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是在弥散加权成像技术(DwI)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目前唯一无创性反映活体组织水分子交换功能状况的检查方法,可以从细胞及分子水平研究缺血性脑卒中(CIS)的病理改变情况。本文总结国内外大量文献,就DTI的成像原理及其在CIS的超早期诊断、准确定位、病情进展的评估和判断预后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卒中
  • 简介:目的:评价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痛风患行四肢关节尿酸盐沉积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15例临床诊断痛风的患者行双手腕、双膝及烈足踝关节双能量CT扫描,对照组为15例非痛风患者(7例不明原因下肢疼痛患者、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例退行性骨性关节炎患者)。双能量CTGOUT软件处理扫描图像后,由3名医师独立进行评价,比较患者组和对照组尿酸盐沉积的差异及双能量CT检出尿酸盐沉积部位与临床评估的差异。结果:患者组25例(56%)、14例(31%)、39例(87%)分别在双手腕、双膝及双足踝关节CT检测到尿酸盐沉积,双足踝关节受累较其他关节多。对照组无尿酸盐的沉积。45例痛风患者尿酸盐沉积CT共发现391处,是临床估计病变部位的乱1倍(临床估计病变部位95处)。结论:双能量CT能方便快捷地检测出痛风患者尿酸盐沉积,可作为临床筛查痛风病的重要手段。

  • 标签: 关节炎 痛风性 结晶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vectorimaging,VVI)技术评价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commoncarotidartery,CCA)弹性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分为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增加组(T2DM-1组)30例和IMT正常组(T2DM-2组)30例;另选取健康对照组30例。常规二维超声观测糖尿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CCA内径、IMT及斑块情况;采用VVI技术对受检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并记录右侧CCA管壁短轴方向二维图像前壁、前内侧壁、后内侧壁、后壁、后外侧壁、前外侧壁6个节段的径向最大速度(Vs)、切向最大应变(Smax)及切向最大应变率(SRmax),对各组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2DM-1组IMT厚度显著高于T2DM-2组和对照组(P<0.05);T2DM-2组IMT厚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1组、T2DM-2组及对照组CCA内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1组患者CCA6个节段的Vs、Smax和SRmax显著低于T2DM-2组和对照组(P<0.05);T2DM-2组患者CCA6个节段的Vs、Smax和SRmax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CCA二维形态未改变以前CCA弹性已经降低,VVI技术可用于评价CCA的弹性状态,能够早期发现初诊T2DM患者的CCA弹性降低

  • 标签: 糖尿病 2型 颈总动脉 超声检查 DIABETIC mellitus type
  • 简介:乳腺乳头状病变是一组具有异质性的肿瘤性病变,往往伴随存在,从而影响乳腺病变的整体评估。其中,老年女性好发的包裹性乳头状癌及实体性乳头状癌作为乳头状病变的新分类,尚缺乏系统性的影像学研究。本文对乳腺乳头状病变的导管造影术、X线摄影、超声及MRI进行综述性分析,以病理特征为对照,总结其影像学诊断特点,为降低其术前诊断低估率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乳腺乳头状病变伴不典型性增生或包裹性乳头状癌及实体性乳头状癌的早期发现、精准诊断、及时治疗提供理论性指导。

  • 标签: 乳腺乳头状病变 影像学诊断 低估
  • 简介:【摘要】医院卫生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医院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成本的控制对于我国医疗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医院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特点,探讨了影响医院卫生人力成本控制的有关因素,并结合相关因素分析了医院卫生人力成本控制的途径,得出相关结论。

  • 标签: 医院卫生人力资源 成本控制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使用乂线平片和 MRI 影像诊断对降低诊断失误率的价值。方法:抽取 60 例颈椎病的患者,均在 2019 年 01 月至 2020 年 01 月期间到我院接受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乂线平片和 MRI 影像诊断,对两种检查方式的颈椎病 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对患者的检查中,采用MRI 检查的检出率为 98.33%,较乂线平片检查 88.33%的检出率相比, 呈更高显示(P0.05),在其他定位诊断的比较 中,MRI 的检查结果均更高于乂线平片检查(P

