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高糖对造影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将NRK52E细胞分成6组:正常对照组(A组);造影组(B组);葡萄糖(5mmol/L)+造影组(C组);葡萄糖(15retool/L)+造影组(D组);葡萄糖(30mmol/L)+造影组(E组);8]3203580+葡萄糖(30mmol/L)+造影组(F组)。F组SB203580(20μmol/L)在造影加入30min前加入。结果C组细胞葡萄糖作用6、12、24h及D、E组细胞葡萄糖作用6h,未见造影诱导的肾损伤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加重。D、E组细胞葡萄糖作用12h,造影肾损伤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重于B组,葡萄糖作用24h,肾损伤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重于葡萄糖作用12h,且E组重于D组(P〈0.05)。高糖显著增加造影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ROS水平及p-p38和caspase3蛋白表达,SB203580抑制1〉p38和caspase3蛋白表达。ROS与p-p38、caspase3及p-p38与caspase3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70、0.68和0.65,P〈0.05)。结论高糖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方式加重造影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其分子机制与高糖显著增加细胞内ROS水平及上调p-p38、caspase3表达有关。

  • 标签: 高糖 造影剂 肾小管上皮细胞 凋亡
  • 简介:成年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D)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高的趋势,尤其43岁至70岁以上者较为多见。多数人认为老年人高发ED是衰老的结果。为探索衰老对阴茎勃起机制的影响,我院着重抗衰老方法,建立性生理,采用“三性疗法”,即“心因性,针对性,激发性”的方法来诱导和弥补其阴茎勃起机制不退化,少退化的功能,并在女方的积极配合下,使阴茎勃起机制维持正常水平,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阴茎勃起机制 延缓衰老 疗法 男性勃起功能障碍 抗衰老方法 发病率
  •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维持性血液透析(CHD)和高通量血液透析(HFD)对尿毒症中小分子物质的清除作用,探讨HFD治疗的临床必要性。方法将CHD患者49例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F60透析器进行HFD,对照组采用F6透析器进行CHD,透析时间为4h,透析前,后抽取静脉血检测尿素氮(BNU),肌酐(SCr)和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将检测值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HFD组和CHD组透析前,后血BUN,SCr的下降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HFD组和CHD组血iPTH,下降率分别为(72.07±13.40)%,(12.12±5.16)%,HFD组iPTH下降率极显著大于CHD组(P<0.01)。结论高通量透析对中,大分子尿毒症毒素的的清除作用优于常规透析,对小分子毒素的清除,两者无明显差别。

  • 标签: 高通量血液透析 常规血液透析 尿毒症毒素
  • 简介:目的研究国产新型血液灌流器MG150对蛋白结合类毒素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glycationendproducts,AGEs)和硫酸吲哚酚(indoxylsulfate,IS)的清除效果。方法选择上海长征医院和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长期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共88例,根据南方医科大学统计研究室提供随机化数据表分配,使用二阶段交叉实验对照研究方法,选用广泛使用的健帆HA130灌流器作为对照,A组患者先使用HA130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HD串联治疗一次,中间经过洗脱期1周,再使用MG150HP串联治疗一次;B组患者先使用MG150HP+HD串联治疗一次,洗脱期后1周再使用HA130HP+HD串联治疗。分别在2次治疗前后检测血清AGEs和IS浓度,并记录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观察比较新型血液灌流器对蛋白结合类毒素的清除效果及安全性。结果(1)2个医院各入组44例患者;A组(n=44)和B组(n=44)两组患者治疗前除了AGEs[(285.77±107.03)ng/L比(456.89±129.10)ng/L)]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2.67±2.58)mg/L比(6.38±8.8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其他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体质量、收缩压、舒张压、尿素清除指数(Kt/V)、β_2微球蛋白(β_2-microglobulin,β_2-MG)、IS、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白蛋白(albumin,Alb)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MG150和HA130HP联合HD治疗2h后血AGEs下降率分别26.0%为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323,P〈0.01);IS的下降率分别为51.7%和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7.247,P〈0.01);β_2-MG下降率分别14.9%、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190,P〈0.01)。(3)共7例发生轻度不良事件,在2种灌流器治疗过程中发生的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国产新型血液灌流器MG150HP联合HD治疗能够有效清除蛋白结合类毒素,疗效安全确切

