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从前有只斑鸠,彼此相爱,吃喝都在一起。这一只在什么地方,那一只一定也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悲伤,有什么幸福,它们都愿意一同分担。它们从来没有计算过,时间是怎样迅速地逝去的;有过忧愁的阴影,却从来没有寂寞的时候。要是口子中少了一个,哪儿还能找到什么快乐?

  • 标签: 小说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两只斑鸠》
  • 简介:1.婴儿麻醉下作石膏管型,麻醉半醒躁动常使石膏变形。最好在麻醉下先做半面肢体的半管形石膏夹板。十几分钟定型后取下,病儿回病房休息。石膏型彻底晾干坚硬后(可能需24小时或更长),再将婴儿原肢体纳入半片管形夹板,用绷带绑紧。

  • 标签: 石膏管型 石膏夹板 麻醉 婴儿 管形 肢体
  • 简介: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实验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建立判断发生死亡的风险评分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湖南省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病例,其中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病例数据用于建立死亡风险模型,2014年1~6月的病例数据用于模型的验证。以入住PICU首次血清N-末端脑钠素原(NT-proBNP)、乳酸、WBC计数、血糖、心肌酶谱(CK、CK-Mb、LDH、Mb)、PCT、CRP检查结果作为分析指标,通过受试者特征工作(ROC)曲线,筛选出曲线下面积(AUC)〉0.7的实验指标,确定各项指标的最佳界值。以Logistic回归分析各项实验指标对预后的影响,以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各项实验指标的β值作为原始赋分,同时对β值取整后作为简化赋分,建立风险模型并验证,考察不同总评分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362例数据纳入死亡风险模型的建立,男230例(63.5%),女132例,年龄(24.0±14.8)个月,死亡25例(6.9%);验证数据共171例,男111例(64.9%),女60例,年龄(24.3±13.5)个月,死亡11例(6.4%)。1血NT-proBNP、乳酸、WBC、血糖、心肌酶谱和PCT的ROCAUC均〉0.70。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NT-proBNP、乳酸、WBC和血糖是死亡的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30.67(3.64~258.68)、5.22(1.22~22.33)、10.04(2.12~47.53)和10.56(1.88~59.27)。3WBC〉16.5×109·L-1、血糖〉7.8mmol·L-1、NT-proBNP〉10ng·mL-1、乳酸〉3.2mmol·L-1、NT-proBNP1.3~10ng·mL-1分别赋2.31、1.65、3.42、2.36和1.98分,简化赋分分别为2、2、3、2和2分。4使用原始赋分和简化赋分,以验证数据预测死亡的ROC曲线AUC均为0.99;简化赋分以4分为界值时其预测死亡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95.6%。结论4项实验检查指标的简化赋分对预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预后有较好价值,总评分≥4分的患儿应引起高度重视。

  • 标签: 重症手足口病 风险评估 预后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的无神经节细胞大鼠模型,为肠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提供可用的动物模型。方法取新生1周龄乳鼠16窝,每窝中随机取4只肛门灌注生理盐水为对照组,4只肛门灌注1%的苯扎氯铵(BAC)作为实验组,灌注后2、4、6、8周观察组灌注后表现(饮食、活动、腹部及排便等情况)以及直肠形态;HE染色、HuD免疫荧光(IF)染色观察肠神经节形态,并计算各组大鼠肠肌间神经节的数量;qRT—PCR检测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以及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表达情况。结果灌注后2、4周,组大鼠无明显异常,6周后实验组出现轻微腹胀,排便减少,至8周时腹胀明显,不排大便,伴精神萎靡,对照组大鼠无异常表现。2周、4周时组直肠形态无异常,6周时实验组出现轻度狭窄,8周时明显狭窄,对照组未见异常改变。HE染色:术后2、4周组直肠神经节细胞大小、形状以及数量上无明显异常(P〉0.05),6周时组神经节细胞数量的中位数分别为3.0和6.0,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82,P〈0.001),至8周时实验组未见肌问神经节细胞,对照组无变化。免疫荧光染色:HuD在组大鼠肠肌问神经节中均有表达,2、4周组无明显区别;6周时,实验组神经节细胞较对照组体积小、形态异常,至8周时,实验组已无荧光表达,对照组无改变。qRT—PCR:2、4周时组GDNFmRNA、nNOSmRNA均无明显差异(P〉0.05),6、8周时实验组GDNFmRNA比对照组明显降低(0.06±0.03vs1.05±0.32;0.39±0.24vs1.02±0.22),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意义(P〈0.001),8周时GDNFmRNA的表达量较6周时明显升高,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意义(P〈0.001);6、8周时实验组nNOSmRNA比对照明显降低(0.54±0.33vs1.14±0.50;0.40±0.24vs1�

  • 标签: HIRSCHSPRUNG病 动物模型 大鼠 苯扎铵化合物
  • 简介:非进行性先天性肌病是一组于出生或青少年时期发病的肌肉疾病。近年来新报告了多种非进行性先天性肌病,包括透明体肌病、肌质管肌病、Ⅰ型纤维优势等,但作为独立的疾病尚缺乏足够的病例数量和恒定的临床病理联系。本文报道例经骨骼肌活检证实为先天性肌病伴Ⅰ型纤维优势。患儿分别为4岁半女孩和11岁男孩,均具有非进行性加重的肌无力症状、骨骼畸形等先天性肌病临床特点;体查发现患儿体形或脸型细长,漏斗胸或脊柱后突侧弯、高腭弓及翼状肩等骨骼畸形表现;二者的肌酸激酶皆正常,乳酸脱氢酶仅轻度增高;例病例骨骼肌活检结果表现一致,除了ATPase染色显示Ⅰ型肌纤维数量超过了肌纤维总数的90%,并无其他特异性病理改变如中央轴空、肌管、中央核等特殊结构。

  • 标签: 先天性肌病 Ⅰ型肌纤维优势 肌肉活检 儿童
  • 简介:目的通过对大鼠孕期一氧化氮(NO)合成的抑制,探讨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NO/cGMP)通路在大鼠膈疝肺动脉高压发病中的意义及部分膈疝患者NO吸入效果不佳的原因.方法随机取孕9.5dSD大鼠13只,3只作为正常对照组(C组),给予橄榄油2ml灌入胃内,10只予异草醚(nitrofen)橄榄油溶液(200mg/只)灌入胃内.左旋精氨酸甲酯干预分小剂量组、大剂量组(分别为L-NAME1组、L-NAME2组)进行,每组各4只,自孕14d开始分别皮下注射左旋精氨酸甲酯(L-NAME)溶液250mg/kg/d、500mg/kg/d至孕20d,对照组(CL组)3只于同样时间段给予生理盐水注射.分析各组血管计数、中膜厚度百分比(MT%),同时对内皮细胞源性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表达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L-NAME1组、L-NAME2组与CL组胎鼠成模率、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NAME1组、L-NAME2组与CL组血管计数、MT%均较C组明显增高,但L-NAME1组、L-NAME2组与CL组之间相比,无显著差异;膈疝发生后,eNOS阳性表达率降低;使用L-NAME后eNOS阳性表达率进一步减低.结论阻断NO/cGMP通路,膈疝胎鼠肺小动脉的结构未出现相应变化.NO/cGMP通路的变化仅为肺动脉压力改变的功能性因素之一,调节NO/cGMP通路无法独立影响肺动脉的压力.

  • 标签: 横膈 NG-硝基精氨酸甲酯 血管发育异常 大鼠 疾病模型 动物
  • 简介:2013年10月23日至24日,海峡岸小儿泌尿学术交流会在中国台湾台北林口长庚儿童医院举行.此次会议除大会发言、论文发表之外,有事先录像临床手术技巧为主的专题.2天时间的会议,有5场专题演讲,发表了约40篇学术论文及17篇视频发言,视频发表者有6分钟精简版演讲,有兴趣的参与者可在视频点阅课题的全程录像.此次会议除岸专家外,还邀请了美国及亚洲专家学者莅会进行专题讲座.

  • 标签: 学术交流会 海峡两岸 泌尿 小儿 专题演讲 专家学者
  • 简介:目的观察龙牡桂枝汤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模型动物——幼年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自发活动和非选择性注意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幼年雄性SHR大鼠48只,随机分为龙牡桂枝汤高、中剂量组、盐酸哌甲酯组和生理盐水组,连续灌胃给药14d。通过开场实验和Làt迷宫实验分别检测给药前后大鼠自发活动和非选择性注意力的变化。结果在开场实验中,各药物组穿越格子数和直立次数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盐酸哌甲酯组大鼠穿越格子数和直立次数少于中药中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药高剂量组与盐酸哌甲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àt迷宫实验中,各药物组斜搭次数多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高剂量组的斜搭次数多于中剂量组及盐酸哌甲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龙牡桂枝汤可改善ADHD模型大鼠的自发活动和非选择性注意力,并呈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

  • 标签: 轻微脑损伤综合征 龙牡桂枝汤 动物 实验 大鼠
  • 简介:女,2个半月,因咳嗽2d,发现心电图(ECG)异常2h入院.胸片:右下肺炎.肌酸激酶(CK)、CK-MB,肌钙蛋白、抗链"O"、电解质正常.心脏彩超正常.ECG:P波消失,QRS终末部分增宽、粗钝,时限0.11s,心室率167次/min,心电轴-56度,描记中恢复窦性心律,心房()率125次/min.动态心电图:窦性心律,阵发性性心动过速,心室率163次/min.口服心律平每次4mg/kg,3次/d,第3天ECG为窦性心律,QRS时限0.07s,心率117次/min,心电轴130度,Rv1=2.2mV.住院2周肺炎治愈,门诊随访.出院2周后心动过速复发,加大心律平剂量转为窦性心律.出院3个月后发现气促,脉搏缓慢60~70次/min,动态心电图:可见早搏呈二联律,心动过速QRS图形同第1次动态心电图,ECG示早搏呈二联律,联律间期相等,早搏与心动过速QRS形态相同.不排除是药物所致,停用心律平观察.

