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镜下胃造瘘术(PEG)长期昏迷鼻饲患者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住院治疗32长期昏迷患者行PEG并密切随访,患者造瘘前后上消化道出血、误吸和吸入性肺炎发生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造瘘后上消化道出血、误吸和吸入性肺炎发生均明显低于造瘘前(P<0.05)。结论对于长期昏迷患者,PEG能够减少因为长期置鼻胃管所致上消化道出血、误吸和吸入性肺炎发生。

  • 标签: 内镜 胃造瘘术 昏迷患者
  • 简介:背景:研究表明GEF-H1能激活Rho蛋白,肿瘤发生、发展、浸润、迁移等密切相关。目的:构建pEGFP-GEF-H1载体并稳定转染结肠癌HCT116细胞后检测GEF-H1表达。方法:在线合成引物软件设计GEF-H1基因引物,构建重组质粒pEGFP-GEF-H1,并转染结肠癌HCT116细胞,以转染空质粒和未转染细胞分别作为空质粒组和空白对照组。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表达,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GEF-H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成功构建了pEGFP-GEF-H1载体,测序结果表明序列正确。转染重组质粒pEGFP-GEF-H1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较强绿色荧光,GEF-H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较空质粒组和空白对照组明显上调。结论:体外成功构建了pEGFP-GEF-H1载体,且转染结肠癌HCT116细胞后高表达GEF-H1,步探讨结肠癌GEF-H1关系提供了必要实验材料。

  • 标签: 结肠肿瘤 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类 RHO蛋白 载体构建 转染
  • 简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可以引起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疾病转归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以及肝衰竭。宿主、病毒因素及它们相互作用影响着疾病进程。HBV基因突变导致病毒生物学特性改变影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转归重要因素之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突变 预后
  • 简介:背景:急性胰腺炎(AP)发病过程常伴有胰腺微循环障碍、凝血和纤溶系统改变,血小板参数会发生变化。目的:探讨老年AP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特点以及乌司他丁(UTI)治疗血小板参数和病情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附属医院2009年8月至2013年12月收治年龄≥60岁AP患者217,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重度AP(MAP、MSAP和SAP)。比较、分析各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PLT、MPV和PDW)以及常规治疗UTI治疗组间血小板参数和临床疗效差异。结果:MAP组相比,MSAP、SAP组入院时PLT较低(P<0.01),MPV、PDW较高(P<0.05);治疗1周后,MSAP、SAP组PLT显著增高(P<0.01),MPV、PDW显著降低(P<0.05)。常规治疗相比,MSAP、SAP组UTI治疗后PLT显著增高(P<0.01),MPV、PDW显著降低(P<0.01),总有效率显著提高(MSAP:92.3%81.2%,P<0.01;SAP:90.0%80.8%,P<0.01)。结论:老年MSAP、SAP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MAP患者明显不同,可反映其病情严重程度。UTI可有效降低血小板活性,老年AP患者有较好治疗和预防病情恶化作用。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血小板 乌司他丁 老年人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轻度患者血清HBVDNA载量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关系。方法根据血清HBeAg状态将310慢性乙型肝炎轻度患者分为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清HBVDNA水平,常规进行肝活检术和病理学观察分析血清HBVDNA载量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关系。结果224HBeAg阳性患者肝组织炎症程度以G0(42.0%)为主,纤维化程度以S0(58.0%)为主;86HBeAg阴性患者炎症程度以G0(29.1%)、G1(30.2%)、G2(34.9%)为主,纤维化程度以S0(51.2%)为主;HBeAg阳性患者血清HBVDNA水平肝组织炎症程度无明显相关(r=-0.098,P>0.05),纤维化分期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309,P<0.01);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VDNA水平肝组织炎症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r=0.306,P<0.01),纤维化程度无明显相关(r=0.112,P>0.05)。结论HBeAg阳性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VDNA载量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关系存在显著差别,应区别分析临床意义。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HBV DNA载量 肝组织病理学变化
  • 简介:血清HBsAg或HBeAg定量水平变化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应答中有重要预测价值,可以用于指导和调整治疗方案。本文综述了CHB患者血清HBsAg和HBeAg水平变化HBV复制指标如血清HBVDNA和肝HBVcccDNA间关系,以阐明CHB患者血清HBsAg或HBeAg水平判定抗病毒疗效方面的新认识。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 抗病毒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联合高压臭氧自体血回输治疗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影响。方法105CHC患者被分为对照组(52,皮下注射干扰素和口服利巴韦林)和治疗组(53,皮下注射干扰素和口服利巴韦林,联合应用高压臭氧自体血回输疗法,平均10~16次),疗程均为48周,随访24周,观察病毒学应答和不良反应发生。结果联合治疗患者合并血清甘油三酯、高血压和糖尿病发生分别为28.3%、28.3%和28.3%,显著高于对照组5.8%、7.7%和7.7%(P〈0.05),但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平均年龄、肝功能、HCVRNA载量和肝硬化患者比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患者发热、流感样症状和血红蛋白减低发生分别为50.9%、35.8%和34.0%,显著低于对照组73.1%、59.6%和55.8%(x2=5.5,P〈0.01;x2=5.9,P〈0.01和x2=5.0,P〈0.01);治疗组早期病毒学应答治疗结束时应答和持续应答分别为83.0%、83.0%和74.4%,对照组相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分别为88.5%、86.5%和76.3%)。结论尽管合并高代谢综合征,干扰素联合高压臭氧自体血回输治疗CHC患者病毒学应答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但显著减少了不良反应发生。高压臭氧自体血回输治疗可能成为减少干扰素不良反应辅助疗法。