  • 标签: 终末期肾脏疾病 血液灌流 血液透析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 硫酸吲哚酚
  • 简介:细胞是指具有高度增殖和自我更新能力,并可以分化成为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组织细胞细胞。近期的研究表明,成人干细胞可以诱导产生超越自己胚层界限的其他胚层来源细胞。如:骨、软骨、肺实质、肌肉、肝脏细胞等。本文就其向肾实质细胞分化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细胞分化 肾实质 骨髓干细胞 自我更新能力 成人干细胞 组织细胞
  • 简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是近年来研究炎症标志物的热点,较其他白细胞成分具有更高的稳定性。研究发现,PLR、NLR在慢性肾脏病(CKD)中有广泛的应用,参与炎症反应、心血管并发症、肾性贫血等,影响着CKD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同时在高血压肾损伤、糖尿病肾损伤、狼疮肾炎等疾病中都有相关研究。本文拟对PLR、NLR在CKD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PLR、NLR用于CKD及相关并发症的预测提供依据,并为进一步开展PLR、NLR在CKD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 标签: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慢性肾脏病 微炎症状态
  • 简介:随着肥胖及糖尿病患者增多,CKD在中国人群的发病率逐年提高,约10%中国人群罹患CKD,随CKD患者的增多,慢性肾衰竭患者也逐年增加,长期肾脏替代治疗的需求也随之增多,其中血液透析是最为广泛使用的肾脏替代模式,而透析器或透析膜的功能直接影响血透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长期生存率。

  • 标签: 血透患者 PMMA膜 聚砜膜 肾脏替代治疗 透析膜 慢性肾衰竭
  • 作者: 邱庆华1,唐增秀2
  • 学科: 医药卫生 > 泌尿科学
  • 创建时间:2022-09-17
  • 出处:《系统医学》2021年第2期
  • 机构:1.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攀枝花617000;2.攀枝花市东区红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攀枝花617000
  • 简介:正常人尿中蛋白质含量甚微,很少见到管型,在病理情况下,肾小球滤膜通透性增加,大量蛋白质渗出,在远端肾小管及集合管的管腔内,受酸性环境影响,蛋白质逐渐变性为凝胶,经浓缩堆积塑形成为管型。健康人无白细胞管型,尿中出现白细胞管型提示肾实质炎性病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时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以淋巴细胞为主时多见于肾移植排异反应。但,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白细胞管型鲜有报道。

  • 标签: 尿液;嗜酸性粒细胞;白细胞管型
  • 简介:肾脏损害是以多发性骨髓瘤为代表的浆细胞疾病常见和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由于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及轻链过量生成,相对分子质量仅有23×10^3的轻链自肾小球滤过,被肾小管重吸收,过多的轻链重吸收造成肾小管损害。此外,恶性浆细胞疾病常伴发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高黏滞综合征、淀粉样变性及骨髓瘤细胞浸润均可造成肾脏损害。患者可有蛋白尿、本周(Bence-Jones)蛋白尿、

  • 标签: 恶性浆细胞疾病 肾脏损害 多发性骨髓瘤 肾小管重吸收 相对分子质量 高黏滞综合征
  • 简介:前列腺癌细胞主要向骨转移,肿瘤细胞与骨细胞的相互作用导致局部的骨形成和/或骨溶解。肿瘤细胞诱导的成骨或溶骨病变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我们比较了两种前列腺癌细胞-成骨型的MDA-PCa-2b与溶骨型的PC-3细胞对成骨细胞的作用。

