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自2004年7月至2011年5月,笔者对32例胸腰椎结核进行了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安全接受手术。术前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5例,C级7例,D级10例,E级9例;术前矢状面后凸Cobb角平均为32.5°(5°~47°);术前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为20~37mm/L,平均28.2mm/L。患者随访时间12446个月,平均22.5个月。术后1年随访时Frankel评分,A级0例,B级0例,C级3例,D级8例,E级21例;后凸Cobb角平均12.3°(4°~20°),矫正率62%;CRP平均为6.2mg/L。术后全身症状消失,腰背疼痛症状明显改善,患者可从事一般工作及日常生活。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创伤小、方法安全、疗效满意。

  • 标签: 胸腰椎结核 病灶清除 植骨 椎弓根钉内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腰椎结核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5月~2012年6月,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42例腰椎结核患者。其中L1椎体8例,L2椎体9例,L3椎体10例,L4椎体27例,L5椎体20例;累及单节段17例,双节段18例,3个节段7例。37例患者伴有椎旁脓肿,15例伴有不同程度的硬脊膜和/或神经根受压症状。按Frankel分级C级2例,D级13例,E级27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过≥2周抗结核治疗。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年,3例复发,其余病例术后6.5个月行X线片检查,显示椎间植骨融合,融合率为92.9%(39/42)。术后神经症状均获得明显恢复,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后路一期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有利于恢复脊柱稳定性,减小手术创伤,提高植骨融合率。

  • 标签: 腰椎 结核 脊柱 清创术 骨移植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 简介:骨关节结核是主要的肺外结核之一,脊柱结核发生率占骨关节结核的50%[1],其病变主要是破坏椎体导致脊柱不同程度受损,从而引发脊柱失稳、椎管内压迫及脓肿形成。多节段脊柱结核表现为>3个的椎体破坏,其中一部分的病变部位有>1个正常椎间盘的相隔,表现为多个中心病灶共同破坏,称为跳跃型脊柱结核。跳跃型脊柱结核的特点为>2处独立活动病灶,且病灶间有正常椎间盘相隔,其发生率在脊柱结核中占10.0%~16.5%[2-3]。跳跃型脊柱结核由于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诊漏诊,患者就诊时往往多合并脊柱畸形及神经功能障碍。近年,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采用个性化方案治疗跳跃型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19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结核 脊柱 清创术 内固定器 骨移植
  • 简介:目的探讨病灶彻底清除后,自体髂骨块椎间植骨联合前路或后路内固定的效果.方法1999年6月~2004年4月期间一期手术治疗脊柱结核89例,其中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椎间植骨,前方或侧前方内固定73例;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椎间植骨,后路内固定16例.术后支具保护6个月,正规抗结核化疗12个月.根据术前、术后及最后一次随访的X线平片分析融合情况和畸形矫正的进展.结果随访1~5年,平均28个月;除2例复发、1例内固定松动、2例出现药物性肝炎、2例出现供骨区严重疼痛外,无其他并发症;88例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术前、术后、最后一次Cobb角分别为35.3°、16.3°、19.5°.结论对合适的病例,该法可有效稳定脊柱、维持其畸形的矫正;达到牢固地融合,临床效果明显.

