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对收治的22例急性呼吸衰竭新生使用NCPAP治疗后疗效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治疗有效19例,无效3例。应用NCPAP后PO2、PaCO2、pH、R、HR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NCPAP治疗新生呼吸衰竭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减少气管插管,减少机械通气,是一种简便、适宜的新生呼吸支持技术。

  • 标签: 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 呼吸衰竭 新生儿
  • 简介: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0例NRDS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给予机械通气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剂量为100mg/kg。结果治疗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通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气分析与对照组同项比较,(P均〈0.05或〈0.01);治疗组治疗后各时段机械通气参数FiO2、VEI、MAP与对照组同项比较,(P均〈0.05或〈0.01)。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对NRDS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 简介:目的:探究分析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新生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所收治的40例患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对象,通过其接受的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划分为两组: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患儿各20例。其中对照组患儿采用普通的双鼻塞吸氧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儿则应用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情况治疗前后的患儿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是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组p<0.05;相较于对照组患儿而言,观察组患儿的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水平比较是明显更好的,p<0.05;两组患儿在接受治疗后,都未出现较多或较为明显的并发症情况,组间对比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针对新生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用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治疗有效率更高,患儿的血气指标更能得到有效的改善,且无明显的并发症情况,安全性较高,具有优秀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 作者: 刘燕
  • 学科: 医药卫生 > 呼吸系统
  • 创建时间:2023-05-29
  • 出处:《医师在线》2020年第10期
  • 机构:仁寿县第二人民医院,四川眉山 620500
  • 简介:一旦患上肺炎就意味着病情较为严重了,并且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治疗。在生活中患上肺炎后应注意休息和多喝水,加强营养支持治疗。那么在日常生活中肺炎患者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注意事项?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吧!

  • 标签: 肺炎;注意事项
  • 简介:目的探讨支气管镜检查在早期识别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于安徽省儿童医院呼吸一科住院诊断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100例患儿,按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severemycoplasmapneumoniaepneumonia,SMPP)诊断标准,分为普通组(n=60)和重症组(n=40),分别行支气管镜检查,观察两组患儿支气管镜下表现,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儿支气管镜下黏膜均可见不同程度充血、肿胀及粘性分泌物产生,普通组炎性水肿导致管腔狭窄者4例(6.7%)、粘液或痰栓堵塞3例(5.0%)、气管黏膜纵行皱襞2例(3.3%)、黏膜表面结节样凸起1例(1.7%)、黏膜糜烂1例(1.7%),重症组则分别为12例(30.0%)、12例(30.0%)、2例(5.0%)、5例(12.5%)、5例(12.5%)。上述各气管镜表现,除纵行皱襞出现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表现出现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MPP患儿支气管镜下主要表现为炎性狭窄、粘液栓堵塞、黏膜表面结节样凸起及黏膜糜烂,为临床表现不典型SMPP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 标签: 支气管镜 重症 支原体肺炎 早期识别
  •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重症监护室肺炎与普通病房肺炎病原菌耐药情况。方法分析我院普通病房和重症监护室(ICU)发生肺炎的患者110例,取其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学鉴定和耐药性分析。结果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组的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耐药率均较院内获得性肺炎组高(P〈0.05)。致病菌对多种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严格地对院内的致病菌进行监控,防止多重耐药致病菌产生。

  • 标签: 重症监护室 肺炎 耐药情况
  • 简介:患者为青年女性,34岁,干部,因发烧、咳嗽,右下胸痛3天,在本单位职工医院摄片示“右下肺片状淡薄阴影”,拟为“右下肺炎”予以抗炎治疗(青霉素钾盐+林可霉素),半个月后体温恢复正常,右下肺片状阴影有部分吸收,而确诊为右下肺炎,继续治疗半月,右下肺炎阴影吸收不明显,单位医师认为原有药物疗效不佳,先后改用先锋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等多

