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6 个结果
  • 简介:CCU(冠心病监护病房)主要收治重症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等疾病的患者,患者病情较重,变化较快。通常在CCU床旁无法完成所有检查和治疗,需将患者转运至相关辅助科室。由于患者病情及转运途中的各种条件限制,转运过程存在较高风险。为了降低转运风险,减少意外,保证患者安全,我科制订了一系列预防管理措施,介绍如下。

  • 标签: CCU患者 转运护理 冠心病监护病房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力衰竭 恶性心律失常
  • 简介:脑卒中后期的康复患者中约有42%由于疾病原因诸如意识不清、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需持续或长期借助胃管进行鼻饲饮食治疗[1]。脑卒中中后期的康复患者需每日外出行高压氧或康复治疗,由于搬运时胃管牵拉或患者意识障碍及康复时未适当固定肢体等原因,导致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自行将胃管拔除,即非计划胃管拔除。

  • 标签: 脑卒中 康复患者 非计划胃管拔除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120急救转运系统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肌再灌注时间及其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行PCI的STEMI患者60例,根据入院方式分为120转运组36例和自行入院组24例,观察2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FMC-to-B)时间、进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D-to-B达标率(D-to-B〈90min)、平均住院天数、PCI术后1周及6个月心功能情况。结果与自行入院组比较,120转运组D-to-B和首诊FMC-to-B时间显著缩短[90minvs115min,P=0.002;(95±50)minvs(139±73)min,P=0.046],D-to-B达标率更高(61.1%vs29.2%,P=0.015)。120转运术后6个月LVEF显著高于自行入院组。结论120急救转运系统可显著缩短STEMI患者的救治延迟,改善STEMI患者心功能和临床预后,减轻患者医疗负担。

  • 标签: 心肌梗死 急救 救护车 心肌再灌注 预后
  • 简介:目的利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评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及扭转运动,以了解其早期的左心室心肌力学机制改变。方法选取重度AS患者30例,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30例,对照组30例,利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测量左心室GLS及整体扭转角度,比较这三组之间GLS及左心室扭转角度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和AS组的GLS明显减低,左心室扭转角度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高血压组比较,AS组的GLS明显减低,左心室扭转角度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VEF正常的重度AS患者其GLS减低,而左心室扭转角度增加,3D-STI有助于了解重度AS患者左心室早期力学机制的改变。

  • 标签: 三维斑点追踪 主动脉瓣狭窄 左心室 应变 扭转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缝隙护理管理的实施在提高急诊科危重症患者转运满意度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前收治的急诊科危急重症患者54例作为对照组,将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后收治的急诊科危急重症患者54例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转运过程中的满意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对转运满意度的评分情况以及护理人员交接情况均与对照组患者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急诊科危急重症患者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无缝隙护理管理的运用可以提高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满意度,改善护理人员的交接情况,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和全面的护理服务,值得予以临床推广和运用。

  • 标签: 无缝隙护理管理 急诊科急危重症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危重症患儿院际转运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院际转运的232例先天性心脏病危重症患儿的转运前、中和NJL科监护病房(pediatricintensivecareunit,PICU)后的临床资料、转运距离、时间和患儿的转归。结果232例患儿,男152例,女80例;年龄1个月~12岁,中位年龄5个月;体质量2.5—25蝇,中位体质量5.5k;转运花费时间20—990min,中位时间156min;转运距离是74。620km,中位距离204km,其中47.2%的患儿转运距离100~200km,中位距离148km。转运过程中需要呼吸机正压通气的患儿56例(24.1%),无1例死亡。转运的患儿均人住广东省人民医院PICU,其中治愈及好转220例(94.8%),放弃治疗9例,死亡3例。结论配备专业的转运队伍,做好转运前的充分准备,转运中的密切监护和及时的处理,能提先天性心脏病高危重症患儿的院际转运安全性和预后。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院际转运 危重症 儿童
  • 简介: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1(ABCAl)是位于细胞膜上的一种重要的TC流出调节蛋白(CERP),其重要功能之一是将细胞内的TC转运到细胞外,再经HDL—C运送至肝脏,经一系列代谢转化为胆汁酸,排入肠道,从而完成TC的代谢。因此,ABCAl介导的细胞内TC流出,是TC逆向转运的起始环节。

  • 标签: ATP结合盒转运蛋白 基因多态性 三磷酸腺苷 启动子区 高血压 血脂
  • 简介:摘要目的为肝癌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护理措施。方法从肝癌患者离开介入治疗室至病情稳定出院提供全程护理。结果本组28例肝癌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通过医护工作者的细致观察与加强护理,能让肝癌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尽快康复,提高其生存率,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肝癌 介入治疗术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射频消融术作为一种成熟的治疗技术在临床应用已有近20年的历史,然而它毕竟是一种有创操作,与其有关的各种并发症时有发生,严重者甚至引起死亡。现将我科自开展该手术以来发生的3例猝死病例报告如下。

