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癫痫是小儿神经科的第一大类疾病,是成人神经科的第二大类疾病,是老年神经科的第三大类疾病。我国现有癫痫患者约1000万,每年新增癫痫患者约50万,其中约1/3为药物难治性癫痫。反复癫痫发作,给患者带来神经功能和认知损害以及羞耻感,并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影响驾驶等日常生活能力,同时还可能使其成为社会和家庭的严重负担。

  • 标签: 癫痫 外科手术 前颞叶切除术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收缩期高血压的危害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在老年人中很常见。以往曾认为高血压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主要与舒张压升高相关,因而众多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试验都是针对降低舒张压进行的,而忽视了收缩压增高的风险,甚至导致一种误解,

  • 标签: 舒张压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收缩压 老年人 治疗 常见
  • 简介:我国现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我国规定年龄〉60岁为老年人),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老年高血压发病率逐年上升,是导致老年人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由此造成的危害已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2002年国家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居民27万人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年龄〉60岁的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已达49.1^[1]。但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治疗与控制并不满意,我国仅32.2%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接受治疗,而控制率仅为7.6%^[1],因此老年高血压的防治工作亟待加强。

  • 标签: 高血压 抗高血压药
  • 简介:心血管系统的钙化包括血管钙化和主动脉瓣膜钙化.血管钙化是血管壁细胞在各种刺激因素作用下活化,具有成骨细胞样表型.血管钙化发生于大动脉和中动脉管壁的内膜和中膜.发生于血管内膜者,称为血管内膜性钙化(intimalcalcification),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相关联,主要发生于脂质条纹形成期,呈现为小而弥漫分布的羟基磷灰石晶体钙沉积,并形成与生理性骨发育类似的细胞内基质小泡.另一种钙化发生于血管中膜,称为血管中膜性钙化(medialcalcifcation),它独立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存在,主要发生于衰老、糖尿病和尿毒症等病理状态下的血管.中膜钙化主要发生在无炎性细胞浸润及脂质沉积的环境中,动脉中膜的弹力层出现基质小泡[1].近年血管生物学的研究和心血管影像学(如电子光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等)的进展,发现血管钙化是患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病变、血管损伤和慢性肾病等疾病的患者中普遍存在的临床病理表现,血管钙化的部位和钙化程度是中风、缺血性心脏病的预警指标.血管钙化增加了血管的硬度,降低了血管的顺应性,增加自发的和血管成形术中发生的斑块和血管破裂、以及动脉瘤形成的危险,易导致心肌缺血、左心室肥大、心力衰竭和中风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是冠心病,中风和外周血管病等的主要危险因子之一.80%的血管损伤和90%的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伴有血管钙化,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肾功能衰竭等均促进动脉钙化的发病.青年血管钙化患者的发病以糖尿病患者多见,而老年患者以血脂异常居多.有学者认为动脉钙化程度是预测Ⅱ型胰岛素非依赖性糖尿病患者心血管死亡率的最佳指标[2,3].现仅就血管钙化的机制及防治等叙述如下:

  • 标签: 血管内膜 钙质沉着症 心血管疾病
  • 简介:文献提示,身体不同程度的创伤均可引起心电图改变,本文对外伤患者所致心律失常作一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67例外伤者,既往病史中均无高血压及心脏病史。男144例、女23例,年龄19~67(平均38.7)岁。颅脑外伤49例、多发性肋骨骨折4例、腰椎压缩性骨折15例、肢体骨折63例,其它外伤36例。……

  • 标签: 心电图 护理 颅脑外伤 肢体骨折 创伤
  • 简介:目的:探讨ICU心肌梗塞患者重视心理护理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到2014年8月于我院ICU病房就诊的心肌梗塞患者共68例,将患者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34例,对照组患者入院之后给予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再联合采用心理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在接受为期2周的心理护理后,比较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34例患者在接受上述心理护理之后,其中AS评分、SDS评分和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很大程度上缓解了ICU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抑郁、焦虑心理,并且促进了护理满意度的提高,应该进行广泛的推广。

  • 标签: 心理护理干预 心肌梗塞 效果
  • 简介:我国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国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和导致残疾最严重的疾病.欧、美国家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在20世纪30~40年代快速上升,至70年代达到顶峰.通过积极采取控烟、降胆固醇计划等预防策略后,90年代开始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1].在过去的20年,英国的主要卒中事件下降了40%[2].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心血管疾病,预防形势也更加严峻.在卒中临床事件中,约3/4为首发卒中,故一级预防是降低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策略.遵循卒中一级预防指南,汲取国际成功经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级预防策略,对于卒中预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卒中 一级预防 预防策略 筛查
  • 简介:外伤性颅内血肿对心电图的影响是明显的,但尚未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本文收集了近两年来ICU收治的20例外伤性颅内血肿病例.对术前、术后心电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对心电图的影响,报告如下。