  • 标签: 下叶肺结核 右下肺炎 丁胺卡那霉素 环丙沙星 林可霉素 抗酸杆菌
  • 作者: 晋静1,王敏2
  • 学科: 医药卫生 > 呼吸系统
  • 创建时间:2021-08-03
  • 出处:《当代介入医学》2021年 第8期
  • 机构:1.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医院,河北 邢台055350;2.西北妇女儿童医院,陕西 西安133200
  • 简介:目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采用阿奇霉素加金振口服液治疗,观察联合用药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4月到2021年4月我科的儿童MPP92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且分成联合用药组与一般组,分别采用阿奇霉素加金振口服液治疗和单独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法效果。结果:(1)联合用药组和一般组总有效、副作用发生率对照,联合用药组是97.82%、4.34%,一般组是80.43%、15.21%,(2=12.905,p=0.000),结果有差异。(2)联合用药组和一般组发热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对照,联合用药组是4.28±0.53(d)、8.30±1.01(d),一般组是7.88±0.96(d)、12.58±2.07(d),(t=5.674,p=0.000),结果有差异。(3)联合用药组和一般组满意度评分对比,联合用药组是92.52±7.53(分)、一般组是80.34±7.25(分),(t=7.351,p=0.000),结果有差异。结论:儿童MPP采用阿奇霉素加金振口服液治疗效果优良,该方法可推广。

  • 标签: MPP;儿童;阿奇霉素;金振口服液
  • 简介:肺炎克雷伯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有: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如B-内酰胺酶,氨基糖甙类钝化酶等;抗生素的渗透障碍或因主动外排泵使抗生素无法进入细胞内达到作用靶位产生抗菌效能;靶位改变,染色体突变和耐药质粒均可改变抗生素作用的靶位;代谢途径的改变等。与肺炎克雷伯杆菌相关的β-内酰胺酶主要有由染色体介导的头孢菌素水解酶(Amp-C酶)、质粒介导的TEM和SHV酶及其衍生物组成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羧苄青霉素酶、邻氯青霉素酶(OXA酶)和非金属碳青霉烯酶。这些β-内酰胺酶中以ESBLs的产生在肺炎克雷伯杆菌中最为重要。

  • 标签: 肺炎克雷伯杆菌 抗生素耐药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分子机制 作用靶位 青霉素酶
  • 简介:目的:探讨联合检测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包括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NC)在小儿肺炎诊断中的实用价值。方法选取57例肺炎患儿(细菌性肺炎30例、病毒性肺炎27例)和31例健康对照儿童进行PCT、CRP、WBC和NC检测,并将三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细菌性肺炎组PCT、CRP、WBC和NC结果与病毒性肺炎组、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病毒性肺炎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CT、CRP、NC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而WB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细菌性肺炎组四项指标阳性率明显高于病毒性肺炎组(P〈0.01)。结论PCT对细菌性与病毒性肺炎有早期鉴别诊断价值,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联合检测PCT、CRP、WBC、NC的变化有助于鉴别患儿病原体类型。

  • 标签: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白细胞计数 小儿肺炎
  • 简介:例1女,30岁.因反复咳嗽半年、气促半月入院.半年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白色黏液痰.无潮热、盗汗、胸痛.X线示'左肺不张'.查体:T37.1℃、P80次/分、R20次/分,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胸廓无畸形,左肺叩诊呈实音,呼吸音极弱.纤支镜检查示'气管内近隆突处一新生物完全阻塞左主支气管',病检示'慢性炎症',血沉、结核抗体均正常,多次痰查抗酸杆菌均阴性.转至上海某医院,行纤支镜下微波热凝加切割治疗术,术后左肺复张良好,病检诊断为'肺结核'.术后予以三联抗痨.

  • 标签: 新生物 气管内 文献复习 误诊 浅表淋巴结 左主支气管
  • 简介:老年人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院内获得性肺炎(院内肺炎)在医院感染中发病率居首位,为提高对老年人院内肺炎的认识,现将我院1994~2000年12月收治的军队离退休老干部患者中,并发院内肺炎8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 标签: 肺炎 临床分析 医院内感染
  • 简介:目的分析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特点、病原菌耐药情况.方法选取在本院ICU进行机械通气患者362例(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者132例),对其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62例机械通气患者中,VAP感染有132例,感染率为36.46%;机械通气发生VAP感染的危险因素有抗生素使用种类&gt;2种、机械通气时间≥7d、气管切开、年龄≥65岁,与相对应的项目比较,P均〈0.001;132例患者共培养出菌株183株,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129株(70.49%),革兰氏阳性菌30株(16.39%),真菌24株(13.11%),革兰氏阴性杆菌菌株与其他菌株比较,P〈0.05.药敏监测,除对万古霉素、阿米卡星、亚胺培南(个别耐药)等药品不耐药外,对其他药品均有程度不同的耐药.结论本院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几率较高,主要感染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情况较严重.

