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自从1983年Warren和Mashall发现并成功培养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下同)以及揭示其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以来,有关Hp感染与中医病证的关系,已逐渐引起重视.自1999年1月~2000年6月,我院对慢性胃病患者206,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发布的中的有关内容进行辨证,结合Hp检测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慢性胃病 HP感染 中医病证 分型 诊断 HP检测
  • 简介:癫痫又称内脏性癫痫,属于癫痫发作的一种特殊类型。由Mcore于1944年首先报道,常见于儿童,在临床比较少见,以反复突然发生的腹痛为特点,常伴有恶心呕吐和意识障碍,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现将本院2001-01/2003-12间36癫痫病人的脑电图检查分析如下。

  • 标签: 腹型癫痫 脑电图检查 诊断 内脏性癫痫 抗癫痫药
  • 简介:儿童眩晕癫痫属部分发作性癫痫,以发作性眩晕为主。发作性眩晕伴心慌、恶心、呕吐为特征。由于引起眩晕发作的原因很多,发作时没有意识障碍和抽搐,所以病人常首诊于其他科室,使部分病人漏诊或误诊。现将我院2004~2005年资料完整的38儿童眩晕癫痫的临床及脑电图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 眩晕型癫痫 脑电图 儿童 发作性眩晕 发作性癫痫 眩晕发作
  • 简介: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与肝细胞癌(HCC)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及序列测定法检测65HBVDNA阳性的HCC和7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基因。结果在65肝细胞癌患者中,B16(24.62%),C49(75.38%);在7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B42(58.33%),C30(41.67%),肝细胞癌患者C感染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x^2=15.91,P〈0.05);在肝细胞癌患者,B感染者的平均年龄为40.12±8.91岁,C为42.24±11.23岁(t=1.68,P〉0.05)。在B感染者中男性14,女性2,C中男性43,女性6(x^2=7.27,P〉0.01)。结论HBVC基因与肝细胞癌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

  • 标签: 肝细胞癌 乙型肝炎病毒DNA 基因分型
  • 简介:目的探讨HDAg和HBsAg/HBcAg在丁肝炎患者肝组织中表达及关系。方法应用免疫化双重染色,检测79肝炎患者肝组织HDAg、HBsAg和HBcAg表达,以52乙型肝炎作对照。结果丁肝炎HBsAg、HBcAg检出率(81%、71%)较乙型肝炎(94%、92%)低(P<0.05或0.01)。HDAg以肝细胞核表达为主,HBsAg以肝细胞浆表达为主,HDAg和HBsAg表达强度及阳性细胞分布呈一致性,且均与肝组织的炎症活动和病理损害程度相关(P<0.01)。HBcAg以肝细胞核表达为主,阳性细胞主要呈单个细胞或点状分布,且HBcAg阳性细胞明显少于HDAg阳性细胞。结论HDV感染会抑制HBV病毒抗原(HBcAg)表达;HDV致病机制中既有HDV的直接细胞毒性作用,也有HBV和HDV的协同作用。

  • 标签: 丁型肝炎 丁型肝炎病毒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
  • 简介:痤疮是常发生在青年男女面部、胸背部的一种炎症性疾病,原因不明。其中脓胞痤疮由于炎症重,易形成脓肿、破溃,遗留疤痕,有碍仪容。给患者带来痛苦。笔者在临床上采用自拟靓肤汤治疗本病,疗效颇佳。

  • 标签: 靓肤汤 治疗 脓胞型痤疮 中医药疗法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散发性戊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80散发性戊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别按年龄和病因分组,比较各感染人群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肝衰竭发生率和治疗转归情况。结果老年患者血清总胆红素高于青壮年(P〈0.05),白蛋白水平低于青壮年(P〈0.05),住院天数高于青壮年(P〈0.05);按病因分组中,乙型/戊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及戊肝炎合并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清总胆红素高于单纯戊肝炎(P〈0.05),住院天数亦明显高于单纯戊肝炎(P〈0.05)。结论戊肝炎患者以青壮年和男性多见,临床表现以急性黄疸多见,老年、乙型/戊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和戊肝炎合并酒精性肝病患者病情重,但预后均尚好。