  • 标签: 颈椎病 乂线平片 MRI 诊断 诊断准确率
  • 简介:目的: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低心率患者128层CT胸痛三联成像中减少辐射剂量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128层CT胸痛三联成像患者90例,心率〈65次/min、心率变异〈5次/min。随机分为A、B2组:A组行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B组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比较2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结果:2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8,P=0.38);B组平均辐射剂量及曝光时间均低于A组(t=16.16,P〈0.001;Z=-8.26,P〈0.001)。结论:对于心率〈65次/min且心律相对平稳患者,128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胸痛三联成像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仍能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 标签: 心电门控技术 胸痛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如何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以防范医疗风险。方法:通过提高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在诊疗服务过程中需要遵守各种管理制度,提高技术水平,在服务过程中时刻以患者为中心。结果与结论:通过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能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过程中的服务质量,防范医疗风险。

  • 标签: 基层医院 医疗质量 医疗风险 服务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小动物SPECT/CT日常质量控制。方法对影响和衡量小动物SPECT/CT显像质量的近场均匀性(NFF)模型、Jaszczak模型、SPECT定量模型、CT几何校正和Hounsfield模型进行测量及校正。结果NFF性能指数(FOM)均<20,4个探头分别为13.38、15.46、16.06和13.08。Jaszczak模型给出的分辨率为1.1mm。当孔板为ATP102,核素为99mTc和125I时,SPECT定量因子分别为0.00229和0.00643;而当孔板换成ATP108时,定量因子分别为0.00195和0.00401。CT几何偏差在±0.5mm内,Hounsfield值在各种条件下均达到要求。结论系统整体性能稳定,各项测试均达到要求。

  • 标签: 小动物SPECT/CT 质量控制 日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医学检验中质量控制提高因素及相应对策探析。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医学检验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采用常规质量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在质量控制,比较两组检验产生差错发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检验结果的差错率和患者满意度分别为4.3%、93.6%,对照组分别为19.1%、78.7%,观察组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医学检验质量提高的因素主要有检验设备、沟通缺乏、素质不足等,针对存在的影响因素,加强质量控制,有利于减少检验差错事件的发生,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 标签: 医学检验 影响因素 质量控制 对策
  • 简介: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Radiography,CR)具有操作简单、数字影像清晰度高、曝光宽容度大、后处理功能强等优点,现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我院自2002年引进美国柯达CR-900系统以来,开展了一系列质量控制工作.如针对IP对CR影像质量的影响、CR伪影的认识和处理、激光打印机对CR影像质量的影响等问题开展工作,积累了一些直接认识和体会,现小结归纳如下.

  • 标签: 计算机X线摄影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医学检验在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诊断和治疗是医学检验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医学检验中,要确保技术质量,必须要保证提供的检验数据精确,解决需要从医学检验人员自身做起,树立质量管理意识,加强医学检验中的沟通,加强医学检验质量管理,从多个方面着手该问题。

  • 标签: 医学检验 技术 质量管理 现状与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药剂科服务质量改进及其对医患关系产生的影响。方法以盲选方式划分本院药剂科接诊的对象280例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分别进行常规服务及服务质量改进;比较两组对服务满足度、对药师满意度、取药时间、医患纠纷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服务质量改进后观察组患者对服务满足度总满意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

