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患者的临床特点、放射学特点、诊断标准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76例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97例患者的DSA检查为阴性,患者在SAH后3d内作头颅CT平扫,根据CT平扫检出了17例患者出血仅限于中脑周围脑池.结果17例患者SAH发作时均无意识丧失,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所有患者的Hunt-Hess分级均为Ⅰ级或Ⅱ级.17例PNSH患者的随访期为10~70个月,平均随访44个月.无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一般对症治疗,远期生活质量很高.结论PNSH临床表现平稳,影像学检查独特,恢复期短,预后良好,无再出血及脑缺血.正确认识、诊断PNSH,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重复脑血管造影及开颅手术探查.

  • 标签: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特点 放射学特点 诊断标准 预后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
  • 简介: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有6%~67%的患者将会发生脑积水.可发生于SAH后急性期(SAH后0~3d)、亚急性期(SAH后4~13d)或晚期(SAH后≥14d).有的脑积水必须进行永久性分流术,称为"分流术依赖性脑积水".

  • 标签: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积水 并发症 相关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心脏黏液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体外循环下行心脏黏液摘除29例,经右房-房间隔切口,切除黏液及蒂周围0.5~1.0cm的房间隔组织,房间隔缺损小的直接缝合,大的补片修补.结果29例手术病人均无死亡.门诊随防2个月直4年,心脏功能良好.无黏液复发及再生.结论体外循环下行黏液切除方法可靠确实,治疗彻底.

  • 标签: 心脏肿瘤 治疗 肿瘤 外科手术
  • 简介:夹层动脉多为动脉壁中层囊性坏死或动脉内膜粥样硬化。常并发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疾病,手术有较大难度。夹层从内膜分离开始,进入中层,表现为壁内出,顺主动脉向近端或远端延伸,造成广泛的血肿,主动脉腔变窄,累及分支开口时,使分支闭塞,造成脏器缺血或坏死。血肿也可重新穿入腔内而缓解。大多夹层起始部位在左或右冠状动脉开口上方2~3cm处,另一常见部位在降主动脉峡部。夹层也可起于主动脉弓部,延及降主动脉,但很少起于腹主动脉,因此,腹主动脉穿孔或破裂不应误诊为腹部的夹层动脉

  • 标签: 手术治疗 适应证 并发症 夹层动脉瘤
  • 简介:本院自1994年1月至2001年7月,共收治不同原因所致的脑室内出32例,并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有关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诊断 CT 治疗 脑室出血
  • 简介:急性脑出血(ACH)者临床上可出现类似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心电图表现,称为脑心综合征.现对我院5年来收治的130例ACH者的心电图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 标签: 急性脑出血 心电图 诊断 预后 脑-心综合征
  • 简介:我院在2003年10月25日收入1例动脉患者,栓塞术后第1天出现精神症状,经过1个月的整体护理,患者神志清楚,情绪稳定,生活自理出院.报道如下.

  • 标签: 患者 栓塞术 动脉瘤 整体护理 术后 神志
  • 简介: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破裂病理改变与临床关系.方法对12例颅内动脉的部位、大小、破口、壁修补、内血栓形成、脑室内积血、脑组织梗死等进行详细的病理学研究.结果12例动脉均位于大脑动脉环前部;16h以内死亡者目视能见到动脉顶部破口;破裂次数越多,体越大且不规则;破裂动脉修复初期以纤维蛋白为主,间有少许淋巴细胞和红细胞,2~3周后则以胶原纤维为主,辅以新生的毛细血管;12例中5例伴脑室内积血,破入途径不同,脑室积血表现也不一样;3例颈颅内动脉内血栓形成,波及大脑中动脉主干伴发脑梗死.结论破裂的动脉组织学修复需要一定的过程,早期并不牢固.预防再破裂是治疗原则之一;脑梗死的发生机制除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外,颈内动脉内血栓形成是常见原因之一;脑室内积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的并发症,临床宜密切观察,适时考虑脑室外引流.