  • 标签: 慢性丙型肝炎 高压臭氧自体血回输 干扰素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经镜胆道金属支架引流术治疗胆管远端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5月至2012年12月经镜金属支架置入治疗胆管远端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成功率、减黄有效率及并发症。结果支架置入成功86,置入失败6,支架置入成功率93.5%(86/92),减黄满意86%(74/86),减黄12.8%(11/86),减黄无效率1.2%(1/86),术后胆管炎2、胰腺炎8、出血5。结论经镜胆道金属支架引流术治疗低位恶性胆道梗阻疗效好、安全有效,不能或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患者首选。

  • 标签: 内镜 金属支架 梗阻性黄疸
  • 简介:观察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多中心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纳入87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普通干扰素α-2b治疗组32,给予注射600万单位普通干扰素α-2b,1次/隔日,疗程48w;阿德福韦酯治疗组27,给予阿德福韦酯10mg口服,1次/d,疗程72w;和联合治疗组28,同时给予普通干扰素α-2b,48w和阿德福韦酯72w。每隔12w检测各组患者ALT、血清HBV标志物和HBVDNA水平。结果干扰素单药治疗、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和联合治疗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31.8±6.6)岁、(34.2±6.4)岁和(30.5±7.2)岁,基线HBVDNA水平分别为(7.68±1.56)log10IU/ml、(7.61±2.00)log10IU/ml和(7.80±1.79)log10IU/ml,三组患者间两指标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间性别构成和基线ALT水平亦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72w时,干扰素单药治疗和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患者HBeAg转阴分别为41%和19%,HBVDNA转阴分别为53%和63%,ALT复常分别为63%和67%,HBsAg血清学转换0.0%,均显著低于联合治疗患者(57%、89%、93%和14%,P〈0.05)。结论病毒抑制、转氨酶复常和血清学转换方面,普通干扰素α-2b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2w疗效明显优于两药单独应用效果。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普通干扰素 阿德福韦酯 血清学转换 疗效
  • 简介:背景:CIM0免疫应答共刺激分子,通过与其配体CIMOL结合,参与介导免疫调节信号。研究显示多种疾病状态下,外周血和体液可溶性CIM0(sCIM0)水平异常增高。目的:检测急性胰腺炎(AP)患者的人院早期血清sCIM0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72住院AP患者(MAP44,SAP28),以ELISA法检测入院24h血清sCIM0水平,21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以ROC曲线评价早期血清sCIM0AP以及AP相关急性肺损伤(ALI)诊断效能。结果:AP组入院24h血清sCD4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SAP组又高于MAP组,并与入院24h血清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13,P=0.000)。血清sCD40诊断APROC曲线下面积(AUC)0.806,最佳诊断界值I〉29.45pg/mL;预测AP相关ALIAUC0.808,诊断效能明显高于APACHEII评分(AUC=0.733)、Ranson评分(AUC=0.648)和血清CRP(AUC=0.625),最佳诊断界值≥47.96pg/mL。结论:早期检测血清sCIM0有助于早期识别AP、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测AP相关ALI发生。