  • 标签: 脊柱结核 自体骨 内固定器 移植
  • 简介: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一期病灶清除、脊髓减压、前方畸形矫正、植骨融合内固定的疗效.方法本组19例,男11例,女8例;平均年龄43.3岁(15~66岁).病变部位:胸椎8例,胸、腰椎7例,腰椎4例.2个椎体13例,3个椎体5例,4个椎体1例,无跳跃型.椎旁脓肿15例,髂窝流注性脓肿4例.本组患者皆伴有后凸畸形,平均Cobb角44.7°.术前血沉正常5例,其余为22~127mm/h.本组患者术前应用三联(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化疗2周,手术采用一期病灶清除、脊髓减压、前方钛网支撑畸形矫正、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化疗持续10个月,定期进行脊柱影像学检查和血沉、肝功能检查.结果刀口皆为Ⅰ期愈合,无窦道.最先解除的症状是疼痛,随访8~29个月(平均17个月),畸形矫正、植骨融合满意,未见内固定失败;后凸角度平均矫正21.3°,脊髓功能皆有不同程度地恢复.3例胸、腰段结核术中出现胸膜破裂,1例术后气胸;4例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1例钛网位置欠佳.无脓胸发生和迟发性脊髓功能丧失.术后血沉恢复正常时间为2~8个月.结论胸、腰椎脊柱结核一期病灶清除、脊髓减压、植骨融合,同时前方钛网支撑畸形矫正和脊柱稳定性重建,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未见使用在脊柱结核治疗过程中的支撑物和内固定物产生的不良反应.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结核外科手术
  • 简介:目前因为髓核细胞在培养扩增时的表型去分化问题使髓核细胞移植受到限制。成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2(FGF-2)已经被证明能促进单层软骨细胞扩增时的分化潜能,而FGF-2对髓核细胞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力图阐明髓核细胞单层培养扩增时其表型的改变,同时观察FGF-2对髓核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作用。

  • 标签: 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 细胞移植治疗 髓核细胞 细胞增殖分化 FGF-2 体外
  •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Notch信号上调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hBMSCs)对破骨细胞增殖调控的机制,探讨Notch信号在成骨-破骨偶联中的作用。方法用装载Notch信号胞内域NICD1的慢病毒载体(Lentivirus,Lv)转染hBMSCs,收集其分泌的条件培养液(ConditionedMedium,CM)。培养前破骨细胞系RAW264.7,模拟共培养环境。定量RT-PCR和ELISA测定转染前后hBMSCs表达和分泌的M-CSF的情况。cck-8和单板克隆试验测定RAW264.7的增殖情况。结果转染慢病毒后,hBMSCs表达和分泌的M-CSF均有所上调(分别为P<0.01和P<0.05);CCK-8和单板克隆试验的结果显示hBMSCs分泌的CM使RAW264.7的细胞数量增加(均为P<0.01)。结论Notch信号上调的hBMSCs可以通过影响M-CSF的表达和分泌,作用于破骨前体细胞,促进其增殖。

  • 标签: NOTCH信号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破骨细胞
  • 简介: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跳跃型胸腰椎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2009年7月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539例,其中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跳跃型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共13例(男9例,女4例)。术前平均后凸角21.5;°Frankel分级为B级1例,C级4例,D级6例,E级2例。入院后经个体化抗结核治疗后手术。记录术前、术后血沉、后凸角、神经功能评估和植骨融合情况。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4.3个月,全部患者术后后凸角、神经功能改善,血沉正常。术后6~12个月均获得植骨融合。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于胸腰椎跳跃型脊柱结核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胸椎 腰椎 结核 脊柱 内固定器 清创术 骨移植
  • 简介:近年来,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marrowstromallcell,BMS)分化方向,及其调控机制在原发性、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生机理中的意义引起高度关注。各种原因通过某种机制导致成骨细胞分化减少,脂肪细胞分化增加,脂肪细胞进一步刺激更多的造血干细胞,分化为破骨细胞,进而引起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偶联失衡,最终导致骨丢失和骨质疏松。因此,骨髓脂肪细胞生成及其调控机制的阐明,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髓脂肪细胞 成骨细胞分化 细胞分子生物学 骨髓基质干细胞 脂肪细胞分化
  • 简介:目的建立较稳定的实验室骨细胞分离培养方法.方法采用序列酶消化法,从3d龄Sprague-Dawley乳鼠颅骨中分离骨细胞,通过形态学、改良钙钴法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免疫细胞化学法骨钙素(BGP)染色来鉴定骨细胞.结果细胞形态呈星状、有树状突起,ALP染色阴性,BGP染色阳性,说明分离出的细胞为骨细胞.结论本实验结果为在体外深入研究骨细胞的功能提供实验手段.

