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9 个结果
  • 简介:输血不良反应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不良反应,发生于输血24h内的为急性反应,主要包括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急性溶血反应、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循环负荷过重、低体温、电解质紊乱等。本研究对我院近年来发生的急性输血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

  • 标签: 输血反应 过敏性输血反应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 简介:无偿献血是指为了拯救他人生命,志愿将自己的血液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而献血者不向采血单位和献血者单位领取任何报酬的行为。此外,对献血者本身来说,无偿献血可预防、缓解高粘血症,预防和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男子献血可减少癌症的发生率,可促进、改善心理健康,延年益寿。从精神层面讲,这一行为能净化人的心灵。我国的献血制度一直伴随着新的中国输血实验的发展与时俱进[1],因此要激励更多的人投身无偿献血事业中来。

  • 标签: 无偿献血 调查分析 建议
  • 简介:目的:了解湖州市居民献血知识掌握程度及献血意愿,为采取针对性招募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所辖5个县(市)、区,随机抽取年龄18岁以上100人进行调查。结果:被调查者回答问题总正确率为30.54%,其中男性正确率为32.0%,女性为28.6%;参加过无偿献血者和未参加过无偿献血者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分别为63.2%和26.2%;近期有献血打算者占2.1%(10/473),其中参加过献血者和未参加过无偿献血者比例分别为12.2%(6/49)和0.9%(4/424)。初中及以下、高中及中专、大专以上组,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分别为23.9%、34.4%和39.4%。结论:湖州市居民无偿献血相关知识的总体知晓率较低,男性和女性比较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98,P〉0.05);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χ^2=9.195,P〈0.05),但献血意愿并不与知晓率相一致。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群知晓率低,针对这一特定人群进行动员招募,可以作为今后努力的方向。

  • 标签: 无偿献血 知信行 调查分析
  • 简介:目的:了解曲靖市无偿献血人群中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并发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梅毒的状况。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HIV感染献血者检测HBsAg、抗-HCV、抗-TP。结果:133例HIV感染献血者中,HBV感染率为1.5%,HCV感染率为10.5%,梅毒感染率为7.5%。结论:曲靖市HIV感染的献血者中,并发HCV和梅毒感染率高,而并发HBV感染率较低。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梅毒
  • 简介:目的:了解吉安市近5年来无偿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的结构及分布特点。方法:用我站唐山现代工作软件血源管理系统中献血者档案统计模块收集2009-2013年参加无偿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的档案信息资料,用EXCEL软件分别对年龄、性别、学历、职业、献血次数和血型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9-2013年参加无偿单采血小板共有3509人次,其中男2843人次(81.02%),女666人次(18.98%);捐献年龄集中在25~45岁,共有2639人次(75.21%);职业以从业人员及不便分类的其他人员为主,共有2631人次(74.98%);学历以专科及高中为主,共有2463人次(70.19%);捐献次数≥5次共有2141人次(61.02%),其相对应的采集治疗量占总采集治疗量的64.09%;血型分布特征为O型〉A型〉B型〉AB型。结论:吉安市无偿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以男性为主;25~45岁的年龄段捐献率较高;学历以大专及高中较多;军人、农民工、学生及职员(包括医务人员、公务员、教师)的捐献率较低。提供一支稳固、及时、有效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应策划针对性的宣传招募方案,扩大无偿单采血小板队伍,保证临床成分用血安全。

  • 标签: 单采血小板 捐献 献血者队伍 招募
  • 简介:目的:通过对二级综合医院住院患者医嘱的调查,了解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对512例患者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进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结果:512位患者中,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3.44%,微生物送检率为8.5%,二联以上用药率为41.0%,预防用药率为44.4%,给药途径上,静脉给药占99.5%,口服给药占0.5%,在我院现有的35种抗菌药物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头孢他啶,抗菌药物使用率最高的科室为心胸外科90.9%,最低的科室为神经内科19.4%,微生物送检率最高的科室为神经内科和新生儿科均为16.7%,微生物送检率最低的科室是五官科、康复科、中医科、口腔科,均为0。35岁以上医师微生物送检率为6.25%,35岁以下医师微生物送检率为93.75%。结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偏高,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比例偏高,微生物送检率极度偏低,经验用药比较常见,应采取措施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