  • 标签: 前列腺癌细胞 成骨细胞 细胞诱导 Stat3/5 溶骨型 细胞因子
  • 简介:目的比较不同水化途径补充生理盐水防治对比肾病(contrastinducednephropathy,CIN)的效果,为临床寻找最佳水化治疗途径,提高水化治疗CIN的效果。方法150例拟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外周血管造影术患者,随机分为经口、外周静脉、中心静脉途径3组,各组50例,术前、术后均补充生理盐水2000ml,观察3组患者术前、术后1~5d尿量、肾功能、内生肌酐清除率,血、尿β2-微球蛋白浓度变化,同时行床边心脏超声评价充分水化治疗对心功能影响。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血肌酐水平、内生肌酐清除率、血和尿胆-微球蛋白较术前均有轻度升高。随时间推移,所有患者尿量增加,血肌酐水平下降,内生肌酐清除率及血、尿β2-微球蛋白浓度降低至手术前水平。经中心静脉途径水化治疗,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及血、尿β2-微球蛋白3d恢复,外周静脉途径5d。肾功能恢复,经口途径肾功能恢复最晚。3组充分水化治疗不影响左室收缩末期、舒张末期容积,左室射血分数无统计学差异,不影响血流动力学。结论3种不同水化途径补充生理盐水均可有效预防和治疗CIN,且不影响心功能,但中心静脉途径患者尿量、肾功能恢复更快,方法简单,创伤小,效果最好,疗效可靠。

  • 标签: 对比剂 水化 预防
  • 简介:人类p53基因定位于17P13,具有野生型和突变型两种。野生型为抑癌基因,编码蛋白p53,具有“分子警察”的作用,通过多种方式控制DNA损伤细胞的生长:①启动下游p21基因;②转录启动生长抑制和DNA损伤诱导家族45(growtharestandDNAdamageinductiongene45,GADD45);

  • 标签: 蛋白P53 肾细胞癌 DNA损伤 生长抑制 17P13 P21基因
  • 简介:1976年Stamper和Woodruff发现一种在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分子,命名为细胞黏附分子(celladhesionmolecule,CAM)。CAM是一类能介导细胞间黏附以及细胞外基质黏附的糖蛋白。其种类繁多,作用极广泛,在胚胎发育和分化、正常组织结构的维持、炎症与免疫应答、伤口修复、凝血与血栓形成以及肿瘤浸润和转移等多

  • 标签: 细胞黏附分子 IGA肾病 白细胞 内皮细胞 胚胎 发育
  • 简介:患者,女,46岁,主因阵发性高血压1年余入院。患者1年前患高血压,血压在180—140/110—90mmHg之间波动,一直在当地医院按原发性高血压治疗。1月前开始出现阵发性头痛,并心悸和大汗淋漓,血压最高达220/130mmHg,排尿时尤其明显,口服一般降压药物不能控制,急来我院就诊,以“高血压”收住。平时体健,否认家族中有传染病和遗传病史。入院后查心、肺、腹无异常,24h尿儿茶酚胺(CA)、香草基扁桃酸(VMA)均增高,怀疑嗜铬细胞瘤。查双肾上腺B超和CT均未发现占位,给予竹林胺治疗,待血压稳定后做膀胱镜检查见膀胱顶部一直径约1.5cm大小肿瘤,诊断为膀胱嗜铬细胞瘤,给予α-受体拮抗和俨受体拮抗治疗2周,待血压、心率稳定后,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膀胱肿物、膀胱部分切除,

  • 标签: 膀胱嗜铬细胞瘤 腹主动脉旁嗜铬细胞瘤
  • 简介:目的:研究三七总皂苷(PNS)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C)增殖以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用不含或含有高、中、低浓度PNS的RPMI-1640细胞培养液刺激体外培养的正常大鼠MC。于实验终点,运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以及PNS的细胞毒性作用;运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结果:PNS能够显著抑制血清诱导的大鼠MC的增殖;通过减少MC进入S+G2/M期,从而抑制MC的有丝分裂;且在本实验浓度内(100-400μg/ml)不具有明显的诱导凋亡作用和细胞毒性。结论:PNS能通过抑制MC的有丝分裂而抑制其活化、增殖,在慢性肾脏疾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得应用价值。