  • 标签: 戊型肝炎 散发性 临床特点
  • 简介:患者女,8岁。因乏力、尿黄、皮肤搔痒7天入院。大便呈陶土色,尿呈浓茶色。于入院前2周出现发热,体温38.5℃,流清涕,喷嚏,咳嗽,畏光,流泪等。3天后按耳后、发际、面、颈、躯干、四肢及手(足)心的顺序出现皮疹,为谈红色斑丘疹,压之退色,疹间皮肤正常。诊断为麻疹。给于中药清热解毒,发汗透疹及对症治疗。出疹后第4天体温渐降至正常,皮疹逐渐消退。发热后第14天,(出现皮疹后第10天)患者感乏力、尿黄、皮肤搔痒。既往无肝病史。无输血、血制品及肝脏疾病家族史。查体:T36.6℃,P82次/,BP13/9kPa。皮肤巩膜重度黄染,皮肤遗有皮诊消退后的褐色色素沉着斑。心肺检查无异常。腹软,肝肋下2.0cm,

  • 标签: 重型肝炎 皮肤搔痒 促肝细胞生长素 淤胆 麻疹病毒 清热解毒
  • 简介:目的了解戊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5胆汁淤积性戊病毒性肝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胆汁淤积性戊肝炎占同期收治戊病毒性肝炎的15.4%(35/228).男22,女13,年龄55.1±13.8岁,其中≥60岁者为42.9%(15/35);乙、戊肝炎病毒重叠感染者为25.7%(9/35).黄疸消退时间为71.6.±21.82(41~126)天.血清总胆红素为255.55±118.42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957.8±582.3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612.4±460.9u/L,碱性磷酸酶(AKP)为316.86±237.62u/L,γ-谷氨酰转移酶(γ-GT)为257.74±199.66u/L,痊愈22,好转13.结论由戊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的胆汁淤积性肝炎符合淤胆肝炎的一般临床特点,但肝脏损害较重,黄疸程度高,持续时间长;老年戊肝炎患者更易发生胆汁淤积.

  • 标签: 戊型病毒性肝炎 临床分析 治疗 诊断
  • 简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常合并肠外症状。目的:分析腹泻IBS(IBS。D)患者的肠外症状特点。方法:连续纳入113IBS.D患者,采用调查问卷方式了解患者肠外症状的发生率。结果:本组患者中,胃肠道外疼痛、泌尿系统症状、性功能减退的发生率分别为60.2%、37.2%、34.5%。胃肠道外疼痛以头痛最为常见(40.7%),女性较男性更易合并疼痛(P〈0.05):男女性的泌尿系统症状和性功能减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更易发生咳嗽性溢尿(P〈0.05)。育龄期女性的痛经发生率为39.3%。结论:IBS-D患者常合并肠外症状,可累及多个系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本病鉴别诊断和治疗的难度。

  • 标签: 肠易激综合征 问卷调查 疼痛 泌尿系表现 性功能障碍 心理性
  • 简介:自从1989年choo等首先建立了血清抗-HCV特异性检测方法以来,仅短短几年,HCV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已有了长足的进展。经基因序列分析,根据毒株核苷酸序列的差异,可区分HCV的不同基因。为了解哈尔滨地区的HCV基因,我们对115份HCVRNA阳性血清聚合酶链反应产物进行酶切分析,兹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哈尔滨地区 RNA基因 抗-HCV阳性 HCV基因型 基因序列分析 丙型肝炎
  • 简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以胃肠道某些部位局限性或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分为3:(1)黏膜:最常见,主要为胃肠道粘膜内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以消化吸收不良为主要表现;(2)肌层,较少见,主要表现为胃肠壁增厚,僵硬呈结节状,可引起幽门梗阻及肠梗阻;

