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根据危重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加强对护士沟通技巧的训练,能够有效的促进护患合作,减少护患矛盾。经过对132例危重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临床中家属的需求状况以及满意情况,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高交流沟通技巧。其结果使家属对医疗护理的满意度有所提高,对促进护患、医患合作,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护士 危重症 家属 沟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缝隙护理管理的实施在提高急诊科危重患者转运满意度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前收治的急诊科危急重症患者54例作为对照组,将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后收治的急诊科危急重症患者54例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转运过程中的满意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对转运满意度的评分情况以及护理人员交接情况均与对照组患者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急诊科危急重症患者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无缝隙护理管理的运用可以提高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满意度,改善护理人员的交接情况,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和全面的护理服务,值得予以临床推广和运用。

  • 标签: 无缝隙护理管理 急诊科急危重症 护理
  • 简介: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危重病患者心肌损伤的可能机制,并对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心肌损伤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心肌肌钙蛋白T和肿瘤坏死因子两指标测定,对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内15例APACHEⅡ≥16危重病患者和20例健康献血员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危重病患者心肌肌钙蛋白T浓度明显高于健康献血员,其中死亡组又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②危重病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亦显著高于健康献血员,且其中死亡组也显著高于存活组(P<0.01)。③在危重病患者发病后第4、24小时心肌肌钙蛋白T与肿瘤坏死因子浓度间存在正相关(r4=0.7215P<0.01,r24=0.7705P<0.01)。结论①在危重病患者中存在着急性心肌损伤,且与心肌损伤患者的预后相关。②肿瘤坏死因子在危重病患者心肌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 标签: 损伤机制 危重病 心肌损伤 心肌肌钙蛋白T 肿瘤坏死因子
  • 简介:目的:分析研究重症哮喘采用呼吸内科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近年来在我院收治的患有重症哮喘的病人100例,采用随机抽取模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对病人实施常规临床治疗模式,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之上采取综合治疗,对临床治疗以后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病人动脉血气分析和呼出气体峰流速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哮喘病人采用综合临床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而且不良反应较少,具有安全有效性,使病人的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治疗分析 呼吸内科 重症 哮喘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和小婴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急诊手术的必要性及提高手术疗效的措施。方法收集新生儿和小婴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55例的急诊手术资料,男性35例,女性20例。患儿术前有反复肺炎心衰史或持续缺氧发作,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肺动脉高压(PH)3例、室间隔缺损(VSD)伴肺动脉高压34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房间隔缺损(ASD)8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4例、严重肺动脉狭窄(PS)合并房间隔缺损4例、法洛四联症(TOF)2例,均行急诊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并发气胸3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例、拔管后再插管3例、低心排2例、术后早期严重心功能不全合并有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3例,常规治疗下仍少尿或无尿,持续3-5h,肺内渗出增多,中心静脉压进行性上升,均行腹膜透析治疗。全组病例51例痊愈出院,死亡4例。结论新生儿和小婴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急诊手术效果较好。合理的围手术期管理、合适的体外循环方法及手术方案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急诊手术 婴幼儿
  • 简介:一概述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神经外科从理念和设备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尽管如此,在神经外科各个领域,尤其在神经外科重症医学(neurosurgicalcriticalcare)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别,诊疗规范各地仍存差异。近30年来,重症医学得到了长足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标签: 神经外科重症 专家 管理 重症医学 诊疗规范
  • 简介:目的探讨危重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80例高危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80例患者,平均年龄(66.2±8.5)岁.术前1月内急性心肌梗死14例,3例室壁瘤形成,1例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室间隔穿孔、心源性休克.80例患者均伴有多项高危因素.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62例;非体外循环下CABG(OPCABG)18例,其中7例为急诊手术.平均移植血管(3.2±1.1)支.结果围术期死亡4例,占5%.其中2例为急诊手术患者:1例OPCABG术后3h突发室颤;1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室壁瘤、室闻隔穿孔患者,术后顽固低心排,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3d死亡.另1例术后5d死于急性肾衰.纵隔感染伴真菌性败血症死亡1例.其他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低心排17例,明显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心律失常12例,肺部并发症16例,脑梗死1例,切口感染3例.随访时间3~50个月,98%患者心绞痛消失,心功能Ⅰ~Ⅱ级.结论CABG治疗危重冠心病患者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应强调手术指征,把握手术时机,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

  • 标签: 冠状动脉分流术 体外循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急性重症胰腺炎外科治疗的临床护理,探讨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6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结果除一例高龄患者死亡外,死亡原因为体克,多器官功能衰竭,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恢复良好。结论急性重症胰腺炎病情急变化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好相关的心理,疼痛等护理工作,避免并发症发生,让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急性重症胰腺炎/术后护理/体会
  • 作者: 张立峰
  • 学科: 医药卫生 > 心血管疾病
  • 创建时间:2022-11-17
  • 出处:《健康世界》2022年第17期
  • 机构:甘肃省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甘肃 定西743000
  • 简介:目的:观察老年重症心力衰竭临床内科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78例患者,进行本次研究,采取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n=39)与参照组(n=39)。给予参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进行临床内科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临床指标。结果: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在临床上,对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内科治疗,不良反应少,治疗效果更好,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内科治疗
  • 简介:由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主办的中国医师协会I类继续医学教育项目(6分)“急性重症脑梗死机械血管再通”论坛将于2014年11月28—30日在江苏省常州市举行。本届论坛依托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在急性重症脑梗死150余例患者血管内机械取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邀请多位国内急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领域知名专家进行技术细节、常见问题的研讨和手术录像讲解。欢迎国内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介入医师参加。

