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急危重患者转运安全率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2016年4月-2018年5月选取急危重180例,按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品管圈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转运事故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急危重症患者 转运 护理
  • 简介:摘要:本论文研究危重患者中的中医康复疗法,通过综合文献分析和临床实践,探讨了中医康复疗法在提高危重患者康复水平和生存质量方面的作用。研究发现,中医康复疗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等多种手段,能够有效缓解危重患者的症状,促进康复,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内科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和效果。方法:选择我院32例急诊内科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了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了应用美托洛尔结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美国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改变、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B型脑钠肽 (BNP)和临床实际效果。结果:对照组的整体有效率只有31.3%,而实验组高达93.8%,差异具统计学含义(P

  • 标签: 危重症心力衰竭 急诊内科 临床分析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 危重新生儿出诊院前转运的急救与护理方法 。 方法 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及实时记录, 选取 我院急诊科 2017 年 1 月 -2018 年 12 月一年内出诊转运 共 52 例危重新生儿 转运前、转运中病情观察、急救措施、 护理 方法 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通过细致 及正确 的急救 与 护理 方法 成功将 52 例危重新生儿 安全 转送回医院,无一例在途中因 病情观察、 急救护理 措施落实 不到位而死亡。 结论 实施正确的急救护理 方法、转运前急救物品、仪器准备充足齐全,转运医护人员有丰富的急救技术与经验,并具备有高度的责任心及应变能力,有利于防止危重新生儿并发症发生及预后的影响,大大降低 院前转运 风险,不断提高急诊护理工作质量 。

  • 标签: 危重 症 新生儿 院前出诊 急诊转运 急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在基层医院抢救急危重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选取2020年1月--4月本院接收的8例急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CRRT治疗的同时辅以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并对比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值、生化值以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Cr(血清肌酐)、BUN(尿素氮)、K+(钾离子)、BE(碱剩余)均高于治疗前,pH值、HCO3-(碳酸氢根)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

  • 标签: CRRT 急危重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危重患者的护理管理中,实时护理质控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06例危重患者为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方式均匀分成对照组(53例)及研究组(5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管理,研究组对象接受实时护理质控干预,对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接受干预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危重患者,选择实时护理质控的效果较好,该方案可行性较高。

  • 标签: 危重症 实时护理质控 护理管理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在危重患者早期康复运动治疗应用中的作用。方法:从我院 2018年 1月 -2019年 6月间 ICU病房中进行早期康复运动的患者中抽取 62例,随机将其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有患者 31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行常规护理 +循证护理,在实验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不良事件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循证护理能提升进行早期康复运动治疗的危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其出现不良事件的概率,值得为危重患者进行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循证护理 ICU危重症 早期康复运动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危重患者在运转途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 2017年 10月— 2018年 10月医院收治的 82例急危重并需要转运的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 41例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管理,设为研究组,另外的 41例患者进行常规转运护理,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接受科室的满意程度。结果:研究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且研究组接受科室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在急危重患者运转途护理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相比于常规转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且接受科室的满意度更高,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 标签: 急危重症 转运 护理风险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危重治疗中呼吸阶梯性疗法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1月急危重患者74例,呼吸疗法分组,A组(呼吸阶梯性疗法)37例,B组(常规呼吸支持治疗)37例,比较呼吸支持方式、抢救结果、呼吸恢复效率。结果:呼吸支持方式比较,A组复苏体位率[78.38 %(29 / 37)]高于B组[51.35 %(19 / 37)](=7.301,P=0.007),A组气管切开率[5.41 %(2 / 37)]低于B组[21.62 %(8 / 37)](=8.294,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抢救结果比较,A组呼吸复苏率[94.59 %(35 / 37)]高于B组[70.27 %(26 / 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312,P=0.000);呼吸恢复效率比较,A组恢复用时[(38.45 ± 5.27)min]低于B组[(61.40 ± 8.6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539,P=0.000)。结论:应用呼吸阶梯性疗法进行急危重治疗可显著减少气管切开呼吸支持,提高复苏体位呼吸支持占比,促进患者呼吸快速、有效恢复,疗效显著。