  • 标签: 抗原 CD40 胰腺炎 多器官功能衰竭 急性肺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检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42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0健康外周血DC细胞亚群和淋巴细胞亚群构成,比较三者间差异。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DC1和DC2百分数分别为(0.2±0.1)%和(0.2±0.04)%,慢性乙型肝炎患者(0.3±0.1)%和(0.2±0.1)%,均显著低于健康人群[(0.4±0.1)%和(0.3±0.1)%,P<0.01];13HBeAg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DC2亚群细胞绝对计数(5.62±1.28)个/μL,显著低于29HBeAg阴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8.75±2.32)个/μL,P&lt;0.05],但是两者DC1细胞水平无明显差别;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588.4±124.2)个/μL和(338.5±97.4)个/μL,均显著低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86.7±106.5)个/μL和(432.1±102.6)个/μL,P<0.05],而且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数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人群[(560.2±105.6)个/μL,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DC1和DC2数量减少,伴CD8+T细胞数降低,可能导致肝硬化形成原因之

  • 标签: 肝硬化 慢性乙型肝炎 树突状细胞 外周血
  • 简介: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血管紧张素原(AG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水平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方法180研究对象,正常人30、轻度肝炎30、中度肝炎30和肝硬化患者90,其中肝硬化患者Child-PughA级、B级和C级各30。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AGT、AngⅡ和ACE水平;采用化学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型胶原(Ⅳ-C)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HA、LN、PCⅢ、Ⅳ-C、AGT、AngⅡ和ACE水平分别为(350.7±124.9)ng/L、(307.3±139.5)ng/L、(280.3±141.3)ng/L、(256.25±110.42)ng/L、(3.45±0.66)ng/mL、(120.58±26.69)ng/L和(79.70±25.67)U/L,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68.8±20.7)ng/L、(58.6±20.9)ng/L、(53.0±21.1)ng/L、(47.0±21.1)ng/L、(3.0±0.4)ng/ml、(104.0±13.8)ng/L和(61.6±12.6)U/L,P〈0.05];肝硬化Child-PughA级和B级患者血清AGT水平分别为(3.4±0.4)ng/ml和(3.3±0.6)ng/ml,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肝硬化Child-PughC级患者AngⅡ和ACE水平分别为(125.4±19.1)ng/L和(83.4±22.5)U/L,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AGT、AngⅡ和ACE肝纤维化指标间均无显著性相关。结论随着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病情进展,患者血浆AGT、AngⅡ和ACE水平逐渐升高,其生理病理性作用还有待于进研究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肝纤维化
  • 简介:背景:直肠类癌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上较少见。目前直径1~2cm直肠类癌治疗方式尚存在争议。目的:检测Ki-67直肠类癌表达水平,探讨直肠类癌镜切除治疗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和武汉同济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确诊直肠类癌,肿瘤直径<1.5cm、行内镜黏膜切除术患者83,分析其病例资料,并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Ki-67表达。结果:术前镜超声检查显示83患者肿瘤均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无固有肌层浸润或转移,术后平均随访38个月,无患者复发或转移。所有患者肿瘤组织Ki-67均呈低表达(0.84%±0.67%),肿瘤直径<1.0cm1.0~1.5cm组间性别、年龄、肿瘤部位、Ki-67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Ki-67指数均值0.84%临界值分组,两组间各项临床病理参数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组直径<1.5cm直肠类癌Ki-67均呈低表达,提示肿瘤细胞增殖不活跃。对于直径<1.5cm、无固有肌层浸润或转移、Ki-67低表达直肠类癌,镜局部切除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直肠类癌 免疫组织化学 KI-67抗原 内镜切除 预后
  • 简介:目的观察早期胃癌组织GTP酶激活蛋白SH3功能区结合蛋白G3BP1和G3BP2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早期胃癌组织89和正常对照组织35,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G3BP1蛋白和G3BP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早期胃癌组和正常组G3BP1阳性分别为87.64%和60.00%,G3BP2阳性分别为86.51%和54.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早期胃癌G3BP1和G3BP2表达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P=0.000);早期胃癌组织G3BP1G3BP2表达呈正相关(rs=0.252,P=0.017)。结论早期胃癌组织G3BP1和G3BP2呈高表达,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紧密相关,两指标异常表达可能在早期胃癌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 标签: 早期胃癌 G3BP1 G3BP2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具有广泛生物学功能细胞因子。TGF-β1可能参与了介导免疫细胞数量和功能异常而诱导免疫耐受,使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慢性化,但同时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参与抑制HBV复制;TGF-β1促进肝纤维化发生,肝癌发生起双向调节作用,同时参与肝衰竭发生。