  • 标签: 急性重症脑梗死 血管再通 机械取栓 论坛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中国医师协会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SAVM)临床特点,总结诊治经验。方法搜集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8月收治的19例SAVM,分析其临床表现、相关检查结果、诊治经过、预后情况。结果19例中发热14例,晕厥12例,累及房室结传导和束支传导10例,心脏扩大9例,心肌酶学持续升高,心肌钙蛋白均升高;糖皮质激素治疗16例,心脏临时起搏4例。结论临床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病毒感染史、临床症状、心肌损伤指标;休息、糖皮质激素、心率支持和血流动力学支持是主要治疗手段。

  • 标签: 心肌炎 诊断技术 心血管药物
  • 简介:急性左心衰竭起病急,病情重,传统氧疗和药物治疗对轻、中度病人可以有效,但对已经意识不清,呼吸明显变浅、慢的重症急性左心衰疗效较差,及时气管插管给予机械通气配合药物治疗,可以迅速纠正低氧血症和酸中毒,控制心衰,挽回生命,降低死亡率。

  • 标签: 机械通气 急性左心衰
  • 简介:目的总结重症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治疗体会.方法自2008年10月至2015年4月航天中心医院手术治疗重症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15例.术前常规抗生素治疗2~4周,均在全麻浅低温(28℃~32℃)下行瓣膜置换术,心肌保护采用4:1含血停跳液灌注或HTK液,采用连续大容量平衡超滤(4000~6000ml).结果体外循环(CPB)时间87~16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3~147min.2例肝素用量大,超过600U/kg,补充血浆及加用低分子肝素后ACT>480s,术后均顺利脱离CPB;2例死于严重低心排.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适当的手术时机是治疗重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关键.重症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全身炎症反应(SIRS)强烈,易出现肝素耐药、灌注压低等,采取大容量平衡超滤可明显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有利于术后恢复.敏感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是治疗成功的必要条件.

  • 标签: 感染性心内膜炎 外科治疗 体外循环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 简介:目的对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进行阐述,并对机械通气在治疗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应用和临床疗效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8月收治的5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采用机械通气进行治疗。跟踪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变化,并详细记录患儿生理指标变化。结果在进行治疗前所有患儿均有发热、四肢末梢循环不良和皮疹等症状,部分患儿存在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紊乱。经治疗后,50例患儿中有1例因医治无效死亡,其余经过系统治疗均康复出院,且经过检查患儿血糖浓度、白细胞计数、胸片检查等均呈现正常状态。患儿平均住院时间15.2d,通气时间(85.0±15.2)h。结论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治疗过程中及早采取机械通气可以改善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

  • 标签: 重症手足口病 机械通气 肠道病毒
  • 简介:摘要本文针对重症监护室获得性肌无力相关概念、引发机制、影响因素、临床诊断方式、治疗方式、护理干预方式等各个方面展开分析研究,进一步对其发展现状加以分析,针对当前临床医护人员对此类病症的错误认识加以完善和修正,提出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保证治疗工作和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认识,降低疾病发生率。

  • 标签: 重症监护室 获得性肌无力 研究 现状 发展
  • 简介: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危重患儿院际转运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院际转运的232例先天性心脏病危重患儿的转运前、中和NJL科监护病房(pediatricintensivecareunit,PICU)后的临床资料、转运距离、时间和患儿的转归。结果232例患儿,男152例,女80例;年龄1个月~12岁,中位年龄5个月;体质量2.5—25蝇,中位体质量5.5k;转运花费时间20—990min,中位时间156min;转运距离是74。620km,中位距离204km,其中47.2%的患儿转运距离100~200km,中位距离148km。转运过程中需要呼吸机正压通气的患儿56例(24.1%),无1例死亡。转运的患儿均人住广东省人民医院PICU,其中治愈及好转220例(94.8%),放弃治疗9例,死亡3例。结论配备专业的转运队伍,做好转运前的充分准备,转运中的密切监护和及时的处理,能提先天性心脏病高危重患儿的院际转运安全性和预后。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院际转运 危重症 儿童
  • 简介:目的分析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治疗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6年4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心脏瓣膜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病例资料,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35~72岁,平均(52.95±7.41)岁,体重43~85kg,病史6~48个月。所有患者均行瓣膜置换手术,SF-36健康测量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体外循环时间48~516(125.5±61.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7~137(81±33.97)min,住院天数20~95(32±5.3)d。手术治疗后患者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为(83.56±8.25)分、(68.42±9.64)分、(80.43±11.32)分、(67.31±9.52)分、(63.12±10.07)分、(79.26±14.34)分、(64.53±20.58)分、(60.73±11.39)分,均高于治疗前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重症瓣膜病手术治疗可以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标签: 重症瓣膜病 瓣膜置换术 手术治疗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中心分流术在治疗重症法洛四联症(tetralogyofFallot,TOF)中的应用,评价其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应用Gore-Tex管(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行升主动脉到主肺动脉中心分流手术的TOF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手术方法、手术结果及术后随访.结果手术死亡2例,术后3d内分别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肺水肿,病死率9.5%(2/21).12例于术后6个月~24个月内行二期手术根治,无死亡患者.根治术中无发现Gore-Tex管堵塞者.术后动脉血氧饱和度及动脉血氧分压比术前显著改善[90.0%±4.0%比60.0%±5.05%,P<0.01;(53.4±14.1)mmHg比(42.2±8.8)mmHg,P<0.01].12例患者二期根治术时与中心分流术时比较,左心室及肺动脉发育均明显改善.结论中心分流术是改善重症法洛四联症症状、体征可供选择的手术方式,是重症法洛四联症根治术的一种良好的分期手术方式.

  • 标签: 法洛四联症 中心分流术 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