  • 标签: 婴儿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 治疗 诊断 心电图 肌酸激酶 动态心电图
  • 简介:小儿五脏“三不足有余”的理论渊源于《内经》,多代指病理上的邪正盛衰关系。随着历代医家的不断阐述,该理论在《内经》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深入。笔者复习文献后认为“三不足有余”主要针对脏腑的生理特性而言,亦因为这些生理特性,若一旦发病,常可产生可预知的特定的病理特点。

  • 标签: 内经 三不足 两有余 儿童
  • 简介: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脏超声诊断研究是中国较早开展儿童超声心动图诊断的单位之一。1977年开展儿童心脏超声诊断。1983年引进二维超声心动图仪(Varian3000),开展心脏二维超声诊断。1986年开展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检查。1996年在国内较早开展了声学定量(AQ)技术在儿童心脏病中的应用研究。2000年,引进HP/Sonos5500超声心动图仪和Tomtec/Echoview三维工作站,在国内较早开展经胸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3DE)和多普勒组织显像(DTI)技术的应用研究,同期开展儿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诊断。2004年,引进Philips/Sonos7500超声心动图仪,在国内率先开展实时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诊断技术的研究及临床应用。2007年引进iE33超声心动图仪和Philips/Qlab三维工作站,进一步开展实时动态三维超声诊断方案和三维定量等研究。2008年,引进GE便携式超声心动图仪,开展了大量的急诊和床旁的儿童心脏结构和功能评价,同年引进GE/Vivid7超声心动图仪,对斑点追踪技术(STI)进行应用研究。心脏超声诊断研究自建立至今,始终...

  • 标签: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脏 心脏超声 诊断研究室
  • 简介:目的建立胆管内灌注胶原酶分离胰岛与适宜孔径滤网过筛相结合的快速纯化胰岛细胞的方法并评估这种方法的效果。方法清洁级8~12周龄Sprague-Dawley大鼠胆总管内灌注胶原酶消化、分离胰岛,分别采用Fi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和次经不同孔径滤网过滤的步过筛法纯化胰岛细胞,行双硫腙(dithizone,DTZ)染色、吖啶橙/碘丙啶(acridineorange/propidiumiodide,AO/PI)双色荧光染色法分析分离胰岛的纯度与活率;行葡萄糖刺激—胰岛素释放试验检测细胞活性;采用免疫组化荧光染色法观察胰岛细胞胰岛素的合成功能。结果大鼠步过筛法和胰岛密度梯度离心法胰岛细胞收获量分别782±115胰岛当量(IEQ)和598±135IEQ,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纯度分别为90%~100%和65%~85%,活率分别为〉95%和85%~95%。步过筛法分离的胰岛葡萄糖刺激—胰岛素释放试验显示培养24h后,高糖实验组胰岛素浓度(76.9±6.1μg/L)显著高于刚分离纯化后即加入高糖刺激时的浓度(49.4±3.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步过筛法分离纯化大鼠胰岛可获得纯度高、活率高且活性好的大鼠胰岛细胞。

  • 标签: 胰岛 分离 纯化 滤网 大鼠
  • 简介:目的观察青春早期SD雌性大鼠在阿霉素肾病模型过程中生长发育的变化。方法选取4周龄SPF级雌性SD大鼠10只,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只。观察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阿霉素6.5mg/kg制备肾病模型,对照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阿霉素注射后1、2、3、4周SD大鼠体质量、子宫湿重、头尾长、胫骨长度变化及测定24h尿蛋白;透射电镜下观察足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放射免疫法分析血清雌二醇(E_2)、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变化。结果阿霉素注射后4周青春早期SD雌性大鼠尿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春期雌性SD大鼠在阿霉素注射后足细胞足突融合逐渐加剧,在阿霉素注射后4周雌性SD大鼠肾小球足细胞足突出现广泛融合。观察组体质量在阿霉素注射后2、3、4周减轻逐渐加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头尾长在阿霉素注射后4周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胫骨长度和子宫湿重在阿霉素注射后2、3、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LH、FSH、E_2、IGF-1和IGFBP-3在阿霉素注射后2、3、4周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春早期雌性SD大鼠在阿霉素肾病模型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生长发育迟滞,血清生长相关激素和性激素分泌未出现明显降低。

