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克隆并表达人心肌肌钙蛋白I(cTnl)cDNA,为高效获得大量蛋白、制备抗体打下基础。方法采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人cTnI基因,重组构建pcDNA3-cTnI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人胚肾(HEK)293细胞,并用单克隆抗体检测特异性cTnI蛋白表达.结果克隆了cTnI的全长基因,构建了pcDNA3-cTnI真核表达载体并成功地在真核细胞中获得了蛋白表达结论所表达的蛋白证明具有正确的cTnI免疫原性,为规模化制备cTnI蛋白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心肌肌钙蛋白I 基因 克隆 分子 基因表达
  • 简介:目的探讨心电图联合检测肌钙蛋白Ⅰ(cTnI)诊断胸部闭合伤合并心肌钝性伤的价值.方法对行肌钙蛋白Ⅰ检测并有心电图记录的78例胸部闭合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60岁年龄组与<59岁组cTnI变化的差异.结果78例患者中,cTnI升高24例,阳性率为29%.36例心电图异常的患者中,cTnI升高16例,阳性率为44%;42例心电图正常的患者中,cTnI升高8例,阳性率为19%,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年龄组cTnI升高平均值高于<59岁年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电图联合检测肌钙蛋白Ⅰ可有效诊断胸部闭合伤伴心肌钝性损伤.根据心电图变化检测肌钙蛋白Ⅰ既可提高阳性诊断率又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测.

  • 标签: 胸部闭合伤 心肌钝性伤 肌钙蛋白Ⅰ 心电图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心肌钙蛋白T(cTnT)对不稳定心绞痛(UAP)危险分层的临床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测定80例UAP患者入院当天、第2天、第3天血浆cTnT水平,据cTnT≥0.1ng/ml或<0.1ng/ml将患者分为cTnT升高组和正常组,观察住院期间UAP胸痛发作时ST-T变化以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率.结果:在80例UAP中cTnT升高者24例(30%);正常者56例(70%);cTnT升高者24例中发生AMI3例(12.5%),其中死亡1例,cTnT正常者无1例发生AMI或死亡;cTnT升高组胸痛发作时的心电图ST-T改变发生率100%(24/24)高于正常组的0%(0/56)(P<0.01).结论:cTnT测定对判断UAP在短期内发生AMI和心性死亡预测价值,可作为UAP危险度分层指标.

  • 标签: 心肌蛋白T 不稳定心绞痛 危险度分层 UAP 酶联免疫法
  • 简介:目的动态监测1岁以下婴儿的未成熟心肌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troponinⅠ.cTnI)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临床中的意义。方法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心内直视手术患儿30例,分别于术前24h,术后24h、72h及术后7d取外周血用化学发光法检测cTnI并与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kinase—MB,CK—MB)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H)进行对比分析,并与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作相关分析。结果cTnI在术后24h、72h,及术后7d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CK—MB在术后24h、72h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K与LDH分别在术后24h、72h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青紫型与潜伏青紫型组,以及新生儿与非新生儿组在各时间点cTnI浓度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与cTnI浓度均呈正相关。结论血清cTnI浓度可准确及时反映婴儿先心病手术未成熟心肌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程度。青紫型与潜伏青紫型,新生儿与非新生儿组之间的cTnI对评价未成熟心肌围手术期心肌损伤无明显差别。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越长,cTnI浓度升高越明显,提示术中心肌损伤程度越大。

  • 标签: 肌钙蛋白Ⅰ 未成熟心肌 心肌损伤 先天性心脏病
  • 简介:曾有报道指出,对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接受经皮冠脉介入(PCI)的患者,连续监测其发作后24h内每隔6h的高敏肌钙蛋白T(hsTnT)浓度及峰值,可以很好预测患者梗死面积和远期预后。无论是峰浓度还是固定时间点的hsTnT浓度都与发作后48h内总肌酸激酶(CK)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相比应用心肌酶峰浓度作为预测心肌梗死面积大小的指标,单次测定hsTnT成本更低,临床依从性也更好,