  • 标签: 胃肠炎 嗜酸性粒细胞 浆膜型 腹水
  • 简介:本文报道一家2肝豆状核变性病例,分别在4岁和6岁时发病,于发病后4周内死亡。1,男性,4岁,因发热、乏力、纳差15天、尿黄5天、神志不清2天、肝功能异常于1992年6月8日住本院治疗,入院后查体神志恍惚,嗜睡状态,皮肤巩膜明显黄染,肝浊音界右侧锁骨中线第6肋间,肋下1.5cm,

  • 标签: 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病 肝功能异常 腹型 石家庄市 传染科
  • 简介:患者女,30岁,因上腹部剧痛伴恶心、呕吐20天,加重伴巩膜、皮肤黄染5天于1999年4月28日入院。发病前无暴饮暴食及饮酒史,无胆道疾病史。体检:体温37.8℃,脉搏132次/、呼吸20次份、血压14/9Kpa(105/68mmHg),神志清楚,痛苦面容,扶入病房。皮肤巩膜中度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无肝掌,未见蜘蛛痣及出血点。双肺听诊未见异常,心率132次/,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中上腹弥漫性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莫菲氏征阴性,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五肋间,肝区轻叩痛,移

  • 标签: 急性戊型肝炎 重症胰腺炎 胆道疾病 急性胰腺炎 胆源性胰腺炎 肝病研究
  • 简介: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Pu)为临床常见病,我们自1999—06采用自制中药溃疡平胶囊治疗临床所遇中医辩证为脾胃虚寒的消化性溃疡80,并设对照进行疗效比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治疗 消化性溃疡 脾胃虚寒型 胶囊 临床 中医辩证
  • 简介:目的观察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淤胆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淤胆肝炎患者38,治疗21,对照17.应用肌苷、肝泰乐、门冬氨酸钾镁、甘利欣等治疗;治疗在西药保肝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利湿退黄、活血化淤、解毒化痰的中药煎剂.结果治疗黄疸消退平均时间为39.4天,对照为54.3天,退黄平均天数有较明显差异(P<0.01),肝功能其它指标的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淤胆肝炎疗效较单用西药治疗有明显提高.

  • 标签: 中西医综合疗法 治疗 淤胆型肝炎 肌苷 肝泰乐 门冬氨酸钾镁
  • 简介:患者女性,16岁,因纳差,乏力,恶心,厌油8天,尿黄5天,右膝及左踝关节肿痛3天,于1999年1月6日收住院。既往无肝炎及关节炎病史。查体:T36.2℃,P76次/R19次/BP13/9Kpa,发育营养良好,皮肤粘膜轻度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心肺正常,肝肋下1cm,质软,脾未触及,肝区轻度叩击痛,双肾区无叩击痛,右膝及左踝关节轻度肿胀,运动

  • 标签: 戊型肝炎 踝关节 膝关节腔积液 关节炎病 山东省德州市 肝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东莞地区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ELISA法检测HBVA—F基因,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血清HBVDNA定量。结果在295乙型肝炎患者中检出HBV基因247(83.7%),其中HBV基因C占62.3%(154/247)、B15.4%(38/247)、D6.9%(17/247)、B/C混合4.9%(12/247)、C/D混合5.3%(13/247)、B/D混合5.3%(13/247),48未检出基因;基因C感染者之间无性别差异(x^2=0.043,P〉0.05);各基因患者血清HBVDNA水平无显著性相差,但与48未检出基因者比,后者HBVDNA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PCR-微板核酸杂交-ELISA法检测HBV基因具有特异、敏感、简单和实用的特点,东莞地区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以C为主,混合比例相对较高,HBV复制强弱与病毒基因无关。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基因型 核酸杂交 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1999年日本内镜专家小野裕之及後藤田桌志等人首先开发出一种先端带陶瓷绝缘头的新型电刀(IT刀),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直径大于2cm的早期癌病灶,切除深度包括黏膜全层、黏膜肌层及大部分黏膜下层,这一手术被称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良性肿瘤,其治疗效果与外科相近,又可避免开腹手术带来的创伤和并发症,已逐渐成为治疗消化道癌前病变的一种标准微创治疗手段。

  • 标签: 侧向发育型肿瘤 ESD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NDOSCOPIC 消化道癌前病变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