  • 标签: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危险因素 病原菌
  • 简介:目的初步探索影响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的多种因素,为指导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华山医院宝山分院呼吸内科在06年8月至08年5月收治的333例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采集患者的相关信息,把治疗结果分级(治愈、好转、未愈)后,利用SPSS13.0的Ordinal过程建立治疗结果Y对可疑影响因子x的比例优势模型Logistic回归。结果模型有统计学意义(X^2=51.986,P=0.000),拟合优度较佳(DevianceX^2=399.132,P=1.000)。年龄、动脉血氧分压(PaO2)、尿素氮(BUN)、咳痰4个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效果随年龄增加而趋劣(OR=1.020),随Pa02增加而趋优(OR=0.985),随BUN增加而趋劣(OR=1.170)。与无咳痰症状的患者相比,有咳痰症状的患者治疗效果趋优(OR=0.390)。结论年龄、Pa02、BUN、咳痰是本院333例CAP患者疗效的统计学影响因子,其中PaO2和咳痰是疗效的促进因子,年龄、BUN、无咳痰是疗效的劣化因子。

  • 标签: 肺炎 疗效 因子 社区获得性肺炎 LOGISTIC回归
  • 简介:目的研究肺炎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肺炎提供合理化的用药依据。方法分析医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肺炎患者痰液标本以及上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的病原菌,采用法国梅里埃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进行检测。结果肺炎患者504株病原菌中,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率居160株首位,达31.75%,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15株(22.82%),肺炎克雷伯菌73株(14.48%),大肠埃希菌50株(9.92%)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29株(5.75%)。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呋辛和头孢曲松耐药率〉70%,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15%,可作为严重感染时的经验用药。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和氨曲南耐药率〉50%,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100%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率很高,MRSA检出率34.5%,万古霉素和利奈唑烷100%敏感。结论加强对医院肺炎的细菌学检测和耐药性分析,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提高肺炎患者的治愈率。

  • 标签: 肺炎病原菌 分布 耐药率
  • 简介:目的探讨锌辅助治疗在小儿重症肺炎中的临床意义及可能机制。方法80例小儿重症肺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实验组给予葡萄糖酸锌片70mg/片口服,早晚各一次,对照组给予给予安慰剂口服,早晚各一次,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免疫功能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χ^2=6.27;P〈0.05),实验组患儿发热消失时间(2.43±0.64d),咳嗽消失时间(4.44±1.86d),肺部啰音消失时间(6.34±2.12d)及住院时间(11.23±4.33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3.44±0.87d;6.34±2.12d;8.34±2.39d;14.34±4.37d),差异均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后试验组组患儿IgA水平(1.94±0.19g/L)明显高于对照组(1.65±0.16g/L)和治疗前(1.53±0.14g/L),差异均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锌辅助治疗小儿重症肺炎有助于缩短疗程,其机理可能与锌制剂调节免疫有关。

  • 标签: 葡萄糖酸锌 小儿 重症肺炎 免疫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实施呼吸机治疗130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有关药物(镇静剂、制酸剂)、误吸和反流、呼吸机应用时间的关系。结果130例患者发生呼吸机性相关性肺炎40例(30.77%),呼吸机性相关性肺炎患者APACHEⅡ评分(30.74±3.13)、应用镇静剂制酸剂32.50%、误吸和反流27.50%、呼吸机应用时间(13.84±2.76)天高于高于无呼吸机性相关性肺炎患者的(25.14±2.32)、11.11%、13.33%、(8.43±2.12)天(P〈0.05),是引起呼吸机性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较多,通过预防预防误吸和反流、缩短呼吸机时间、减少镇静剂抑酸剂的应用、积极治疗基础病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

  • 标签: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影响因素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对肺结核与细菌性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荧光法对48例活动性肺结核、64例细菌性肺炎患者行血PCT、白细胞(WBC)及C反应蛋白(CRP)检测,对结果进行比较,评价这些指标对上述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肺炎组血清PCT、WBC及CRP均明显高于结核组(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分别为0.953、0.868、0.775,取最佳切点时鉴别这两种疾病的灵敏度分别为0.938、0.781、0.750,特异度分别为0.875、0.875、0.729。结论血清PCT是鉴别细菌性肺炎和肺结核的有效指标,且优于WBC和CRP。

  • 标签: 降钙素原 肺结核 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