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后自我护理的效果。方法在后指导病人及家属自我护理,使他们掌握自我护理技巧;出院前有计划地检查其陪护对导管维护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必要地强化,使其能正确演示;定期与患者进行电话回访,及时解决导管异常问题。结果40例带者除1例发生感染外其余均顺利的带度过4-6周期化疗。讨论重视对术后的健康教育和自我护理指导,才能保证安全地使用PICC导管,真正达到“一针治疗”的目的。

  • 标签: PICC 导管 自我护理
  • 简介:摘要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用于长期输液或化疗的患者,在我院已广泛推广和使用。在患者使用期间,由于护理人员积极有效的护理,已把PICC并发症发生率降到最低。得到了病人的认可,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保证治疗的顺利完成。

  • 标签: PICC 并发症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PICC)封效果比较,选择最佳的封液。方法将留置PICC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生理盐水与肝素稀释液正压封。结果两种封液对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有差异,生理盐水组血栓形成率高于肝素组(P<0.01)结论选择肝素液行PICC封效果好。

  • 标签: PICC 封管液 疗效对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清洁灌肠时,不同长度对肠道清洁度的影响.提高清洁灌肠效果。方法将102例需要清洁灌肠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51例,实验组肛管插入18-30cm,对照组肛管插入7-10cm,在灌肠液、灌肠次数、灌入液量相同的情况下根据肠道清洁度进比较。结果实验组肠道清洁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人清洁灌肠肛管长度以18-30cm为宜,肠道清洁效果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清洁灌肠 置管长度 效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PICC已发展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以其明显的优势在临床已被广泛应用,但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对血栓形成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措施来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PICC 血栓形成 护理
  • 简介:摘要对一例尿毒症患者行带CUFF导管长期颈内静脉,患者住院期间此通道行血透治疗三次,血流量满意,未发生感染、堵塞、滑脱等情况,住院18天病情好转出院,目前该患者病情稳定,留置导管保护完好,定期外院行血透治疗。结论提出加强心理护理、正确护理导管,注重健康宣教是保持导管长期留置的重要措施。

  • 标签: 长期 留置导管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C致导管异位的原因和防治。方法对一例PICC致导管异位的分析,提出有效的预防方法。结果行PICC术55例,一例出现导管异位,发生率2%。结论在操作过程中规范送的方法和患者体位的配合,更有效的避免导管异位的发生。

  • 标签: PICC置管 导管异位 原因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穿刺硬化治疗精囊囊肿的疗效。方法对3例病人经会阴超声定位穿刺硬化术治疗精囊囊肿。结果随访5-7年,病人症状体征消失,复查B超及经直肠超声未发现精囊囊肿复发。结论经会阴超声定位穿刺硬化术,疗效确切,方便安全,可广泛用于精囊囊肿的治疗,对较大的精囊囊肿尤为适用。

  • 标签: 穿刺置管硬化 精囊囊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对病情危重患者采取动脉,直接动脉血压监测法的重要性,以及在应用中的观察和护理。方法通过对30例病情危重的患者应用桡动脉血压监测,为危重患者的抢救提供了准确的临床指导。结果30例患者病情平稳后拔除,无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结论桡动脉穿刺安全、定位简单、成功率高,不易受污染、并发症少,减少护士的工作量,提高抢救成功率。

  • 标签: 桡动脉置管 有创血压监测 重症监护病房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蘸取去甲肾上腺素无菌棉球在预防股静脉穿刺点渗血中的疗效。方法将70例行股静脉的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实验组给予蘸取去甲肾上腺素无菌棉球外敷穿刺点;对照组给予沙袋外压穿刺点,观察两组的止血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止血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且患者耐受良好,无不良反应。结论蘸取去甲肾上腺素无菌棉球可以有效预防股静脉后穿刺点的渗血,可以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 标签: 去甲肾上腺素 股静脉置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胃切除-功能性间空肠代胃新术式术后护理方法。方法对42例行此术式的病人施行了个性化的护理和科学合理的营养支持与康复指导。结果降低了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全胃切除 空肠代胃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特殊情况下(长期输液的危重病人,禁食的病人,脱水的病人等)外周静脉留置针置入的一次成功率。方法将120例外周静脉留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创新管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管法,对两组成功率、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一次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创新管法在临床应用效果明显,特别是在危重病人、儿科患者中能显著地提高的一次成功率。

  • 标签: 外周静脉留置针 创新 置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带蒂回盲肠间在近端胃次全切除术后的抗反流效果。方法对20例贲门癌病人手术采用带蒂回盲肠移植于食管与残胃之间的方法,术后15天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术后6个月行食管镜活组织检查。结果20例上消化道造影取头低足高位,同时腹部加压未发现钡剂反流,食管镜检查镜下17例无胃内容物反流,组织学无炎症变化。结论该术式接近生理要求,能有效地预防贲门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 标签: 贲门癌 带蒂回盲肠间置 反流性食管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间空肠代胃术在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及效果,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对42例胃癌患者应用功能性间空肠代胃术,并进行定期随访。结果施此术式患者未发生食管空肠吻合口瘘、食管炎及无胃综合征等并发症,患者术后存活率高,精神、营养状况良好,恢复部分体力活动。结论功能性间空肠代胃术是值得推荐的全胃切除的消化道重建术。

  • 标签: 全胃切除 消化道重建 空肠代胃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肌松监测下指导老年患者全麻后气管拔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及术后肌松残余的发生率。方法选择老年患者100例,年龄65-75岁,ASAⅠ~Ⅱ级,实施全凭静脉麻醉。随机分为肌松监测下气管拔组(A组)和传统气管拔组(B组)各50例。记录各时间点(术前、拔时、拔后30min、拔后1h)的MAP,HR,脑电双频指数(BIS),四个成串刺激(TOF),TOF<0.9为肌松残余。结果肌松监测组MAP,HR指标稳定(P>0.05),拔后1h的肌松残余(PORC)发生率为0%;传统组MAP,HR均有显著变化(P<0.01),拔后1h的PORC发生率28%。结论老年患者在肌松监测下气管拔,其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肌松残余发生率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密闭式吸痰与一次性吸痰在临床气管切开使用中进行对比。方法选取2009年12月5例气管切开患者使用一次性吸痰与2009年12月5例气管切开患者使用密闭式吸痰进行临床使用对比,从吸痰时间、吸痰效果、并发感染、患者耐受程度、经济价值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密闭式吸痰从以上各方面均优于一次性吸痰。结论气管切开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较一次性吸痰更为便捷、安全、有效。

  • 标签: 密闭式吸痰管 一次性吸痰管 临床使用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