  • 标签: 呼吸阶梯性疗法 急危重症 呼吸支持 急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针对危重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的重要性,并且通过治疗效果的探究,为后期的临床呼吸机应用提供相应的数据及参考。方法:为了探究急诊呼吸机进行阶段治疗的治疗效果,选择了在急诊接受治疗的患者40名,然后在对照组A组中规定的患者人数为20名,在实验组B组中规定的患者人数也为20名,然后采取不同治疗方式,对A、B组中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可以明确在A组中使用传统呼吸机进行治疗的患者,其复苏的成功率在60%左右,而使用急诊呼吸机进行治疗的B组患者,其复苏的成功率达到了85%。结论:通过对患者的复苏成功率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明确针对急危重患者进行治疗,采取急诊呼吸机进行阶段性治疗的方式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并且临床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所以可以在后期临床应用上进行推广。

  • 标签: 急诊呼吸 阶段性治疗 急危重症患者 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消化内科危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 204例危重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 n=102)无缝隙护理,对照组( n=102)常规护理,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抑郁、焦虑自评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 P<0.05,且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消化内科危重患者护理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改善患者情绪,减少并发症情况,促进患儿更好的恢复健康,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 标签: 无缝隙护理管理 消化内科 危重症患者
  • 简介:  摘要:目的 对应用早期经鼻饲方式对 NICU危重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抽取 82例 NICU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 41例。采用输液器持续滴注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肠内营养支持;采用早期输液泵持续泵注鼻饲法对治疗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对两组患者的病情治疗效果,营养支持前后营养状况指标改善情况、病情稳定时间及住院时间等相关指标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 治疗组患者病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营养支持前后营养状况指标变化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 P<0.05);病情稳定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结论 应用早期经鼻饲方式对 NICU危重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早期经鼻饲; NICU;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     NICU病房中收治的危重患者大多数情况下通常伴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在治疗过程中通常以综合治疗为主。使患者的预后得以改善,提高其生存质量是临床治疗的一个重点性问题。该类患者病情的恢复是建立在人体的内环境正常的基础至上,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患者机体的实际营养状态 [1]。我院对 2018年 2月~ 2019年 2月收治的 82例 NICU危重患者在治疗期间分别通过输液器持续滴注方式和早期输液泵持续泵注鼻饲法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并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治疗效果,现汇报研究过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 2018年 2月~ 2019年 2月抽取 82例 NICU危重患者,采用抽签的方式将本组的 8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 41例,其中包括 23例男性患者和 18例女性患者;年龄为 46~ 82岁,平均年龄( 61.5±1.2)岁;发病时间 1~ 14h,平均发病时间( 4.7±0.5) h;治疗组患者 41例,其中包括 24例男性患者和 17例女性患者;年龄为 48~ 81岁,平均年龄( 61.7±1.1)岁;发病时间 1~ 13h,平均发病时间( 4.5±0.6) h。本次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自然指标方面进行组间比较 P<0.05,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数据可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1.2.1对照组营养支持方式 采用输液器持续滴注方式在治疗期间实施肠内营养支持 [2]。     1.2.2治疗组营养支持方式 采用早期输液泵持续泵注鼻饲法在治疗期间实施肠内营养支持 [3]。     