  • 标签: 射频消融术 猝死
  • 简介:目的:探讨术后早期急性肺栓塞的易患因素和临床表现,指导其早期诊断和预防,减少发生率,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8例腹部、下肢手术术后早期急性肺栓塞病历资料.结果:8例术后急性肺栓塞中4例术中、术后大剂量应用止血剂,1例有"脑梗死"史,1例血液血小板含量增加,1例合并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死亡5例,治愈3例.结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以及长期卧床、妊娠、恶性肿瘤,血小板含量增加,血栓性静脉炎等疾病,大剂量止血剂应用等是诱发术后早期肺栓塞的高危因素,防治中应予重视.

  • 标签: 术后 早期 急性肺栓塞 危险因素
  • 简介:患者在医院看病后拿着医生的处方迟迟不去配药,这种现象并不少见。但对于心脑血管病支架手术后的患者来说,这样做却有致命危险,哪怕仅仅推迟配药一天!

  • 标签: 术后患者 支架 抗凝剂 心脑血管病 手术后 配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今日医学要闻》报道,根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研究,“髋骨骨折患者若伴有心血管风险增加则不能从大量输血获得生存或功能改善的益处”。研究人员发现60天内死亡或走路需协助的患者比例约35%,无论患者是否有输血。研究人员称住院患者冠状动脉事件或死亡率各组问无差异,60天内死亡率也相似。

  • 标签: 大量输血 手术后 髋关节 骨折患者 冠状动脉事件 医学杂志
  • 简介: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一种重要手段,术后ICU期间的监测与护理质量是提高心脏移植成功率、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我院于2003年2月成功为1例心脏病患者实施了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术后通过严密的监护,病人恢复良好,21天后转普通病房,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心脏移植术 ICU 护理措施 心脏病 临床资料
  • 简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手术病死率较高,各种外科手术均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1990-2002年我科共治疗6例手术后并发心肌梗死患者,现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手术 急性心肌梗死 并发症 药物 治疗
  • 简介:  目的:分析和总结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情况。方法:对51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继发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术后培养分离出的78株感染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结果:心脏术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及皮质激素、机械通气、气管切开、APACHEⅡ高评分、全肠外营养及侵入性检查治疗等均是真菌感染高危因素。心脏术后真菌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其次为血液、静脉导管顶端,继之为泌尿系。大多数真菌菌株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敏感,对大扶康及伊曲康唑部分耐药。结论: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加强全身营养及脏器功能支持,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密切监测真菌感染的一切临床迹象,注重预防及经验性治疗;治疗上应选择敏感、毒副作用轻的抗真菌药物。

  • 标签: 心脏手术 感染 真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椎脊柱结核侧前方或肾切口术后反复发作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收治的胸椎脊柱结核侧前方或肾切口入路手术后复治患者31例,有后路内固定者12例,其中半年内复发、加重、结核中毒症状持续者13例,切口窦道形成,长期不愈12例,其中有内固定的6例,经局部抗痨8周后,10例中有6例行内固定取出同时行瘘道入路侧前方病灶清除、内固定、植骨术。6例经3次手术5例治愈,1例瘘道形成,经多种治疗方法10年未愈,仍有瘘道形成。所有病例经2次或3次手术后依药敏试验结果均进行个体化的化疗1-2年。结果30例患者经第2次或第3次手术后均全部康复,1例经10年3次手术治疗仍未康复,瘘道形成,未愈合。17例术后出现肋间神经疼痛或麻木。随访10个月—10年,平均6年3个月,17例出现肋间神经疼痛患者15例缓解。31例中,手术前后的变化为Frankel分级B级6例—B级1例,C级15例—C级1例,D级10例—D级0例。结论对于胸椎结核反复发作者,尤其有瘘道形成者,局部用药后彻底病灶清除+植骨可取得良好的结果。

  • 标签: 脊柱结核 复发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蒂血管皮瓣转移术后的护理方法,通过对60例软组织缺损的患者,进行皮瓣转移术,术前护理包括;心理护理、皮肤护理、胃肠道准备。术后护理包括皮瓣的护理、供皮区的护理、抗凝药物的正确应用及功能锻炼。结果皮瓣愈合良好。结论全面精心的临床护理是带蒂血管皮瓣转移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 标签: 外伤 带蒂血管皮瓣转移术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