  • 标签: 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 横断面调查
  • 简介:目的:了解东莞市街头献血者对无偿献血的相关知识和政策的认知水平、态度和行为状况,为我市无偿献血工作的改进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我市街头献血者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无偿献血相关知识和政策、献血动机、担心的问题、了解无偿献血的途径。结果: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在绝大部分调查项都有显著性差异。重复献血者对无偿献血政策、血液和献血知识的了解程度要远远高于初次献血者,“新闻媒体和公益广告”在献血者了解途径中均排在第一位,“家人、亲戚朋友”在初次献血者的了解途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献爱心”和“献血有益健康,免费体检”在献血动机中均排在前两位,“其他(好奇,查血型,减肥等)”在初次献血者的动机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初次献血者最担心的问题是“影响健康、工作和生活”,而重复献血者最担心的是“血液去向及是否得到合理利用”。结论:根据此次调查结果,运用社会营销原理、心理咨询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有目的和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和招募,能促使献血者由知向信进而行为的转变。

  • 标签: 知信行 无偿献血 动机 心理 社会营销
  • 简介:为了解和掌握无偿献血人群中输血传播性疾病的分布和流行状况,动员低危人群献血,有效地降低输血风险,对海宁市2003—2009年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了解和掌握不同地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年份各类输血传播疾病的阳性率和流行状况,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无偿献血 流行病学
  • 简介:目的:了解十堰市无偿献血者中抗-HIV确认阳性者的分布特征,降低输血传播HIV的风险。方法:查找抗-HIV确认阳性者的个人信息,血液采集信息及检验信息,分析其感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和感染途径。结果:212302名无偿献血者中抗-HIV初筛阳性122例,WB法确证阳性4例,其中献血前未知4例,流行病学调查传播途径为异性性传播3例,经血液传播1例。结论:采供血机构应在无偿献血招募、体检征询、献血者信息管理、加强实验室质量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血液安全。

  • 标签: 无偿献血者 抗-HIV阳性 十堰
  • 简介:目的:回顾性凋查扬州市2005-2009年无偿献血者血费返还情况,破解“血荒”下用血返还政策对此影响及思考。方法:通过对5年以来无偿献血返还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等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有可能呈逐年递增趋势,对血站无偿献血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确保临床用姐。结论:国家财政应加大对无偿献血工作的经济投入,加强宣传及改进偿还服务措施,保证临床用血,避免“血荒”的出现。

  • 标签: 无偿献血 血费返还 探讨
  • 简介:为了进一步加强血液质量管理,强化血液安全,按《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09年医疗质量万里行——血液安全督导检查工作的通知》(卫办医政2009〔123〕号)要求,湖北省卫生厅决定开展2009年“医疗质量万里行——血液安全”督导检查工作。2009年8月荆州市卫生局组织两个督导组以卫生部发布的《县级医院输血科(血库)督导检查表》和《县级血库人员应知应会一百问》为标准,采取实地查看、现场询问、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县级医院输血科和血液安全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 输血科 输血安全 检查
  • 简介:目的:了解阳江市5年来互助献血的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探讨解决互助献血引发的社会矛盾,消除弊端。方法:统计2007—2011年互助献血人数、比率及血液检测结果,并与同期自愿献血人数、比率及血液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分析比较互助献血人群退出及新加入自愿献血的情况。结果:互助献血人数占无偿献血比率12.4%,互助献血人数比率从2008年的6.2%上升到2011年的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同期自愿无偿献血人数比率呈下降趋势;互助献血和自愿无偿献血的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和单项不合格率(HB-sAg、抗-HCV、抗-TP、ALT)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互助献血人群中首次献血者比率为72.4%,首次献血者和多次献血者血液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参加互助献血后退出自愿献血者每年增加的人数比率与往年相比和同期由互助献血新加入自愿献血每年减少的人数比率与往年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互助献血的血液安全潜在风险比自愿无偿献血者高,同时积累的矛盾对自愿无偿献血产生了比较明显的负面影响。

