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RonT(U)型室期前收缩类型与快速心律失常关系.方法分析31例在入院后发生≥1次由RonT(U)型室期前收缩诱发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发作时与发作前后常规12导联心电图或持续心电监视心电图.结果31例诱发快速心律失常RonT(U)型室期前收缩可分为3种类型:(1)QT间期正常非长间歇依赖RonT型室期前收缩;(2)QT间期正常长间歇依赖RonT型室期前收缩;(3)长QT(U)间期综合征伴RonT(U)型室期前收缩.各型RonT(U)型室期前收缩及其所诱发快速心律失常有不同临床与心电学特征.结论RonT(U)型室期前收缩类型与其所诱发快速心律失常关系密切.

  • 标签: RONT 型室性期前收缩 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 心电描记术
  • 简介:在一般心电学文献中很难查找到加速逸搏心律(原名非阵发性房心动过速)有关论述。有学者认为:①此种心律失常少见。②心电图上不易得到明确诊断。近年来随着动态心电图广泛应用,我们发现加速逸搏心律属于常见主动异位心律失常。心电图特点不同于窦性心律,又有别于房心动过速。应引起

  • 标签: 房性逸搏心律 心动过速 动态心电图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QRS离散度(QRSd)对致命心律失常预测价值。方法:120例心脏病患者(分室速组40例;无室速组80例)及80例正常人(对照组)接受体表标准12导同步心电图QRSd检测。结果:与无室速患者及正常人相比,室速患者QRSd,QRSmax显著延长(P<0.05),将QRSd>45ms作为室速预测指标,获得了95%敏感性和93%特异性,结论:QRS离散离(QRSd)可用于识别可发生致命心律紊乱高危患者群。

  • 标签: QRS离散离 心电图 室性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探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顽固心力衰竭(以下简称顽固心衰)疗效.方法应用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及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方法治疗25例顽固心衰病人并观察其疗效.结果全部患者经过CRRT治疗后,症状与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及心脏指数均显著增加.结论CRRT能缓慢、等渗地清除水和溶质,较好地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性,能有效地纠正心衰.

  • 标签: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顽固性心力衰竭
  • 简介:由各种肾脏疾病引起高血压统称肾高血压,包括肾实质高血压、肾血管高血压(如肾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肾脏内分泌高血压(如肾素瘤所致),其中肾实质高血压最常见,占各种原因所致高血压5%~10%,在继发性高血压中占第一位.

  • 标签: 高血压 肾性 抗高血压药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
  • 简介:黄伯中风了!这个意外令他家人不能接受,因为虽然黄伯患有高血压病,但经过抗高血压药物治疗,血压得到了控制,自我感觉亦很好,家人完全没有料到他会发生脑卒中。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医学界对这部分治疗失败高血压患者研究中,发现一个重要而易于被忽略方面,

  • 标签: 血压控制 治疗失败 家人 自我感觉 高血压病 中风
  • 简介:患者女,31岁.无器质心脏病证据.图示Ⅱ导联.窦性P波有P3、4、6、7、9、10直立状、外形正常,可测出之窦性P-P为1.16~1.28s(51~46次/min),为窦缓(SB).

  • 标签: 房性早搏 房性并行心律 心电图 诊断
  • 简介:患者男性,26岁。因大量饮酒20小时后,心悸3小时就诊。20小时前,与朋友聚会,先后饮52度白酒约750克和啤酒约5升,当时无明显不适。于3小时前,出现心悸、呈持续发作,伴头昏、乏力、胸闷,无咳嗽、无恶心、呕吐、腹癌、晦泻。无晕厥、意识障碍等表现,查体:体温36.5℃,

  • 标签: 急性乙醇中毒 心动过速 自主性 室性 持续性发作 大量饮酒
  • 简介:肥胖是原发性高血压病一个重要发病因素,在大多数西方国家,高血压病患者中约65%~75%为肥胖者[1].1994年瘦素(leptin)发现使人们对肥胖研究真正进入分子时代[2].研究表明:瘦素通过多种途径调节能量代谢及血压,由于选择瘦素抵抗,导致肥胖及肥胖相关高血压病发生.

  • 标签: 瘦素 肥胖 高血压病 能量代谢
  • 简介:目的探讨载脂蛋白B、E基因多态与高血压、冠心病相关.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片段长度多态分析60例正常人、60例高血压和26例冠心病载脂蛋白B、E基因型.结果高血压组和冠心病组ApoBXbaI位点等位基因频率高于正常组,其中冠心病组与正常组差异明显(P<0.05),ApoE等位基因E4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和0.005).结论ApoBXbaI位点和ApoE等位基因E4是高血压和冠心病重要遗传标记,推测该两种疾病发生可能有共同遗传基础.

  • 标签: 高血压 冠心病 载脂蛋白B基因 载脂蛋白E基因
  • 简介:临床上把具有心肌缺血证据(经心电图、心脏超声、核素心肌灌注扫描及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核实),而患者并无临床症状(如:胸闷、气短、心绞痛等)一组综合征称为无症状心肌缺血(silentmyocardialischemia,SMI),它是冠心病临床表现一种形式.由于以往缺少此方面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较少受到心血管专家及患者本人重视,随着动态心电图(DCG)及心率变异性(HRV)等检查广泛应用,SMI检出率逐渐增高,其危险及对冠心病患者预后预测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我们就其发病机制、发作规律、临床意义、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叙述如下.

  • 标签: 心肌缺血 心肌梗塞 心电描记术
  • 简介:患者男性,70岁。因心悸、胸闷10天入院。图中同步连续记录示:仅见窦性P波,P-R间期0.23s。另可见异位房P’波呈两种形态,尤以Ⅱ导联改变明显:P’1、P’2、P’3、P’6-8、P’12、P’13-15、P’17呈深倒置(梯形图中标·)。QRS波形态、时间正常。R-R间距不等,但与P波或P’波有关。

  • 标签: 房室结双径路文氏型传导 异位房性 多源性 QRS波形态 激动 窦性P波
  • 简介: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s,TIA)是指缺血引起短暂脑局灶功能或视网膜功能缺损,为常见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传统定义TIA所致神经症状和体征应在24h内完全消失,但随着临床脑血管病研究进展,尤其是缺血性卒中起病早期溶栓治疗应用,国内外有关TIA时限和处理方面的争议日益增多,值得神经脑血管科医师高度重视.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发作时限 临床表现 卒中 病因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