  • 标签: 骨细胞 序列酶消化 分离 鉴定
  • 简介:目的观察鲑鱼降钙素喷鼻治疗老年骨性疼痛的疗效。方法老年骨性疼痛60例,其中:骨质疏松症40例,癌性骨痛20例。应用鲑鱼降钙素喷鼻,每日1次,每次100IU,用药前后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酸性磷酸酶(ACP)。结果用药后血清ALP、BGP、ACP显著下降,骨痛改善,总有效率87.7%。结论鲑鱼降钙素喷鼻是治疗老年骨性疼痛安全、有效的药物。

  • 标签: 鲑鱼降钙素 老年人 骨性疼痛
  • 简介:破骨细胞为人体主要的骨吸收细胞,对骨骼的发育及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破骨细胞的异常活化对多种溶骨性疾病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明确破骨细胞的分化机制,可为多种骨代谢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及药物靶点。大量的实验对破骨细胞的分化机制进行了研究,并确认有一些基因为破骨细胞分化形成所必需,这些基因的缺失或突变将导致破骨细胞形成障碍,进而引起骨质硬化;并且由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factor,M-CSF)、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ActivatorforNuclearFactor-κBLigand,RANKL)及免疫受体酪氨酸激活基序(immunoreceptortyrosine-basedactivationmotif,ITAM)介导的3条重要的信号通路参与其分化过程,3条信号通路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破骨细胞的分化形成,但RANKL如何激活ITAM信号通路,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破骨细胞分化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破骨细胞 骨吸收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50岁,于2013年8月28日因"检查发现右第2前肋骨肿物9天"入院。查体:右侧腋窝顶部局部隆起,触诊肿物质地硬,边界清楚,大小约5cm×4cm×4cm。外院胸部CT提示:右侧胸壁见一约6.4cm×4.0cm×5.0cm软组织密度影,内见多发斑点状致密影,右第2前肋骨质破坏、吸收、边界尚清,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

  • 标签: 软骨母细胞瘤 软组织密度影 均匀强化 增强扫描 斑点状 局部隆起
  • 简介:一、破骨细胞破骨细胞(osteoclast,OC)是由单核/巨噬形成的一种多核细胞,细胞家族中的单核细胞细胞融合后形成的一种多核细胞,巨噬细胞变成具有骨吸收能力的OC必须要有骨髓基质细胞/成骨细胞(osteoblast,OB)的存在[1].骨髓基质细胞/OB表达两个促进OC生成所必须的分子:一个是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colony-stlimulatingfactor,MCSF),另一个是激活核因子NF-κB受体的配体(receptoractivatorofnuclearkappaBligand,RANKL)[2].在骨髓基质细胞和OB的存在下,M-CSF和RANKL分别与OC前体细胞上各自的受体结合并诱导其分化为成熟的OC.

  • 标签: 破骨细胞 MAPK信号转导 OC 骨髓基质细胞 核细胞 OB
  • 简介:骨骼是一组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器官,其代谢的动态平衡依靠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间的相互调节。成骨细胞是骨组织形成的主要功能细胞,还参与破骨细胞的分化及成熟的调节,因此,成骨细胞的调节在骨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成骨细胞的调节包括全身性调节和局部调节,其中局部调节对成骨细胞分化、成熟及功能多个环节的调节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成骨细胞的局部调节成为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研究发现,许多局部调节因子及信号传导通路对成骨细胞分化、成熟及细胞活性具有重要作用。其中Wnt信号传导通路,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morphogenicprotein,BMP)信号传导通路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MAPK)信号传导通路与成骨细胞局部调节关系密切。

  • 标签: WNT信号传导通路 成骨细胞分化 局部调节 PROTEIN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骨形态发生蛋白
  • 简介:本实验给大鼠肌肉流向地塞米松(0.1mg/100g体重),分别喂食低钙饲料和高钙饲料,观察大鼠骨灰重,骨密度,骨组织学形态及体内雌二醇,PGE3、1,25-(OH)2-D2和cAMP的变化。结果表明,低钙组大鼠骨盐丢失明显,且血中雌二醇,1,25-(OH)2-D3下降,而PGE2和cAMP则升高,高钙组大鼠则无上述变化,接近正常大鼠水平,说明钙可对抗地塞米松对骨代谢的影响。