  • 标签: 药剂科服务 质量改进 医患关系
  • 简介:肩关节疼痛常见于肩部创伤、炎症、退行性变、血管性病变或者头颈部疾病[1]。由于肩关节结构复杂,常规X线检查仅能较好地显示肩关节骨性结构[2];CT虽能较好地显示肩关节骨性结构及肌肉脂肪等,但无法清晰显示关节囊、盂唇及韧带等软组织结构[3];MRI以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多平面成像等优势成为肩关节病变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肩关节病变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肩关节 磁共振成像 扫描技术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尝试在医学影像学示范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弥补传统示教课固有的缺陷,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方法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选取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大四学生171人,分为研究组(91例)和对照组(80例)。研究组采用翻转课堂示范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教学。于试验结束后2周进行阅片考评,8周后进行该门课程的期末考试,并以问卷形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效果调查。结果研究组学生测试成绩及期末总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学生更喜欢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微视频。结论在医学影像学的示范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较传统教学模式,不仅可改善学生对知识重难点的掌握,也培养了学生利用检索工具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 标签: 诊断显像 教育 医学 教学方法 翻转课堂 微视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细胞检验在临床医学检验中控制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1月该院实施血常规检验的健康体检者 80例,均予正规的血液细胞检验,通过分析血液细胞检验结果,观察不同检验流程对实际结果产生的影响。结果 1∶5000血液稀释比例的血液标本在 RBC、 WBC、 Hb、 PLT的检验结果,均低于 1∶10000血液稀释比例的血液标本;室温状态下,血液标本放置 48小时后的 RBC、 WBC、 Hb、 PLT水平均高于放置 24小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低温状态下,血液标本放置 48小时后的 WBC、 PLT、 Hb、 RBC水平与放置 24小时接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血液细胞检验各项环节(标本放置时长、稀释比例、存放温度等)均会对检验质量形成一定影响,应在采取血液细胞检验过程中对不同环节进行严格把控,最大化确保检验结果的准备性。

  • 标签: 医学检验 血液细胞检验 质量控制 临床探讨
  • 简介:目的:探讨头颈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比剂剂量优化与成像质量的相关性。方法:将80例头颈部CTA随机分为A、B2组,各40例,分别采用常规剂量(65~90m1)与优化剂量(46~50m1)行16层螺旋CT动脉血管成像,利用原始图像、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组(MPR)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从而对cTA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A、B2组全程血管内浓度曲线波动甚微、形态基本一致,主观判断无明显差异,优化方案组能有效消除头臂静脉高密度伪影干扰,显著提高颈部动脉起始段及颅内动脉的显示能力,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远侧段图像质量,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颅内静脉显影淡、动脉显示质量高,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颈部16层螺旋CTA对比剂剂量优化方案,能够明显减少上腔静脉、颅内静脉伪影,提高图像质量,完全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 标签: 头颈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造影剂 诊断显像
  • 简介:摘要: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是指也许或者已经造成了社会群众的身体健康问题的传染性疾病、疫情、大范围的食物中毒、突发的不明原因的疾病和其他对社会中的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甚至损害生命安全的事件。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能够对人民群众的生活产生威胁或者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影响,稍有不慎,会引发社会恐慌,导致社会不能稳定的运行。所以,如何快速的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原因就十分重要。

  • 标签: 理化检验 质量控制 公共卫生
  • 简介: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采用固定管电流和固定噪声指数(NI)的Z轴自动管电流调节(ATCM)技术对下肢血管CTA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行下肢血管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固定管电流250mA)、B组(ATCM技术,50~380mA,NI12)各30例.其余扫描参数均一致.检查结束后分别对2组相同横断层面图像的股主动脉、腘动脉和胫后动脉图像噪声(SD)进行测量,并对重组后的三维图像进行质量评分,同时记录机器自动生成的CT剂量指数(CTDIvol)、相应剂量长度乘积(DLP),对比2组数据之间差异.结果:2组的血管图像噪声和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组后的三维图像均能完整显示下肢动脉及其各级主要分支,满足诊断需要.B组的辐射剂量与A组比较,CTDIvol降低了51.72%(P=0.000,P<0.05)、DLP降低了47.87%(P=0.000,P<0.05)、有效辐射剂量(ED)下降了43.90%.结论:下肢血管CTA采用ATCM技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可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自动调节管电流技术 图像噪声 辐射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