1.3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病情稳定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营养支持前后营养状况指标改善幅度、病情治疗效果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2 结果     2.1病情稳定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 对照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后( 5.62±1.03) d病情表现恢复稳定,共计住院接受治疗( 13.47±3.06) d;治疗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后( 2.84±0.61) d病情表现恢复稳定,共计住院接受治疗( 8.94±3.28) d。两组患者病情稳定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2.2营养支持前后营养状况指标变化幅度 对照组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前 Hb水平为( 138.94±2.41) g/L,营养支持后 Hb水平为( 104.57±3.16) g/L,组内差异显著( P<0.05);营养支持前 ALB水平为( 40.74±3.11) g/L,营养支持后 ALB水平为( 31.26±2.85) g/L,组内差异显著( P<0.05);营养支持前 TP水平为( 68.32±4.15) g/L,营养支持后 TP水平为( 57.48±3.36) g/L,组内差异显著( P<0.05)。治疗组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前 Hb水平为( 139.05±3.04) g/L,营养支持后 Hb水平为( 131.18±2.95) g/L,组内差异显著( P<0.05);营养支持前 ALB水平为( 41.03±2.56) g/L,营养支持后 ALB水平为( 38.68±3.03) g/L,组内差异显著( P<0.05);营养支持前 TP水平为( 67.96±3.64) g/L,营养支持后 TP水平为( 63.42±3.04) g/L,组内差异显著( P<0.05)。两组营养支持前营养状况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营养支持后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2.3病情治疗效果 对照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后, 11例患者的病情达到临床治愈标准, 17例患者的病情达到有效治疗标准, 13例患者的病情达到无效治疗标准,该组患者病情治疗有效率为 68.3%;治疗组采用肠内營养支持后, 16例患者的病情达到临床治愈标准, 21例患者的病情达到有效治疗标准, 4例患者的病情达到无效治疗标准,该组患者病情治疗有效率为 90.2%。两组病情治疗效果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采用早期输液泵持续泵注鼻饲法对 NICU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主要具有以下几大优点:①无论进食的多少,胃和小肠的运动形式都会始终存在,输液泵可以通过持续给食原理进行营养支持,与胃肠的运动形式最为相近;②持续泵注鼻饲可以使营养液以缓慢均匀的速度进入到患者的消化道,既可以对各种营养成分缓慢均匀的吸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使营养液对消化道产生的刺激减轻,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度,而使机体的应激性得到有效控制,还能够充分的避免由于短时间内大量进食而导致胃肠的张力水平过高,使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降低,对胃肠黏膜的正常生理结构的功能进行维持;③泵注法鼻饲可以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不仅仅减少了污染的操作环节,还进一步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结合本次研究课题所得的相关数据,对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病情治疗效果明显更高,病情稳定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更短,营养支持前后营养状况指标变化改善程度明显更大,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 P<0.05),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笔者认为:采用输液器持续滴注方式和早期输液泵持续泵注鼻饲法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均可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早期输液泵持续泵注鼻饲法的效果更为显著,有效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输液泵持续泵注鼻饲法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肠内营养支持支持方式,为临床治疗 NICU危重损害提供了一种更加有效的营养支持方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9, 29( 6): 379.     [2]李鸿宇 . 早期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对呼吸内科危重患者的临床意义 [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19( 25): 254-255.     [3]熊爱民,龙英华 . 急性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早期经鼻饲管肠内营养的相关研究 [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17( 32): 175-176.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对神经外科危重患早期行鼻空肠管营养护理有何影响以及效果。方法 选取 2018年 3月至 2019年 1月 100例神经外科患者,按双盲法分为对照组 50例(常规护理)、研究组 50例(早期鼻空肠管营养护理),对比两组并发症情况。结果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 18%)明显高于研究组( 6%),组间差异显赫, P< 0.05。结论 早期行鼻空肠管营养护理可有效降低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使患者预后效果更佳,值得应用。