  • 标签: 心肌梗死面积 峰浓度 肌钙蛋白 冠脉介入 连续监测 依从性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前白蛋白、脑钠肽(BNP)、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6年6月于解放军第九五医院心内科收治的61例AMI患者资料,男性29例,女性32例,年龄38~78岁,平均(56.14±5.76)岁.按治疗后30d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10例)与未发生组(51例).入院后检测前白蛋白、BNP、cTnT、CK-MB水平.收集患者住院的-般资料,随访观察治疗后30d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未发生组比较,发生组年龄、BNP、cTnT、CK-MB显著升高,糖尿病比例增加,心功能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680,95%CI1.186~6.058)、糖尿病(OR=2.372,95%CI:1.161~4.822)、心功能分级(OR=3.364,95%CI:1.233~9.172)、BNP(OR=1.980,95%CI:1.125~3.483)、cTnT(OR=1.532,95%CI:1.077~2.352)为AM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BNP、cTnT、CK-MB为AMI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而前白蛋白与预后无明显相关.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前白蛋白 脑钠肽 心肌肌钙蛋白T 肌酸激酶同工酶
  • 简介:目的: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血乳酸(LAC)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在急性病毒性心肌炎(AVM)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动态监测54例AVM患者的hs-CRP、cTnI和LAC的水平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果三项指标的水平均随着患者入院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其中,hs-CRP水平入院后0h即升高,阳性率达96.3%,并逐步升高,入院后24h达高峰,后逐步下降。而cTnI和LAC水平分别于患者入院后12h和24h升高。结论hs-CRP、cTnI和LAC三项指标的联合检测有助于AMI的早期诊断,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高敏肌钙蛋白T(hs-TnT)及线粒体偶联因子-6(CF6)含量在冠状动脉循环中的变化。方法纳入2009年4月到2011年3月期间我院收诊的AMI患者60例,同期选取冠脉造影结果无狭窄或狭窄程度〈50%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取两组受试者冠状静脉窦、冠状动脉与外周血清,分别采用发光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hs-TnT及CF6浓度。结果AMI患者冠状静脉窦、冠状动脉与外周静脉血清中hs-TnT、CF6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患者冠状静脉窦血清hs-TnT、CF6较冠状动脉血清hs-TnT、CF6均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MI可导致冠脉循环hs-TnT和CF6浓度升高,二者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心肌梗死面积。

  • 标签: 心肌梗死 高敏肌钙蛋白T 线粒体偶联因子-6 冠状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初次心梗患者再灌注后脑钠素、心肌钙蛋白T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3年1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40例初次心梗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下壁再灌注)和对照组(前臂再灌注),在住院入院初以及治疗四天后对其相关指标比如脑钠素等和同期住院治疗的其他病症患者的相关指标结果对比。结果治疗前后,三组患者的脑钠素、心肌钙蛋白T指标大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同时治疗组、对照组分别和同期对照患者的脑钠素、心肌钙蛋白T指标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初次心梗患者再灌注治疗后,患者的脑钠素指标明显上升,同时患者实施灌注治疗后,血浆脑钠素浓度明显下降。

  • 标签: 初次心梗 再灌注 脑钠素 心肌钙蛋白T 临床意义
  • 简介:目的探讨心力衰竭预后和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124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cTnⅠ表达水平分为正常组和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心功能观察指标的差异性及1年的随访结果。结果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Ⅱ级患者的cTnⅠ为(0.054±0.015)ng/ml、Ⅲ级患者的cTnⅠ为(0.126±0.028)ng/ml、Ⅳ级患者的cTnⅠ为(0.364±0.087)ng/ml;NYHA心功能Ⅱ、Ⅲ及Ⅳ级患者的cTnⅠ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左房内径(LAD)、左室舒末径(LVDD)、左室缩末径(LVDS)检测值显著大于正常组,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检测值显著小于正常组;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随访期间死亡率、病情恶化率、住院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与cTnⅠ表达水平呈负相关,cTnⅠ可作为反映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及预后的观察指标,具有临床可行性。