  • 标签: 大脑动脉环前部破裂动脉瘤 病理学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梗塞 预防 治疗
  • 简介:象鼻技术是一种治疗广泛主动脉病变的手术方法。Borst最早于1983年报道将该技术用于临床,一期手术死亡率达8%~20%。该手术难度大,国内报道甚少。象鼻手术主要适应症是升主动脉及弓部病变合并降主动脉病变的动脉,以及DeBakey

  • 标签: 象鼻技术 I型夹层动脉瘤 手术治疗 临床应用 手术方法
  • 简介:患儿男,2岁,因左颜面大片红斑,发育迟缓2年于2004年12月26日收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患儿2003年1月出生后发现左颜面部以中线为界,布满红斑,压之不褪色,波及头皮.躯干及左下肢有散在不规则大片红斑,躯干部有大片青灰色胎痣样色素沉着.2003年4月中旬,患儿出现发作性右侧肢体抽搐,每次数分钟或10多分钟,2~3次/d.在当地医院做头部CT及MRI检查,显示左额颞顶硬膜下积液,给予钻孔引流,引流出淡黄色液体约200ml.

  • 标签: 颅面血管瘤 影像分析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DSA 2003年1月 2003年4月
  • 简介:为了掌握老年主动脉的临床过程,积极进行康复干预与监测,从而提高其生存时间及生活质量,我们总结了13例该病的临床、随访资料,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主动脉瘤 老年 监测 患者 临床 康复干预
  • 简介:丘脑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常见部位,占脑出血患者的12%~24%.积极地救治丘脑出血患者,对于降低脑出血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作者自1997年1月至2003年8月应用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丘脑出血患者61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治疗 丘脑出血 患者 微创 引流术 刺血
  • 简介:高血压性脑出血是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但目前有关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外科治疗(包括开颅和微侵袭手术)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不多,现有的治疗策略也没有一项被公认为有效.本文作者对近年来的研究结果作一综述.

  • 标签: 高血压性脑出血 外科治疗 微侵袭手术 治疗策略 开颅 研究进展
  • 简介:目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早期病因诊断,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方法对138例经临床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诊断性全脑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开颅夹闭动脉组(60例)、血管内治疗组(56例)和内科保守治疗组(22例).结果138例患者中60例接受手术夹闭治疗,56例血管内介入治疗,22例内科保守治疗;4例死亡,134例痊愈.结论颅内动脉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动脉多位于前、后交通动脉,常为单发的中小动脉.手术夹闭或介入栓塞治疗,疗效确切.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 病因 诊断 治疗
  • 简介:患者男,36岁,以头痛、吞咽困难14d,伴左侧肢体麻木12d,于2004年7月入院.体格检查:意识清楚,吞咽反射减弱,左侧头、面部及躯体浅感觉减退,右侧肢体共济失调.影像学检查:MRI显示双侧脑白质多发梗死灶,右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图1).DSA及三维成像显示,右椎动脉颅内段梭形扩张,约17mm×7mm,近端动脉轻度狭窄(图2,3);右侧小脑后下动脉(PICA)未显影,其供血区由右侧小脑前下动脉(AICA)代偿;左侧椎动脉于颈段闭塞.术前诊断:右椎动脉夹层动脉,决定行动脉覆膜支架隔绝术.

  • 标签: 椎动脉 夹层动脉瘤 治疗 覆膜支架 颅内段 左侧
  • 简介:重型继发性脑室出血临床表现严重,病死率高.我们采取了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双侧侧脑室穿刺-尿激酶(UK)溶解引流术加腰穿置管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继发重型脑室出血,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重型脑室出血 脑室引流 腰穿置管引流 治疗 疗效
  • 简介:近年来,血管内支架置人联合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术中存在着弹簧圈脱落的风险。因此,放置支架在动脉颈或载动脉内,结合弹簧圈栓塞动脉,以达到稳定的栓塞宽颈动脉的目的。但应用支架使栓塞的过程变得更复杂,风险也更高。需充分做好对患者心理护理、栓塞材料准备及术中观察,才能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和成功。作者将1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宽颈动脉患者的术中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 标签: 颅内宽颈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术中观察 护理配合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血管内支架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