  • 标签: 三七总皂苷 肾小球系膜细胞 增殖 细胞周期
  • 简介:目的总结并探讨原发性膀胱浆细胞样/印戒细胞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特征和治疗预后,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结合我院曾收治的1例和国内1986~2017年个案报道的44例原发性膀胱浆细胞样/印戒细胞尿路上皮癌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发病机制、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疗方案、随访预后等。结果45例中,肿瘤好发于顶壁31例(68.9%);单纯性印戒细胞癌37例(82.2%),混合性印戒细胞癌8例(17.8%);TNM分期,T2期以上为37例(82.2%),其中T3期和T4期26例(57.8%);手术病例41例(91.1%),其中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3例(7.3%),膀胱部分切除术17例(41.5%),根治性膀胱全切术21例(51.2%);15例(36.6%)术后未行任何辅助治疗,行膀胱灌注化疗5例(12.2%),全身化疗13例(31.7%),全身化疗+膀胱灌注化疗5例(12.2%),全身化疗+放疗3例(7.3%)。失访6例(13.3%);随访时间≤1年的28例(62.2%),其中15例在1年内死亡,2例复发;1年2年的只有3例(6.7%)。生存期最短的为2个月,最长的为44个月无复发,平均生存时间约25.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约13个月。结论原发性膀胱浆细胞样/印戒细胞尿路上皮癌临床罕见、恶性程度高、进展快、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早期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结合术后辅助放化疗,可改善其治疗效果,但整体预后差。

  • 标签: 膀胱肿瘤 浆细胞样 印戒细胞 回顾性分析
  • 简介: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放射诊断学技术,尤其是介入治疗的不断深入和广泛应用,造影(CM)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造影肾病(contrast-inducednephropathy,CIN)是碘造影应用过程中的重要并发症。CIN在医源性急性肾衰竭病因占11%,成为导致急性肾衰竭的第三位致病因素[1],死亡率高达35%,目前造影肾病已经成为放射学家、心脏病学家和肾脏病学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 标签: 造影剂肾病 介入治疗 急性肾衰竭 医学影像学 放射诊断学 心脏病学家
  • 简介:目的观察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患者的细胞免疫水平。方法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患者36例,以处于激素依赖期前列腺癌患者39例为对照组,分别抽取静脉血,按程序处理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患者CD3+T、CD4+T及CD8+T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CD(16+56)+N水平亦下降明显(P〈0.05),而CD4+/CD8+T比值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脏器转移患者CD3+T、CD4+T、CD8+T及CD(16+56)+N水平下降更明显,与其他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NK细胞活性明显下降,监测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患者的细胞免疫水平有助于判断患者病情变化和指导治疗。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T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目的研究人膀胱癌EJ细胞株中CD44基因小RNA干扰后细胞侵袭功能的变化。方法小RNA干扰的方法抑制EJ细胞中CD44基因表达,细胞划痕实验和Boyden小室研究shCD44-EJ细胞的侵袭功能改变。结果流式细胞学检测显示shCD44-EJ细胞与CD44的单克隆抗体的结合性下降,Westernblot检测CD44蛋白的表达量减少,细胞划痕实验和Boyden小室研究结果显示shCD44-EJ细胞的侵袭能力降低约50%。结论特异性沉默CD44可抑制EJ细胞的侵袭能力。

  • 标签: 膀胱肿瘤 EJ细胞 CD44 RNA干扰
  • 简介:粉防己碱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在多种肿瘤细胞中呈现显著的抗肿瘤活性。然而,粉防己碱在前列腺癌细胞中的作用却知之甚少,且其作用于前列腺癌的具体机制也尚未有人阐述。为了探究粉防己碱对前列腺癌DU145和PC-3两种细胞系生长抑制、凋亡诱导、迁移和侵袭抑制等方面的作用,通过MTT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其对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能力,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对前列腺癌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后通过Westernblotting实验检测粉防己碱处理后两种前列腺癌细胞系中PARP、Caspase-3、Akt、p-Akt、Bcl-2、Bax等蛋白的表达情况。而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则分别用来检测粉防己碱对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显示,粉防己碱可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地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和PC-3的生长;且经粉防己碱处理后,两种前列腺癌细胞系的细胞克隆数明显受到抑制。且粉防己碱可抑制两种前列腺癌细胞系的侵袭,并显著抑制其迁移能力。由此可知,粉防己碱对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有显著抑制作用。另外,粉防己碱可剂量依赖性地诱导前列腺癌细胞的凋亡,且此过程是通过caspase级联反应的激活和PI3K-Akt信号通路的抑制而得以实现的。上述结果提示粉防己碱在临床中可作为前列腺癌治疗的一种潜在治疗药物。

  • 标签: 凋亡 侵袭 迁移 增殖 前列腺癌 粉防己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