  • 标签: 心力衰竭 血清肌钙蛋白Ⅰ 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射频消融术(RFCA)对血凝状态及肌钙蛋白I(cTnI)含量的影响.方法:60例行RFCA的病人分别测定电生理检查术(EPS)术前、后,消融术前,消融术后即刻,4、12、24小时D-二聚体(DD),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GMP-140),cTnI含量.结果:血清DD,GMP-140水平在EPS及RFCA后升高,而cTnI水平仅在RFCA后升高.峰值cTnI与峰值DD,GMP-140呈直线正相关(r=0.48,0.39,P<0.001,<0.005).结论:RFCA可损伤心肌并改变血凝状态,心肌损伤可诱发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栓形成.

  • 标签: 射频消融术 血凝状态 肌钙蛋白I 电生理检查 心动过速
  • 简介:目的通过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心电图QRS波群变化进行缺血分级,探讨心电图缺血与血清高敏肌钙蛋白Ⅰ(hs-cTnⅠ)的关系。方法根据入院心电图将120例STEMI患者分为Ⅲ级缺血组(QRS波终末变形)81例(67.5%)和Ⅱ级缺血组(QRS波终末不变形)39例(32.5%),两组均行冠脉造影及hs-cTnⅠ检测。比较两组冠脉血管病变发生情况与血清hs-cTnⅠ的关系。结果(1)Ⅲ级缺血组中男68例(83.95%),女13例(16.05%);Ⅱ级缺血组中男27例(69.23%),女12例(30.77%),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Ⅲ级缺血组患者左前降支病变发生率高于Ⅱ级缺血组(P〈0.05),Ⅱ级缺血组患者左回旋支病变发生率高于Ⅲ级缺血组(P〈0.001);(3)两组血清hs-cTnⅠ测定为偏态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8,P〈0.006);(4)Ⅱ级缺血组hs-cTnⅠ浓度低于Ⅲ级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MI心电图Ⅲ级缺血与血清hs-cTnⅠ浓度有关。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 高敏肌钙蛋白Ⅰ
  • 简介:目的探讨高敏肌钙蛋白T(hsTnT)轻度升高在胸痛患者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9月30日就诊于我院的胸痛患者,hsTnT水平在0.001~0.030ng/mL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hs-TnT检查采用美国罗氏公司的cobase601自动检测仪检测。结果共入选45例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肌酐清除率无显著性差异,冠心病组hsTnT较非冠心病组升高,分别为(0.014±0.009)ng/mL和(0.007±0.005)ng/mL,P=0.004。冠心病组患者hsTnT与冠脉Gensini积分相关分析:相关系数=0.418,P=0.034。结论对于疑诊冠心病的胸痛患者,低浓度的hsTnT升高有助于冠心病的诊断,且hsTnT的值可能与冠脉病变的范围和程度有关。

  • 标签: 冠心病 肌钙蛋白 冠脉造影 胸痛 患者年龄 高敏
  • 简介:1资料与方法74例2002年8月~2004年10月因突发头痛、胸闷收入我科的住院患者,均行头颅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男49例,女25例,年龄48~80(62±11)岁,70例有高血压病史,21例合并糖尿病,17例合并血脂异常.所有患者于入院当天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检查,对ECG异常患者采静脉血检测肌钙蛋白I(cTnI),2例患者入院后ECGST-T改变明显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其余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住院治疗两周后复查头颅CT或MRI检查、ECG及cTnI.