  • 标签: 肾病综合征 青春早期 阿霉素肾病 生长发育 大鼠
  • 简介:刚出生的宝宝,逻辑思维智能比较薄弱,但是经过父母耐心、循序渐进的训I练,宝宝在1岁左右会具备蔺单的分类能力,可以对事物进行相互比较,初步给物品分类。

  • 标签: 逻辑思维 智能开发 训练 左脑 分类
  • 简介:目的观察儿科门急诊输液应用优化输液流程的效果。方法湖南省儿童医院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输液治疗的患儿共7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0例。观察组患儿给予优化输液流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输液流程,对比分析组患儿的输液效果,具体包括输液等待时间、患儿家属对输液治疗的满意程度以及输液过程中发生的不良护理事件概率。结果观察组输液平均等待时间为(10.98±3.49)分,显著低于对照组(31.04±4.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治疗满意度为97.7%(342/350),显著高于对照组86.9%(304/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不良护理事件概率为5.7%(20/350),显著低于对照组17.7%(62/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输液流程在儿科门急诊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比常规流程更为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输液 儿科 门急诊
  • 简介:目的采用新生期母婴分离(NMS)建立幼鼠内脏痛高敏感模型,探讨脊髓背角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和幼鼠内脏痛敏感性增高的关系。方法将32只新生Sprague-Dawley大鼠按2×2析因设计随机分成对照组、NMS组、结直肠扩张刺激组(CRD组)和CRD+NMS组,每组8只。NMS组和CRD+NMS组新生大鼠出生后第2~14天,每天与母鼠分离3h建立内脏痛高敏感模型,CRD组和对照组大鼠出生后不予任何处理;仅CRD组和CRD+NMS组大鼠在6周龄时接受CRD刺激。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幼鼠脊髓背角BDNF表达情况;根据BDNF阳性细胞百分比及显色强度计算免疫化学分数(IHS)。采用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对脊髓背角BDNF阳性细胞百分比和IHS进行分析。结果4组幼鼠侧脊髓背角均有不同程度的BDNF阳性细胞表达,NMS组和CRD+NMS组幼鼠BDNF阳性细胞百分比和IHS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结果显示:NMS可导致幼鼠脊髓背角BDNF阳性细胞百分比和IHS值明显增加,单次CRD刺激不影响幼鼠脊髓背角BDNF阳性细胞IHS值,NMS和单次CRD刺激间不存在交互作用。结论NMS导致幼鼠内脏痛高敏感可能与脊髓背角BDNF过度表达有关。

  • 标签: 内脏痛高敏 母婴分离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大鼠
  • 简介:卡介苗是减毒或低毒的结核杆菌活菌苗,在卡介苗接种工作中,由于菌苗、个体差异等因素,常发生因卡介苗接种引起的寒性脓肿。可由于接种同侧汇流区的淋巴结发生变态反应性坏死所致,也可由于接种方法错误,导致注射部位形成皮下脓肿。寒性脓肿如得不到及时适当的处理,病变可穿破皮肤后形成经久不愈的窦道。本文报告72例寒性脓肿的诊治情况。

  • 标签: 脓肿 药物疗法 卡介苗 临床分析 疗效
  • 简介:目的报告采用Passerini-Glazel手术治疗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所致女性假性畸形患儿的方法和效果。方法2009至2011年,作者采用Passerini-Glazel一期会阴成形术治疗患儿6例。术中经会阴整体游离尿生殖窦,利用阴蒂背侧皮肤和包皮瓣,结合背侧切开的尿生殖窦远端黏膜瓣,成形阴道口和小阴唇,采用阴囊褶重建大阴唇,同时行保留血管神经蒂的阴蒂短缩成形术。结果6例患儿术后无一例并发症,术后外形和早期功能均良好。结论一期Passerini-Glazel会阴成形在阴蒂成形的同时完成阴道和会阴成形,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 标签: 肾上腺增生 先天性 外科手术 假两性畸形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应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与加温湿化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HHHFNC)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的临床疗效。方法89例极低出生体重RDS早产儿依据初始呼吸支持治疗方式随机分为NIPPV组(46例)和HHHFNC组(43例)。分析组患儿初始治疗失败率、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率、呼吸支持治疗相关数据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NIPPV组治疗72h内气管插管率、PS使用率、有创辅助通气时间、无创辅助通气时间及总用氧时间、严重呼吸暂停发生率、肺炎发生率与HHHFN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颅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脉导管未闭、气漏的发生率与HHHFNC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鼻损伤的发生率高于HHHFNC组(P〈0.05)。结论对于极低出生体重RDS早产儿的初始呼吸支持治疗,HHHFNC与NIPPV疗效相当,是可供临床选择的另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方式。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 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 极低出生体重儿