  • 标签: 护理 神经外科 营养 危重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对ICU危重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效果研究。方法 选择性分析本院自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取的60例应激性高血糖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数字分析的形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成给予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干预两种模式。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护理满意度、空腹血糖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要低于观察组,数据分析有显著的变化;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要优于对照组,数据分析有差异;对照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要高于观察组,差异性明显并且具体统计学价值。结论 在临床ICU危重患者护理当中,针对应激性高血糖需要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增加患者的满意度。此外,值得临床大力的采纳和推广。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ICU危重症 应激性高血糖 效果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规范化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 120 例急诊危重 患者为试验对象,选择抓阄随机化分组 ,各 60 例, 分别选择 规范化护理、常规护理 。结果:观察组检查等待时间( 0.52±0.07 ) min 、转运时间( 12.69±1.52 ) min 短于对照组,转运期间意外事件发生率 ( 1.67% ) 低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在转运急诊危重患者时,运用规范化护理效果显著 。

  • 标签: 规范化护理 急诊 危重症 安全转运
  • 简介:  摘要:目的 对应用早期经鼻饲方式对 NICU危重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抽取 82例 NICU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 41例。采用输液器持续滴注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肠内营养支持;采用早期输液泵持续泵注鼻饲法对治疗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对两组患者的病情治疗效果,营养支持前后营养状况指标改善情况、病情稳定时间及住院时间等相关指标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 治疗组患者病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营养支持前后营养状况指标变化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 P<0.05);病情稳定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结论 应用早期经鼻饲方式对 NICU危重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早期经鼻饲; NICU;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     NICU病房中收治的危重患者大多数情况下通常伴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在治疗过程中通常以综合治疗为主。使患者的预后得以改善,提高其生存质量是临床治疗的一个重点性问题。该类患者病情的恢复是建立在人体的内环境正常的基础至上,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患者机体的实际营养状态 [1]。我院对 2018年 2月~ 2019年 2月收治的 82例 NICU危重患者在治疗期间分别通过输液器持续滴注方式和早期输液泵持续泵注鼻饲法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并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治疗效果,现汇报研究过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 2018年 2月~ 2019年 2月抽取 82例 NICU危重患者,采用抽签的方式将本组的 8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 41例,其中包括 23例男性患者和 18例女性患者;年龄为 46~ 82岁,平均年龄( 61.5±1.2)岁;发病时间 1~ 14h,平均发病时间( 4.7±0.5) h;治疗组患者 41例,其中包括 24例男性患者和 17例女性患者;年龄为 48~ 81岁,平均年龄( 61.7±1.1)岁;发病时间 1~ 13h,平均发病时间( 4.5±0.6) h。本次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自然指标方面进行组间比较 P<0.05,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数据可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1.2.1对照组营养支持方式 采用输液器持续滴注方式在治疗期间实施肠内营养支持 [2]。     1.2.2治疗组营养支持方式 采用早期输液泵持续泵注鼻饲法在治疗期间实施肠内营养支持 [3]。     1.3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病情稳定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营养支持前后营养状况指标改善幅度、病情治疗效果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2 结果     2.1病情稳定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 对照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后( 5.62±1.03) d病情表现恢复稳定,共计住院接受治疗( 13.47±3.06) d;治疗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后( 2.84±0.61) d病情表现恢复稳定,共计住院接受治疗( 8.94±3.28) d。两组患者病情稳定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2.2营养支持前后营养状况指标变化幅度 对照组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前 Hb水平为( 138.94±2.41) g/L,营养支持后 Hb水平为( 104.57±3.16) g/L,组内差异显著( P<0.05);营养支持前 ALB水平为( 40.74±3.11) g/L,营养支持后 ALB水平为( 31.26±2.85) g/L,组内差异显著( P<0.05);营养支持前 TP水平为( 68.32±4.15) g/L,营养支持后 TP水平为( 57.48±3.36) g/L,组内差异显著( P<0.05)。治疗组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前 Hb水平为( 139.05±3.04) g/L,营养支持后 Hb水平为( 131.18±2.95) g/L,组内差异显著( P<0.05);营养支持前 ALB水平为( 41.03±2.56) g/L,营养支持后 ALB水平为( 38.68±3.03) g/L,组内差异显著( P<0.05);营养支持前 TP水平为( 67.96±3.64) g/L,营养支持后 TP水平为( 63.42±3.04) g/L,组内差异显著( P<0.05)。两组营养支持前营养状况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营养支持后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2.3病情治疗效果 对照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后, 11例患者的病情达到临床治愈标准, 17例患者的病情达到有效治疗标准, 13例患者的病情达到无效治疗标准,该组患者病情治疗有效率为 68.3%;治疗组采用肠内營养支持后, 16例患者的病情达到临床治愈标准, 21例患者的病情达到有效治疗标准, 4例患者的病情达到无效治疗标准,该组患者病情治疗有效率为 90.2%。两组病情治疗效果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采用早期输液泵持续泵注鼻饲法对 NICU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主要具有以下几大优点:①无论进食的多少,胃和小肠的运动形式都会始终存在,输液泵可以通过持续给食原理进行营养支持,与胃肠的运动形式最为相近;②持续泵注鼻饲可以使营养液以缓慢均匀的速度进入到患者的消化道,既可以对各种营养成分缓慢均匀的吸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使营养液对消化道产生的刺激减轻,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度,而使机体的应激性得到有效控制,还能够充分的避免由于短时间内大量进食而导致胃肠的张力水平过高,使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降低,对胃肠黏膜的正常生理结构的功能进行维持;③泵注法鼻饲可以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不仅仅减少了污染的操作环节,还进一步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结合本次研究课题所得的相关数据,对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病情治疗效果明显更高,病情稳定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更短,营养支持前后营养状况指标变化改善程度明显更大,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 P<0.05),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笔者认为:采用输液器持续滴注方式和早期输液泵持续泵注鼻饲法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均可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早期输液泵持续泵注鼻饲法的效果更为显著,有效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输液泵持续泵注鼻饲法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肠内营养支持支持方式,为临床治疗 NICU危重损害提供了一种更加有效的营养支持方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9, 29( 6): 379.     [2]李鸿宇 . 早期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对呼吸内科危重患者的临床意义 [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19( 25): 254-255.     [3]熊爱民,龙英华 . 急性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早期经鼻饲管肠内营养的相关研究 [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17( 32): 175-176.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消化内科危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 204例危重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 n=102)无缝隙护理,对照组( n=102)常规护理,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抑郁、焦虑自评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 P<0.05,且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消化内科危重患者护理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改善患者情绪,减少并发症情况,促进患儿更好的恢复健康,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 标签: 无缝隙护理管理 消化内科 危重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