  • 标签: 急诊冠状动脉造影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清肌钙蛋白I 造影分析 常规12导联心电图 ECG异常
  • 简介:目的探讨入院时血糖水平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PCI术后ST段下降幅度(STR)和肌钙蛋白T峰值的影响。方法首次AMI的412例老年患者,根据其血糖水平分为3组:A组(血糖〈7.0mmol/L)156例;B组(血糖7.0~11.1mmol/L)135例;C组(血糖〉11.1mmol/L)121例;分析3组患者急诊PCI术后90minSTR与血浆肌钙蛋白T峰值的相关性。结果C组患者PCI术后90minsTR〉700较A组显著减少(17.96%vs51.49%,P〈0.01),B组患者PCI术后90minSTR30%~70%与血糖水平的高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PCI术后,STR〉700的患者肌钙蛋白T峰值低于STR〈30%患者[(0.033±0.018)ng/Lvs(0.107±0.055)ng/L,P〈0.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组肌钙蛋白T峰值升高与血糖的相关性最为密切(r=0.399,P=0.001)。入院时血糖水平与肌钙蛋白T峰值呈显著正相关,入院时血糖水平越高,血清肌钙蛋白T峰值升高越明显。结论入院时血糖升高的老年AMI患者PCI术后,较好的控制血糖对于此类患者有效的心肌再灌注是十分重要的。

  • 标签: 心肌梗塞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血糖 肌钙蛋白T
  • 简介:目的探讨EH患者血清CTnT水平与LVH及心功能不全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发光法测定68例EH患者的血清CTnT,并作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RWT、LVMI、LVEF,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左室肥厚组(47例)、非肥厚组(21例)、心功能正常组(45例)、心功能不全组(23例),对各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左室肥厚组、心功能不全组血清CTnT水平显著高于非肥厚组、心功能正常组。CTnT与LVMI、LVEDD显著正相关,与LVEF、RWT显著负相关。结论血清CTnT水平与EH患者LVH及心功能不全有显著相关性,CTnT水平对评价EH患者心肌损伤及病情可能有一定价值。

  • 标签: 血高压病 血清肌钙蛋白 左室肥厚 心功能不全
  • 简介:血浆肌钙蛋白和利钠肽的增加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有关。但这些生物标记物与卒中发生的相关性的研究有限。研究者们预测,高水平的肌钙蛋白(TnT)和N-末端B型钠酸肽(NT-proBNP)与卒中的发生呈正相关,并进行了前瞻lI生流行病学调查加以验证。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在社区人群中研究(theatherosclerosisriskincommunities,ARIC)对无卒中的10902人的血浆TnT和NT-proBNP进行测定,并平均随访11.3年。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肌钙蛋白T 疾病风险 社区人群 N-末端 利钠肽
  • 简介:目的探讨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及评估梗死相关血管再灌注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胸痛6h内明确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5例,并于入院1h内接受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入院即刻和术后3h行床边心电图检查并采血检测肌钙蛋白I(cTnI)及H-FABP,再灌注治疗后3h以心电图ST段回落≥50%为血流再通的评价指标。结果65例AMI患者入院即刻H-FABP阳性率(87.69%)显著高于cTnI阳性率(5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3h后H-FABP在ST段回降≥50%组与ST段回降〈50%组中,酶峰值分别为(24.03±9.12)ng/ml与(32.57±10.2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TnI测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ABP可作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可靠标志物,也可作为评价心肌再灌注疗效的指标之一。

  • 标签: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急性心肌梗死 早期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人重组人硫氧还蛋白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塞范围和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成年Wister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I组:假手术组(8只),Ⅱ组:缺血再灌注组(7只),Ⅲ组:人重组硫氧还蛋白保护组(6只)。Ⅱ、Ⅲ组分别在结扎左室前降支30min后再灌注120min.Ⅲ组再灌注后立即静脉注人重组硫氧还蛋白。观察再灌注后心肌梗塞范围和心肌细胞凋亡以及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人重组硫氧还蛋白显著降低了再灌注后心肌梗塞范围和心肌细胞凋亡数量(P均〈0.01),并上调凋亡相关基因bcl-2的表达(P〈0.05)。结论:人重组硫氧还蛋白心肌缺血再灌注具有保护作用,其抑制凋亡的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bcl-2基因表达来发挥的。

  • 标签: 硫氧还蛋白 再灌注 心肌梗塞 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