  • 标签: 外伤性颅内血肿 心电图 ICU
  • 简介:卒中是严重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疾病,尤其是在我国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和复发率均很高。经过国家“九五”、“十五”期间的专项科技攻关,卒中的治疗,特别是在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脑动脉狭窄的支架成形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颅内外动脉搭桥术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降低脑血管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从疾病的上游环节入手,采取积极主动的预防措施才是有效治疗卒中的关键。作为一名外科医师,不应仅仅是一个只会拿手术刀和导管的“手术匠”!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卒中 预防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十五”期间 溶栓治疗
  • 简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s,TIA)是指缺血引起的短暂性脑局灶功能或视网膜功能缺损,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传统定义的TIA所致的神经症状和体征应在24h内完全消失,但随着临床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尤其是缺血性卒中起病早期溶栓治疗的应用,国内外有关TIA的时限和处理方面的争议日益增多,值得神经脑血管科医师高度重视.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发作时限 临床表现 卒中 病因 治疗
  • 作者: 杨宽
  • 学科: 医药卫生 > 心血管疾病
  • 创建时间:2022-10-21
  • 出处:《医师在线》2022年第19期
  • 机构: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贵州安顺561200
  • 简介:目的: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的ICU临床体会进行分析。方法:2017年10月至2021年9月,将我院接收的5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此次评估对象,所有患者均按照入住ICU时间进行分组,分组设置为研究组、对照组,前者25例为术后直接进入ICU,后者25例手术48h后进入ICU,对上述措施实施后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效果进行分析,评估上述措施的可行性。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分析有意义;预后情况对比显示,研究组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术后及时进入ICU可以显著提升治疗及预后效果,对重型颅脑外伤并发症抑制具有积极意义,可以实现患者身心健康。

  • 标签: 重型颅脑外伤;预后;ICU;并发症
  • 简介:为研究头部外伤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对头部外伤者进行伤情分类和治疗,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示头部外伤时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增高,经2w治疗后,心律失常较受伤时有显著下降(P〈0.05~0.01)。结论是头部外伤可促发各种心律失常,机制与头部外伤后的应激、疼痛、代偿、神经及精神作用和直接心脏损害有关。

  • 标签: 头部外伤 心律失常 心电图分析 常规12导联 心电图检查 发生情况
  • 简介:急性心肌梗死样心电图改变是心电图危急值内容,其发生原因除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外,还可能为脑源性、外伤性等引起,现报道外伤致酷似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1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1岁,因“外伤性胸痛、胸闷4小时”入院。4小时前因工作时前胸部不慎被铁片砸伤,当即出现剧烈胸痛,伴胸闷不适,无咳嗽及咯血,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无咯血,生命体征稳定。急诊胸部+中上腹部CT示:(1)左上肺少量出血;(2)右下肺背侧渗出性病变;(3)心包积液(血)。急诊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频率98次/分;P-R间期固定0.15s;QRS波:时限0.13s,V1呈R型,R波升支有切迹,V4呈RS型,V5呈qRS型其S波粗顿,V2、V3呈qRS型伴ST段呈弓背型抬高0.3mv及T波倒置。心电图诊断:(1)窦性心律;(2)V2、V3导联异常q波伴ST段呈弓背型抬高0.35mv及T波倒置,提示符合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或急性心脏挫伤心电图改变;(3)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急诊(时间21:09)肌红蛋白593.9ng/ml,肌钙蛋白26.73ng/ml,肌酸激酶(CK)1262U/L,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70U/L,白细胞29.4×109,中性粒细胞比例88.04%,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脂正常。超声多普勒提示:两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

  • 标签: 外伤 酷似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脑卒中时,可以出现偏瘫及神经系统定位症状和体征以及多种大脑高级功能的障碍,如:智能和记忆障碍、失语、失认、失用、视空间障碍、忽视等认知功能障碍;也可发生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这些脑卒中后的认知和情感障碍也同样是患者致残的原因,但未能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这些障碍通过临床神经心理学的检查方法即可揭示出来,同样有神经系统定位诊断的意义,还可以指导药物和康复治疗.可根据评价后这些障碍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来制定患者个体化的、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程序和康复措施--认知神经心理康复,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因此揭示脑卒中后所发生的认知和情感障碍,并给予评价与康复是非常重要的.

  • 标签: 脑出血 认识障碍 情绪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及3DCT在脊柱外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脊柱骨折患者的MPR、SSD、MIP及VRT图像,分析各种成像方法在诊断中的价值。结果MPR及3DCT可发现及多方位观察骨病变。结论螺旋CT三维及多平面重建综合应用是诊断脊柱骨折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骨病变 螺旋CT 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及MRI诊断外伤性视神经病(TON)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于2015年2月~10月收治的外伤性视神经病患者60例,采用三维重建CT技术和磁共振短时间翻转恢复序列扫描实施术前诊断,比较2种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①螺旋CT检出率为91.6%,MRI检出率为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种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减压术后经磁共振STIR序列扫描显示,XX%的患者视神经损伤明显改善。结论三维重建CT可清晰显示并定位视神经管骨折,STIR序列扫描可准确判断损伤情况,评价减压情况,两种技术结合应用可提供更为全面的影像学支持。

  • 标签: CT MRI 外伤性视神经病
  • 简介:随着MRI技术的快速进展,它在心脏疾病尤其缺血性心脏病评价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MRI不仅能提供缺血性心脏病的形态学信息,还能用于评估心肌活力、心肌灌注以及心脏功能,而且冠状动脉MRI还能用于评价血管近段病变.所以,MRI作为无创性检查技术有望成为缺血性心脏病的“一站式”检查方法.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心肌缺血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疾病 心室功能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