检查结果。完整的手术切除可使患者获得理想的预后,应作为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

  • 标签: 肠系膜囊肿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1岁。因腹痛伴恶心呕吐8小时就诊。患者呈重症体征,强迫右侧卧位。3月前行胃大部切除术,其他无特殊。超声检查:左中上腹见范围7.4×4.3cm团状高回声包块,呈环状分布,内见迂曲管状无回声(图1)。超声提示:左上腹部异常回声团,肠扭转可能。增强CT可见左中上腹部至盆腔上缘区域肠系膜呈"漩涡状"改变,肠系膜肿胀,周围密度增高,考虑小肠系膜扭转。

  • 标签: 肠系膜扭转 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