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LMWH)与普通肝素(uH)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中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适合PCI的冠心病患者分为三组:A组,LMWH组,即PCI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均应用LMWH;B组,UH组,即PCI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均应用UH;C组,交叉抗凝组,即PCI手术前用LMWH,手术中应用UH,手术后用LMWH。观察30d内三组临床效果及出血等不良事件。结果c组反复心绞痛发作患者较A组、B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心脏性死亡、中风、急性及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或急性再次血运重建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少量出血患者较A组、B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严重出血,特别是需要输血的患者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管室使用LMWH的A组患者出现2例导管内血栓形成。结论LMWH和UH都各有优缺点。LMWH无需监测活化凝血时间,无需静脉持续输注,而UH用药期间需要监测APTT,有时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HIT)。应用LMWH的个别患者会出现导管内血栓形成,交叉抗凝临床效果,如反复心绞痛发作较高,在出血不良事件方面也有增加趋势。

  • 标签: 冠脉介入治疗 低分子肝素 普通肝素
  • 简介: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156例急性心肌梗死被分成低分子肝素组(86例)和未应用低分子肝素的对照组(70例),比较其疗效.结果:低分子肝素组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左室内血栓形成、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出血副作用非常少见.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满意,可靠、安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低分子肝素 药物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9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0.4%,显著优于对照组(51.1%),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一种较好药物.

  • 标签: 低分子肝素钙 治疗 不稳定性心绞痛 疗效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速避凝)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8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B组)40例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A组)40例在基础治疗上加速避凝,疗程为1W.治疗前后测QTd、24hDCG,并追踪其住院期间的生存情况和有无心脏病事件.结果A组治疗后QTd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明显优于B组);其住院期间心脏病事件的发生率亦明显低于B组.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速避凝,可显著降低QTd、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住院期间心脏病事件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 标签: 低分子肝素 不稳定型心绞痛 QT离散度 心电图
  • 简介:  目的:总结用普通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所用导管介入治疗肺栓塞的方法。方法:36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经肺动脉造影后,行肺动脉内普通导管机械性碎栓、吸栓,观察处理前后的肺动脉压和症状改善情况。结果:36例急性肺栓塞患者PTCA,均操作顺利,即刻症状明显改善,肺动脉压力从(50±7)mmHg降至(36±5)mmHg(P〈0.01),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用普通PTCA导管经皮介入治疗肺栓塞,只要掌握好适应症,具备熟练的导管操作经验,是安全有效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肺栓塞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阿魏酸钠(SF)联合低分子肝素(LMWH)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LMWH)5000U,皮下注射,1次/12h,共用10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魏酸钠(SF)300mg,静脉滴注,共用14d,LMWH疗程同对照组。14d后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和心电图疗效等。结果阿魏酸钠(SF)注射液与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有效缓解症状,改善心电图疗效,降低TC、LDL,心肌耗氧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SF注射液与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 标签: 心绞痛 不稳定型 阿魏酸钠 钠屈肝素
  • 简介:目的:总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LMWH)的护理经验。方法:100例冠心病患者成功进行PCI,术后单纯行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并按注射方法随机均分为传统方法(绷紧皮肤进针法)组和新方法(脐旁维持局部皮肤皱褶进针法)组,比较两组皮下出血发生率。结果:新方法50例中有6例在脐周注射部位有小血瘀点.传统方法50例中有10例有3cm×5cm的大瘀血斑并有硬块,20例脐周注射部位有瘀点,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的小出血斑点。结论:新方法皮下注射LMWH皮下出血发生率比传统方法显著降低。

  • 标签: 冠心病 介入治疗 低分子量肝素 护理进展
  • 简介: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加硝酸异山梨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疗效.方法:68例UAP病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硝酸异山梨酯20mg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滴(40~80μg/min),1次/d;低分子肝素钙0.4ml皮下注射,2次/d,3天后改为1次/d,共1周.观察心电图,UAP发作次数、强度及血液流变学参数.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UAP的显效率显著增加,心绞痛缓解、消失时间显著缩短(P均<0.01)两者差别显著.结论:低分子肝素联用硝酸异山梨酯能很好地控制UAP的发作,且无明显的副作用.

  • 标签: 低分子肝素 硝酸异山梨酯 联合治疗 不稳定性心绞痛 临床观察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肝素剂量及血小板计数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入院患者64例,分为常规治疗组36例和替罗非班组28例,常规治疗组使用抗血小板药和肝素抗凝;替罗非班组在上述基础上联合使用替罗非班,以达到肝素抗凝使激活的部分凝血时间延长2倍为标准,比较两组肝素用量、二磷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及血小板数。结果替罗非班组肝素用量(500±120)U/h显著低于常规组(760±148)U/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58,P〈0.01),用药后两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低于用药前(P〈0.01),但替罗非班组降低更显著(P〈0.01),替罗非班组用药后血小板数降低(P〈0.05)。结论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可降低抗凝肝素剂量,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并呈降低血小板数的趋势。

  • 标签: 替罗非班 血小板 肝素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简介: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奥扎格雷与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方法:将16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奥扎格雷及低分子肝素、血塞通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87.5%,对照组显效率71.3%,P〈0.01.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急性脑梗塞效果显著.

  • 标签: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 低分子肝素 急性脑梗塞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低分子肝素(LMWH)对其的影响。方法44例UA患者随机分为A、B二组,A组在B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LMWH,于治疗前及治疗第八天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及血浆内皮素(ET)、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对照组为20例健康人。结果UA患者NO含量低于对照组,ET和vWF含量高于对照组(P均<0.001);与治疗前比较,A、B二组NO含量无变化(P均>0.05),ET、vWF含量均降低(P均<0.05);与B组比较,A组ET、vWF降低显著(P均<0.05),NO无差异(P>0.05)。结论与对照组比较,UA患者循环血中NO含量降低,ET、vWF含量升高(P均<0.001);LMWH可降低UA患者循环血中升高的ET、vWF水平,对降低的NO无影响。

  • 标签: 不稳定型心绞痛 血管内皮功能 低分子肝素 内皮素 一氧化氮
  • 简介:背景:除了日常血压和心率波动外,N末端B型钠尿肽也是预测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将日常血压和心率波动计算为个体血压和心率变异标准差,并在本横断面研究中提出假说“个体血压和心率变异标准差和体内升高的N末端B型钠尿肽相关”。方法:本研究从普通日本人群中纳入了664例没有心脏病史的参与者(平均年龄61.9岁,女性为70.5%)。

  • 标签: B型钠尿肽 心率改变 N末端 血压 普通人群 相关性
  • 简介:目的比较普通磷酸胆碱涂层支架与可释放地塞米松磷酸胆碱涂层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单支病变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长期临床效果。方法12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普通磷酸胆碱涂层支架治疗组(PC组,n=60)和可释放地塞米松磷酸胆碱涂层支架治疗组(DXM-PC组,n=60)。观察两组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3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支架置入术后3年,DXM-PC组与PC组相比,具有更低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7%vs25%,P〈0.01)。结论在治疗冠状动脉单支病变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时,DXM-PC支架安全,较PC支架更有效防止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具有更好的长期临床效果。

  • 标签: 心绞痛 不稳定型 支架 磷酰胆碱 地塞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