  • 标签: 无偿献血 互助献血 自愿无偿献血 血液安全 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ICU护士对输血安全的认知情况和需求,为不同层次的护士进行针对性强的安全输血培训提供参考。方法:从11个方面自行设计输血安全护理方面的问卷,调查2家医院ICU护理单元共83名护士对安全输血的认知程度以及相关培训的需求。结果:2家医院ICU护士均对安全输血的理论知识掌握比较好,但是在侧重于实际应用的输血知识上掌握程度不一,绝大部分护士对此方面的输血知识和法律个案有较强兴趣和培训需求。结论:对于不同层次的护士,应采取多种方式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输血相关性培训和教育,内容更应该侧重实际应用和临床法律个案,以便进一步减少护理输血风险。

  • 标签: ICU护士 安全输血 认知 调查
  • 简介:目的:调查研究温州地区汉族人群MN血型表现型分布特点及其基因频率。方法:采用微孔板法对672名汉族无偿献血者样本进行MN血型抗原检测,如有可疑用盐水试管法确认,并统计其基因频率。结果:温州地区汉族人群MN血型分布特征为MN〉M〉N,基因频率为m〉n(m=0.5372、n=0.4628),样本的观察值与期望值吻合较好(χ^2=0.027,P〉0.05),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结论:本次调查研究显示温州地区汉族人群的M基因频率高于N基因频率,掌握MN血型系统在温州地区汉族人群的表现型分布特点及其基因频率有利于建立相应的血源队伍,并对本地区的临床输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性疾病诊断、人类学研究等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温州地区 汉族 MN血型 基因频率
  • 简介:根据三复等位基因学说,ABO血型系统受A、B、O3个等位基因控制,A和B基因并不直接产生A、B抗原,而是在产生糖基转移酶(H转移酶)基础上,A基因产生N乙酰半乳糖转移酶(A酶),B基因产生半乳糖转移酶(B酶),这2种酶可使H寡糖链(H抗原)上加入特异性糖,而产生特异性A或B抗原[3],如果A、B基因位点突变,导致合成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异,使转移酶活性或功能改变,

  • 标签: Aend∕亚型 鉴定ABO血型 家系调查
  • 简介:患者,男,50岁,因择日行全胃切除术备血。术前ABO血型正反不符,正定型为O型,反定型为A型,将标本送往西京医院输血科血型参比室进一步检测及家系调查为Ax亚型。

  • 标签: ABO血型 AX亚型 吸收放散 物质 唾液型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2010-01-2015-12临床应用冷沉淀情况,了解冷沉淀临床使用量、增长率及其合理性,为冷沉淀的制备及指导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提供依据,进一步规范安全、有效、合理使用冷沉淀。方法:利用临床输血管理系统对西京医院6年临床应用冷沉淀情况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冷沉淀用量呈现逐年快速增长,2015年比2010年增长了91.1%,不符合输血指征21.15%。结论:冷沉淀使用量逐年上升,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救治,但使用前没有评估较常见,医生仅凭经验输注。故应加强临床输注冷沉淀的监管及合理使用的培训,节约有限的血液资源。

  • 标签: 冷沉淀凝血因子 成分输血 合理用血
  • 简介:血型是一种十分稳定的遗传性状,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各民族血型分布各有其特点,血型可作为一种遗传标记,对研究人类起源、进化和种族间的差异有一定意义。人类红细胞ABO血型的群体调查,不仅为人类群体遗传学、人类学和医学遗传学提供基本资料,而且有助于研究各民族的遗传

  • 标签: ABO、Rh血型 乌鲁木齐 基因频率 民族指数
  • 简介:Miltenberger是与MNS血型系统有关的相对稀有的一系列血型,是极具多样性及复杂性的血型系统之一。Mur抗原属于Miltenberger血型系统。该血型在欧美属于极低频率抗原,临床意义极低,一直未受到重视。但研究表明,该血型在我国有一定的分布频率,近些年来不断有引起输血反应及新生儿溶血病(HDN)的报道,因此我们对本地区献血人群中Mur抗原的频率进行调查,为临床输血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血型 Mur抗原
  • 简介:输血治疗是临床治疗甚至抢救患者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但输血也会发生不良反应。随着输血相容性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输血相关工作人员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急性溶血和细菌污染等人为因素引起的重大输血反应已极大降低,但过敏反应和发热反应等仍时有发生。通过总结分析我院近4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希望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 标签: 输血 过敏反应 发热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