  • 标签: 正常大鼠 钙剂 骨质疏松 地塞米松 实验性 雌二醇
  • 简介:目的探讨围产期妇女补充钙对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06名围产期妇女,根据补充钙不同分为补钙组和未补钙组,分别测量并比较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尿钙/肌酐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补钙组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均优于未补钙组。结论围产期予以钙有益于围产期妇女健康。

  • 标签: 围产期 骨密度 钙剂 骨代谢
  • 简介:目的比较α-MEM和高糖DMEM两种培养基对小鼠破骨细胞前体细胞系RAW264.7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1)根据培养基和是否添加核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receptoractivatorfornuclearfactor-κBligand,RANKL)将细胞分为4组:α-MEM培养基组、添加RANKL的α-MEM培养基组、高糖DMEM培养基组、添加RANKL的高糖DMEM培养基组;(2)于培养第3天收集细胞,分别通过qPCR、免疫印迹实验观察分化相关标记物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acidphosphatase,TRAP)、活化的T细胞核因子(nuclearfactorofactivatedT-cells1,NFATc1)、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activatorfornuclearfactor-κB,RANK)和组织蛋白酶(Cathepsin)K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并做TRAP染色观察各组成熟破骨细胞的形成情况,探讨添加RANKL后α-MEM培养基和高糖DMEM培养基对RAW264.7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1)与添加RANKL的高糖DMEM培养基相比,添加RANKL的α-MEM培养基使RAW264.7细胞的分化相关标记物TRAP、NFATc1、RANK及cathepsinK的mRNA表达水平增加,TRAP、NFATc1及cathepsinK的蛋白表达水平增加;(2)在α-MEM培养基或高糖DMEM培养基中添加RANKL均可使RAW264.7细胞分化为成熟破骨细胞,但添加RANKL的α-MEM培养基处理的细胞组中形成的成熟破骨细胞更多.结论添加RANKL的α-MEM培养基有利于RAW264.7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

  • 标签: RAW264.7细胞 高糖DMEM培养基 α-MEM培养基 破骨细胞 核因子k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
  • 简介:目的探讨麝香对颅骨骨缺损模型大鼠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cell-derivedfactor1,SDF-1)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growthfactor,HGF)水平变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雌、雄各150只,利用牙科钻建立颅骨骨缺损模型,模型动物完全随机分为给药组和模型组,又将这两组分别分为3小组,每组50只。给药组灌服麝香,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各组7d、14d、28d血清中SDF-1、HGF的变化,将所得OD值处理计算后应用SPSS17.0统计分析。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第7天SDF-1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8),第7天和第14天HGF含量均增加(P=0.0158,P=0.0234),但第7天表达增加更加显著。结论麝香可促进大鼠颅骨骨缺损区的愈合速度,而这种愈合机制可能与增加血清中SDF-1、HGF水平有关。

  • 标签: 麝香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缺损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肝细胞生长因子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丙戊酸(VPA)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联合应用对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胎鼠大脑大脑皮层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在条件培养基中加入bFGF和VPA,分为VPA+bFGF混合组,bFGF组和VPH组,观察各组神经干细胞球增殖的差异。结果:原代培养后第1d,混合组中神经干细胞球数量比VPA组和bFGF组中稍多(P〉0.05),但神经干细胞球直径相差并不明显(P〉0.05);第3d时,VPA和bFGF混合组中神经干细胞球数量比另两组中明显增多,直径也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第7d和第10d时,混合组神经干细胞球直径大约是VPA组和bFGF组的1.5倍(P〈O.01)。结论:VPA能增强bFGF对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作用。

  • 标签: 干细胞 丙戊酸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细胞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