  • 标签: 乙型肝炎 转化生长因子-Β1 肝纤维化 肝细胞癌 肝衰竭
  • 简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世界范围常见慢性肝病,胰岛素抵抗其主要发病原因之,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近年研究发现影响胆汁酸核受体措施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抗肝纤维化等作用。脂肪细胞分泌多种脂肪因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另外,研究还发现胆汁酸核受体变化可影响脂肪因子分泌。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脂肪因子 胆汁酸核受体
  • 简介:肠道菌群肠道屏障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状态下肠道菌群机体之间处于平衡状态。当某种原因引起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破坏了该平衡状态时,即出现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调可以促进各种慢性肝脏疾病发生发展。应用益生菌治疗能够改善肠道菌群失调,从而为治疗慢性肝脏疾病带来更好疗效。

  • 标签: 肝硬化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酒精性肝病 肠道菌群失调
  • 简介:背景:随着幽门螺杆菌(Hp)耐药上升及其所导致标准三联疗法根除下降,铋剂四联方案成为我国最新共识推荐Hp感染根除治疗方案。目的:评价各共识推荐铋剂四联方案根除治疗效果,高效、价廉根除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检索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纳入我国2011-2013年间公开发表,采用共识推荐铋剂四联方案根除Hp感染临床试验类文献。提取文献资料,根据Graham等提出Hp根除分级系统,根除进行分析。结果:共166篇文献入选,包括Hp感染根除试验192项。在全国范围,含阿莫西林方案根除大部分可以接受,其中PAFB(PPI+阿莫西林+呋喃唑酮+铋剂)方案取得优异根除(≥95%)可能性最高。在华东和中南地区,相应适宜根除治疗方案分别为PACB(PPI+阿莫西林+克拉霉素+铋剂)和PAFB方案。适宜疗程14d。结论:各共识推荐铋剂四联方案,PAFB方案具有明显效益和成本优势。在全国范围,非阿莫西林过敏个体行Hp感染根除治疗宜优先选用PAFB方案,建议疗程14d。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根除治疗 共识意见 文献检索 呋喃唑酮
  • 简介:目的:探讨镜下覆膜食管支架治疗食管癌性狭窄及食管气管瘘临床价值及食管支架置入术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63晚期食管癌患者镜下覆膜食管支架治疗食管癌性狭窄及食管气管瘘临床资料,其中7患者食管癌性狭窄并食管-支气管瘘伴双下肺感染,19患者食管癌术后复发吻合口狭窄置入镍钛记忆合金覆膜支架。102患者由于食管过于狭窄先行食管扩张,再进行内镜下放置食管支架,35患者直接镜下置入食管支架。结果163患者先后放置174个支架,均次性置入成功,成功率100%。163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胸痛不适,有32支架再狭窄,其中19单纯行支架球囊扩张,11于原支架上端内部分重叠再放置支架,有26行氩气刀再通治疗。7患者出现支架移位,有2支架进入食管瘘管内于次日在内镜下取出支架重新放置。所有病例均未出现食管破裂、食管血肿或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进食能力提高,食管气管瘘闭合。结论镜下覆膜食管支架置入术中晚期食管癌性狭窄简单、安全、有效姑息治疗方法,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

  • 标签: 胃镜 食管癌 覆膜食管支架 食管狭窄 食管气管瘘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食管静脉曲张(EV)经镜下套扎序贯硬化(EVLS)根除治疗后影响复发因素。方法61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行EVLS治疗达到根除标准后随访2年,依据复发时间分为高危组(24复发)低危组(24未复发),收集食管静脉曲张经治疗达到根除标准时患者生化及随访期间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年内食管静脉曲张复发24(39.3%),未复发37(60.7%);高危组低危组在出血、脾功能亢进、糖尿病和/重度腹水发生以及Child-Pugh评分、血清白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和超声测量门静脉直径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步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血史、/重度腹水和糖尿病病史(OR值分别为9.7,6.5和10.8)食管静脉曲张复发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出血、/重度腹水、糖尿病食管静脉曲张复发独立危险因素,该类患者应积极随访和再治疗

  • 标签: 食管静脉曲张 内镜根除治疗 复发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